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阎锡山国术馆馆传武术是中国乡村武术发展的个案。在农村武术发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对阎锡山国术馆馆传武术进行总结,得出馆传武术特征是每一个新时代与变化的传统性相结合的产物。按时间依次表现为:政治性、教育性、民俗性、竞技性、健身性,这些特点说明馆传武术在变化的传统性和变化的时代性中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把握时代性和传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阎锡山国术馆;馆传武术;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078-01
1 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性与教学性
20世纪三十年代,是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中原大战后,名义上统一全中国的时代,是国民政府发展的黄金期。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就下令让各级行政区组设相应的机构,经费由政府报销。阎锡山按照民国政府的指示在山西开办了国术馆,私下在他的老家河边开办了一个河边国术馆,经费由他自己个人承包,他自任董事长,所有要职都是自己的亲信,让原本在太原国术馆的于鉴、葛书元等人太原河边两边跑。“于鉴在山西任教期间,太原国术馆和定襄县的河边村两地,向他学习三皇炮捶及其它武艺的弟子不计其数。” [5]
阎锡山聘请的教官中,除了于鉴和葛书元等江湖上知名的高手,更多的是他自己“马弁连”里武艺较好的军官。阎锡山国术馆作为一个村级的国术馆,拥有的师资和它的教学规模确可和省级的国术馆相媲美。阎锡山是山西的土皇帝,河边更是他的老家,以老家为大后方,培养人才,再将人才输送到全省各地,有利于加强阎锡山对山西的控制能力,再者可以提高全省人们身体素质。在战争期间,这些目的才是阎锡山要自己投资在河边建立国术馆的重要原因。这些原因赋予了馆传武术与生俱来的政治性,并且这种特性是伴随着阎锡山在河边甚至山西发号施令一直存在的。可以说,只要阎锡山在山西掌权一天,作为他政治的产物,国术馆的政治性就会一直存在。
2 20世纪30年代民俗性
河边村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东边以文山为屏障,西边有滹沱河为护陈,村北大关山与滹沱河相连而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冲,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兵家必争之所。又因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经常侵犯中原,河边就成为一个战争频发的地方。所以河边人们自古就崇尚武风,据传说,在明初时常遇春“梦洗五台”时,河边人民就以棍棒自卫,与官兵抗争,避免数千乡亲生灵涂炭。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当地人民演武自娱,称为“社火”。河边最早的社火叫做“拉场社火”。因为当地流传杨家将的故事广泛,所以演出的内容节目以宋代杨家将为主,例如《金沙滩》、《余塘关》等。说起当时的社火,现在河边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什么《余王坐帐》《七星庙招亲》等场景还都历历在目。
在国术馆刚刚请来于鉴等教练时,适逢当地正在举办社火,教练们也一时手痒,就给当地人展示了他们的绝活,震惊四座。第二年,经过在国术馆的培训,学员们在元宵节的时候就将自己学到的绝活,手撑地倒着走、打跟斗,还有太极拳、炮锤等武术的展示,经过有组织的展示就形成了河边人民别具特色的功夫社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功夫社火的形成是馆传武术与当地人民的风俗结合起来的,社火开场时,大得胜的音乐伴奏,当唢呐奏出战马嘶鸣的声音后,领队带领演员们进行跑场,社火跑场中加入了定襄高跷秧歌的走场变化,有“二龙出水”、“万家团圆”俗称(“大圆圈”)、“双珠涌浪”(俗称“二囫囵”)、“四海升平”(俗称“四囫囵”)、“鹰飞燕舞”(俗称“大圈套小圈”)、“老龙摆尾”、“跳涧”、“抢锣鼓”等十几个场面。演员们在跑场时一手立掌,如飞舟劈浪一样,同时加以各种技巧动作,如打翻身鹞,腾空飞脚等,跑场大约需要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跑场完毕进行演武表演,有单练还有对打。对打时没有唢呐笙管伴奏,多以锣鼓渲染气氛。在当时代中,以专门的乐队为伴奏,加上精彩的表演,那就是堪称奢华潮流的象征。
3 20世纪50、60年代的竞技性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1956年春,刘少奇指示国家体委“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价值,采取各种方法传授推广” [6]。当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并连续多次举办全国性武术学习会。竞技武术有了比较完善的竞赛体系,全国各地有了武术的竞技比赛。1958年,曲玉生带队参加山西省武术运动会,获得个人太极拳第三名。1960年张能富参加了晋北武术比赛,荣获枪术第二名;同年五月参加山西省武术比赛,获刀术第四名。1965年举行的忻州地区武术运动会比武,张能富又获得太极、刀术、剑术三项第一。1982年张能富代表山西队出席了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会。
曲玉生等人在参加比赛回来后把他们在比赛中看到的各地的竞赛套路招式等又传给当地的人们。曲世伟在1960年师承曲玉生学艺,1964年代表忻州专署参加山西省第一届青少年武术运动会,获得拳术、枪术、棍术、剑术、对练五项第一,名震太原。同年八月,曲世伟同河边村的另一名女子薄改莲一起,被选调到山西省体工武术队。1968年参加山西省传统套路三项武术比赛,获鞭杆优秀奖。1972年在陕西第五届全运会中又分别获得枪术第三,剑术第四,拳术第六的好成绩。
结论
馆传武术的几次文化特征的转变是在当时时代变化的背景下进行改变的。是由于政治形势、政策、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进行的改变,而每次的改变都能抓住时代的机遇,与它自身的特征相结合而得到更好的发展。馆传武术在几次时代的变迁中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时代,受健身热潮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馆传武术应注入时代的血液,从时代中不断创新,寻找出属于它自身的出路。
建议
1.在国务院提出要强化学校体育、广泛开展武术等优势项目的时期,积极的把阎锡山国术馆馆传武术带到中小学,继承国术馆建立之始时的武术遗风,早操、课间操安排武术练习。
2.响应山西省“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号召,做好旅游文化宣传,开发民国遗存阎锡山故居、馆传武术的文化、观赏价值。
3.大力发展功夫社火等民俗活动,在保留风俗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引领全民健身风潮。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安汝杰.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武术的生存与发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89
[2]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R].中国旅游报.2009
论文作者:赵云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武术论文; 国术论文; 社火论文; 河边论文; 山西省论文; 山西论文; 时代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