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调查_心理健康论文

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对象论文,关系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甚至不愿离线。也就是说,有人非常依赖网络,就象赌博上瘾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一种行为依赖或者称为科技依赖,并且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这个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是扬(K.Young)在1996年进行的。该研究借鉴DSM——TV对物质依赖的标准来探索网络依赖的存在。496名被试参加了调查,回答有关他们上网行为的开放性问题。经过分析,Young认为网络依赖是一种真正的临床障碍。Young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每星期用40-80小时在网络上的网络依赖者对其生活有其负面影响,例如睡眠障碍、持续疲劳、工作和学习绩效降低、人际关系障碍以及与过长时间使用电脑相同的症状。Young对抑郁与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是支持其假设的。除了网上的报道之外,Young还将其研究成果汇编成书,对网络依赖的现状进行了描述(Young,1998)。

其他的研究者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埃格(Egger)和劳特伯格(Rauterberg)(1996)报告说有10%的网络使用者认为自己存在网络依赖。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依赖与赌瘾和酒瘾是相似的(Griffiths,1996)。国外有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Krau et al.,1998)得出结论认为,网络使用的增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抑郁、孤独)有影响,此影响会延伸至社会交往与交流。据谢勒(Scherer)(1997)的研究结果,13%的大学生对网络有过度使用的现象,而且有负面效应。在澳大利亚,网上聊天被证明会使青年过度使用网络(ACOSS,1997)。

关于网络依赖的争论不仅限于它是否存在,也包括它的影响。反对网络依赖存在的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包括:在没有化学基础的前提下,会出现成瘾现象吗——即便是心理成瘾(Eppright et al.,1999);一般成瘾都由DSM-TV定义,但需要有相关的症状来加以确定,如强迫、耐受性(tolerance)和退缩(withdrawal)(Eppright et al.,1999)。有研究者提出它不是“瘾”,而更象是一种“依赖”(Davis,1999)。

从已有的调查来看,网络依赖在生理、心理(抑郁)和社会方面都和赌瘾有相似之处。25%-59%的人认为过度使用网络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有相似比例的人报告说别人抱怨他们过度使用网络(King,1996)。有研究表明增加上网时间和孤独与抑郁有显著相关,与白天的心理压力指数的关系也是如此(Kraut,et al.,1998)。

我们认为,网络以其丰富性、虚拟性、互动性而深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是必然的。“网络依赖”首先是一种现象,这一现象在国内大学生中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们学习、生活、健康等带来的影响很值得探讨。为了避免样本的取样误差,本调查研究不采取国外研究通常采用的在网上随机填写问卷的形式,而是在普通大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目的在于关注有网络依赖现象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与没有网络依赖现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上的差异。

方法

被试:

调查的被试来自上海的两所大学不同系别中随机抽取出来的本科学生。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62份有效问卷。其中73名男生(占45%),81名女生(占50%),8名学生没有填写性别。

问卷: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者针对本研究所设计,主要涉及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SCL-90精神健康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主要用于反映个体的心理症状。其总分能够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分项分数能比较好的反映出各型神经症的症状特点,与临床印象基本吻合。

施测过程:

由施测人员向被试集体发放问卷,不计姓名,不限时间,采取当场回收的方式。

结果

大学生的网络依赖

扬(K.Yong)曾将DSM-IV中对赌瘾的十条标准,依据网络情景作修改后用以评定个体的网络依赖程度。个体可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确实是”、“有时是”或“不是”。本研究借助于该评判标准,大学生被试若有4个以上项目选择了“确实是”,则为严重网络依赖;选“确实是”和“有时是”有4个以上项目的为轻度网络依赖;其余为没有网络依赖。按这一区分方法,162名在学生被试中,完全没有网络依赖的有113人(占69.75%);轻度网络依赖的有41人(占25.3%);严重网瘾的有8人(占5%),其中男生4人,女生4人。

网络的使用

让被试根据自己平常使用网络的方式,对问卷中列出的8种网络的使用方式排序。对被试排在首位的项目进行统计。然后将该结果与被试的网络依赖程度作相应分析发现:没有网络依赖的被试最经常从事的是1(收发e-mail)、2(检索信息)和3(聊天);有轻度网络依赖的被试最经常从事的是1(收发e-mail)、2(检索信息)、3(聊天)和4(玩游戏);而有严重网络依赖的被试最经常从事的则是6(发表见解)和8(其它)。从项目间的距离得知:1(收发e-mail)、2(检索信息)、3(聊天)这三种网络使用方式是同种性质的;而其它几种使用方式性质不同。

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

为了探索被试网络依赖程度与他们心理健康程度有没有相关,我们对3组被试进行了SCL-90的测验,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1:三组被试总分差异的ANOVA分析

表2:三组被试SCL-90十个维度上得分差异的ANOVA分析

经ONEWAY ANOVA检验,三组被试在心理健康总分上非常接近于显著性意义上的差异。十个因子中,三组被试在强迫性因子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此外F5(焦虑)、F7(恐怖)、F9(精神病性)也接近于显著性差异。

经两两t检验发现,无网络依赖与轻度网络依赖组在总分和十个因子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轻度网络依赖与严重网络依赖组在F2(强迫性)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无网络依赖与严重网络依赖组则在总分(P=0.024)、F2强迫性(P=0.002)、F5焦虑(P=0.044)、F9精神病性(P=0.05)这些因子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心理需要与网络依赖的相关

由于上网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心理需要,为了探索网络依赖与各种基本心理感受的之间的相关,我们对三组网络依赖程度不同的被试在上网时主要的心理感受进行了相应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图络依赖与心理感受间的相应分析

图2□表示被试网络依赖程度(1、2、3分别代表无、轻、重网络依赖)

■表示网络带给被试的心理感受(2安慰,3解脱,4刺激)

经统计分析,网络带给无网络依赖组的主要心理感受是便利。轻度网络依赖组与严重网络依赖组则认为网络带给他们的是解脱和刺激。三组被试都离2(安慰)的距离很远,说明相对而言很少有被试认为网络主要带给他们的是安慰。

讨论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是存在的,尽管完全没有网络依赖的占69.75%,轻度网络依赖的占25.3%,严重网络依赖的百分比只有5%,此比率远远低于美国研究者扬(1996)报告的25%-59%和埃格等(1996)报告的10%的网络依赖的比率,但与澳大利亚王(1999)的研究结果)4%的严重网络依赖)很相近。导致比率相差较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在美国网络依赖的现象确实比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严重得多。(2)由于扬的调查采用网上自愿回答的方式进行,这与网下的问卷调查在被试的选取上是不同的。(3)杨的研究并非针对大学生进行。(4)本研究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在统计分析时都将网络依赖按程度分成了三组,这和扬的两组分法(有或无网络依赖)在定义何为网络依赖上也是有区别的。关于这些不同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经过相应分析的检验,发现无网络依赖组、轻度网络依赖组与严重网络依赖组在网络的使用方式上确实是存在着差异的。无网络依赖组与轻度网络依赖组更多的从事收发E-mail、检索信息和聊天这些较为常见的活动,而严重网络依赖的被试则较为喜欢在网上发表见解和从事一些问卷上没有列出的比较特殊的活动。这似乎说明,这样使用网络的人更可能产生网络依赖。

以前该领域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网络依赖者的情绪情感、人格特质、人际交往及自我效能感方面,而较少对网络依赖者的整体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研究。为了探索网络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网络依赖人群可能有的共同症状,我们用SCL-90对三组网络依赖程度不同的被试做了统计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讲,三组被试在强迫性因子上,有着显著性差异。随着网络依赖程度的加深,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其中,无网络依赖组与轻度网络依赖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对网络的轻度依赖并不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其程度可能类似于一种爱好,并没有到“上瘾”的地步。而轻度的网络依赖与严重的网络依赖之间就在强迫性(Obsessive-Compulsive)因子上体现出显著性差异。强迫性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也在这一因子中反映。正如DSM-IV对成痛的关键症状表现的阐述一样,强迫性是界定是否成瘾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强迫性因子上的显著性差异正体现出有严重网络依赖的人群明显表现出比轻度网络依赖者严重的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停止上网或别的活动的倾向。而网络依赖与强迫倾向之间的因果关系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通过对无网络依赖组与有严重网络依赖组之间的t检验,我们发现两者在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1.F2强迫性;2.F5焦虑(Anxiety);3.F9精神病性(Psychoticism)。焦虑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等。有时人们把这种情绪称为害怕或紧张。从现有的结果中,我们很难判定是上网或自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其焦虑,还是严重的网络依赖者用上网的方式来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情绪。但有严重网络依赖的人群较无网络依赖的人群体会到更明显的焦虑情绪这点是肯定的。精神病性则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也可以反映精神病性行为的继发征兆和分裂性生活方式的指征。严重网络依赖组在该因子上得分显著地高于无网络依赖组,提示该组大学生较无网络依赖大学生存在较明显的精神病性行为的症状,或继发性征兆和分裂性的生活方式,可见严重的网络依赖对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总之,严重的网络依赖与这三种心理状态呈伴随现象出现。在“抑郁性”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无网络依赖组与严重网络依赖组之间没有发现显著性相关,这与最近国外为期两年的小组研究(Kraut et al.,1998)得出的结论认为“增加网络使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抑郁、孤独)会有影响,此影响延伸至社会交往与交流”,以及King 1996年报告的网络依赖在“心理(抑郁)和社会方面与赌瘾与相似”的结论不一致。除了研究时分组方面的差异之外,网络依赖组对网络的使用方式不同也可能是造成结论不同的原因。

本研究对上网带给被试的不同心理感受所作一个调查。相应分析显示:无网络依赖组从网络上得到便利,而轻度网络依赖和严重网络依赖组获得的多为刺激和解脱。与药物成瘾相同,网络依赖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手段达到了相同的心理效果——刺激和解脱。不同的是药物成瘾一般伴随着更强的生理反应引起心理反应,相对而言网络依赖则没有化学生理基础。

对有网络依赖倾向的大学生来说,控制自己不过度上网是很重要的。尽管轻度的网络依赖不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成瘾通常有一个从“尝试与试验”——“初尝甜头”——“将成瘾行为作为处理困境的手段”——“用成瘾行为维持正常生活”的过程。随着网龄的增加,真正网络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大(Wang,1999)。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逐步减少自己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尤其是限制自己在网上发表见解和从事一些特殊的活动。此外,要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在实际交往中结识朋友,交流感情。当然,有些大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是由于自己出现了情绪上的困扰,如焦虑等。对于这样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它,而不应该选择用网络逃避的方式。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网络依赖的现象,但比率不高。无网络依赖的大学生、轻度网络依赖的大学生和严重网络依赖的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方式上存在差异;从总体上说,对网络的依赖与心理健康中的强迫性因子有显著性相关,随着网络依赖程度的加深,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标签:;  ;  ;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调查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