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中国的儿童专用电视频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电视频道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你好杜到》到《奇妙的幻境》,再到“尼克罗迪恩”
1947年在美国电视发展史上是平淡无奇的一年,无论是日本NHK视听文化研究所主编的《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还是丹麦出版的《世界广播电视手册》,在罗列美国这一年的电视大事记时均空空荡荡。但是,对于世界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来说,1947年却绝对是值得记住的一年——这一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首次播出了一档名叫《你好杜利》的电视节目,这档以本偶剧形式搬上荧屏的电视节目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童电视节目。
6年以后,天才的沃尔特·迪斯尼(Walt.Disney)因为一时凑不齐足够的资金去建造一座梦寐以求的游乐场,无奈之下,与美国广播公司(ABC)签订了一项合同,由ABC提供资金帮他买进一座公园供他改建成游乐场,他则为ABC提供一套动画节目在电视中播放。这次各取所需的商业合作却无心插柳柳成荫,由迪斯尼提供的系列动画节目《奇妙的幻境》在电视中播出后引起轰动,剧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倾倒了数以千万计的儿童观众。此后,儿童电视节目成了各个电视台所播节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又过了26年,转眼之间到了1979年4月,世界上第一个儿童专用电视频道“尼克罗迪恩”(Nickelodeon)在美国问世了。开辟这一专门儿童电视频道的目的,用当事人的话说,就是“向那些过分沉溺于商业电视节目的美国儿童们(2-15岁)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高质量娱乐节目,促使广大少年儿童摆脱商业主义的影响”。
从1979年到现在,时间不知不觉又过去了21年,迄今为止,究竟有多少个国家的多少家电视机构开办了专门的儿童电视频道?这些儿童专用电视频道是如何问世的!他们的整体分布态势如何?儿童电视专用频道与所在国,乃至所在洲的经济发展速度及发达程度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日渐引起儿童电视界人士的关注。
本文拟通过对世界各个已办儿童专用电视频道国家的儿童电视频道的整体扫描,对上述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进而探讨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创建或改建儿童专用频道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关资料表明,截止到前不久,已有189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电视,其中有2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儿童专用电视频道,它们是:韩国、日本、印度、台湾、香港、澳门、南非、比利时、奥地利、捷克、冰岛、荷兰、芬兰、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挪威、英国、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乌拉圭、委内瑞拉、澳大利亚。
在中国电视界,由于种种原因,一提到儿童专用电视频道,许多人往往就会以为那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新鲜玩意。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儿童频道的问世具有相当大的前卫性和示范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开了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提供专门的频道服务之先河。
以美国为例,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美国老龄频道“追思怀旧”频道开播于1985年5月,为听力障碍者提供服务的“无声电视网”开播于1984年2月,面向犹太人的“全国犹太人电视网”开播于1981年5月,面向黑人的“黑人娱乐电视台”开播于1980年1月,面向伤残人的“美国伤残人服务台”开播于1990年9月,面向音乐爱好者的美国“乡村音乐电视台”开播于1983年3月,即使是大名鼎鼎、以关注新闻的受众为服务对象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台”的问世也比“尼克罗迪恩”整整晚了一年零两个月。
可以这样说,正是或者起码是由于儿童专门频道的“率先垂范”,才使得其它以特定群体为收视对象的专门电视频道得以接连跟进、异彩纷呈。
儿童专用电视频道的问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不以所在国主流话语层的主观意志之好恶为转移。
美国学者艾略特·麦德里奇在题为《成长中的严肃事业——一项儿童校外生活研究》的报告中这样写道:“我们虽然不能肯定看电视这件事对于儿童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电视的确不是一个‘教导人’的适当工具,也不是儿童利用时间的最好方式。”而前联邦德国众议员霍斯特·弗朗克则干脆在其所在的布来梅市发起了一场“禁止幼儿看电视运动”。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这位负责布来梅市文化事务的众议员宣称,根据他本人和齐默尔曼教授的调查,“电视对儿童意识、书面语言和文化以及儿童想象力都有破坏作用”,因此“要向电视开战”,甚至连一向被认为富有教育意义的《芝麻街》也在他的“枪毙”之列。
如果说艾略特只不过是一个学者,霍斯特只不过是一个主管城市文化事务的众议员,他们的研究和主张影响不是很大的话,那么,身处国家权力巅峰的总统和总理以及各部部长们,他们的言行从理论上说可是举足轻重,关系到儿童专用电视频道的生死存亡。曾两次连任联邦德国总统的里夏德·冯·魏茨泽克,在1985年年初向全联邦德国人民发表新年致辞时说:“电视的过度收看会断送孩子们的创造力,应引起警惕!”曾连续三次连任联邦德国总理的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其任期内曾不止一次地呼吁“儿童应尽量少看电视”,并建议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设立一个“无电视日”。秉承总统和总理的意旨,德国广播电视管理委员会的几任负责人都一直主张德国电视台应少播儿童节目,并坚决反对在德国开办儿童专用电视频道。
无独有偶,西班牙国家总检察长埃利希奥·埃尔南德斯和社会事务部大臣克里斯蒂娜·阿尔韦迪也一直对在西班牙开办儿童专用电视频道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可以说,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至少是在德国和西班牙,主流话语层对开办儿童电视专门频道一直持怀疑甚至否定、厌恶的态度。
按常理揣测,这些国家是不可能允许儿童专用频道在其电视网中呱呱坠地的。可是,实际情况如何呢?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1997年1月1日,当新年钟声敲响之时,一个名叫“晶德频道”(Kinderkanal)的儿童专用频道在德国问世,该频道系由德国两家最具主流色彩的电视机构德广联(ARD)和德国电视二台(2DF)联手创办的。
西班牙的情况更具讽刺意义,就在总检察长和社会事务部大臣大声疾呼反对儿童专用频道之时,美国四家主要儿童电视网中有三家在西班牙“落地”,三个美国频道共有西班牙订户70万,约占该国有线付费电视用户的55.12%,在强“敌”压境之下,西班牙的主流话语层只好换脑筋、换说法,该国主流媒体“西班牙公共广播公司”(RTVE)的一位副总经理无奈地说:“看来,堵是堵不住的,总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创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儿童频道。”
在中国大陆,开办儿童专用电视频道的紧迫性
通过对全球儿童电视频道的整体扫描,我们发现,在今天的中国,开办专门的儿童电视频道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只争朝夕”,因为客观条件已经发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急剧变化,变化后的世界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里所说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主要是WTO的影响。随着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谈判方双边协议的签署,以及多边谈判进程的加快,中国全面“入世”只是迟早的事情。“入世”以后,根据WTO的相关规则和中国政府对各要价方的具体承诺,外国强势传媒很快就会以各种方式梯次性进入中国,一向以海外拓展为己任和可持续发展为秘诀的美国“尼克罗迪恩”频道及其母公司维阿柯姆公司已经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要争取在中国“落地”——这些外国同行可不是“天桥的把式,只说不练”,截止到前不久,“尼克罗迪恩”已经在美国以外的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土耳其、拉美8国,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先后“落地”,另外几家美国儿童电视网也虎视眈眈,盯准了巨大的中国儿童电视市场,急欲从中分得一杯羹。他们中的某些“聪明者”如迪斯尼电视台已经想出了在一家或多家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有线网“借壳上市”的策略,正在酝酿实施从买断整个频道的广告开始,到最终整体移植其整个频道节目进入中国有线网的策略。
高科技方面的因素。这里主要是指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流行的卫星电视直接入户(DTH)技术。所谓卫星直接入户电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不需要地面电视台的中转,用户可以自行架“锅”(卫星电视接收装置)直接在家里收看跨国卫星电视节目。以前,也不是没有“锅”,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个“锅”往往直径在2米左右,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用“锅”者加以限制和收缴。而今天,由于相当一部分卫星电视已从模拟的C波段传输转为数字化的KU波段发射,“锅”可以小得直径不到30厘米,和一个盛菜用的盘子差不多,放在家里外人根本无法觉察,有关部门限制起来非常困难,有“锅”者可以非常容易地用它来接收包括儿童频道在内的“漂”在中国上空的国外或境外的清晰度极高的上百套卫星电视节目,而不必担心会遭到收缴,当这种小“锅”变得越来越火之时,任何像以往的那种靠“天空封锁”来堵截国外或境外电视的方式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我们只能另辟蹊径,以变应变。
今年7月21日,中宣部副部长兼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徐光春在中央电视台年中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过去,大家都说要警惕‘狼来了’,同志们!现在‘狼’真的来了,这个‘狼’不仅仅是CNN、BBC,还有其它媒体。电视这块‘肥肉’谁都想来吃,而这块肥肉就在我们的地盘上。我们自己在闷头干自己的事,把那块‘肥肉’放在那里,任别人来吃,来抢,多遗憾的事啊!”智者之言,一针见血。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境外和国外儿童卫视专用频道强敌压境的严重性和自办儿童电视频道的紧迫性,守土有责,把我们该办的事情办好。
在中国大陆,开办儿童专用电视频道的必要性
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少年儿童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已成为一个必须加以高度重视的社会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5909万人,其中,0-14岁人口比重为25.4%,即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个是0-14岁的少年儿童。仅就少年儿童在中国目前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这一点而言,我们就不能不考虑为他们开辟专门的电视频道,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儿童电视节目的正当需求。
少年儿童对电视的欣赏“口味”越来越“刁”,为更好地服务于他们,保障他们应当享有的正当权益,必须树立“分众”传播的理念。1992年和1996年,我国有关部门曾经先后两次做过关于少儿与电视的调查,调查发现,全国大、中城市中9-15岁的孩子“越来越喜欢看儿童化的成人节目,同时越来越不喜欢看儿童节目”,看来,这些“小太阳”们欣赏电视的“口味”正在变得越来越“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儿童电视工作者面临三种选择:一种是拱手让出“阵地”,干脆让孩子们看成人节目;一种是维持现状,不温不火地将现有的儿童电视节目办下去,能吸引住多少小观众算多少;还有一种是痛定思痛,改弦更张,研究孩子们的欣赏兴趣,为他们开办分众传播的专门电视频道。
明眼人一眼就会看出,第一种选择是死路一条,第二种选择也不过是慢性自杀,只有第三条道路才是一条光明大道。我们知道,国际电视界在世纪之交有四大发展趋势,其中之一就是“窄播化”。所谓“窄播”(Norrowcasting),是相对于传统的“广播”(Broadcasting)而言的。与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不同,“窄播”更加强调对目标受众欣赏习惯、欣赏兴趣的研究和对目标受众应当享有的权利的尊重。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世界各国的儿童无论其肤色、民族存有什么样的不同,无论其身处哪一个国度,都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其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权利。中国全国人大已于1992年正式批准了中国政府加入《儿童权利公约》。为少年儿童开办分众传播的覆盖0-14岁年龄段的专门电视频道,实际上也是对少年儿童从事“与其年龄相宜”的娱乐活动权利的一种尊重。
在中国大陆,由中央电视台承办第一家儿童专用电视频道具有极大的首选性。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后,笔者认为,中国开办儿童专用电视频道,其首选单位非CCTV莫属。
首先,CCTV的客观条件具有极强的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所谓客观条件的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可以分成硬件和软件两块加以说明:
1.硬件方面。中央电视台目前拥有9个频道,且全部实行全国乃至全世界覆盖,这一点是中国大陆其它任何电视机构都望尘莫及,难以比拟的——各省级综合台虽可以上星播出,但能上星者只有一个频道。任何一家省级电视台目前都不可能将这个宝贵的“上星”频道改成儿童频道;各地的有线电视台虽然频道众多,但只能覆盖一地,并不具备全国性影响。开办于1986年的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虽然有3套上星节目,但其中一套系与山东省政府合办,另一套主要播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真正归CETV自己支配的只有CETV-1,CETV也不可能将归自己支配的这套上星节目改成纯粹的儿童频道,比来比去,只有CCTV才有资格、有能力开办有影响的全国性儿童电视专用频道。
2.软件方面。中央电视台1998年将青少部与动画部合并,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青少年电视节目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每天播出少儿节目8个小时,某些少儿栏目如《大风车》、《东方儿童》已成为中国电视栏目中的精品,其从业人员从整体上看也是中国现有少儿电视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前不久刚刚揭幕的“第四届全国少儿电视‘金童奖’”共评出各类奖项181项,中央电视台就占了66个,并且包揽了两个特别奖和专题节目的特别奖,其余专题、文艺、动画节目、优秀栏目的一等奖也均被中央电视台轻而易举地取走或与其它台“瓜分”,这么多获奖节目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中央台在少儿电视方面的总体实力。至于CCTV青少中心的创意、策划、制作能力之强,放眼中国大陆,也是其它电视机构罕能匹敌的。
在中国大陆,开办儿童专用电视频道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已到了最佳临界点。
这种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孕育周期的适时性。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和其它事物一样,儿童频道的问世也需要一个孕育周期。根据国外同行的计算方法,将儿童频道的问世年份减去该国电视开播时间,就得到了该国儿童电视频道的孕育周期。根据推算,平均周期为28.33年。
我们知道,中国大陆的电视开播于1958年,迄今为止已有42年的历史了,已超过15国少儿电视频道孕育周期的平均值,更远远超过同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港、澳、台地区的平均值,可以说,时间积累已经成熟,正处于一个开办少儿电视专用频道的最佳临界点上。在近期内开办属于中国自己的少儿电视专用频道,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俗话说,天与不取,必受其咎。无论是从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和WTO的冲击出发,还是从抵御西方强势少儿电视传媒的“文化入侵”,保存中华固有的优良传统着眼,抑或是从维护已占中国大陆总人口四分之一强的0-14岁少年儿童应享有的正当权益角度考虑,中国的少儿电视专用频道都已经到了非开办不可的时候了。这是孩子和家长们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所有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中国人赋予中国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诚挚地希望,CCTV的有关部门能不负重托,当仁不让,承担起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神圣使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我们的先人和后人。
标签:少儿节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