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标记物的功能_行为动词论文

“个”标记宾语的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宾语论文,标记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04)04-0014-06

一 引言

主语和宾语是语言的两个重要的语法单位,不同的语言则用不同的手段加以标记。很多语言是用形态的办法来区别主宾语的,标记主语的形态为主格(nominative),标记宾语的为宾格(accusative)。如拉丁语Video hominem“看+”采用的是“人”的宾格形式,意思为“我看见了那个人”;如果把“人”换为相应的主格形式homo,意思就是“那个人看见了”。另一种常见的办法是用语序来区别一个名词做什么句子成分,英语就是如此,如The postman beats a dog中的dog是宾语,它的语法地位是靠在动词之后这一语序来区别的,而没有外在的形态变化。然而英语的代词系统具有主格和宾格的形态对立,比如I为第一人称代词主格,me为宾格;he为男性第三人称代词主格,him为宾格;等等。但是,即使在代词内部,英语的这种形态对立也是不严格的,比如第二人称代词you和指物的第三人称代词it,没有主格和宾格的形态变化。

汉语的情况有点儿类似于英语,一个名词在句子里做主语还是做宾语,是靠语序来区别的。但是一些非典型的宾语,往往靠一个来自于量词的“个”标记。这种用法在口语中相当普遍。本文探讨“个”的宾格标记的语法性质及其适用范围,并尝试解释这种用法的产生动因。

二 目前关于“个”的宾语标记用法的研究

2.1 宾语标记“个”的语法性质

“个”的宾格标记用法大约产生于宋代,尔后不断扩展,所能标记的宾语的类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但是,即使到今天,“个”的这一用法还只限于口语。它的这一语法性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很多语法教材和专著甚至没有提及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这一问题的有代表性的研究。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个”的语法性质到底是什么?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个”是一个补语标记,其后的成分为补语,持这一观点的有丁声树等(1961:66)、游汝杰(1983)、吕叔湘等(1984),北大编(1993:327)。第二种观点认为,“个”是一个宾语标记,其后的成分为宾语,持这一观点的有朱德熙(1982:49;121-122)、邵敬敏(1984)等。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个”跟补语标记“得”的性质不同,比如“个”后的形容词都被名词化了,不再能受“很”等程度词修饰;然而“得”后的形容词还保留原来的词性,可受程度词修饰。例如:

看个仔细—*看个很仔细

看得仔细—看得很仔细

问个明白—*问个很明白

问得明白—问得十分明白

(二)“个”和其前的动词之间可以插入体标记“了”等。体标记通常是出现在动词和宾语之间的,然而“了”等只能用在整个动补短语之后。这种现象说明“个”和其后成分构成一个宾语。例如:

他倒跑了个快。

玩了个痛快。

大厅里打了个稀里哗啦。  扫了个一干二净。

(三)毫无例外,这类“个”字短语之后不能再带任何名词宾语。然而不少动补短语是可以带宾语的,由此可见“个”后的成分不是补语。例如:

看清楚那个人。*看个清楚那个人。

吃饱了饭。*吃个饱饭。

那么,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个”所标记的宾语的语法功能是什么?朱德熙(1982:49;121-122)认为,形容词或动词前边加上“个”变成体词性结构以后充任宾语,主要功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高,他所举的三组例子为:

(a)“个”+形容词:说个明白;玩儿个痛快;跑了个快。

(b)“个”+不停/不休/没完:笑个不停;说个没完。

(c)“个”+成语:打了个落花流水;说个一清二楚。

然而,根据我们的观察,上述用例程度高的含义实际上是来自所搭配的词语,“个”所在的结构自身并没有表示程度高的功能,相反,有时则表示程度低,或者没有明确的程度义。例如:

(1)噢,我上这儿来搞个采访。(《编辑部的故事》)

(2)顶着天儿我是来这儿打个招呼。(《编辑部的故事》)

(3)我先提你个醒。老爷比太太岁数大得多,大少爷不是这位太太生的。(《雷雨》)

(4)不就图听个鸟儿叫唤吗?(姜昆相声)

(5)我屏住丹田,双腿来个蛤蟆跳。(姜昆相声)

2.2 宾语标记“个”的历史回顾

迄今尚没有见到专门的关于“个”的宾语标记的演化研究。但是吕叔湘(1944)详尽地调查了“个”的各种独立用法,语料包括近代汉语各个时期的文献。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判断“个”的宾语标记用法至迟宋代已经有了。下面是吕叔湘的部分举例。

(一)“个”后为形容词

(6)待装个老实。(《元曲选》12.1.5)

(7)问他个详细。(《元曲选》3.3.2白)

(8)把人一刀砍了,并无血痕,只是个快(《水浒传》12.32)

(9)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红楼梦》39.11)

(二)“个”后为动词

(10)某甲有个借问,居士莫惜言句。(《景德传灯录》8.10)

(11)你看我寻个自尽,觅个自刎。(《元曲选)16.2.8)

(12)我与他一匣子金银,只买一个不言语。(《元曲选)91.4.5)

(13)在阴司里也得个依靠。(《红楼梦》33.10)

(三)“个”后为主谓短语

(14)似斗草儿童,赢个他家偏有。(《稼轩词》39)

(15)做的一个轻人还自轻。(《稼轩词》3.1.4)

(16)才得个儿跟前清净。(《儒林外史》5.38)

“个”的上述用法实际上是其量词用法的一个扩展。根据王力(1980:236),量词“个”萌芽于先秦,汉魏时期稳步发展,但是这一时期意义很单纯,通常只表示竹子的单位。例如:

(17)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议兵》)

(18)木千章,竹竿万个。(《史记·货殖列传》)

到了唐代,“个”字的应用范围扩大了许多,可以称数人、鸟、水果等。例如:

(19)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杜甫诗)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诗)

(21)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岑参诗)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个”在唐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使用频率高、范围广的普通量词。这为它在宋代向宾语标记的语法化创造了条件。

三 宾语标记“个”的使用范围和功能

3.1 宾语标记“个”的使用范围

这种“个”是其量词用法的进一步虚化,不再表示明确的数量意义,基本功能是使得其后的成分变成名词性(参见邵敬敏1984)。但是,宾语标记的“个”与它原来的量词用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量词“个”省略其前的数词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一是必须在宾语的位置;二是数词只能是“一”的时候。宾语标记的“个”就是从这种用法中发展而来的,因此它的语法功能也具有这一用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两条:

(一)使得抽象的、无指的(non-referential)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离散化,表示单一的、明确的个体;

(二)使得一般的、无界的(unbounded)动作行为离散化,表示单一的、具体发生的事件。

“个”的这一语法功能非常重要,如果特定的语境缺少了它,就会词不达意,甚至不合语法。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一)“个”使得动词或者形容词名词化,表示单一的、具体的动作行为。例如:

(22)噢,我上这儿来搞个采访。(《编辑部的故事》)

(23)我得给他们提个醒。(姜昆相声)

(24)大姐,您行个方便,让我过去吧。(姜昆相声)

(25)您要是再给她一个不痛快,我就把您这两年做的事都告诉哥哥。(《雷雨》)

(26)正没个开交,忽觉背上击了一下。(《红楼梦》二三回)

(27)睡在床上暗暗盘算,翻来掉去,正没个抓寻。(《红楼梦》二四回)

(28)倘或他有个好和歹。(《红楼梦》一○回)

例(22)“采访”是一个普通的动作行为,加上“个”表示“上这儿”的某一个具体的事件。例(23)“提醒”本来是一个动补复合词,加“个”表示某一单独行为。例(24)“方便”和例(25)“痛快”等本来是形容词,自身缺乏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的含义,加上“个”之后整个短语则表示某一单独的行为。其余类推。

如果去掉上述例子中的“个”,要么意思走样儿,要么就干脆不能说。比如例(22)如果去掉“个”就表示一般的行为,而不再指某一次具体行为。例(23)如果没有“个”就变成不合法的了:“*我得给他们提醒。”使其合法化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在“提醒”之后加上一个量性成分,比如可以说“我得给他们提醒一下”。可见这里的“个”跟“一下”具有类似的功用,可以使动作行为有界化。

(二)“个”用在“不停”等表示动作持续的词语之前,表示动作的离散性和有界性。明白了“个”的语法功能,就可以理解这个很有趣的现象。“个”经常用在表示动作行为强烈持续下去的词语“不住”等前面,表示只是在某一特定的事件中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长,但是事实上还是有一个完结点。即该行为是一个离散的、有界的事件。例如:

(29)林黛玉见了,越发抽抽噎噎哭个不住。(《红楼梦》二○回)

(30)唠唠叨叨说个不清。(《红楼梦》二○回)

(31)说着,便拉了袖子,笼在上面,闻个不住。(《红楼梦》一九回)

(32)赵嬷嬷也笑个不住。(《红楼梦》一六回)

(33)封氏闻得此信,哭个死去活来。(《红楼梦》一回)

如果去掉这个“个”,上述句子大都不能说,比如不能说“哭不住”“闻不住”“哭死去活来”。其原因是所描写的都是具体的行为,而具体的行为必须在时间上或者数量上是有界的,“个”在这里就是起使动作行为“有界化”的作用。

(三)用于格式“没(注:在反问句中则可以用“有”,但是仍然表示“没”的意义。)+个+VP”。根据石毓智(2001),“没”不论是否定名词还是动词,都要求其后的成分是离散的。对于名词来说,要求在三维空间中是离散的个体;对于动词来说,则要求在时间上是有边界的动作行为。因此“没”后面的谓词性成分经常加上“个”,作用是使后面的成分变成有界的。其后的成分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词,例如:

(34)你喝了不到两盅酒,就叨叨叨,叨叨叨,你有个够没有?(《雷雨》)

(35)够?哼,我一肚子的冤屈,一肚子的火,我没个够!(《雷雨》)

(36)没个错,你不用骗自己。(《雷雨》)

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形式,例如:

(37)准是瞎指挥,没个不出事儿。(姜昆相声)

(38)我自然不敢管你,只没有个看着你自己作践了身子呢。(《红楼梦》一九回)

(39)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儿去的?(《红楼梦》六回)

(40)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红楼梦》二一回)

(41)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红楼梦》二○回)

“个”使得其后的整个动词短语名词化,表示某一具体的事件。有时可以补出一个名词中心语,如下例中的“理”。

(42)也没有个长远留下人的理。(《红楼梦》一九回)

(43)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红楼梦)一九回)

(四)用于格式“一般动词+个+VP”。其中的动词多为意义概括的,诸如“来”“做”“使”等,其后经常跟上“个”字短语,整个结构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例如:

(44)你不会在里头给他来个扫堂腿?(姜昆相声)

(45)干脆,我来个抽羊角风!(姜昆相声)

(46)我屏住丹田,双腿来个蛤蟆跳。(姜昆相声)

(47)我来个他跳我不跳。对方来了个大爬虎。我来了个嘴啃泥。(姜昆相声)

(48)对!首先让我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姜昆相声)

(49)后来我使了个稳军计,让他们一个也走不了。(姜昆相声)

这种用例中的“个”一般不能去掉,否则句子就成为不合法的了。比如不能说:*我来他跳我不跳;*对方来了大爬虎;*我来了嘴啃泥。

(五)用于格式“V+个+抽象名词”。抽象名词一般缺乏离散性,很难直接指示具体的事物或者事件。因此它们作宾语表示具体的事件时,经常要加“个”。例如:

(50)索性今儿没了规矩,闹一场子,讨个没脸。(《红楼梦》二○回)

(51)贾政管不着这些小事,唯恐有个闪失,难见贾母。(《红楼梦》一九回)

(52)贾母等还只管着人去赶,哪里有个踪影?(《红楼梦》二五回)

(53)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红楼梦》二二回)

(54)他开门欲离,却险些跟余德利撞了个满怀。(《编辑部的故事》)

像“没脸”“闪失”“踪影”“颜色”“满怀”等都是不可数的,一般不能被数量词修饰。这里加“个”的目的是使得整个短语临时获得表示某一具体事件的功能。

(六)用于格式。“个”和其后的动词短语一起,表示某一已经发生的具体事件。整个结构表示这一事件是V行为的原因。例如:

(55)揍你个生活不能自理。(冯巩相声)

(56)算是罚我个包揽闲事。(《红楼梦》50.21)(注:例(56)(57)(58)引自吕叔湘(1944)。)

(57)还得求姐姐原谅妹子个糊涂,担待妹子个小。(《儿女英雄传》26.20)

(58)看着我,饶他个初次罢。(《儿女英雄传》36.2)

(七)用于格式“V+个+R”。有些结果补语可以加“个”转化为体词性的,表示具体的事件。这类结果补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构词上含有程度高的成分或者含义,例如:

(59)举起碗来,哗啷一声摔了个粉碎。(《红楼梦》一○一回)

(60)将个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红楼梦》九回)

(61)打了个臭死。(《红楼梦》七一回)

(62)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红楼梦》四回)

(63)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红楼梦》四回)

(64)说着,便撕了个粉碎。(《红楼梦》二二回)

(65)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打个稀烂,他才认得我呢。(《红楼梦》二一回)

以上的“粉碎”臭死”“稀烂”的第一语素都是表示程度高,如果去掉这些语素就不能加“个”了。同时,上述用例中的“个”也是不能省略的,比如不能说“*哗啷一声摔了粉碎”“*打了臭死”等。

补语标记“得”后的成分也可以再用“个”转换为体词性的,表示某一具体的事件。例如:

(66)喜的个贾琏身上难挠,跑上来搂着,“心肝肠肉”乱叫乱谢。(《红楼梦》二一回)

(67)把对方打得个落花流水(注:例(67)(68)(69)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1984年版)。)。

(68)吵得个不亦乐乎。

(69)闹得个满城风雨。

(八)用于格式“V+个+N”。汉语有很多复合动词,其内部结构为述宾关系,即第二个语素是名词。这类动词又叫做“离合词”。整个复合词的意义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单一的动作行为,其中的名词一般没有“指称(referential)”功能。“个”经常出现在这类动词中间,表示某一具体的动作行为。

(70)投奔了我来,我就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去。(《红楼梦)六回)

(71)哪里来的香菱,是我借他暂撒个谎。(《红楼梦》一六回)

(72)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红楼梦》一六回)

(73)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红楼梦》五六回)

(74)忙的没个空儿。(《红楼梦》一五回)

(75)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红楼梦》一六回)

(76)丫鬟倒发了个怔。(《红楼梦》一回)

(77)告诉不得你,平白的又讨了个没趣儿。(《红楼梦》二四回)

(78)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时常的上个供,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红楼梦》二五回)

(79)顶着天儿我是来这儿打个招呼。(《编辑部的故事》)

(80)余德利提着包走进编辑部,和提着暖壶的刘书友打了个照面。(《编辑部的故事》)

(九)“个”可以使得一些复杂的成分变成一个单一的离散单位,指代“个体”。例如:

(81)不拘听见了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红楼梦》一○回)

(82)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红楼梦》六回)

(83)丫头不管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这样刁钻,起这样的名字?(《红楼梦》二三回)

(84)宝玉笑道:“我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红楼梦》二三回)

(85)得个一官半职。(《红楼梦》二五回)

(86)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服侍。(《红楼梦》二一回)

(87)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红楼梦》四回)

(88)斯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红楼梦》五回)

(89)到时候我们不得学个文件什么的。(姜昆相声)

(90)她外面倒跟我说,因为听说你妈会读个书写个字,才想见见谈谈。(《雷雨》)

例(81)的“三日五夜”本来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段,加上“个”后表示“度量”一次的时间长度。例(82)的“什么男子汉大丈夫”本来是描写人的品性的,加上“个”以后具有了指代个体的功能。例(83)的“什么”本来不能用数量词修饰,加上“个”后可以指某一个名字。例(84)的“多愁多病身”本来是表示健康状况的,加上“个”以后可以指某一个人。

3.2 “个”字结构的语法性质

上面讨论了“个”的基本语法功能。现在来考察一下“个”字结构的整体语法特点以及其前动词的句法行为。

首先,“个”所在的动宾结构跟普通的动宾结构不一样,只能用于单句层面上,不能进入从句。而一般的动宾结构则既可以用于单句,又可以出现在从句中。例如:

他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他是见个大世面的人。

我们不欢迎撒谎的人。

*我们不欢迎撤个谎的人。

我们可做一件破例的事情。

*我们可做一件破个例的事情。

她发怔的时候你来啦。

*她发个怔的时候你来啦。

这是一封向他问好的信。

*这是一封向他问个好的信。

其次,宾语如果为普通名词,动词的句法行为比较自由,可以重叠,可以加体标记“了、着、过”等,比如“吃吃饭”“吃了饭”“吃过饭”“吃着饭”。但是宾语为“个”字短语时,动词的句法行为受到很大限制,只能加“了”,但是不能重叠,不能加“过”或者“着”。例如:

撒了个谎。

*撒撒个谎。

撒过个谎。

*撒着个谎。

见了个面。

*见见个面。

*见过个面。

*见着个面。

破了个例。

*破破个例。

*破过个例。

*破着个例。

发了个怔。

*发发个怔。

*发过个怔。

*发着个怔。

讨了个没趣儿。

*讨讨个没趣儿。

讨过个没趣儿。

*讨着个没趣儿。

上述语法特点都跟“个”的语法意义有关。宾语标记“个”仍然具有数量语义特征,因此也具有使谓语动词定量化的作用。而定量化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不能加体标记“着”(详见石毓智2001)。不能跟“过”搭配的原因是,“过”是把动作行为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离散单位(石毓智1992),“个”也有这个功能,因此同功能的两个“标记”之间相互排斥。

最后,“个”所标记的宾语不能移到句首而被话题化。普通的名词则可以,比如可以把“我看了书”中的“书”话题化:“书我已经看了。”“个”字宾语则不允许这样做:

他撒了个谎。

*个谎他撒了。

他们见了个面。

*个面他们见了。

他破了个例。

*个例他破了。

她发了个怔。

*个怔她发了。

她讨了个没趣儿。

*个没趣儿她讨了。

这是因为话题化的成分通常是有定的,而“个”则是表示不确定的离散个体,两者的语法意义是不相容的,因此“个”所标记的宾语不能被话题化。

四 量词“个”向宾语标记发展的动因

量词中只有“个”发展成了宾语标记。这一发展有“个”自身的原因,也有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的根据。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个”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个”的意义比较抽象,与名词的搭配最为自由,因此使用频率比其他的量词要高得多。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注: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个”的使用频度排全部词汇的第17位,然而在前一百个常用词中没有其他专门量词。量词属于基本词汇,因此可以由今推及古代的情况。语言发展史证明,新的语法特征总是出现在频率最高的词上(详见石毓智2003:96-123)。

第二,汉语主宾语的不对称。谓语动词之前的名词被自动赋予一个“有定”语义特征,之后的则被赋予一个“无定”的语义特征(石毓智2002)。表现为,有定性的名词用于主语的位置比较自由,无定性的名词则用于宾语比较自由。当宾语位置上的量词“个”前的数词为“一”时,“一”可以省略,“个”表示某一个不确定的个体。宾语标记的“个”就是从这一用法发展而来的。例如:

(91)我难道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呢?(《红楼梦》二○回)

(92)你也是个没气性的。(《红楼梦》二○回)

(93)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个我们瞧瞧。(《红楼梦》一九回)

(94)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做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叫老爷少生些气。(《红楼梦》一九回)

(95)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个梦,梦见得了一疋绵。(《红楼梦)一九回)

(96)也弄个事儿管管。(《红楼梦》二四回)

(97)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少去兴头。(《红楼梦》二三回)

(98)我找个朋友,别人托我办点事儿。(《编辑部的故事》)

(99)各位都把手里的事情放一放,到我的屋里开个短会。(《编辑部的故事》)

(100)老陈换了个姿势继续说。(《编辑部的故事》)

(101)各位回去好好想一想,咱们尽快有个结果。(《编辑部的故事》)

(102)必要的话可以搞个竞选会。(《编辑部的故事》)

“个”前省略“一”的用法不能发生在主语的位置,比如不能说“个朋友来找我”。“个”的这种固定语法位置,“不定”和“单一”的含义,直接促成了它向宾语标记的发展。

第三,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SVO。汉语宾语的基本语序是在谓语动词之后。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一稳定的语序,“个”也很难发展成为宾语标记。而且“个”的语法化是在独立的句子上进行的,这也制约着它的宾语标记的用法:只能用于独立的句子,不能进入从句。

五 结语

本文全面考察了“个”的标记宾语的语法功能和使用范围,认为它的基本作用是把各种成分转换成一个名词性的宾语,使得这个宾语指示离散的、单一的个体或者事件。它在口语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而且很多时候是必须有的一个语法标记。“个”所标记的宾语也与普通名词宾语有重要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其前的动词的句法行为受到限制,所在的宾语不能被话题化,所在的整个动宾结构不能进入从句。宾语标记“个”是由其原来的量词用法发展而来的,促成这一变化的动因主要有三个:量词“个”的高使用频率、汉语主宾语的不对称性和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个”的用法仍然在发展之中,它在未来的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标签:;  ;  ;  ;  ;  

“气”标记物的功能_行为动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