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基本概念与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基本概念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城市地区经济特别是工业化运动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广域的城市化进程,也引起了人们关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问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一个相互联系具有同质概念的两个方面。城市化目前有多种解释,国内许多学者把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称作城市化,甚至还认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就算城市化了。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城市化一方面是在经济基础领域的城市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在社会文化过程中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生活方式的深化和扩大。我们认为,城市化应包括更为丰富的内容,包含着城市公共设施水平与生态环境及其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即日趋现代化,甚至与国际城市接轨。
1 城市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工业向城市集聚,人口向城市集中,现代化的因素向城市集合,由城市化到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这是当今世界性的总体发展趋势。列宁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动力”。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主导作用。城市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农村改革要由城市改革来带动,农村的现代化有赖于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组合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主体表现形式就是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也是经济建设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桎酷,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长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仅仅是从50年代开始,历经曲折。实际上城市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是改革开放之后仅20年的历史,到90年代后,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规模的改造老城市,建设新市区,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现代化城市。关于城市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国内许多著名学者最近10年来作了一些探索,但缺乏系统分析和高层次概括,没有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实际操作还有较大的差距,指导作用不明显。实际上,城市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了城市空间和城市区域(含建筑空间)总体布局的一流水准,而且也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细部规划、建筑艺术和科学管理水平。
一个城市从宏观和微观上考察,其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达到什么水平,有没有客观评价标准,城市建设的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如何划分,才能称得上城市现代化呢?我们认为城市现代化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标志。
1.1 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化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探索城市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城市空间平衡的长期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总的蓝图,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它为城市的发展和国计民生服务。
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依据城市的历史和自然条件制定。其重要任务是:合理确定计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布局和规模;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土地;综合部署经济、文化、公用事业和各项建设总体布局,保证城市有秩序地科学合理地协调发展。因此,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应当具有远见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充分体现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1.2 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的建设是个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上。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完善、高效率和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市政设施,那么,城市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现代化城市应具有工业、商贸、金融、交通运输、旅游、科学文化等多种功能,要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等进出的流畅自由,要建成以经济中心功能为主,开放度高、吸引力大、辐射力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特别是当代城市发展更应当面向国际,并向国际接轨,要求城市建设必须是高度现代化,特别是城市交通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其城市国际性的要求。
城市建设主要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住宅和环境建设。要保障城市高效、通畅、有序地运转,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个关键。它是城市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人工物质载体。
1.3 城市生态环境园林化
现代化城市是人口集聚、工业集中与第三产业发达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不仅能够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具有充足的供电、供水、供热等能源与水源设施,而且在供电、供热过程中应保护城市环境的清洁与城市人民的安全,具有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
从5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现代化城市先后开始治理环境污染,如1956年伦敦通过了《清洁空气法》,要求改变燃料结构(用电、煤气代替煤),不仅有效地制止了烟雾的发生,而且还大大减少了伦敦烟雾发生的次数。至于泰晤士河经过40年的治理后,鲑鱼于70年代初重返泰晤士河更为世人所知。
要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的公园建设布局和绿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还能有效地减轻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在这方面,北美、西欧国家不少城市的绿化、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比较好,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城市环境质量差,与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差距比较大。
1.4 城市经济高技术产业化
邓小平同志说过,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亦然,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力量。她不仅使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能力不断发生重大变革,而且使城市的空间规模、建筑高度、交通能力、信息系统,乃至城市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总之,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具体表现在城市的有机活动(生产和生活)的高效运转、自由移动、环境优美、结构合理和舒适便捷等方面,表现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及其政治活动、娱乐活动的有机结合。这一切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层次的高技术产业的建立。
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城市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主战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实力的竞争,更重要地表现为城市科技实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是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城市现代化过程就是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法制建设、组织落实、人才选拔和科学运作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能够变我国的智力资源的潜势为知识经济的实势,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进一步落实到实处。
1.5 城市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
城市人民生活的高度社会化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生产活动的初级阶段,城市人民生活处处表现在封闭式的个体家庭内活动为主,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化的城市生活方式不多见。只有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人民生活才能逐步走向高度社会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在整个城市社会生产结构中占的比重愈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也愈高,这样人们可以在同等条件下大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减少能耗、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同样也能推动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1.6 城市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依托着丰富的多种可利用的资源,有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愈充分合理,则城市现代化水平愈高,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例如城市人口问题,现代化城市要依靠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力资源。近代城市的第一个结构体系乃是建筑在工业革命中首先形成的蒸汽技术基础上的。与这个时期相对应的基本上是穿上工人服装的农民,从事简单的手工操作。马克思在参观一家工厂时曾说过,在这里需要的不是头脑的思维,而是肌肉的机械运动。随着史称第二次动力革命,即以电力革命为代表的机电时代的来临,城市开始拥有了汽车、电车、电话、电灯、钢结构建筑物、地下铁道等等,与之相对应的是操作机器的工人。自60年代以来,世界又进入数字信息时代,近几年美国明确提出并正在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则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而劳动力的“技术化”则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在发达国家工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高达20%~30%;而农业劳动力仅占3%~6%左右。
城市及其郊区各种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表现在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方面,最重要的是人口素质的提高,整个民族和全社会人口的高素质化,这样才是城市现代化的本质体现。
2 城市现代化水平测度标准
城市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现代化的测度标准应建立在社会现代化测度标准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国家城市现代化测度标准。因此,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测度标准的制定应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美国现代问题专家阿历克斯·莫克尔斯的现代化标准。莫克尔斯所列出的社会现代化标准,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许多方面适合我国的国情,对于制定我国的城市现代化标准框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目前国际上城市现代化普遍而又比较先进的水平。由于人们发展观的改变,国际上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量化指标也由经济指标为主转向以满足人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目标为主的社会指标。美国社会学家埃斯蒂思(Richard J.Estes)的“社会进步指数”由36个社会指标组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出版的《人文发展报告》中“人文发展指数”由3个指标组成,等等,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城市现代化普遍而又比较先进的水平。
第三,城市现代化较全社会现代化的超前性特点。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的中心,作为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定位,不仅体现在交通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经济范畴上,而且体现在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等文化范畴上。只有把城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经济繁荣,具有较强辐射力、吸引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服务和示范作用,使城市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龙头。因此,城市现代化建设要超前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现代化指标的定量标准理所当然要高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指标的定量标准。
第四,我国目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状况。1995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原定到2000年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步骤的第二步提前完成,它又是我国国民经济“八五”计划的结束和“九五”开始的交替阶段。虽然全国人均GDP800美元的小康水平尚未实现,但全国的城市却早已提前实现(1995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均GDP达1287.4美元)。
因此,我们将人均GDP作为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依据,根据现代化建设的程度不同,把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划分为初步现代化、基本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三种类型(表1)。
上述城市现代化标准的划分只是表明我国全部城市在一定经济发展条件和历史阶段的一种平均水平。实际上,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很大,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就不同(表2)。由表2看出,到1995年全国小城市尚未达到小康水平,而其它规模的城市虽然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差距很大。
3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
虽然城市居民人均GDP是反映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综合指标,但不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的唯一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发展观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从过去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因此,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应当是由那些反映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所构成。
我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框架及测度标准主要参考了美国现代问题专家阿历克斯·莫克尔斯的“现代化社会的目标和指标”,国家环境保护局《“九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试行)》,国家环保局计划司的城市环境规划社会经济评价标准,朱庆芳的“1995年211个城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与大中小城市比较”,以及谢文蕙、邓卫的“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市现代化的量化指标”。同时,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可比性、简洁性,制定出我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