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例选七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趣味论文,例选七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笨猪拱土与防毒面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联军奋勇抵抗德国侵略军,战争打得十分艰苦,但有力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因此,欧洲战场陷入了长期僵持的局面。
1915年4月22日,德军为了打破僵局,竟然惨无人道地对集结在比利时伊泊尔地区的军队释放了180号氯气,使英法联军的5000人中毒致死。
痛定思痛,英法联军竭尽全力地进行研究,设法寻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毒方法。首先,他们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了一种令人惊讶的现象,虽然人员伤亡惨重,连这一带的飞禽走兽也都在劫难逃,可是,惟独这里的猪却安然无恙。这个奇特的现象立即引起了生物化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专家们经过调查分析,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并不是猪不怕毒气,而是靠天生的生活习性拯救了自己。
猪生来具有拱食、拱土的生活习性。它们在毒气弥漫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住毒气的强烈刺激,便拼命地用长嘴巴去拱土,把土拱松以后,就把嘴巴埋在泥土之中。有毒的气体经过松散的土壤颗粒过滤以后,变得无害了。
猪拱土能防毒气!这个秘密被科学家揭开以后,引起了英法联军的极大兴奋。他们根据这个原理,很快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经过不断改进,又将外型和内部结构设计得更加实用合理,成为一种防毒专门器材。
直到现在,防毒面具的外观,还是像它的鼻祖,颇似猪嘴的形状。
笨猪拱土,促成防毒面具的诞生。这件事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时启发我们: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时,要有创新精神,努力创造条件,去建立一种新的具体的联系(防毒面具的发明,就是一种新的联系的建立),造福于社会。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 隋莉
海鸥“雷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天,英国托马斯少校指挥的潜艇停在军港检修,他独自在沙滩上散步。突然他看到远处的海面上,一群海鸥一会儿从空中俯冲下来,一会儿低空盘旋。托马斯少校觉得奇怪,大批海鸥为什么在那儿集结呢?他用望远镜一看,原来,海面上散浮着潜艇里扔出来的剩饭菜。这些剩饭菜吸引了海鸥。托马斯少校琢磨开了,很快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的心中形成了。
不久,在航行时,托马斯少校命令潜艇上的士兵不断向海面抛放食物。士兵便发现,有大批的海鸥在潜艇的海面上争抢食物。时间一久,就是不抛放食物,海鸥一发现水下有黑影移动,它们也会在海面尾随盘旋,等待食物。
托马斯少校的部下并不理解,他们抱怨浪费了大量的食物,但托马斯少校一笑了之,尽管他也知道,在战时食品是很珍贵的。
过了一个多月,德国潜艇在海上兴风作浪,并向英军潜艇挑战。托马斯少校给士兵们下达了命令:“一旦发现海面上有海欧集结飞翔,就可断定那儿有德军潜艇,应立即攻击!”
士兵一下子明白了司令官给海鸥喂食的目的。这样海鸥成了英军的特殊“雷达”,英军在海鸥的帮助下,击沉了德军数十艘潜艇。
这个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联系。托马斯少校通过观察发现海鸥大量集结的原因是海面上散浮着潜艇里扔出来的剩饭菜,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观察到海鸥已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水下有黑影移动,海鸥就会在海面集结。这样托马斯少校巧妙地利用事物的因果联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人们要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最要紧的是隐蔽自己,尽早发现敌人,谁最先发现敌对方,谁就有了主动权。由于双方都可以用雷达来侦察敌人的位置,因此,谁能在雷达探测范围之外发现敌人,谁才能真正拥有决胜权。托马斯少校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发现了敌人,从而达到了消灭敌人的目的。
(山东省寿光七中 靖光禄 宋允萍)
实践出真知
唐代著名画家戴嵩善画牛,有幅斗牛图画得非常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一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问何故?曰:“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人脑和客观事物之间必须有一桥梁,把人脑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个桥梁就是实践。在实践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脑中形成认识,通过实践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后,使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充分暴露出来,形成正确的认识。
血液循环与锅炉
日本人田熊常吉在研究新式锅炉时,试探着将设计图纸与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放在一起,于是,奇迹出现了:心脏与汽包,动脉与降水管,静脉与水管群都存在着惊人的对应关系。田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案,在模仿血压原理提高了汽包的压力之后,田熊式锅炉得以问世,并以提高热效10%的优势,迅速风靡全球。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往往有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却在某些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创造性的发明常常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安徽省淮北芦岭矿中学 徐玉霜)
狐狸与蔷薇
狐狸在跨越蔷薇时脚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没有摔倒。可是爪子却被蔷薇的刺扎伤了,流了许多血。受伤的狐狸就埋怨蔷薇说:“你太不应该了,我向你求救,你怎么反而伤害我呢?”蔷薇答道:“狐狸啊,你错了。我的本性就带刺,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非一点。蔷薇可以帮助狐狸站稳脚跟,但本身也长有刺。狐狸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事物的这一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片面地看问题。另外,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狐狸被蔷薇刺到,主要的原因是狐狸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逆境时,你如何反应?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对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作为厨师的父亲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当着女儿的面把胡萝卜、鸡蛋和碾碎的咖啡豆分别放入开水中煮。20分钟后,父亲把胡萝卜、鸡蛋捞出来,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看着不解的女儿,父亲让她先摸摸胡萝卜,女儿注意到胡萝卜变软了;又打破蛋壳,看到的是煮熟之后凝成一体的鸡蛋;最后父亲又让她啜饮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问这意味着什么。
父亲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都面临着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却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但进入开水之后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薄薄的外壳保护着液体的内脏,但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末状的咖啡豆进入沸水后,反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开水的作用下,原先强壮的胡萝卜变软了,原来易碎的鸡蛋变硬了,咖啡豆使水变得香浓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人都可能遭遇逆境。当身处逆境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朝着对事物发展有利的一方转化。这需要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思考,努力实践,尤其要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息的干劲。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 张秀华)
毛泽东和斯诺的比赛
1936年秋天,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采访。一次,毛泽东问他:“斯诺先生,你喜欢什么样的室外活动?”斯诺回答:“打球、游泳、赛马。”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斯诺先生,咱俩进行一次赛马比试,怎么样?”“好呀,要说赛马,我可是北平赛马的冠军。”斯诺欣然答应。
警卫员去槽上牵马,一会儿回来报告说,槽上只剩下一匹烈性的黄膘马和一头驮水用的小毛驴。毛泽东于是让斯诺骑马,自己则骑那头小毛驴。毛泽东指着黄水沟对面山坡上的一棵大松树说:“咱们以折下松枝为证,谁带着松枝先回到这里谁为胜。”
比赛开始了,黄膘马一下就跑到了山脚下。斯诺见那棵大松树在盘山路旁边,便策马沿着盘山路奔去。毛泽东来到山脚下,却下了毛驴飞速穿过梯田奔向大树,他来到树下折下松枝,就赶忙跨上毛驴往回赶。斯诺来到树下,见毛泽东已经返回,急忙折下松枝,策马回追,但还是晚了一步。结果,斯诺输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反映在实际生活中是主、客观关系。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出意见、办法,以使主观符合客观。反之,如果从主观出发,力求使客观符合主观,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给我们的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失。
怎样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毛泽东对比赛双方的技术、马力及比赛路线等进行了具体分析。斯诺是北平赛马冠军,且又骑了一匹快马,要按照赛马场上的规则进行正规的赛马比赛,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在这场比赛中取胜,必须“智”取”。毛泽东从实际出发,选择了一种“抄近路,骑‘马’+跑步”的比赛方式,取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而斯诺受过去赛马场上赛马规则的影响,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2.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本次比赛中,在没有约定比赛规则的情况下,“赛马”、“跑步”只是一种形式,是外在的东西,是现象。“折下松枝先回到这里”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也是比赛的本质。毛泽东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采取了灵活的比赛方式,所以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斯诺没看到问题的本质,拘泥于外在形式,结果失败。
(山东省栖霞市高级职业学校 祁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