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中俄比较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路径及成效:中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论文,成效论文,路径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企业集体性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成就之一。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有企业并没有赢得社会“一边倒”式的喝彩,反而激起强烈的负面评价。在网络媒体上,诸如“垄断论”、“低效论”,以及“国进民退”呼声不绝于耳,伴随着世界银行中国未来展望研究报告发布而达到顶峰[1]。这些非理性声音不仅对国有企业过去30年发展成绩缺乏客观评价,而且还误导国有企业未来的改革方向。

我们并不否认国有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甚至顽疾,它们也将长期困扰其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但是绝对不能简单地接受私有化药方,进行自我摧毁式改革。任何改革在选定方向的同时,也陷入了路径锁定。虽然我们无法精准预测改革的最终结果,但是为避免国有企业改革误入“邪路”,还是很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的历史形成和改革道路做一个回顾,以便于我们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经历了什么?同时也需要对国有企业改革路径做一个国际比较,以便于我们知道:中国国有企业集体崛起的逻辑是什么?与其他国家企业相比,它有哪些优势?从历史发展和国际比较两个视角出发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发展战略。

一、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形成

国有企业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国家选择工业化模式不同,所处工业化阶段不同,因此国有企业发展道路也会不同。从200余年世界工业化历史来看,至少存在三种工业化模式:第一种是私人发动的“演进型”工业化,如英国、法国和美国;第二种是政府发动的“革命型”工业化,如苏联;第三种则是政府和私人共同发动的“混合型”工业化,如德国和日本等[2];第三种工业化模式效率较高,二战后出现的“西德奇迹”、“日本奇迹”和“四小龙奇迹”均与混合工业化模式相关,其中国有企业都发挥关键作用。

毛泽东在建国构想中首先选择“混合型”工业化道路。1940年他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①,即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经营三者组成,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保障一切正当私有财产,这一纲领在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通过[3]。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五种经济成分”理论和“四面八方”政策②,使五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这种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非常适合中国国情。根据《共同纲领》“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所有”,包括金融系统2400家银行,工矿系统2858家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和十几家大型内外贸易公司,正式建立中国国营经济。1949年国营经济规模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6.2%,职工人数占总就业人数2.7%,到1952年全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40亿元。其后,受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1953年毛泽东提出“一化三改”路线,中国工业化模式开始从“混合型”转向“革命型”,即国家计划、国家投资、国家积累、国家所有和国家管理。

国有企业第一个黄金期是“一五”计划时期,这也是国家工业化高速发展期。在苏联帮助下,中国很快建成156个重大项目,在全国进行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产业布局,五年期间全国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88亿元,大规模兴建国有企业和国有科研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现代工业、现代交通运输、现代国防的脊梁。“一五”期间,国营工业企业净产出年均增长率21.6%,全要素生产率在7.5%~9.3%之间,这一成绩创造了世界最高纪录。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粗略估计全国资本存量达到6430亿元,其中国有资本占80%,国有工业资本占54%[4]。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此时,中国工业化模式开始发生变化,从“革命型”工业化转向“混合型”工业化。我们称之为“双轨战略”:一方面改革国有企业,加快重组和兼并,使之更加精干和集中,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发展非国有经济,大规模民营化或非国有化,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来源、新成分和新机制。形象地讲,是从“一条腿走路”转向“两条腿走路”。

二、中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比较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同步,直到进入21世纪后,才迎来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在这之前,由于国有企业形成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制度条件、组织条件等方面的困扰,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相当艰难的探索过程,这一改革历程大体可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年底至1984年9月,为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这一阶段,在计划制定、产品销售、利润留存等方面,政府给企业下放部分权力,特别是实行企业留利制度,使国有企业在发展生产、改善职工集体福利和奖励职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财力,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具有较大局限性。

第二阶段从1984年10月到1991年年底,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之后国务院又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机制条例》,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企业法》。这一阶段是力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多种激励机制,探索自主性国企改革模式,但是并没有摆脱国有企业困境。

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1997年,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阶段。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开始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不过,此时国有企业也进入更加困难时期。

第四个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阶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公有制经济含义进行全新解释:“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根据十五大精神,1998年7月,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正式成立。中央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2010年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现在回过头来“事后评价”,上述“两步走”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甚至谁也没有想象到中国国有企业异军突起,集体崛起,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第二大国。

第五个阶段从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至今,为统领国有企业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根据这一要求,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经表决,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国有企业能够集体崛起、迅速崛起、大规模崛起的重要制度安排。由此,中国国有企业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时期。

(二)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斯大林时期,苏联在较短时间内采用计划经济模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和工业制造强国,并且持续相当长时间。1950年苏联GDP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9.57%,1973年为9.44%;而1953年苏联工业产出占世界总量比例为10.7%,1973年提高到14.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发动经济改革,不成功后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很快苏联解体,随之强大的工业体系迅速瓦解。到2000年时,俄罗斯GDP占世界经济总量比例只有1.65%,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比例为2.96%。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年7月到1994年6月底,为证券私有化阶段。首先将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然后由俄罗斯联邦政府向每位俄罗斯公民无偿发放私有化证券,公民可以将私有化证券购买企业股票,或者出售证券变为现金。证券私有化是休克疗法的具体体现,出现了内部人控制、没有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无法转换经营机制、难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问题。

第二阶段从1994年7月到1996年12月底,为货币私有化阶段。与上一阶段的根本区别是从无偿转让国有资产过渡到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货币私有化使俄罗斯企业私有化走上股份制的规范轨道,但国有企业改革速度明显放缓,股票出售情况不理想。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为个别私有化阶段。基于前面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这一阶段联邦政府停止大规模私有化,转而选择对个别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其主要内容是公开出售已改造成股份公司的大型企业中的国有股。另一方面对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实施国有化,利用行政权力扶植国有企业积极扩张。通过打击能源和金融巨头,俄罗斯政府在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国有化保证了政府对能源工业的控制,获得了巨大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利益。

(三)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比较

那么中国与俄罗斯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最重要的差异性是什么呢?表1比较两国企业改革道路的主要差别。从改革目标来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就是摆脱国有企业经营困境、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而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是在私有化概念下进行的平分国有资产,俄罗斯第一部私有化法就将私有化定义为国有变私有。从改革方式来看,中国采用渐进式策略,选择一条“抓大放小”中间道路,通过改制,主动改革,重新崛起。“放小”就是在特定领域针对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而“抓大”则是始终保持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在国家手中,保留若干从“一五”计划以来陆续建立的骨干大型企业。而俄罗斯则采用激进式休克疗法,在短时间内让更多民众成为改革受益者,比如将财产分给广大民众形成广泛的私有阶层,保证即使保守派重新上台也难以取消推行过的政策。从改革步骤和措施来看,中国对中小企业私有化和大中型企业改制,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同时引进外资企业,而俄罗斯则是采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来实现私有化目的,具体包括证券私有化和货币私有化方式。从改革路径来看,中国国企改革对外开放、引入国际竞争机制,对内开放、引入国内竞争机制,地方分权、引入地区竞争机制,而俄罗斯国有企业主要还是在国内市场展开竞争。

大规模快速私有化使俄罗斯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根据俄罗斯国家杜马听证会公布的资料,俄罗斯私有化损失总计为9500万亿卢布,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倍,也相当于二战期间损失财富的2.5倍。俄罗斯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委员弗里西奇金曾说过:“从经济角度说,私有化不啻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美国学者大卫·科兹等认为,匆匆忙忙将国有经济交到个人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这种结果,即大部分财富将转移到原来上层集团中居于有利职务的官员手中,这些人与私有化决策制定者有着密切联系[5]。俄罗斯“休克疗法”推行者盖达尔承认,俄罗斯私有化实际上是“权贵阶层对国家财产的私有化”。俄罗斯私有化法研究小组负责人库茨尼佐夫认为,在私有化过程中,90%的财产由于法律不健全而被“合法”侵占。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是换人而是换思想,不是改变所有权而是改变机制,使中国工业和中国经济的脊梁实现重生。尽管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破产改制导致部分国有资产减少,但从总量上看国有资产实现大幅度增值。根据国资委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全国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额40477亿元,2000年达到57554亿元,而这一数值在2010年更是达到245379亿元。与此同时,中国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积极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与国有经济形成竞争和分工协作关系。

三、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比较

不同的改革道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进则退,谁犯错误谁倒霉。对于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比较,我们有三句话: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让实践检验。利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数据,分别选择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经营利润和品牌建设等维度,系统评价和比较中俄两国企业集团竞争力状况,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国有企业在经历改革阵痛后实现集体快速崛起,而俄罗斯由于私有化导致领先优势丧失,在与世界跨国公司竞争中处于比较劣势,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依靠的是资源红利,而非企业制度优势。

总体来讲,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舞台快速全面崛起。从企业数量来看,2000年仅9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之后这一数值不断攀升,到2012年已经达到70家,居世界第二位。并且从2008年起,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并且持续攀升。而俄罗斯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在12年时间仅增加5家。此外,从行业覆盖面来看,2005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银行、电力和电信等基础性行业,之后行业覆盖面不断拓展,到2012年已经达到22个。而俄罗斯世界500强企业仍然集中于能源等基础性行业。

从营业收入视角来看,随着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大陆企业占全部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1.49%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13.01%。其中营业收入贡献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即使2012年有6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时,国有企业占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仍然达到12.39%。在“金砖四国”崛起过程中,俄罗斯企业也呈现出加速追赶态势,从2000年占全部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的0.18%上升到2012年的1.62%。从营业收入相对差距来看,受益于全球资产价格上涨,2000-2008年中俄两国企业相对差距在缩小,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又迅速扩大。

从资产规模视角来看,中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资产规模占500强企业资产总额比例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3.53%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12.96%,其中国有企业贡献率超过96.9%。尽管2000-2012年间,俄罗斯企业资产规模增加5.6倍,但仍未能突破1%大关。与营业收入类似,中俄两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资产相对差距也呈现V字形趋势,其拐点正是2008年金融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从经营利润视角来看,中国企业发展趋势基本与营业收入增长水平相一致。2000年进入世界500强中国大陆企业利润占500强企业利润总额比例为0.61%,但是这一比例在2012年迅速增加到12.55%,其中国有企业贡献率为96.5%。但是与企业资产指标对比来看,2010年后中国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出现下滑,这固然与产业特征有关,但也反映中国企业盈利能力有待提高。而俄罗斯企业盈利能力较为强劲,其利润表现远优于资产指标,这一点从中俄两国企业利润相对差距倍数来看更为明显。我们认为全球市场“群雄逐鹿”本质是争夺产业市场份额,俄罗斯企业经营利润较高正是与其市场集中度密切相关,这也为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指明方向,从而避免深陷所谓的“国进民退”伪命题之争。

从品牌视角来看,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较快。2005年仅4家品牌进入世界品牌500强,到2011年这一数值已经到达21家。从表6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品牌战略结构从以民营企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国有企业为主。这说明在世界企业品牌争夺战中,国有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加强,但是相对于企业资产和营业收入,这一比例仍然微不足道。而俄罗斯企业品牌并没有显著提升,这也说明新兴市场企业无形资产积累是一个漫长过程。

中国国有企业崛起之路是资产优先、营业收入次之、经营利润再次、品牌最后,这也符合企业发展一般规律。在过去10年间,经历改革阵痛后的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舞台上表现优异。我们非常自信地预测,到2020年之前,中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一定能实现“双翻番”目标,即企业数量和行业覆盖均增加一倍,其中民营企业将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俄罗斯企业数量和覆盖行业会有所上升,但是与中国企业相比,仍然难以望其项背。因为他们国有企业改革走了一条“邪路”,放弃社会主义方向,转向资本主义方向,丧失其领先优势。

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优势

和俄罗斯企业相比,中国国有企业崛起有哪些优势?我们认为至少有四大优势,第一是国有资本优势,第二是国家支持优势,第三是政治优势,第四是组织优势。这是与资本主义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

从企业所有权来看,国有企业归国家而非私人所有,具有“国有资本优势”,能够与世界500强竞争。这就是为什么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非常羡慕中国国有企业,在政府支持下不仅能够在国内市场与世界500强竞争,而且还能够“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与世界500强竞争,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府和媒体总是要诋毁和围剿中国国有企业。

从企业社会属性看,中国国有企业更接近于“社会企业”,承担更多的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一方面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执行者,另一方面又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民生水平、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从经济学视角,我们称之为“外部性”,前者是为国家提供“外部性”,即对国家的贡献;后者是为地方提供“外部性”,即对地方的贡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会支持国有企业,如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还要在困难时期帮助国有企业,避免大规模失业和经济萧条,我们称之为国家优势和地方支持优势。

从组织结构来看,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而非某些利益集团或个人领导,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政治优势。他们不同于西方国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国国有控股公司,既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又有党委会、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采取双重进入模式,党委负责人和职工代表按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同样董事长、监事会负责人和总经理按党章和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这一决策机制更像“集体CEO”,避免一个巨型公司前途和命运系于一两个人的风险,即“决策悖论”,“成在汝,败也在汝”,这是我们研究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最重要也最宝贵的经验教训,它既适合国家决策,也适合企业决策[6]。因此“集体CEO”既保证公司对重大问题的统一决策,也保证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既保证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也保证企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称之为国有企业独有的政治优势和决策优势,这样才能确保“百年老店”。

从企业主体来看,中国国有企业主体是工人阶级,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翁,企业家与他们的关系不是“老板”与“打工仔”的雇佣关系,而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关系。这也源于“鞍钢宪法”,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企业治理的“宪法”。它的实质概括起来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相结合。让干部参加劳动,让工人参加管理,这本身就是国有企业组织优势和群众路线优势,形成企业员工凝聚力,激发企业员工创造性。我们要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发展“鞍钢宪法”,形成“中国社会主义企业宪法”。

四大优势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前两个优势是外部优势,后两个优势是内部优势。过去认为改革就要把传统优势全都抛弃掉,现在我们意识到也可以通过改革,保留和利用传统体制的某些优势。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优势,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变成劣势,但是也可以通过改革重新变成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新优势。从国家角度而言就是要有意识地创造外部优势,投资国有企业,指导国有企业,支持国有企业,帮助国有企业。从国有企业角度而言,就是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外部优势,强化内部优势,将这四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注释:

①中国经济由三部分组成:作为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管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是整个国家经济的领导力量;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农村实行“耕者有其田”。

②五种经济成分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资本主义经济;“四面八方”政策则是指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和内外交流的政策。

标签:;  ;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中俄比较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