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馆藏建设实践中面临的典型性问题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问题论文,典型论文,实践中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信息环境丰富了图书馆馆藏的文献类型与载体,引发了文献获取方式与渠道、信息源的选择等方面的变革。相对传统馆藏而言,一种动态的、与用户交互式的网络馆藏正逐渐形成。鉴于此,笔者欲以图书馆网络馆藏发展的现状为基础,透过具体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典型性问题,对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探讨,以期建设一个结构合理、方便用户使用,并具本馆自身特色的网络馆藏。
1 网络馆藏建设的现状及意义
网络馆藏泛指借助计算机能在网上获取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按目前常规的称谓包括本馆馆藏数字化文献、购买或许可使用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科导航与网上收集整理的信息资源等。现除一些大的图书馆开展了馆藏文献数字化外,大多数图书馆仍未开展这项建设,而以购买的电子文献为主。不可否认,目前电子文献已成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期刊、电子文献在我国主要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中呈三足鼎立的格局。据笔者等人在2002年做的一个课题——“广东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布局研究”,其中“广东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1],对广东的73所高校(含民办)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作了详细的调查统计。其中建有图书馆主页,并购买了一定的电子文献的图书馆有22个, 占总数的30.1%;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较好即购买了相对多的电子文献并拥有自建数据库的图书馆有9个,占总数的12.4%。在整个广东高校中,购买的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系统共84个单位,各类自建的数据库共29个(2002年的调研数据)。这表明网络馆藏在普通高等院校已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如此,电子文献其发展速度更是让人惊叹,下面仅以我校图书馆为例,对近几年电子文献与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作一对比(见下表)。
表1 1999年—2004年深圳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统计[2]
(仅列传统图书、期刊与电子图书、期刊)
该表显示:数字文献建设尽管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惊人。1999年该馆馆藏只有纸质图书与期刊,而2000年起随后的五年时间,其电子图书的种类(75.4万)已超过纸质图书的种类(151.5/3万,因为平均复本数大于3);全文电子期刊的种类(36000种)已大大超过纸质期刊种类(3066)。
不言而喻,网络馆藏在大部分图书馆已成为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发展趋势来看,电子书刊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印刷型书刊。毋庸置疑,对现代图书馆来说,网络馆藏的知识容量逐步将超越传统文献,且在被用户使用中,还存在纸质文献难以替代的功能。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1)网络馆藏将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的主要支柱,成为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知识仓储。
(2)网络馆藏将成为广大用户优先选用的信息资源。由于突破时空的限制,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与工作安排随时随地地获取馆藏文献,而无需像从前一样,为查资料须亲自到图书馆,颇费周折。
(3)网络馆藏将更便于图书馆与用户交流,对馆藏的使用效果、利用率等既可从网上直观显示,又可通过用户的快速反馈获得,从而为提高网络馆藏质量,并真正地实现以“用户使用”而非“图书馆贮藏”为目的。
2 网络馆藏建设实践中面临的典型性问题
鉴于网络馆藏的现实意义,建设一个结构合理、方便用户使用,并具本馆自身特色的网络馆藏就成为现代图书馆当今的现实热点。然而,与传统文献资源建设不同,在网络馆藏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常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2.1 网络馆藏与传统文献馆藏的协调问题
在网络馆藏建设之初,对网络馆藏必须有一个明确定位。不可否认,就目前而言,图书馆网络馆藏建设还只是“混合图书馆”的一部分,与传统文献馆藏构成图书馆完整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为本馆用户服务。因此,网络馆藏就必须处理好与传统文献馆藏的关系。具体来说有三点:
(1)信息资源协调发展。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来看,网络馆藏的建设不能独立于传统馆藏而存在,它与传统文献共同承担信息资源保障的重任,所以说,两者是协调而不是竞争或独立发展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产生又一种形式的重复建设,既造成人力、资金的浪费,又降低了整个信息资源保障率,因此两者必须协调发展,对何种文献宜用印刷型、何种宜用电子文献应有一个可操作的馆藏策略。
(2)人员配置。网络馆藏的建设,从业务流程而论,它应属于信息资源部,如果这样的话,就必须处理好传统文献采访与电子文献采访的人员配置问题。当然,由于电子文献建设还处于初期,数量少,选择的余地小,加上对用户还要进行必要的使用培训,因此,有些馆把这部分电子文献放在参考咨询服务部,而更多的图书馆则是单独成立电子资源部。然而无论何种形式,都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专门从事网络馆藏建设,这就势必影响到原有工作人员的调配并对传统文献馆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人员配置时,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3)经费分配。经费一直是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要因,电子文献的出现并未改变这一局面,相反,从目前来看,由于技术、设备的投入而使经费更趋紧张。在总的购买经费一定的情况下,电子文献与传统文献之间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对经费的分配牵涉到整个馆藏如何发展的问题,应予慎重。
2.2 电子文献购买模式的问题
美国电子出版商Stephen Rhind-Tutt将各种电子资源价格模型分为四大类,共提炼出50种价格模型,并指出,如将各种单一的价格模型相互组合,会派生出几千种价格结构[3]。毋庸置疑,电子文献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同的图书馆采取不同的购买模式,以追求效用最大化。拿高校来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多数对外文电子文献都参加了CALIS集团购买,而CALIS购买的数据库主要有四种模式[4]:并发用户模式、校园用户模式、校园-并发用户模式及FTE(full time equivalent)模式。对每个高校图书馆来说,由于学生人数不同因而采取的策略不同。对大型图书馆来说,采用前三种都是划算的,分摊到每个用户的成本较低;而中小图书馆宜采用FTE模式,因为它是按照学校全日制学生人数(非全日制学生)按0.6折算定价。如CALIS引进的OCLC FirstSearch采用的是并发用户模式,以CALIS所有成员作为一个并发用户,然后由参加的图书馆平均分摊费用;而EI、Cambridge Science Abstracts等采用的是校园用户模式,由每个购买的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单位分摊费用;而Web of Science、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则采用的是校园-并发用户模式,该模式以校园为基础,加并发限制,每校5个并发户为基本价,若要增加并发用户,则按一定的优惠价购买。应该说,这三种模式都是对大型图书馆有利,这也说明了我国高校很多中小图书馆,难以从CALIS集团购买中得到利益,而不参予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FTE模式,按学生人数量定价,似乎给中小图书馆一个平等购买电子文献的机会,但目前采用这种定价的资源不是很多,CALIS引进的只有Nature为该种模式。随着电子文献越来越丰富,市场上可具操作的价格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因而,无论对那类图书馆而言,根据用户数量、专业情况,选择那种最适宜自身的购买模式,将是每个图书馆电子文献采购必然面临的现实问题。
2.3 馆藏文献数字化问题
馆藏文献数字化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馆藏数字化文献的选择标准,二是馆藏文献数字化牵涉的版权。就前者而言,在文献选择上应把握三个优先的原则[5],即重点学科与品牌专业的馆藏文献优先数字化原则、使用率高的文献优先数字化原则以及稀有、珍贵文献如古籍、善本等优先的原则。而后者,问题就要复杂得多,以下笔者着重就此展开讨论。
一般而言,馆藏文献既有公有领域的作品也有非公有领域的作品。对公有领域这部分馆藏,数字图书馆在尊重作者人身权利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数字化,但对于大量非公有领域的作品,就应该考虑尊重其著作权问题。而现行的做法及法律界的一种主流观点是把作品的数字化视为一种复制行为。在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作为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享有对馆藏作品的数字化权,但图书馆的这种数字化复制权只能用于陈列和保存版本的目的,而不能用于阅览和其他目的。从这条法律来看,馆藏文献数字化实际上仍是模糊区域。因为对现有馆藏作品的数字化是否被认为是出于保存版本的需要,是否应该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范围,《著作权法》对此未作明确的规定。而这些却取决于数字化后数字作品的属性,即如果数字化的这些作品是用来以后取代现有作品,为陈列和保存版本之用,那么,这类数字化属“合理使用”,且无需向版权人支付任何费用;如果数字化的这些作品是为了读者更方便地使用,甚至是借助网络让更多的人共享,则这类数字化明显属侵权。事实上高校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主要还是属于后者。因此,要想不侵害权利人的网络传播权,馆藏数字化就必须先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付报酬。然而,如果这样的话,那将是一项费时费力,且目前图书馆也难以负担的工作。一些专家认为,可行的办法是通过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版权使用权[6]。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版权人适当的、合法的经济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对不同图书馆就同一作品授权请求的批次处理,可以减少图书馆的经费支出,提高授权效率和授权成功率。总之,在所涉版权未能明确之前,图书馆大规模的馆藏数字化还是不现实的。
2.4 学科门户建设与网上资源整合问题
学科门户建设与网上资源整合是图书馆网络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挖掘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方法。围绕重点学科及其发展方向,从本馆用户的需要出发,依据系统性、可靠性、时效性原则,有针对性、选择性、侧重性地收集,通过对质量可靠的信息资源的重新组织和整理,使其成为本馆有较强使用价值的学科门户。为此,在其整个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二点:
第一,避免把学科门户建成相关网址的堆积。通常网络学科资源是借助学科主题指南、搜索引擎、专业搜索引擎与专业网站等工具获取[7]。一般而言,学科主题指南尽管质量较高,但由于数据库规模小,信息收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网络信息增长的速度,因而信息资源很有限;搜索引擎或专业搜索引擎通过机器人自动搜索,获取的信息资源多、全面,然而,由于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如果不加甄别,或甄别能力弱,则极有可能把学科门户建成相关网址的堆积,因此,对其应格外慎重。在实践中,常采取的做法是某学科门户由其有一定专业背景的馆员负责,会同该学科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先通过搜索引擎或专业搜索引擎查找学科主题指南及专业网站,再通过学科主题及专业网站查找,从而确保所建的学科门户建设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实用价值。
第二,避免图书馆之间学科门户的重复建设。这点对高校图书馆尤为特别,因为高校之间很多学科专业重叠并存,因而所需的信息资源是一致的,如果每个学校从自身角度出发,必定会导致学科门户的重复建设,这除了资源浪费外,还有良莠不齐、标准不一、难以兼容、无法共享等弊端将层出不穷,这将是网络时代的一大忌。因此,各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使之资源共建共享。一种现实的做法是,由CALIS牵头,通过招标由中标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各成员单位共享。
3 由实践引发的理论反思
上述四类问题应该说是每一个正在进行网络馆藏建设的图书馆都必能面对的。诚然,不同的图书馆可能采取不尽相同的处理方法,然而,超越具体的操作层面,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的影响因素。如要建设一个切实可行的网络馆藏,就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并妥善处理。
3.1 制定网络馆藏建设相关政策和策略
网络馆藏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明显感到与传统馆藏存在巨大差别,包括网络馆藏的结构模式、资源类型、购买模式、选择策略、资源市场等等。传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已难以涵盖网络馆藏,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网络馆藏政策以指导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8]。其内容包括“图书馆法”实施以前,或“图书馆法”与版权法未能涉及的版权问题的处理原则;馆藏文献数字化选择标准及优先原则;学科门户建设中网站收集原则、信息资源类型确定、及信息的时效性与动态性原则等等。
3.2 培养网络馆藏建设人才
网络馆藏建设的实践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文献资源建设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网络馆藏建设的需要。类似电子文献的购买模式及资源市场、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牵涉到的版权问题、使用性能问题等已表明了网络馆藏建设者不仅要掌握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必要的版权知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营销知识。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才能花最小的资金在市场众多的购买模式中挑选最适合本馆的类型;同样也只有具备必要的版权知识与网络知识,才不至于使网络馆藏文献由于侵权而不能使用,或是文献使用性能不好,如操作不便、不兼容、连接速度太慢等原因而弃用。因此,建设这种以“用”为主导的网络信息馆藏,必须在“建”的过程中同时考虑“用”,这就要求馆藏建设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就目前图书馆而言,这类人员还非常缺乏。因此,培养这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人才,是每个图书馆建设具有高效、实用并符合自身特色的网络馆藏的一个重要前提。
3.3 处理好网络馆藏建设的现实与未来
对于传统文献资源在图书馆之间重复建设的局面人们仍然记忆犹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布局不合理及整体文献资源保障率低下,已成为整个图书馆界长期面对的问题。尽管上世纪图书馆界曾开展过多次重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如中科院在上世纪50年代开展的藏书协调协作、80年代开展的“有计划、有原则、有组织地进行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9]等,但这种事后式的调整与合作,投入大,障碍多,与消除“信息爆炸”危害的期望还相距甚远,更不要说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然而网络的出现,但从理论上说,却能够把全球的信息资源连在一起供全人类使用,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共享的大梦。然而由于集团经济利益、国家安全、文化差别、技术标准、版权问题等诸多因素,这一梦想一时还难以实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着这一目标迈进。事实上,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一点一滴都是为圆这大厦之梦添砖加瓦,因此在整个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上述传统文献资源建设所出现的弊端,在满足当前信息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未来与全国、乃至整个世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如在实践中制定相关的网络馆藏策略、采用国内或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及相关软件、按照国内或国际通行惯例及知识版权法进行数字化建设。
收稿日期:2005-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