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基础理论研究
1.1 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学者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依然投入较多热情。图书馆学理论观点纷呈。王子舟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六十年是一个曲折前行的六十年,学术精神方面,自主独立意识的丧失与复苏;内容体系方面,建构方式的转换与官学主色的扩张;研究方法方面,从经验描述到批判、诠释与实证;学术建制方面,社会转型中专业的窘困和突围;研究共同体方面,四代学人的遭际与传承、使命[1]。该文引发较大关注,为理论界带来各抒己见、自由争鸣之风。
尚庄[2]列举了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新概念,探讨了新概念的形成机理,对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新概念与新观念的关系、新概念与新实践的关系等进行了阐述与辨析。熊伟[3]引入图书馆学“核心论域”的概念,分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应当如何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环境急速变换的环境下,关注于图书馆理论未来发展的文献也值得关注。2011年适逢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进行总结的文献各有千秋。
1.2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化
通过经验进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早已被认为是片面的。刘兹恒、周佳贵[4]认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应坚持科学思维,提倡建立宽松的学术环境,充分考虑用户因素;应重点发展应用理论,运用实证和“中层理论”方法来构建科学化的理论。规范化研究也是科学化的重要方面,徐建华、于碧飏[5]强调实证研究重要性,总结规范化实证研究流程,认为目前图书馆学领域中实证研究缺乏,大规模推行规范化实证研究的时机业已成熟。
1.3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
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对于图书馆学理论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主要的学术思路为基于链接聚合的本体论知识集成范式和基于复杂网络的非线性系统思维范式,对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影响体现在学科取向和方法论取向两方面[6]。陈洪澜认为,图书馆的价值认识、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服务、资源建设等问题都带有跨学科性质,需要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借助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解析才可以进行图书馆理论创新[7]。可见,新环境下图书馆视界不能仅仅限于本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碰撞是必不可少的。
1.4 图书馆未来趋势
破坏性技术的出现,导致教育科研信息的内容形态、用户利用信息的基本方式、图书馆运营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张晓林认为,面对这种变化,图书馆必须适应,“破坏和颠覆”自己,改变价值观,并积极寻求战略方向[8]。初景利认为,图书馆的命运仍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要通过改革为自己趟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从而证明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彰显自己对社会的价值[9]。围绕图书馆未来的话题结合新时代有了新的认识,未来图书馆并不会消失,需要图书馆界为其探索光明而可行的前景。
2 图书馆标准规范、政策研究
图书馆标准规范、政策、指南类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应该引发更多关注,以推动图书馆事业有序发展。
2.1 图书馆标准规范
《国家图书馆视频数据加工标准和操作指南》[10]是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标准规范成果之一,详细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管理元数据规范,以及国家图书馆管理元数据规范应用指南,包括总则与细则。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是由国家文化部提出并归口组织编制的国家标准。《规范》的框架结构由前言以及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等八个部分组成。王世伟分别从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球图书馆事业等不同视角介绍了该规范编制的概况[11]。《国家图书馆元数据应用总则规范汇编》[12]对元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吸收引进国外元数据理论与方法,针对中文信息资源的特点,开发了“核心元数据集”、14种专门元数据规范及著录规则,并总结了实用的元数据设计指南。
图书、音像等著录规则的相关研究也取得进展。《GB/T 3792.2-2006(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应用指南》[13]概述了图书著录工作的目的和作用、普通图书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分析比较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国家标准前后版本的主要变化、 GB/T 3792.2-2006与国际标准ISBD(M)最新修订版的联系与区别;阐述了本标准的使用与网络条件下MARC机读目录的应用等内容。总体来讲,2011年对图书馆规范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
2.2 图书馆法
李国新[14]详细介绍了日本《图书馆法》涉及的主要问题和建立的基本制度:确立理念,明确任务,免费提供图书馆服务;建立司书制度,国库补助金制度,图书馆协议会制度,政府出版物向公共图书馆免费提供的制度,图书馆运营评价及评价结果公开制度等,制定期望标准,引导公共图书馆向高水平发展。李晓朋提出了推进图书馆立法进程的几点建议:加紧地方性法规的建设工作,图书馆立法的宣传工作,图书馆立法的组织工作[15]。
2.3 图书馆指南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分类是近年兴起的研究领域。《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实施指南》[16]详尽介绍了《营销分类法》标准实施的意义、原则、要点和步骤,而且对出版发行企业正确处理出版物营销分类和门市上架陈列的关系,企业实施该标准的规律等难点问题,都进行了较深入的解析。对于图书馆操作指南的文献分类更加细致与全面。
3 信息资源建设
3.1 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研究不是新问题,但研究深度仍然有所开拓。(1)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实例分析。杜春光等人对美国伊利诺伊州学术与研究图书馆联盟进行调查研究,从联盟由来、战略计划、价值与目标、如何成为会员、成员的利益、经费来源及管理机构七个方面展开论述,对我国的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有一定的启示[17]。范艳君对吉林图书馆联盟进行了研究[18]。(2)云计算在图书馆联盟中的应用探析。魏晓萍等探讨了云计算在图书馆联盟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区域内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云计算实现方案[19]。(3)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李文文将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机制应用到区域高校数字联盟建设机制中,探讨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20];沈静分析了珠三角图书馆联盟平台的特点和创新点[21]。
3.2 资源共建
资源共建研究深化到经验总结与反思方面,同时新技术方面的影响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2011年,CALIS推出了e读服务。该项服务通过整合全国高校成员馆的馆藏数据,共享书目信息,为成员馆提供统一检索平台和资源服务。扈志民从e读的产生与发展出发,探讨了其功能和特点及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启示[22]。王宁指出云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是建立“云图书馆”,详细分析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23]。
3.3 用户驱动的采访策略
图书馆学研究一直坚持以用户为本,用户驱动的采访策略的研究使得这一理念的实践性不断得到加强。这一新思路还需要不断深入,加强应用方面具体策略的研究。李海霞提出采取以读者为本的采访模式——书展荐选、邮件推送、荐购系统,并探讨了外文图书采访优化的手段——制定外文图书馆藏发展政策,保证重点学科外文图书采访,从细节着手提高外文图书采访质量[24]。李洁将闭环控制理论引入图书馆学领域,根据闭环控制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定义闭环图书采访系统,建立以读者基本需求信息为控制目标的闭环图书采访体系[25]。
针对图书馆藏书采购中遇到的“选书难”的问题,张甲从国外引进了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指出将读者排除在外的选书实践,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效果,馆藏与科研和教学的直接相关性减弱[26],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情况进行图书采访。
4 用户服务研究
4.1 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研究持续升温。余胜等[27]回顾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百年历程,并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科学管理、合理调配资源、加强宣传引导五个方面提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应对措施。柯平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依据,认为从免费服务的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要建立由“政府——公共图书馆——公众”组成的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立体化模式[28]。《湖南省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是基层公共图书馆馆长面临“免费开放”这一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而发表的宣言,它体现了基层图书馆人先进的理念,昭示了基层图书馆对社会的庄严承诺,表达了基层图书馆人勇敢担当的精神[29]。
4.2 个性化服务
针对读者进行的个性化研究一直是读者服务的热点话题。吴志强在阐述协同信息推荐服务系统基础上,对协同信息推荐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用户-资源协同驱动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模型[30]。
4.3 嵌入式服务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新型的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主要有四种服务模式:基于手机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RSS服务模式,社区网站服务模式,“e划通”服务模式[31]。同时,也有文章[32]讨论了实施服务营销策略,包括服务传递策略,服务推广策略,服务沟通策略; SERVICE嵌入式学科服务营销活动的主要经验包括: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营销计划,有效增强组织内部营销素养,不断培养用户需求,科学的管理和评估。关于该话题的研究成果虽不多,但是其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4.4 知识服务
张勇等人[33]认为公共图书馆用户知识服务需求呈现出精品化、个性化、多层次化和精准及时化的趋势。针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吴卫华等人构建了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型,模型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学科知识服务用户、学科馆员、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库、学科知识库、学科馆员业务平台[34]。
5 图书馆管理研究
5.1 共享机制
共享机制研究的深入使得图书馆资源共享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张新鹤、肖希明等人组织的调查问卷表明,我国图书馆共享机制较好地发挥了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建立开放的共享组织及为共享发展提供监督保障和政策保障方面有所不足[35]。李先江构建了基于云式创造力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自主创新虚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机制模型,发现共享实效、团队合作、知识共享主体、领导支持和环境等五方面对隐性知识共享有直接的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共享实效的影响最大[36]。
5.2 区域图书馆
区域图书馆研究焕发生机。孙宇等人认为服务社会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支撑点;资源建设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生长点;优质服务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立足点;创新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增长点[37]。陈家翠等构建了四象限资源共享机制框架,以影响区域资源共享的成员馆间的资源互补性、区域共享平台、地理位置及技术和人才优势四种因素为例,提出满足区域资源共享需求的文献服务、咨询服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及学科化服务策略[38]。
5.3 战略规划
图书馆需要战略规划,关键的环节包括:持续的战略前瞻与战略研究、战略规划框架研究与规划制订、恰当的研究开发机制以及持续的战略评估与调整机制[39]。目前,我国图书馆对“十二五”战略规划重视和认识不够,规划名称不统一,制定流程的科学性、文本规范性、全面性、协调性、可行性都有待提高[40]。只有科学地制定战略规划,才能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5.4 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三种模式:以建设和强化基层图书馆为导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于总分馆体系的服务体系,基于区域性服务网络的服务体系。不同模式的服务体系文献资源建设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并且需要政策法律进行保障[41]。孙慧明等[42]介绍了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特点,深入思考我国总分馆制的管理模式,应该进一步完善城市图书馆资源配置及管理方式,服务网络的网点布设和空间规划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功能设置和服务效果应以满足社区内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准则。
6 新技术应用研究
6.1 云计算与云服务
胡绍军以正在建设的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下沙分中心为例,引进云计算的思想,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基于云架构的共建共享服务模式的实现[43]。孙培燕[44]探讨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图书馆中的三种模式——图书馆作为云节点提供服务、图书馆完全租赁云服务、图书馆部分租赁云服务。魏婷结合云计算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数据中心架构体系[45]。蒋丽艳分析了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优势及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平台的构建模式[46]。
6.2 整合检索与发现服务
夏翠军总结了整合检索系统的两种技术方案:基于备用性(just-in-case)处理的元数据集中索引式整合检索和基于即时性(just-in-time)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并在分析这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和各自适用范围的基础上,介绍了集成两种方案的资源探索发现系统[47]。
近年来,发现服务在图书馆业界兴起,引领了一股应用与研究的热潮。聂华对发现服务的原理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发现服务的特点:唯一、全面和便捷[48]。陈定权以Primo和Encore为例,介绍并分析了新一代资源发现和服务传递系统的功能:一站式检索、丰富的信息组织和揭示、个性化和社会化功能,并展望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展趋势[49]。孙杨从内容建设、功能开发、用户规模等多个角度介绍了WorldCat Local逐步完善的过程[50]。
6.3 移动图书馆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外移动图书馆介绍、移动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两方面。丁夷基于一种与系统无关、平台无关、终端无关的通用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的设计思想,应用三种开源框架(即Struts、Spring和Hibernate)构建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51]。王迪对美国排名前50的高校和中国的“985”高校的移动图书馆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中美两国高校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进行了比较,为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引[52]。
6.4 RFID技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即“无线射频识别装置”,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自助图书馆就是在RFID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引入RFID,后续的RFID应用情况研究值得进一步关注,实证分析、量化研究都需要开展起来。易向军提出要辩证地看待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既要看到它给图书借还带来的便利,也要看到它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如加大了上架的工作强度、标签容易被人为损坏或屏蔽等[53]。易斌总结了 RFID技术侵犯读者隐私的典型情形,并从法律层面、行业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图书馆层面探讨了我国读者隐私权保护体系的构建[54]。
7 阅读问题研究
7.1 阅读推广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界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由徐雁主编的《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和《全民阅读参考读本》将全民阅读推广从一种理念全面推向实战,是全民阅读推广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王波指出目前国内阅读推广研究存在诸多空白,提出了六大亟待研究的问题——进行全球调研、寻求理论支撑、开展有效性研究、探索长效机制、比较优劣、探讨发展趋势[55]。徐雁介绍了美、英、德、俄、日等国阅读推广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阐述了“全民阅读推广”的三个时代内涵,确立了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中的中坚地位[56]。
7.2 手机阅读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推广,手机作为一个移动终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手机阅读也迅速发展起来。图书馆界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回答、预测新环境下手机阅读的诸多问题。谢蓉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推广手机阅读的建议:战略方面,重视手机阅读,处理好与传统阅读的关系;内容方面,以提供消遣类和娱乐性内容为主,加强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技术方面,完善手机阅读平台,营造交互阅读环境;服务方面,改变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服务[57]。彭丽君探讨了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从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高校图书馆读者、图书馆自身三方面分析了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可行性[58]。
7.3 阅读疗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阅读对于缓解负面情绪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阅读疗法的研究中。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为阅读疗法的研究成果推广提供了广阔舞台,可以说,时代赋予这个话题很大的研究动力和潜力。李萍等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传统的阅读疗法存在的不足与Living Library的巨大潜力,从Living Library的主题确定、Living Book的甄选、编目和管理、导读及阅读疗法的常态化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阐述了Living Library与阅读疗法的融合[59]。吴伟等论证了少儿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的可行性,并针对少儿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三大建议:注重预防、加强合作和选择多元资料[60]。
7.4 书目推荐服务
图书馆界对于图书推荐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层面,即致力于通过技术的改进提高推荐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蒋若珊在传统推荐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映射(SOM)聚类的个性化图书推荐方法,推送最贴近读者需求的信息给读者,从而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图书馆的服务质量[61]。董坤利用协同过滤算法对图书推荐系统进行了改进,实现高校图书推荐的个性化和准确性的统一[62]。书目服务的自动推荐研究是图书馆学人面临的一个新话题,也是新挑战,这里面有很多很有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