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第一医院影像科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在腮腺病变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分析纳入的30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腮腺病变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良性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处,表现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软组织肿块,病灶边缘呈光滑平整状,且具有均匀的密度和信号;恶性肿瘤患者肿瘤位置腮腺深叶或者跨叶位置,可观察到不规则的病灶,且病灶边缘呈模糊状,具有不均匀的密度与信号;炎性与其他瘤样病变患者的病情均不相同。结论:腮腺病变患者临床诊断时均可采用CT、MRI,这两种检查手段有着不同的诊断优势,实际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佳诊断方式。
【关键词】腮腺病变;临床诊断;CT;MRI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095-02
目前,腮腺病变的诊断方法较多,而近年更注重无创检查方式的运用,比如CT、MRI,这两种手段都可以诊断腮腺病变,但为了探析其应用价值,本文旨在对腮腺病变患者的CT和MRI诊断结果作回顾性分析,以总结腮腺病变的CT与MRI表现。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随机号码表法在我院2018年1月-10月收治的腮腺病变患者中纳入30例为对象,纳入患者病情均通过病理学检查证实病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在21~68岁、平均是(42.09±5.73)岁;患者均是耳前肿块的临床表现,14例合并疼痛、6例合并面部神经麻痹、10例合并发热。本次研究已通过院方伦理委员会批准,征得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CT检查:西门子Definition Flash CT,采用轴位扫描对患者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层厚和层距 均设置为5mm,增强扫描时给患者注射碘海醇。
MRI检查:飞利浦Ingenia 3.0T磁共振成像仪,扫描方式:轴位、冠状位及矢状面T2WI、T1WI、T2WI压脂系列、DWI,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T1加权成像参数是TR=500~660ms,TE=15~30ms;T2加权成像参数是TR=2000~4500ns,TE=60~128ms;扫描时的层厚与层间距是3~4mm、3mm,矩阵设置为256×256,必要时可以给患者采用冠状位T1Wl序列扫描。
2.结果
2.1 病理结果
纳入30例患者中肿瘤性病变24例(80.00%),其中良性肿瘤20例(83.33%)、恶性肿瘤4例(16.67%);炎性与其他瘤样病变6例(20.00%),见表。
表 30例患者病理诊断结果[n(%)]
2.2 影像学表现
良性肿瘤:20例患者中9例(45.00%)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处,表现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软组织肿块,病灶边缘呈光滑平整状,且具有均匀的密度和信号。典型病灶:(1)混合瘤表现为圆形或者类圆形病灶,可见清晰的边缘,且有部分患者可见病灶中钙化或者囊变、坏死与出血的情况,1例患者延迟增强时出现显著的结节状或者环形延迟性强化状。(2)腮腺腺淋巴瘤表现为内部多发性结节状,软组织肿块大都处于腮腺浅叶后的下方,可见类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病灶,能够观察到清晰的病灶边缘,部分患者出现囊变或者坏死的情况,行增强扫描后可观察到肿瘤实性位置是轻中度强化,囊变位置则未见显著的强化。
恶性肿瘤:4例患者中2例(50.00%)患者肿瘤位置腮腺深叶或者跨叶位置,可观察到不规则的病灶,且病灶边缘呈模糊状,具有不均匀的密度与信号。典型病灶: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病灶处均可观察到不规则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呈模糊状,病灶周边的间隙和结构被侵袭,少数患者出现分化鳞状细胞癌,且表现为显著的条状钙化,低度恶性肿瘤可观察到形态规则且边缘较为清晰的结节。
炎性与其他瘤样病变:6例患者中3例(50.00%)腮裂囊肿患者可观察到圆形或者类圆形的囊肿,边缘呈光滑状,行增强扫描后未见显著的强化;3例(50.00%)慢性腮腺炎患者可观察到单侧腮腺呈弥漫性肿大状。
3.讨论
腮腺病变患者大都是良性病变,但此类病变情况复杂多变,且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工作尤为关键。腮腺病变常见腮腺肿瘤或者炎性病变和瘤样病变,诊断时需依据病变情况行定位诊断[1]。
人的腮腺中具有脂肪,其周围组织、器官行CT、MRI扫查时,有着良好的密度与信号对比性,腮腺的CT平扫大都呈较低密度状,但采用MRI的T1Wl和T2Wl扫查时,具有较高的信号,压脂成像表现为低信号。定位诊断时要注重病变的具体分析,病灶在腮腺内时则可见病变中心处于腮腺内,反之腮腺外的病变中心则在腮腺外,诊断时可见腮腺被压迫或者移位,能够观察到移位的脂肪带[2];病变深、浅的鉴别是以下颌后静脉作参考,其移位方向便是病变处的定位关键点,通常病灶由后方移位到下颌后静脉处时,则表示患者的病灶处于深叶或者已经侵袭深叶处[3]。
综上所述,CT、MRI在腮腺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MRI的应用价值更高,能够更准确的辅助CT鉴别患者的病变类型和性质。
【参考文献】
[1]柯锐钿,陈洽丰,杨曼,等.腮腺病变78例CT诊断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18(02):126-128.
[2]刘发明.关于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CT、MR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5):168.
[3]彭光旭.腮腺间隙原发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24-25.
论文作者:刘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腮腺论文; 患者论文; 病灶论文; 边缘论文; 圆形论文; 肿块论文; 肿瘤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