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都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200年以前的产业革命时期,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纺织业,后来代之而起的是钢铁、汽车和建筑业,这三大产业曾被称之为三大支柱产业。现在,它们虽有长足的发展,却渐渐地退居次席,而以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应用三大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占主导地位。20世纪初,科学技术因素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仅仅是5~10%,而现在,已达到60~80%,科学技术不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且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使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企业发生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知识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产业发展中科技含金量越来越高,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以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核应用、航天、高分子合成、激光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变化。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新工业向具有交通、教育、人力等条件的新区发展,形成了一批新兴城市。受新技术的挑战以及新工业区的迅速崛起的启示,传统工业城市也纷纷进行改造,甚至开辟新技术开发区。到了本世纪80年代,伴随世界性高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浪潮,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国际趋势。
高技术是指其基本原理及概念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之基础上的现代化技术,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技术群,并密切地与某些特定的产品或产业相联系。高技术产品,就是指由高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新兴产品。高技术产业,则是指研究与开发费用,以及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超过一般制造业平均水平的智力密集型产业。高技术是以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为主要特征,从总体上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整个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影响,它冲击着现今的经济社会的基本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是既有机遇也是严峻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先后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火炬计划”,并于1988年开始创办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这就是抓住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生长点。
几年来,经过艰苦努力,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5年,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00多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多亿元,出口创汇24亿美元,利税总额达到195亿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都比“八五”之初实现了10几倍的增长,高新区形成了一批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焦点,高新区也成为当地经济最有前途的区域。高新技术这一星星之火必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燎原之势。
内地特区 成都高新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自起步以来,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5亿元,各类基本建设项目开工面积16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8万平方米。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3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1.2万千瓦的热电站、5万门程控电话的电信分局、中小学校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银行、海关均在区内设立了分支机构,从而使高新区具备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过5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2.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建设。到1995年底,共引进项目494项,计划总投资4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48项,投资为3.3亿美元;高新技术企业152个,年产值过亿元的有7家。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6.9亿元,利税7.9亿元。“八五”期间新增产值76.7亿元,利税16.46亿元。1993年8月被国家科委授予“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1994年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现代通信、生物医药工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三大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成都市委、市政府于1996年3月对成都高新区进行规划调整,成立了以王荣轩市长为组长的高新区规划调整领导小组,对成都高新区充分授权,并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成立了中共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调整并充实成都高新区管委会。
1996年3月25日,成都市委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决定》,对成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功能、区域、领导班子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主要内容是:
——功能定位。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方向为: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区,培养造就现代管理人才的基地,在各方面起示范作用的特区。
——调整规划。高新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40平方公里。
——成立了中共成都高新区工作委员会和新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按照“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原则,在新区内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精干、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服务与管理。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下设1办11局,按市级二级局对待,行使市级委、办、局管理权限。
——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为高新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高新区负责区内的财政管理,建立金库,从1996年起,市级财政不再从高新区另外集中收入,市级在高新区收取的其他收益、各项规费,全部留给高新区用于建设与发展。
新调整以后的成都高新区已于1996年6月1日正式启动。一个新的内地特区已在成都南部兴起。
成都高新 未来之星
“八五”期间,成都高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展望“九五”,成都高新区应抓住机遇,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高新区未来发展应将社区综合发展创新作为目标,在政策吸引、产业结构、经济环境、人才优化和社区综合吸引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建设,使其成为未来成都、四川以至西南的经济增长源。
一、社区综合创新是成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
有人将高新区理解成在城市中划出一块地并给进入这一区域的企业以优惠政策,也有人将之理解成一个集中了一批高新企业的工业园。诚然,如果失去了高新技术产业,失去了优惠政策,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高新区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流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是靠一纸行政命令便能自动地随人所愿,优惠政策并非独家专有。如果单靠政策优惠,势必将造成今天我“免二减三”,明天你“免三减五”的自相残杀。社区综合创新,其包含的内涵便要广泛得多,它是指在政府合作、产业结构、区域规划、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管理模式、社区文化等方面达到新型、先进、高效的标准,是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城区。其实质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80年代的深圳之所以吸引人,不光因为它是经济特区,还因为代表一种高效实干,重才等新的观念,这一点对成都高新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高新区的优惠政策也非普惠,而是通过人为的激励措施,把资源引导或集中于一个地区,发挥更大的效率。优惠政策有不同的目的,有的以吸引为主要目的,有的是为了刺激就业,也有以提高人口居住密度为目的的,还有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等等。在运用这些优惠政策时,应紧紧地围绕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适宜的政策,使其不光有激励性,还要有指导性,并与成都市、四川省的其他措施以及产业规划相协调,以增强其实际效果。
二、经济环境先行更新
无论国外的创业区还是国内的经济特区、高新区,早先都特别注重激励措施,这些优惠政策尽管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专家们认为,往往是原来比较忽视的市场机会、行政支持、基础设施、管理方式等非政策因素成为企业投资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我们将这些因素统称为经济环境。
虽然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及行政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快速审批、降低收费等有助于招商引资,但当各地都提供这些相对容易模仿易于即刻创造的条件时,它的吸引力将会降低。成都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更应注重非政策吸引,尤其是经济环境的更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成功的创业区都是那些将放任型创业区与积极干预政策结合起来的“混合体”,可见政府积极有效地干预与扶持必不可少。这其中,一个优秀的政府管理班子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凡是管理班子人员配合齐全,素质较高,行政管理有力,积极开展招商活动,注重公企双方合作,多与区内公司联络并努力提高供经济活动之外的补充性服务者,总是更能提高区内优惠政策的利用程度,并铸造高新区的成功。
除了一个精明强悍的政府机构外,管理模式也是高新区经济环境的重要方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新的管理机制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高新区可以进行大胆的试验。珠海高新技术开发区提出的共享经济模式就是一个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他们针对分配不公,企业短期行为严重提出凡资金、技术资源、劳务、信息、管理经过评估都是股本,企业根据贡献大小决定各方拥有的股权,退休不退股而且可以传给子孙。诸如此类的创新,是值得参考的。另外,人才是高新区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资源,深圳在80年代曾吸引了全国的人才,成都高新区如何制定一整套吸引人才的机制更是迫在眉睫。此外,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整,交通条件便利,公共设施完备等方面的内容也是高新区经济环境的重要部分。
三、成都高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
成都高新区负有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改造传统产业辐射源的重任。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无疑应成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具有风险高、投入大、见效时间快、边际利润率高的特点,既需要一批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又需要一批能将科技尽快地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家、工程师。而高新技术产业巨大的风险性,要求将科技与产业开发纳入现代金融轨道,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制度和运行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兼收并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招商引资,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成都高新区,愿意在高新区投资,并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产生示范效应。第二个阶段是重点扶持阶段。高新区应在国家产业政策以及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规划的指导下,通过诱导、扶植、在区内重点培养一批有发展前途,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并且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与产品,通过优胜劣汰,使一批“伪高新产业”被清除出局。第三个阶段是产业辐射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传统工业的支持,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可带动传统工业的更新。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化、规模化以及国际化的形成,必将为传统工业提供新的机遇与挑战,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产品更新,成为成都市整个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采用高新技术对钢铁、石油、煤炭、通讯行业进行改造,可使工程技术成本降低20~30%,产品设计到投产时间缩短35~60%,废品率降低80~90%,设备利用率可提高2~3倍,从中可见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目前,成都市高新区已把现代通信、微电子技术、生物医药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核技术应用等六大领域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其对传统工业的影响是广泛的。
四、社区文化富有吸引力
成都市高新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市的城乡结合部,其中大部分地区是以前的市郊农村,如何提高高新区的吸引力,是高新区创建初期的重要课题。要提高高新区的吸引力,应从社区文化着手。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从树立高新区的外部形象上看,一方面加大高新区对外公关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要使高新区与科学、高效、现代化等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一种先进、科学的生活方式。在高新区的城市规划上,应有超前意识,解决好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交通、公用设施,绿化等多方面的需求,使高新区成为具有21世纪中期发展水平的花园城。应提高高新区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优化生活环境,引进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提倡先进、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等。今天,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高新技术,谁就能争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愿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