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国门,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深入内地,与当地居民发生摩擦,矛盾升级激为教案。保安教案作为一起发生在藏边地区的特殊教案,以其地域背景而引起学界注意。笔者对目前学界关于保安教案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学界对于边疆地区教案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保安教案;循化;教案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传教士作为西方文化与宗教的传播者,伴随着枪炮与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近代教案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频频发生,所以不可避免的打上反对外来侵略的烙印,在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研究前期,教案多有爱国主义的意味,但随着从教案问题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由单纯爱国主义性质渐次过到正义和保守双重性质。随着性质认识的改变,对教案发生之根本原因也有了多维度的看法,由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侵略说,到现在流行的多种因素说。这些观点的转变都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视角,从而让教案的研究变得更立体。就保安教案来说,用多种因素说分析其发生的动因就可以看到“基督教与藏传佛教的冲突实际上涉及多个层面的内容,既有宗教文化上的内在矛盾性,也有现实各种利益的扭结” 。这些多种因素是彼此牵连、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既要将其放在晚清循化藏族聚居区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又不能将这各种因素割裂开来看。
循化厅自明至清,经历了行政职能和所属关系的几次更改,最终作为国家正式行政体系中的一环而存在,既要处理循化地区的日常行政工作,又肩负着治理少数民族的职能,所以有了清一代循化厅行政设置犬牙交错的现状。
保安教案发生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这年内全国各地爆发的教案数不胜数,发生在不引人注意的藏边社会的保安教案,以其发生地域背景的特殊性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青海地区自己编纂的地方志类的资料中多有记载,以时间顺序来说,1979年的《青海历史概况》(初稿)中将僖德生夫妇归在进行羊毛贸易的买办人物中进行介绍“外国传教士也有干此勾当的,如循化福音堂英国牧师僖德生即在保安强购羊毛,为藏民反对,被驱逐出境” 。较为简单的将僖德生夫妇被驱逐的原因归结为羊毛贸易中强购行为。此后的青海地区文献多以此为依据,衍生出僖德生在羊毛贸易中的重利盘剥。次年1980年《青海历史纪要》中相对较为详细的记载了保安教案的过程及处置结果,“公元1897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英国教士克省吾在循化保安(今属青海省同仁县)即驮运大批洋布贩卖。公元1899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英国教士僖德生夫妇在循化保安兼营羊毛买卖。当地藏族头人曾联名呈请循化厅同知张作霖不准僖德生留住。张作霖惧怕洋人势力,不敢受理。僖德生在收购羊毛中的重利盘剥,激起藏族人民群众的愤懑。六月初,麻巴、郎加等庄藏民,聚众包围僖德生住所,驱逐僖德生” 。此次说法正式形成保安教案是由于僖德生在羊毛贸易中重利盘剥而遭到驱逐的经济原因一说。
《青海通史》 、《黄南藏族自治州志》 《同仁县志》 中则直接引用了《青海历史纪要》的说法,明显带有浓厚的侵略说的色彩,带有同样色彩的还有《安多藏族史略》,其将这次事件放在《甘肃藏民的反帝斗争》这一节中书写 。有类同观点的还有《撒拉族史》认为在羊毛贸易的巨大利益驱使下,传教士放下了“上帝仆人”的面纱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赵树好结合《教务教案档》等资料研究认为国人“往往为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互争风水,酿成巨案者,不一而足”。把保安教案归在由于风水不合导致的教案类中,赵树好将保安教案的原因归之为风水冲突,不无可取之处,但是在细节上有一些错误:保安教案具体时间为光绪二十五年(1988)五月二十三日 ;赔偿的五百两不能简单说是由地方政府承担。
除了著作中夹带叙述的保安教案,还有四篇文章单独成文,希望就保安教案的原因和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交代:韦明,杨红伟《冲击与反弹一基督教与藏传佛教的早期遭遇》是以教案研究中的冲击反弹研究模式,探析保安教案的背景,经过,结果并得出相对较为科学的结论。其研究方法是笔者着重学习的重点,把保安教案的着眼点由教案转移到了保安上,重新审视保安所属循化藏族聚居区的政教背景,地理环境。借用文化冲突理论,考量基督教与藏传佛教在这之中的冲击与反弹,重新理解保安教案的过程及原因。米龙的《保安教案原因新探》 ,和马成俊的《宗教冲突、贸易冲突抑或族群冲突?19世纪末黄河上游一个藏族村落驱逐洋教士的过程分析》 ,以事件原因为研究视角探析保安教案。两者都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但总体研究过程缺少理论和资料论证其结论。其中米龙通过一些档案资料分析保安教案的根本原因,经济动因与直接原因,在缺少对保安地区宗教地位的正确认识与分析的前提下,该结论也有待商榷。马成俊的核心观点则是羊毛贸易是引发保安教案最根本的原因,但在缺少僖德生在羊毛贸易中扮演何种角色、有多少能力影响循化地区的羊毛贸易的材料分析推论的情形下,得到的结论也多少打了折扣。高晓波,《从“保安教案”看清政府对藏区教案的处理》 ,则以清政府对该案件的处理为出发视角探析清政府在该教案中的措置,该文也为笔者提供了主要思考视角,因文中缺少保安地区政教背景资料作为过程分析的理论依据,在分析过程中的材料引用不够丰富。所以笔者希望可以更加完善之。
总体来说,保安教案在青海地区史志类书籍的记载中多少有失偏颇,以《青海历史纪要》为蓝本,发展出倾向于意识形态色彩的“侵略说”。认为是巨大的羊毛贸易利润让僖德生夫妇做出严重剥削藏民的举动,保安教案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反帝爱国活动。已有的学者研究中,或缺少相关资料分析,或将保安教案脱离其特殊的政治宗教背景,得到的结论也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韦明,杨红伟冲击与反弹一基督教与藏传佛教的早期遭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青海省文物管理处 青海师范学院政史系编,《青海历史概况(初稿)》内部刊物,1979年,第220页。
[3]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7~88页。
[4]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6页。
[5]黄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南藏族自治州志》(上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6]同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同仁县志》(上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384页。
[7]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69~170页。
[8]芈一之:《撒拉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55页。
[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教务教案档》第四辑 ,1980年,第1206页。
[1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教务教案档》第六辑 ,1980年,第1888页。
[11]韦明,杨红伟:《冲击与反弹一基督教与藏传佛教的早期遭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2]米龙:《保安教案原因新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作者简介:董孟琦,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5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论文作者:董孟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教案论文; 保安论文; 青海论文; 藏族论文; 羊毛论文; 德生论文; 基督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