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作品中的“个体”及其启示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作品中的“个体”及其启示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著作中的“个人”及其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意蕴论文,著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02)01-0010-04

“个人”是马克思著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资本论》问世之前,马克 思曾经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有关个人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事实上,由于马克思 经常是从“个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角度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所 以它是我们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

一、个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发展过程与马克思历史观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从黑格 尔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演变过程。根据马克思研究的出发 点的理论基础的不断成熟,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

这一时期,马克思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中 承袭了“依靠理性批判现实”和主张“人的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并在 此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理论探索。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内容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或者说是三 个出发点,即个人自由、哲学对现实的批判和人同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博士论文》中 ,马克思指出:“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论及其所有诸矛盾,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 是已经实现和完成了,——而这自我意识在抽象的个别性的形式下是绝对原则,而推到 最后的结论,它是抽象个别性的消融,并且是和普遍性有意识地对立的。反之,对于德 谟克利特,原子只是一般经验的研究的普遍客观的表现。因此,在他那里原子仍然是… …一种假设”。[1]马克思认为,哲学(理论或自我意识)的最高任务即在于对现实进行 的纯粹否定与批判。而哲学的批判和改造基本上是属于理论性的:“哲学上的实践本身 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它在本质上来衡量个别存在,从理论上来衡量特殊的现 实”。[1]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手稿》时期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述主要集中在对三个问题的探讨,即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人感性存 在的分离出发说明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人感性存在的对立出发说 明个人的自我异化和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人感性存在的对立出发,说明个人的社会本质( 社会性)或个人和社会的客观关系。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中,个人的感性存在和其类本 质是分离和对立的,个人遭受着屈辱和奴役,因此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 关系还给人自己。……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 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 认识到自己“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 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3.《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时期

这一时期,马克思重点探讨了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一定阶级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问题和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问题。这三方面的 内容贯穿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所有著述中,并已经预示了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发展的三个 基本方向和内容。对社会生活条件、实践活动和有生命的人的探讨,既是《神圣家族》 的基本内容,又表明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超越和发展以及创立自己新哲学的开 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观形成的标志。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强调他的 历史观的出发点是有生命的个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条件。《共 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而最能代表马克思的 共产主义学说思想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4.《共产党宣言》之后到《资本论》时期

1848~1852年间,马克思在工人阶级的革命政治运动实践验证他的人学理论纲领之后 ,从另一方面来验证他的人学理论纲领,使个人理论成为一种科学形态,这是在《资本 论》中达到的。马克思一方面从一定的经济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出发来科学分析个 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发展和自由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又从历史变化着的个人的 类本性出发来评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非人性后果,预示和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 发展的前景、目标和模式。而在《资本论》中对于个人问题的探讨,是严格遵循一定和 科学方法论原则进行的。马克思遵循价值原则和科学原则的统一,既客观地分析资本主 义社会中个人的存在、发展和自由的实际状况,又着眼于现实的人来对这一状况做出价 值评判;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性后果,又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前景做出深 刻的论证,把自由而全面的个人确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含义、历史、前提、条件、实现方式、目标和意义 等都作了阐述。通过这些论述,科学地建立起了系统的人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的“个人”实质上是与社会相统一的个人

1.马克思的“个人”是“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对个人理论的研究,是在当时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哲学比较活跃,人们习惯于 用哲学的头脑来观察世界,观察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时马 克思还没有最终实现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彻底转变,他对社会发展过程的研究还没有最 终建立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但这时的马克思已经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前提无疑 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强调要从生活在现存社会制度 中的“现实的个人”出发,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类的相互关系中,而且 是以阶级群体、整个人类对美好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与建立为背景、框架和前提 来论及个人。这正是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真正逻辑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其 他一切人学理论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初涉哲学之路时,占据德国思想界的是处于裂变中的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本人 也一度是狂热的“青年黑格尔”分子,尽管当时黑格尔派的政治、哲学观点并不完全一 致,但在黑格尔大旗集结之下的各色各样的黑格尔主义者,全都接受了黑格尔革命的批 判的辩证法。和法国启蒙思想一脉相承,他们都主张由“理性批判现实”,反对宗教和 封建专制统治,主张人的自由与解放,一句话,否定神的观念,恢复人的观念,这就是 当时德国思想界的真实境况,而马克思的最初理论探讨都源于这一直接现实背景,都是 从这里出发的。

此后,马克思从博士论文的写作到莱茵报工作期间,从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到 最终完成了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或者说马克思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到一个社会主义者, 由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都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人,尤其是对个人的思考与关注。即 便当马克思完成了其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剖 析)为主要内容和以社会主义(实践纲领)为最终归宿的系统、严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之时和之后,马克思不仅没有忽视,反而更加重视对个人的关注与研究。其一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就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其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分析,也同时就是对人的剖析。其 三,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任何别的社会,“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 这样的一种现实基础,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3],并且,“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就使得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由 现实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最后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与社会发展的一致。 2.“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

与以往的思想家不同,在对个人问题研究角度上,马克思既没有从人之自然本性出发 ,也没有孤立、片面地从静止的个人自我完满出发,更没有从单纯的“人本身”、个人 的理想本质与纯抽象出发,而是从个人与社会、现实与历史、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 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出发。因此,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个人就再也不是那种“原子式 ”的个人,那种纯粹抽象的个体,那种只有在思想家们的想像中才存在的个人。

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 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因此,人 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 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 在”[4]。这就是说,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是为自己的,他也就在多大程度上是为社会的 。一方面,个人构成社会,个人体现社会,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人本身就是社会存在物 、历史存在物、文化存在物,个人是“一个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5 ]另一方面,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由个人构成,所谓社会不过是“表示这些个人彼 此发生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6]人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个人只能 是“社会中的个人”,独立自在的没有任何社会规定性、历史规定性、时代规定性的个 人是不存在的。

“社会中的个人”亦即“现实的个人”,即指个人不仅是个人一般、个人抽象,更是 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个人总是处于一定历史时代、一定社会制度、一定文化系统 中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人。正是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等等,正是生产力、生产 关系、阶级关系、思想意识等等,构成了每个现实具体个人存在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规 定了个人存在的方式与现实本质,制约着个人发展方向与水平。“对各个个人来说,出 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所理解的‘ 纯粹的个人’”。[3]

3.人的个性是个人的类特性、社会性、个体性三者的统一

与马克思“社会中的个人”论述相一致,马克思所论述的个性也主要是一个社会历史 范畴,是指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个性。

马克思所研究的个性,主要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性,个人的社会性,个人作 为特定社会群体成员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它包括个人的社会关系特征、阶级关系特征、 社会心理特征、文化道德面貌等等,它是区别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中个人的主要准 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3]“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 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3]因此, 原始社会的个人与奴隶社会的个人、封建社会的个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资本主义 社会的个人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具有完全不同的个性。“食利者和资本家等等……他 们的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的制约与决定的”。[3]

所以,马克思指出,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所标榜的“人”、“人的模型”,也不过 是把某种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的人冒充为一般的“人”。费尔巴哈的“人本身”不 过是德国人,边沁、洛克的“自然人”不过是英国人,18世纪预言家们大大小小的鲁宾 逊故事,不过是“对于十六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十八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 民社会’的预感。”[7]因为说到底,个人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结果。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不仅是个体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更是类存在物。人之所以 被称为类存在物,就在于人的类本质与类特性,就在于人是一种具有独立自主性、自由 自觉性、能动创造性的生物。简言之,人的个性正是个人的类特性、社会性、个体性三 者的统一。但在这三者之中,作为个体存在物的个性,主要表现为由社会性来充实、完 善的状态,作为类存在物的个性,则表现为一种社会性的展开和人类向类的人永远挺进 和开放状态,惟有第二个层次最主要也最根本,而马克思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

4.“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的一生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整个人类的解放、整个 人类终将迈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任何别的社会制度,恰恰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因此,“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是共产主义社 会的基本标志,也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最终回落点和终极关怀。

其实,马克思曾明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个体发展史。他指出:“历史不过是追 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3]“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 一点。”[8]马克思的三种个人原型正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个体发展史的相互联结紧 密相关的三个阶段,其中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充分 发展与展开,“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是这一个梯级序列的顶点,它既是整个人类社会 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个体发展史的最高阶段。

当然,诚如上述,“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但这并不 意味着“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只是一种远景,一个永远待追求的目标。“全面自由发 展的个人”同时又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又各自表现出质与量的 差别,农业的历史以及农业社会产生对象性存在,“工业的历史以及工业社会已经产生 的对象性存在”,不过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证明而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别,也 无非是“正实现着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已经实现了的人自由发展”而已。因此,目的 与手段、历史与具体、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也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的内在规 定。总之,马克思终生都没有放弃过对人的探讨、研究与关注,其实说到底,马克思主 义学说,进而马克思的人学本身,就是价值与科学、逻辑与历史、批判与建构、系统与 层次辩证统一的学说。

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人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失去的 一切东西(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和复归。

收稿日期:2001-06-06

标签:;  ;  ;  ;  ;  ;  

马克思作品中的“个体”及其启示_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