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医院五官科 重庆 401254)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下实施咽鼓管吹张注药方式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8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n=40,40耳)、观察组(n=40,40耳),分别给予鼓膜穿刺抽液、鼻内镜下行咽鼓管吹张注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鼻内镜下行咽鼓管吹张注药方式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鼻内镜;咽鼓管吹张
【中图分类号】R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58-03
分泌性中耳炎为耳鼻咽喉科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病之一,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鼓室积液、传导性耳聋。目前,临床上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呈多样化,各种疗法效果也不一致[1]。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对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选用鼻内镜下行咽鼓管吹张注药方式对4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80例(80耳)2014年5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为单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耳胀感、听力下降、闭塞感等症状,对耳屏进行按压时,相关症状均可得到暂时减缓,鼓膜为灰蓝色或者橙红,鼓膜内陷,光锥完全消失或者明显缩短,锤骨短突突出明显,部分患者存在液平面。纯音测听检查结果显示为传导性耳聋,声导抗图表现为高负压型(C型)或者平坦型(B型)。分泌性中耳炎解剖见图1。对患者行鼻咽部检查均未发现明显新生物。接受鼻内镜下行咽鼓管吹张注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观察组。患者性别: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16~57岁,平均(37.4±1.8)岁;病程:半个月~6年,平均(3.4±1.4)年。接受鼓膜穿刺抽液+注药治疗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性别:男性26岁,女性14岁;年龄:17~58岁,平均(36.8±2.8)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3.4±1.8)年。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图1 分泌性中耳炎
1.2 方法
对照组行局麻后,患者取坐位,将患者头部偏向健侧,实施常规消毒后,在耳内镜镜下显示手术野。待鼓膜充分显露后,使用5号球后针头在前下象限实施穿刺操作,抽出积液。然后将地塞米松(2.5mg)注入中耳腔。
观察组先应用0°鼻内镜对患者鼻腔、鼻咽部进行检查,再使用30°鼻内镜沿着同侧鼻腔送入鼻咽部,使得咽鼓管咽口得到清晰显示。使用带有吸引器的咽鼓管吹张管吸净存在于咽鼓管附近的相关分泌物,再将咽鼓管导入吸干中耳积液。实施咽鼓管吹张管更换后将咽鼓管再次导入,使用波氏球实施2-4次的咽鼓管吹张,然后将4000IU糜蛋白酶和5mg地塞米松混合液注入咽鼓管内,再吸净。对咽鼓管功能进行复查,并根据患者实际症状体征决定是否实施二次吹张注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接受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语频听力可恢复至正常水平,骨气导差小于10dB,气导平均听阈达到15dB,鼓膜恢复正常,同时,鼓室导抗图恢复至A型;好转:患者相关症状有显著改善或者完全消失,语频听力得到明显提高,提高范围为10~15dB,但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鼓室导抗图为C转为A型,或者由B型转为C型;无效:给予治疗后,患者相关症状均无明显改善,语 频听力未见明显提高,鼓室导抗图未见明显变化。好转率+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应用满意度调查评估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情况,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90分≤分值≤100分,满意:70分≤分值<90分,不满意:分值<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及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SPSS18.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均以(%)表示,计量资料均以标准差(x-±s)表示,分别实施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情况
给予2组患者相应方式进行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82.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无患者出现明显中耳感染、鼓膜穿孔等不良反应,该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有2例患者因鼻内镜将鼻腔黏膜擦伤出现少量出血,但均无需进行特殊处理。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微耳部胀痛,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好转。
对照组患者均可见鼓膜穿刺点瘢痕,无中耳感染发生。在注药时有4例患者出现眩晕,休息约1分钟缓解。2例出现穿刺点少许出血,无菌棉签轻微压迫后未做特殊处理。待穿刺点愈合,血痂自然脱落,无继发感染。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
2.3 治疗满意情况比较
2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为8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图2 正常耳鼓膜 图3分泌性中耳炎鼓膜
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上,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为为鼓膜穿刺抽液、咽鼓管吹张、鼓膜置管等。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为清除存在于中耳中的积液,促进中耳通气引流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同时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鼓膜切开置管为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较易损伤到鼓膜,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5]。鼓膜穿刺抽液治疗对鼓膜造成的损伤很小,但是其缺点主要是:(1)在局麻下操作,有部分患者配合较差,出现晃动头部的动作,增加了操作的风险。(2)合并眩晕的患者均不能接受出现眩晕的并发症。
鼻内镜直视下咽鼓管吹张可有效降低鼻咽部黏膜、鼻腔及擦伤的发生率,同时可对鼻咽部病变、咽鼓管咽口形态等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应用该种治疗方式时,咽鼓管导管插入位置的准确度明显提高,在手术过程中更加清晰地实施咽鼓管扩张,有效消除咽鼓管咽口阻塞,同时还可准确地将地塞米松、糜蛋白酶注入咽鼓管中[6]。这些药物可存在于中耳腔内的纤维组织、分泌物中,使之得到有效分解,同时还可促进局部水肿、变态反应得到有效缓解,进而促进患者咽鼓管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复发率得到有效减少。
李琴[7]等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鼓膜穿刺治疗相比较,在鼻内镜直视下实施咽鼓管吹张给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感染发生率。但是应用该种方式进行治疗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给药之前必须保证视野的清晰度,降低鼻腔、鼻咽部黏膜损伤发生率;使用吸引器吸将鼻咽部、鼻腔中分泌物吸净;不能强行将咽鼓管导管插入;鼻咽部存在新生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宜使用咽鼓管吹张给药方式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应用鼻内镜下行咽鼓管吹张注药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后,该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给药治疗可促进患者咽鼓管功能得到更好改善,促进患者症状得到有些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本组病例病程较短(平均3.4±1.4年),因此,对病程较长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还需进行更多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葛瑞锋,薛卫国,陈安进,等.左氧氟沙星与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中耳炎、外耳道炎的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12(08):342-343.
[2]陈贤忠.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16(08):541-542.
[3]赵丽丽,李国信,姜春梅,等.加替沙星滴耳液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06(08):676=-677.[4]刘晖.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5,11(02):111-112.
[5]刘业宁,张艳冰,方朝新.耳内窥镜辅助下行中耳置管在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优缺点[J].中外医学研究,2014,16(10):62-63.
[6]滕海波.咽鼓管置管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08(26):98-99.[7]李琴,李湘胜,柳浩.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及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5,04(18):894-895.
论文作者:邓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中耳炎论文; 患者论文; 鼓膜论文; 咽鼓管论文; 鼻咽论文; 中耳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