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思维导引下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思维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学诠释
本文用系统思维审视的对象是整个社会,而非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子系统并列的社会(狭义的)子系统,指这些子系统整合而成的总系统,或称广义的“大社会”[1]。迄今为止,和谐还不是系统科学的概念或术语,系统科学相应的概念是秩序,包括有序和无序,和谐属于有序范畴,不和谐属于无序范畴。所以,用系统科学的术语讲,和谐社会是作为有序系统的社会,不和谐的社会是作为无序系统的社会。
但有序概念太宽泛,适用于一切系统。恒温调节器、宇宙飞船也是有序系统,它们同社会系统的共性太少,不宜作类比。社会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规模巨大、要素异质、非线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造就出极度的复杂性”[2],仅仅用有序概念反映不出来。不仅如此,社会被称为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在于作为基本元素的人也是开放复杂巨系统,人的因素、人际关系赋予社会秩序以特殊的多样性、丰富性、活泼性、复杂性,刻画这些特点是系统科学现在关于有序(对称破缺)的理论远远不能胜任的。就汉语看,人们描绘理想的社会秩序时,常用的是和平、和顺、和睦、和气、和好、和美或者平和、中和、祥和之类概念,以及和为贵、和而不同、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之类命题,着眼点是优化人际利益关系,而贯穿其中的是人性、人道、人情、人气等要素,用有序几乎无法表达,惟“和谐”概念可以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庶几可以涵盖这一切。和谐强调的是活而不乱,有序强调的只是不乱(秩序),并不看重“活”。看来,系统科学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有必要引入和谐概念,区分和谐与不和谐这两种不同的系统状态和品质。
迄今为止的系统科学也不大讲构建,它的相应概念是整合或组织;但构建就是整合,就是组织,三者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讲构建或许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构建者在创建、营造、经营、施工系统时的主创性,包括理论探讨、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结果评价等方面的创造性劳动。构建系统的基础是组分的选择、培养、改造、创新,但关键是结构的设计和建造,即用何种结构模式去整合或组织全部要素。和谐与否说的是要素之间、组分之间、局部之间、层次之间的互动方式,亦即社会系统的结构问题。所以,从系统学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系统结构的设计、建造、调试、改进等。
社会结构的和谐必定会在社会系统宏观整体的行为状态和功能发挥中表现出来,主要是:(1)稳定性。稳定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冲突、动荡不断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2)高效性。稳定而僵化的、停滞不前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有活力的即高效运转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3)整体协调性。功能失调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能够整体协调运转的才是和谐社会。(4)持存性。无法长期保存、延续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具有高持存性的系统。归根结底,和谐社会呈现正的整体涌现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更不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不是一般的系统工程,而是特殊复杂巨系统工程。凡系统工程都需要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这种特殊复杂巨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系统思维。
二、以整体思维取代片断思维
系统思维的第一要义,是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3]构建和谐社会更应如此。社会是有机整体,和谐社会的整体构建方案和构建过程绝非各局部构建方案和子过程的拼盘,而是所有局部和子过程的有机整合。“‘和谐社会’是针对整个社会系统(即社会结构的总体)而言的,不是针对社会的部分而言的。”[4]必须从整体上思考、设计、施行、评价、把握构建活动。然而,数百年来盛行的还原论科学、分析思维以及高度精细的社会分工,造成“片段思维”[5](P85)的盛行,必须自觉地以整体思维取代片断(片段)思维。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树立并贯彻全要素观念。毛泽东指出:要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必须抓住“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6](P418)。只盯着某些要素而不关注全部要素,是片断思维的一大特点。它又有不同表现形式。其一,只就单一角度划分要素。机器系统一般只需根据一个角度划分组分,社会作为特殊复杂巨系统,要素、组分、局部的数量庞大,彼此差异或不平衡十分突出,必须分别从不同角度(如民族、阶级、地域、利益关系、职业分工、受教育程度等)划分要素,才能全面认识社会。社会和谐表现为不同民族的和谐,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和谐,不同地域的和谐,不同利益集团的和谐,等等。只从单一或某几个角度认识和处理问题,不可避免要播下不和谐的种子。其二,对于按照同一角度划分出来的众多要素或组分,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要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政策有所倾斜,原本符合系统思维;但若把突出重点变成只要重点,一种政策倾斜过度、过久(且不说倾斜对象失当),大多数组分长期被漠视,就成为片断思维。过度的不均衡、不公平,如过分突出发展经济而忽视政治、文化、社会(狭义)子系统的发展,必然导致子系统之间不协调,即社会不和谐。
树立并贯彻全结构观念。系统的结构也有局部和全局之分,以局部结构代替整体结构,或者把某一子系统的结构当成整个系统的结构(如只考虑经济发展子系统的结构),是片断思维常见的表现。结构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多样的概念,社会系统尤其如此,如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每一种结构还有更深层次的子结构,如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复杂系统还须区分框架结构和运行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显结构和隐结构、硬结构和软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等。片断思维的突出表现是只考察框架结构不考察运行结构,只考察显结构不考察隐结构,只考察硬结构不考察软结构,只考察表层结构不考察深层结构。系统思维追求的是不同层次之间的整体和谐,只有从制度、政策、观念、舆论上保证不同层次之间衔接、沟通和过渡的顺畅,才能实现政通人和。
树立并贯彻全过程观念。系统是状态与过程的矛盾统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过程系统,由大量阶段(子过程)组成,必须了解全过程包含的所有阶段和步骤,不能只顾个别阶段,不可试图跨越某些必要的阶段。全过程不是子过程的简单排列,而是它们的有机衔接、过渡和转换。有些子过程可以平行作业,有些子过程只能穿插进行,有些子过程必须区分前后顺序衔接,这就使子过程或阶段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组织安排不当,前后衔接不好,阶段转换不顺,就会破坏整体过程的和谐,这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要懂得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整体性。过程不等于阶段的加和,某一阶段看似和谐的行为,可能隐藏着导致全过程不和谐的重大因素;某一阶段看似不和谐的行为,放在全过程中考察可能无关大局,甚至是有利因素。一切都要自觉地放在全过程中考察,用全过程观点认识和解决问题,自觉防范和克服过程问题上的片断思维。
三、以非线性思维取代线性思维
从共时性角度看,社会是强非线性系统,不同组分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线性的。把这个非线性系统放在时间流逝中即从历时性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甚至没有尽头的曲折过程,必须把非线性当作非线性对待,而诸多不和谐则是错把非线性当作线性处理的结果。非线性有无穷多种表现形式,如非均匀、非对称、跳跃、非光滑转折、指数式放大、临界慢化等。我们只就以下几点略加讨论。
线性过程是同质的展开,没有方向、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没有部分质变,没有阶段划分。非线性过程要经历一系列部分质变,部分质变意味着过程发生方向或速度或加速度的不连续变化,呈现出阶段划分,不同阶段之间的转折和衔接具有重大意义。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开放初期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是合理的,今天则必须强调社会公平。国内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既是矛盾凸显期,也是特殊机遇期。同一社会过程分成关键期和非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和非矛盾凸显期、特殊机遇期和非特殊机遇期,这些差别正是社会过程自身非线性特性造成的结果。看不到过程的阶段性,客观进程已进入向下一阶段转折的关头,思想仍然停留在上一阶段,乃是线性思维的一种常见病;而不能及时改变思想、方针、政策,势必导致这样那样的社会不和谐。
瓶子肚大口小,颈部狭窄细长,流动缓慢而造成堵塞,称为瓶颈现象。线性系统没有瓶颈,出现瓶颈是非线性系统的通有现象。社会系统运行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有链式流动、环式流动和网络式流动,彼此又相互缠绕、嵌套,就可能形成瓶颈现象,如能源瓶颈、金融改革的瓶颈等,严重制约社会整体的发展。社会发展中某个重大问题或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构成瓶颈现象。瓶颈现象的出现是滋生不和谐的重要根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思想上承认社会系统产生瓶颈的客观可能性,行动上尽力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瓶颈,一旦出现瓶颈,要善于找到走出瓶颈的对策。
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马太效应”(政策倾斜、新闻炒作是形成“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老子称为“损不足以奉有余”,是社会系统非线性的一种典型表现。老子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们称其为“反马太效应”,也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现象。“马太效应”和“非马太效应”在系统运行中都可能发挥正负两种作用。“马太效应”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平,破坏社会和谐。“反马太效应”有助于克服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和谐;也可能助长平均主义,降低社会效益,破坏社会和谐。
把非线性当成线性来认识和处理的思维方式是线性思维,把非线性当成非线性来认识和处理的思维方式是非线性思维。构建和谐社会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深入研究社会系统固有的非线性,弄清其表现形式、产生根源、作用机理、可能后果、如何驾驭等,把非线性当成非线性来处理。
其二,构建和谐社会本身是一种非线性过程,不能期望找到一条笔直的大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准备走曲折的路。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有走曲折之路的思想准备就可能少走曲折之路,不走大的曲折之路;没有走曲折之路的思想准备,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许多不必要的曲折,甚至可能走大弯路。
其三,任何一种非线性表现形式都具有两重性,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正效应和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负效应。充分认识这种两重性,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非线性的有利作用,尽可能避开或弱化其不利作用,是非线性思维的基本诉求之一。
其四,腐败现象对社会和谐有极大的破坏力。近年来的经历表明,如果把握不好,社会系统就会出现腐败现象的非线性放大机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认识并设法消除这种机制,建立能够非线性地遏制腐败现象的社会机制。
四、以动态思维取代静态思维
状态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系统是动态系统,不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系统是静态系统。把思维对象当成动态系统来识物想事的是动态思维,把思维对象当成静态系统来识物想事的是静态思维。社会是动态系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自觉应用动态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系统论认为,有序与无序、和谐与不和谐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绝对有序或绝对无序的系统、绝对和谐或绝对不和谐的社会并不存在。绝对的和谐实际上是不和谐,因为它意味着和而同一,没有差异和矛盾,社会的一切活力都被扼杀。社会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从最基层的组分到各级子系统,再到整个社会,它的有序与无序、和谐与不和谐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从无序转化为有序、从不和谐转化为和谐,还是相反,要看人们能否用动态思维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动态思维要求人们懂得,由于内部固有的非均匀性、时间滞后、信息反馈、自相关等非线性因素的作用,社会运行中出现起伏震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和谐社会也存在这样那样的涨落现象,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并不可怕,甚至有益于提高社会活力,达到健康的和谐。但社会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别是所谓指数式放大机制,把握不好就可能在不经意中把无关大局的小涨落迅速放大成破坏社会稳定的巨涨落。动态思维要求保持清醒的头脑,实时监测社会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作出适度而有效的宏观调控,防止出现大的震荡。同时,更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机制,去限制、管理、驾驭涨落,利用微涨落促进社会发展,防止形成巨涨落以确保社会稳定;一旦出现巨涨落,在采取措施使之衰减的同时,要设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利用它达到某些特殊的疗效。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时间滞后,不能用此时的结果检验此时的行为,当前行动的方向是否正确,策略是否得当,力度是否足够,要过一定时间之后才能看到。存在时滞往往使得企图改善系统品质的行动矫枉过正,以至于越努力效果越差;而社会运动是不可逆的,恶果一旦造成很难消除。因此,现在的不和谐往往是过去行为的后果,现在的举措可能导致未来的不和谐。事实上,许多不和谐现象都源于因果时间滞后。所以,“改善系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把系统的时间滞延减到最低限度”[5](P96)。
社会固有的非线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加上外部环境固有的非线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决定了社会系统难以避免风险性。未曾料到的突发事件,主观处置的重大失误,都可能使社会面临巨大风险。大机遇常伴随大风险,为抓住大机遇,有必要冒点风险。动态思维不仅要求树立风险意识,更主张为社会建立应对风险的有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种动态过程,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次或几次行动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每一次构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即使十分有效,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是相对的,同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机遇密切相关,易时易地就不那么有效,甚至可能转变为不和谐的根源。和谐社会是在与不和谐因素不断斗争中发展的,需要反复地构建和维护。
五、以开放性思维取代封闭性思维
和谐社会的本意是对社会自身关系和状况的一种描述。但一切系统都与它的环境互塑共生,一个系统内部的和谐有序要以该系统与其环境互动关系的和谐有序为条件,与环境互动关系的不和谐必然反映到系统内部,影响系统自身的和谐有序;系统内部的不和谐也必然会反映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中。社会系统尤其如此。因此,不能只就社会系统来谈论和谐与否,不能关起门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密联系外部环境来认识和处理和谐社会的建构问题。这就需要克服封闭性思维,避免把社会及其组分当成封闭系统去识物想事,而应倡导开放性思维,把社会当成开放系统来识物想事。这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运行状况强烈地依赖于大自然,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必定反映到社会内部来,造成社会内部的不和谐。历史上大的自然灾害都是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因,大灾害有可能导致社会大动乱。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极大地增加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破坏自然界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许多重大天灾往往由重大的人祸所引发,自然界报复人类的滞后时间越来越短。在工业化造就的巨大生产力面前,社会的不和谐必然延伸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战争这种极端的社会不和谐历来是破坏自然的重要原因,现代战争能力有可能把地球环境破坏得无法维持人类生存。这一切都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是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的和谐。世界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国内是否和谐与国际社会是否和谐息息相关。在今天的国际社会,破坏和谐的显在或潜在力量(恐怖主义,特别是霸权主义)还很强大。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环境的不和谐必定会反映到国内来,国内的不和谐必然给国际上亡我之心不死的势力以可乘之机。社会主义中国不能像历史上的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对外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以消除国内的不和谐,只能以和平发展模式去对阵破坏世界和谐的国际势力,争取一个比较和谐的国际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国内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为前提,自己要拥有足够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但若只从这方面考虑,就是封闭思维,是不足取的。国际和谐只能在国际交往中实现。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的大背景下,当代国际社会内在地具备以和平方式消解各种反和谐因素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如何调动和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我们的方针不是紧闭大门举国对抗国际反和谐势力,而是要在国际交往中运用国际因素来解决国际关系中的不和谐。第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生活中要“合群”,跟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广交朋友;第二,群而不党,不搞政治的或军事的结盟,一个敌人也不树。历史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盼望国际和谐的,即使霸权国家内部也有愿意同我们和谐相处的力量,应团结一切维护国际和谐的力量,争取一切中间势力,去遏制破坏和谐的国际力量。即使对那些明目张胆鼓吹遏制、孤立、围堵中国的势力,也要通过接触和对话以求弱化它们,使之有所收敛。
三是现在与未来的和谐。社会系统的现状不仅取决于它的过去,还受其未来的影响。只顾眼前还是放眼未来,未来目标的不同设计对系统现时行为和近期状况有重大影响。许多社会不和谐起源于行动只着眼于短期利益,造成现在和未来的冲突;如果面向未来,放大时间尺度看,就容易看到长远利益,协调现在与未来。思维向未来封闭,则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思维向未来开放,则国有远虑,鲜有近忧。博弈论的“囚徒困境”模型告诉人们,只着眼于一次博弈,不合作是正确的策略选择;如果着眼于系列博弈,特别是世世代代看不到尽头的博弈,那么,合作共赢才是最理性的策略选择。国际交往应引导那些对我们抱有偏见甚至敌意的势力放眼未来,让他们看到彼此的利益交集,合作比对抗对他们更有利,就可能抑制、消解、至少暂时减弱他们的敌意,积累一系列暂时削弱以求达到最终削弱。
六、把自组织与他组织结合起来
系统思维的哲学基础是辩证思维,而辩证思维的核心是用对立统一观点识物想事。非线性动态系统包含各种各样的矛盾,如局部和整体、合作和竞争、有序和无序、状态和过程、稳定和不稳定、确定和不确定、风险和机遇等等,形成复杂的矛盾网络。在这里,笔者只就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来讨论构建和谐社会如何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这对矛盾。
人类社会是在动物社会基础上自组织产生出来的。一方面,作为一种复杂巨系统,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自组织运动,即大量富有个性的社会成员或其群体依据各自掌握的局部信息各自采取行动,彼此的目标、方向、方案、行为方式千差万别,甚至相互抵触,呈现强烈的自发性,但社会在整体上呈现有序运行。科技发展,文明进步,个性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增强这种自发的自组织运动。另一方面,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存在物,个人或群体一旦对某一客观进程有所认识,就会形成一定的理论、纲领、方针、方案,有计划地干预社会进程,充当他组织者。科技发展,文明进步,社会组织化提高,必然加强这种他组织运动。一句话,社会系统是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矛盾统一体,古已如此,于今为烈。
自组织和他组织是一对矛盾,对社会系统的存续发展都有两重性。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运动只能通过无数不同的、常常相互矛盾的、甚至彼此对立的社会他组织运动为自己开辟道路。社会发展的动力、方向、规律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内在的自组织趋势,自发性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但自发性必定伴随盲目性,盲目性必然带来消极后果。他组织有助于驾驭自发性,克服盲目性,让社会进程不走或少走弯路,我国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成功就是证明。但他组织有可能束缚、压制自发的自组织,使社会失去活力。正确的原则是把自组织和他组织辩证地结合起来,尽量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抑制各自的消极影响。
处于后发赶超型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尤其需要发挥他组织的作用。国人常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一大优越性,也是这个道理。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有计划、有组织地付诸实施,无疑是一种社会他组织运动,不仅无可非议,而且十分必要。西方把我们的宏观调控说成是专制,有些是理论上的误解,有些则出于不愿意中国强大起来的心理。但包括构建和谐社会在内的社会运作都应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适当结合,自组织是他组织的基础,他组织的功能在于激发、调动、培育、引导、保护社会固有的自发自组织性。他组织应遵循社会自组织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地管理社会,实施顺其自然的控制,切忌越俎代庖,谨防把他组织变成压抑自组织的消极力量。
社会是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系统,社会和谐既表现在不同层次之间,也表现在每个层次上不同组分之间,需要落实到社会运行机制的建设上,形成制度保障。从信息流通角度看,自组织主要是同一层次不同子系统的横向信息交流,他组织主要是上下层次的纵向交流,形成纵横交错、内外嵌套的复杂信息网络。横向信息流通有利于提高自组织能力,纵向信息流通有利于改进他组织能力。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方案、计划渗透到各级组分基于局部信息的局部行为中,成为其自觉行动的指南,甚至成为自发的行为习惯。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软力量,决定社会系统的软结构。它们是沟通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纽带,他组织指令通过这种软力量贯彻于自组织中,自组织规律通过它们升华为新的他组织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需充分利用这些软力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