研发外包进程探索:效率/创新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包论文,进程论文,效率论文,模式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发外包是研发先驱者对超越企业边界研发活动进行实施和应用的新型资源整合模式。它的本质是将企业外部有探索性、前沿的研发活动整合到内部的开放式创新行为[1]。研发外包本身也表现出多种形式,如技术外包[2]、领先用户[3]、跨国资源共享[4]和开放式创新[5-7]。
近年来,大量研究从企业层面证实研发外包的益处(如:获取全球专利,引入海外知识源,加速新产品开发)[5][7]。但从实证的角度,却因为研发外包的复杂多变,研发外包与企业绩效之间出现了正相关、负相关、正负向及不相关等错综复杂的关系[8]。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研发外包模式[9][10]和研发战略的不同[11][12]。
由此可见,研发外包是企业获取外部技术和技术变革的新型动态战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会有所改变[12]。纵观现有的文献,学者分别从外包模式和企业绩效[9]、外包维度结构和企业绩效[11]、外包流程和能力提升[13][14]、外包发展路径[15][16]角度诠释外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外包演化进程来看,外包与企业成长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12]。但如何划分企业阶段,如何在企业不同阶段动态识别、选择合适的研发外包模式尚缺乏深入挖掘[9][12]。
因此,本文在清晰划分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基础上,以企业成长生命周期为序列,刻画企业在初始、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研发外包模式的演进规律,为企业动态选择外包模式,有效提升外包管理能力提供政策建议。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研发外包的模式划分
大部分学者根据“核心论”的思想,将外包划分为“核心”和“非核心”两种模式[9][7][18]。然而,“核心”和“非核心”的划分方法并不适合研发外包:一是研发外包本身与企业“核心”技术和知识密切相关;二是现有多维度的划分方式[19-21],均难以准确描述研发外包特质。
研发外包具有知识密集性、控制复杂性和系统集成性特征[22]。大部分企业总是致力于两种创新模式:渐进性和突破性创新[23],或持续性和颠覆性创新[24]。后续学者以创新类型为契机,探讨不同企业行为[25]。如Azoulay[26]提出的信息性外包和知识性外包;Zott和Amit[27]提出效率型和创新型商业模式。
因而,从创新的平衡角度出发(unbundling the innovation),可将研发外包划分为效率型(routine)和创新型(innovative)两种模式,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三方面:(1)从研发本质的角度,效率型和创新型代替“核心”和“非核心”划分方式。研发内容如聚焦于成熟技术,创新性不高,即效率型研发;如偏向复杂、前沿新型技术,创新性较高,即创新型研发。(2)从研发决策的角度,效率型和创新型是企业“自制或购买”的平衡点。效率型研发外包的目标是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加快研发速度;而创新型研发外包的目标是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转变,外包与否取决于企业现有的能力、战略和新产品周期。(3)从创新绩效的角度,效率型和创新型是区别企业创新强度的重要因素。企业一方面要持续改进、完善现有的技术,实现稳定增长,倾向于效率型研发外包;另一方面又要不断革新技术,进行未来技术储备,倾向于创新型研发外包。
1.2 研发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理论
(1)社会网络视角
外包网络是企业网络组织的一种形态,由核心企业,参与主体的顾客、供应商、合作单位和竞争对手[16]组成。Granovetter提出社会网络的弱联系和强联系,其强弱的区别与外包网络成员在关系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参与各方利益互惠程度的高低相关[28]。外包网络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15]。外包网络由企业社会资本的推动和结构孔的拉动共同实现,其形成路径可归结为弱联系和强联系主导模式[15]。在外包网络中,核心企业大多扮演着网络设计者的角色。它凭借结构孔的位置和控制优势决定供应商的进入机制,选择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供应商,逐步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外包网络。
因此,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来看,外包网络的进化过程就是弱联系和强联系两种主导模式有效结合的过程。强弱联系的进化为效率型和创新型模式的动态演化奠定理论基础。
(2)核心能力视角
外包是企业缩窄业务并专注于其核心能力发展的有效战略[18]。在大部分的案例研究中,学者达成共识的是企业不会将其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轻易外包[2][14][30][31]。但在寻找稀缺的、不可替代的互补资源时,会选择具有资源优势的外包供应商[30],采取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外包模式。从经济学角度看,外包演进过程可划分为需求拉动、成本优先和基于核心能力的资源外包三个阶段[29]。从管理学角度看,核心能力和资源外包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运营战略,外包与否取决于核心能力的渗透程度[16][17]。基于核心能力的外包是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和发展企业核心产品的技术平台[16],提升企业模块化设计、学习、研发管理等多种超越外包能力[12]。
因此,从核心能力的视角来看,外包是一种计划、责任、知识和行为管理转移的契约[33]。外包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研发水平和核心能力发展战略,动态选择效率型或创新型外包模式,才能确保外包的成功和收益。
(3)理论假设
在成长初期,企业刚介入现有的技术领域,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比较薄弱,研发外包以效率型为主,主要解决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的短缺。到发展期,企业规模逐渐壮大,技术和产品需求大增,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幅度上升。企业一方面把成熟技术的外包出去,一方面不断探索、挖掘新产品、新技术以提升行业竞争优势,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程度逐步增强。到成熟期,企业的产品、技术趋于稳定,其核心任务是挖掘突破式新技术和对未来技术储备,效率型外包逐渐减少,而创新型研发外包不断增强。因此,在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期,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不是静态的固定比例的平衡,而是动态协同互补趋势。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研发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假设H1:
H1: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动态变化。
H1a:从企业成长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的主导地位逐渐降低;
H1b:从企业成长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计和研究样本
本问卷基于李克特量表法进行设计,指标采用7级打分法,每份问卷针对一个研发外包企业。研究样本为成立三年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并且企业将研发工作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供应商,目的是产生新产品、新思想或新的商业模式。
问卷共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研发外包、创新管理文献,逐步构建研究变量和概念模型,形成第一稿问卷。二是征求专家和学术团队的意见,探讨各题项测度,并通过企业界3位中层干部对问卷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了第二稿问卷。三是小样本发放。选取浙江10家企业访谈和面对面预测试,对问卷的语句和表达方式进一步完善,形成本文的最终问卷。四是大规模地发放。调查问卷从2008年12月20日开始发放,2009年8月20日回收截止,共历时8个月。期间主要通过现场发放、邮件发放、委托发放等途径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240份,回收率达到74%。回收的240份问卷中有30份问卷的选择具有一致性,另有4份问卷的企业不属于成立3年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予以剔除,最后得到实际有效问卷20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4%。
从回收的206份有效问卷来看,样本的行业涵盖软件和电子及通讯(24.3%),生物制药与新材料、医药化工(20.4%),纺织和机械制造业(32.5%),银行、税务、酒店等服务业(22.8%)。企业性质涵盖国有与集体(22.8%)、民营(50.5%)、三资或合资(26.7%)。企业成立3-5年的占23.3%、6-10年的占30.6%、10年以上的占46.1%。企业规模100人及以下占18.4%、100人到1000人占48.1%、1000人以上的占33.5%。近两年平均销售额3000万以下的占19.9%、3000万到1亿的占24.8%、1亿到10亿的占36.4%、10亿以上的占18.9%。64.1%企业拥有国外供应商。
2.2 变量测度
(1)企业阶段的划分
企业阶段的划分标准至今尚未得到统一。从生命学派的的角度来看,最典型的是Adizes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孕育期、婴儿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期和死亡期[33]。Churchill和Lewis的创业、生存、起飞、发展和成熟五阶段模型[34]。从创新角度来看,Utterback和Abernathy提出变动、过渡和特定的技术创新U-A模型[35]。Hsuan和Mahnke提出初始、成熟和衰退的研发外包进程三阶段[12]。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本文设置“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企业重大决策”、“企业战略”、“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和“所有者参与程度”五个题项[25][36],并通过聚类方法划分企业成长阶段。
(2)效率型和创新型模式的动态演进
本文在琳达和阿莉[21]的基础上,设置“技术(成熟/前沿)”、“市场(成熟/新)”、“资源(普通/稀缺)”和“创新性(低/高)”4个题项来测量研发外包类型[8]。如果该企业两种模式都存在,则根据题项分值决定哪种模式占主导地位。通过对206个样本分析,124个企业为效率型研发外包主导模式,82个企业为创新型研发外包主导模式。研发外包模式的演进趋势则通过“研发外包重要性”程度测量。
3 实证分析
3.1 聚类分析
企业阶段划分的五个题项在效度分析时,“企业重大决策”和“所有者参与程度”两个题项未通过,本文采用“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企业战略”、“企业未来发展目标”三个题项对样本企业进行聚类分析。206家企业可分为3类,结果如表1所示。
第一类企业,在选择“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时,均值为1.52,大部分选择“争取客户和增加收入”;在选择“企业战略”时,均值为1.37,大部分选择“集中在一个行业中”,表明企业多元化程度较少;在选择“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均值为2.58,大部分选择“维持基本生存”和“适度扩展企业规模和争取更多的利润”。从选项上看,企业技术和研发水平处于比较低下,战略单一,主要目的是赚取更多利润和维持生存,因此处于初期阶段。
第二类企业,在选择“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时,均值为3.63,大部分选择“争取客户和增加收入”、“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开展其他业务”和“适度扩展规模”;在选择“企业战略”时,均值为2.33,大部分选择“集中在一个行业中”和“开始向其他行业扩展”,表明企业有一定的多元化程度;在选择“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均值为3.24,大部分选择“适度扩展企业规模和争取更多的利润”。从选项上看,企业的生存已不成问题,主要战略目标扩大规模,争取更多的利润和提高自身在行业的竞争力,因此处于发展阶段。
第三类企业,在选择“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时,均值为3.88,大部分选择“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开展其他业务”和“适度扩展规模”;在选择“企业战略”时,均值为2.90,大部分选择“已经涉及了多个行业领域”、“在多个行业领域中都有较大发展”、“在多个行业中发展,但目前正在从某些行业退出”,多元化程度较高;在选择“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均值为3.64,大部分选择“适度扩展企业规模和争取更多的利润”和“产业升级”。从选项上看,企业的在行业已初具规模或为行业领头者,战略目标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发展未来新兴技术和新产品,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因此处于成熟阶段。
总体来看,随着企业成长,企业“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由维持生存、争取客户逐渐发展到扩展规模和多元化业务;“企业的战略”主要体现在多元化,多元化并不意味盲目地发展和扩张,而是在自身主业的基础上不断渗透、蔓延和提升;在“企业未来发展目标”上,企业以长期利益为主,越来越关注未来技术的贮备和发展,由原有的赚取更多利润转化为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的核心地位和竞争力。
3.2 研发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给出企业成长的三阶段中,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重要性程度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从表2可看出,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在企业发展的各阶段都很重要(均值在发展和成熟期都接近5)。其中,效率型研发外包在发展阶段的平均重要程度最高(4.9417);创新型研发外包在成熟阶段的平均重要程度最高(5.7913)。
表3给出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重要性程度的频次分布。从效率型研发外包的频次分布看:初始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的重要性程度众数为4(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49%),20.9%的样本企业分值为3。说明初始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重要性程度一般。发展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的重要性程度众数均为5(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30.6%),同时有23.8%和22.8%的分值为4和6。说明发展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重要性程度增加,达到最高。成熟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的重要性程度众数为4(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26.2%),22.8%的样本企业分值为6,说明成熟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重要性有所降低。总体来看,效率型研发外包的重要性程度众数走势是先增加后降低(4-5-4),说明其在企业的初始、发展和成熟三阶段主导地位是逐渐减弱的,与假设H1a吻合。
从创新型研发外包频次分布看:初始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的重要性程度众数为2(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41.7%),30.6%的样本企业分值为3,说明初始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重要性程度较低。发展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重要性程度众数均为4(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28.2%),同时有26.2%和18.9%的分值为5和6,说明发展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比较重要。成熟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的重要性程度众数为7(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42.2%),26.7%的样本企业分值为6,说明成熟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重要性程度最高。总体来看,创新型研发外包的重要性程度众数走势是逐步增高(2-4-7),说明其在企业的初始、发展和成熟三阶段主导地位是逐渐增强的,与假设H1b吻合。
(2)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为进一步验证在企业成长不同阶段,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演进是否具有显著统计差异性,还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效率型研发外包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企业的初始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占主导地位,从初始阶段到发展阶段变化大(p均显著);而随着企业进入成熟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不占主导地位,差异性不大(p不显著)。数据检验结果表明,从初始、发展到成熟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的主导地位逐渐降低(p值由0.01-0.03-0.196),与假设H1a一致。
创新型研发外包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企业的初始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较少,数据差异不大(p不显著)。从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数据差异大(p显著)。数据检验结果表明,从初始、发展到成熟阶段,创新型研发外包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p值由0.175-0.00-0.01),与假设H1b一致。
(3)LSD和Tamhane T2检验
为更清晰地揭示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的各阶段演变过程,最后采用LSD和Tamhane T2检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方差齐次检验(Levene检验),只有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在成熟阶段的显著性概率p=0.000<0.05,说明数据不具有方差齐性,其方差检验以Tamhane T2方差检验结果为准。其它阶段p均大于0.05,说明数据具有方差齐性,其方差检验以LSD方差检验结果为准。
表5的LSD检验结果表明: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下,从初始阶段到发展阶段,显著性水平为0.004,其重要性程度逐渐增加,并且两两之间显著;从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显著性水平为0.155,其重要性程度逐渐降低,并且两两之间不显著;H1a得到证实。
表5的Tamhane T2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下,从初始阶段到发展阶段,显著性水平为0.001,其重要性程度逐渐增加,并且两两之间显著;从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显著性水平为0.094,其重要性程度逐渐增加,并且两两之间显著;H1b得到
根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效率型/创新型外包重要性程度均值,可画出如图1动态分布图:从企业的初始、发展到成熟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的主导地位逐渐降低,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假设H1得到证实。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研发外包实质是资源、关系和知识的共同体[22]。在成长初期,企业资源和知识水平不高,外包的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效率型研发外包占主导地位;到发展和成熟期,企业的资源、关系和知识水平逐步提高。企业致力于渗透企业边界的开放式创新和研发活动[5]更关注未来技术的储备和新兴技术挖掘,创新型研发外包主导地位逐渐增强。
图1 企业研发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
本文从研发外包模式动态演变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Gilley和Rasheed、Kessler等、Huang等学者提出的“不同外包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结论,对研发外包模式的战略定位和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实证结果表明,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在企业成长各阶段都很重要,但两者重要程度又有所不同。随着研发外包的日臻成熟,外包企业不能仅停留在外包项目的管理阶段,应重视技术积累和市场需求对研发的引领作用,关注产品研发设计或外包管理流程[21]。就研发外包的模式而言,可择机选择。企业成长初期受到自身知识与技术能力的约束,可采用渐进性创新模式,多选择效率型研发外包;当企业进入发展和成熟期,可依托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研发水平,着眼于未来技术可持续发展,适当引入突破性创新模式,多选择创新型研发外包,逐步走向外包的高端。
4.2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如下几方面深入探讨:
一是效率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的纵向单案例研究。本文所用实证数据为横截面数据(2008-2009年数据调研),还不能清晰地揭示在研发外包进程中两者的差异性[9]。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在企业成长各阶段是协同存在的。如在汽车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如果是标准化的、成熟技术部件(如安全系统、电子系统),供应商根据核心企业提供的明确需求、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完成研发和制造,属于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如果是非标准化、附加值高、前瞻性技术部件(如车身设计、制动系统、动力系统),需要供应商和核心企业共同协商、交流设计理念、在技术上要求供应商有所突破和创新,属于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动态追踪企业两种研发外包模式协同进程,进一步揭示研发外包模式演化过程和机理。
二是研发外包模式的动态选择及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匹配。本文只探讨了企业成长不同阶段中研发外包模式变化趋势(上升还是下降),对如何动态选择研发外包模式未深入探讨。效率型研发外包更注重专用资源和显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与供应商的关系松散;而创新型研发外包注重互补资源,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创造,与供应商关系紧密[22]。企业可根据当前的资源、关系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研发外包模式。匹配度是动态选择企业研发外包模式的关键点。在后续的研究中,也可通过共同挖掘市场需求、共同决策、协同合作等维度测量外包模式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匹配程度,为企业在特定阶段应采取的外包模式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