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总医院 北京 100142)
【摘 要】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择颈椎病患者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融入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采用采用SF-36量表,焦虑自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2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效果。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ST-36得分、观察指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实验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心理状态。
【关键词】颈椎病;医护一体化;生活质量;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071-02
The effects of doctor-nursing collaborating model
on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state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Hao Bing Zhai ying-chao Zhen Ying Zhang Ying Chen Ying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Air Force PLA,Beijing,10014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doctor-nurse collaborating model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on quality of life(QOL)and mental state.Methods:12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ingle conventional therapy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doctor-nurse collaborating model. Using SDS,SAS,and SF-36 Life Quality Measuring Scal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on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Results:The dimensions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the interven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doctor-nurse collaborating model can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state.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Doctor-nurse collaborating model;The quality of life;Mental state
医护一体化(医护合作)指的是医生与护士之间的一种可靠的共同参与的合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护双方都能认可并接受各自的行为和职责,同时又能保护双方的利益和有共同实现的目标[1]。在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下,一则医生有更稳定的医护组合,通过评估、预警、交流,提高医疗质量,二则护士提高学术水平,拓展职业生涯,提高护理质量,三则医护的工作领域可以为患者评估和风险防范、对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与教育,探索快速康复技术、多学科协同治疗,促进患者更好,更快康复。我院新医正骨科采用冯天有教授独创治疗手法诊治颈椎病患者,我科作为新医正骨科室VIP护理单元,构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颈椎病患者生活治疗机心理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份至2014年9月份来我院新医正骨科VIP病区就诊的120名颈椎病患者,其中男70名,女50名;年龄20-70岁,平均40.6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1纳入标准
①CT确诊为颈椎病。②中医辨证为痹证型。③经讲解后自愿接受新医护理。④排除经期急性外伤所致颈椎病。⑤无系统严重并发症。⑥排除孕妇、恶性肿瘤、传染病患者。⑦签署知情同意。
1.1.2排除标准
①明显抑郁症患者或有其他精神障碍的患者。②具有多发性骨质增生或形成骨桥者。③伴有颈椎骨质疏松者。④颈椎先天畸形、脱位或骨折。⑤出现脊髓压迫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颈椎椎管明显狭窄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治疗、饮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实验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进行护理。首先需要确定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诊护小组:①采用分层级使用的原则,按照Benner的护士成长阶梯理论,按岗位适应能力分5类分层管理,将临床护士按岗位适应能力分为:新手护士,高级新手护士,成熟护士,熟练护士,专家型护士,病区医护人员分为4个小组,每组由不同职称医生和不同层级护士组成,医护根据岗位能力分级,对应排班,按照住院医生对熟练护士,主管医生对新手或者高级新手护士的原则,每组分管一定数量的床位,分管床位固定。②建立建立医护一体化工作制度与规范,如医护共同交接班制度,医护共同查房制度,健康教育体系,住院患者康复路径等。另外构建医护一体化诊护小组:①每个医护一体化诊疗小组由一名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组成,每组分管9-13个床位,每名患者住院时由主管医生与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病情,心理状态,文化层次等情况共同制定治疗与护理方案。主管医生负责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主要症状,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病程长短,药物的疗效,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及功能锻炼等等,责任护士负责讲解疾病治疗与康复的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检查目的,检查安排,疾病预防,康复保健功能锻炼等。② 医护共同交接班制度,夜班值班医生与护士对医护一体化诊疗小组实行书面口头及床边的交班。③医护共同查房制度,每周一主任带领医护一体化小组共同查房,周二周四主管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带领查房,主管医生与责任护士每天上午及小夜班对患者进行查房,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态及治疗与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需要进行交流,以调整治疗护理方案。④医护共同实行健康教育,每周二,四上午由主任医师或者付主任医师查房以后,下达需要做的康复锻炼。将患者集中,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目的与意义,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完成,一人演示功能锻炼的方法,一人协助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纠正患者错误的生活习惯,之后患者可以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经验分享,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劲椎病的不同损伤阶段的注意事项及运动训练,现在流行的运动方式,比如时下的流行运动,明确每名患者适应的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动作强度等。详解讲解为什么可以做这个动作,做这个动作的好处,做到什么程度,例如颈椎保暖的问题,为什么要重视颈椎保暖的问题,那些情况容易受凉,预防受凉,患者方面,注意保暖的方法,不同季节的保暖,环境方面如何做到保暖,方式多种多样化,例如必要的一对一的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适合个体的连续性的护理服务。采用固定的时间将患者集中到一起,进行健康讲座,从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等进行全方位指导。⑤业务学习:每周开展一次业务学习,由医生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⑥制定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例如针对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制定适合的康复锻炼,疾病预防,转归,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疏导心理障碍。必要时由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的患者与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由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进行调查。①生活质量调查。采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测评患者的生存和质量。该量表有36个条目含6个维度,每个维度含2~10个问题。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各个维度得分为0(最差)-100分(最好)。②心理评估。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SDS 共20个条目,为1-4分,4级评分制,SDS正常上限粗分为41分。应用焦虑自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患者的焦虑程度。SAS 共有20个项目,按1-4分4级评级,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到标准分t。t<50分为无焦虑,t≥50为有焦虑。SDS和SAS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焦虑倾向越明显。
1.4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随机对照设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见表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SF-36的得分均值,各项观察指标较自身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见表2
实验组患者接受医护一体化护理治疗后,心理焦虑及抑郁明显减轻,p<0.05(见表2),并且能从心底认识到康复治疗对疾病治疗的帮助,同时能够持之以恒。
3 讨论
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者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症状或体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颈部僵硬,短期内加重并向肩背部及上肢放射等[2]。颈椎病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上的损害,还要饱受负面情绪的折磨,同时还要承担医药费用,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大大下降。目前,根据国内对颈椎病的研究报道,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心理社会因素等。医护一体化护理首先强调的是实施以患者为中心,其服务过程强调的是以患者的需求为起点,以患者的满意为结果[3]。本研究比较医护一体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根据表一显示,通过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的到提高。患者得到医护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连续化的医学治疗与护理,改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患者知晓自身的病情、治疗、费用、锻炼方法、康复情况等,改善医患护患之间的信任,促进医患护患的和谐。
有研究指出[4][5]显示颈椎病患者存在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颈椎病患者身心健康,通过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医生,护士,患者,三者之间 沟通准确,针对不同文化,生活背景,职业,社会层次,采用不同的心理辅导,医护之间的沟通教育内容准确一致,换位思考,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使患者明白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治疗转归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的治疗护理。
李佳英的研究显示颈椎病的自我保健和健康知识普及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提高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6]。我科推出的医护一体化多种形式,多样方法的健康教育体系,对患者及家属的保健知识,注意事项,锻炼方式都有全新的改变。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减少颈椎病的复发。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改变以往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采用医护协同小组工作形式,医生护士紧密配合,共同制定诊疗护理方案,变革护理模式,进行资源重组和流程优化,提高工作质量[7],但是增加医护的沟通协调次数,增加医护的工作量,医护之间的提高沟通与合作,医生增加对护士工作的认识与理解,护士拓展知识领域,提高护士的专科业务知识与技能、沟通能力、专业合作能力。
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拓展护士的职业生涯,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但是增加医护的工作量,在薪酬方面未有体现,医护积极性不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找到合适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Baggs JG,Ryan SA,Phelps CE,et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patient outcomes in a medical intensive care[J].Heart Lung,1992,
21:18-24.
[2]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58.
[3]丁金霞.医护一体化护理对食管癌放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6):1882-1884.
[4]许成君,王相立,范学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26(15):4.
[5]黄春兰,陆青梅,黄连欣,等.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相关性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9):109-113.
[6]李佳英.颈椎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J].时珍国医国药,2007,17(13):13.
[7]张健,邢燕,徐静静,等.医护一体化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放疗科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3):2829-2831.
作者简介:
郝冰(1984-)女,毕业于后勤指挥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护理学。
*通讯作者:
翟颖超
论文作者:郝,冰,翟颖超*,甄,鹰,张,莹,陈,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医护论文; 患者论文; 颈椎论文; 护士论文; 病患者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心理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