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若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41800
摘要: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3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为感染肺结核艾滋病缓则好3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以及PPD(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结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SPOT.TB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PPD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关键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艾滋病;肺结核;诊断;阳性率
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出现机会性感染,其中结核感染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患者一旦感染结核杆菌,会缩短发病期并迅速恶化甚至死亡。因此寻找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方法,从而控制起结核杆菌感染有重要价值[1]。T-SPOT.TB能够检测结核感染之后T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结核。本研究运用T-SPOT.TB试验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并同PPD试验检验结果进行对比,探讨该方法在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患者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30例为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30.1±1.2岁。选取同期收治的为感染肺结核艾滋病缓则好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艾滋病确诊试验均为阳性。肺结核诊断根据患者的体征、症状、影像学以及细菌学结果确定。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抽取静脉血5ml进行T-SPOT.TB试验,肝素抗凝并于3h内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AIM-V重悬细胞,并且调节细胞浓度为2.6×105/ml[2]。在IFN-γ微量板中,添加100μl的AIM-V培养液、结核杆菌特异抗原A、抗原B以及植物血凝素,在阴性对照孔、A检测孔、B检测孔以及植物血凝素对照孔中,依次加入50μl含2.6×105单个核细胞的溶液,放在室温条件下浓度5%的CO2当中培养224h。溶液洗脱之后每孔添加100μl酶标记IFN-γ抗体,3℃孵育2h,溶液洗脱之后加入100μl的显色溶液,在室温条件下孵育10min,使用蒸馏水洗涤培养板结束反应。统计每个孔中染色斑点数。标准如下:阴性对照孔的点数<5,检测孔点数-阴性对照孔点数≥5,判断检测结果为阳性;阴性对照孔点数≥5,检测孔点数是阴性对照孔的2倍,判断检测结果为阳性[3]。PPD使用人型试剂,研究对象前臂皮内注射0.2ml,局部形成皮丘,48h之后测量硬结均径,通过局部硬结直径进行判断:均径<5mm属于阴性;均径5-10mm属于一般阳性;均径11-20mm属于中度阳性;均径≥20mm属于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SPOT.TB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PPD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结论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影像学表现不够典型,同时痰细菌的阳性率比较低,因此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以及漏诊问题。PPD试验是结核感染诊断的重要指标,不过假阳性率比较高,并且艾滋病患者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的缺陷,不利于准确检出阳性患者。T-SPOT.TB作为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发展二来的结核感染新型诊断技术,原理是患者在感染结核杆菌之后会出现T淋巴细胞,再次出现结核杆菌抗原刺激之后,T淋巴细胞会不断增殖同事分泌INF-γ,因此借助于检测INF-γ数目的检测,就能够判定患者是否合并有结核杆菌感染。研究结果显示,T-SPOT.TB诊断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阳性率>90%。综上所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军,梁莉,李苏辉,等.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29(11):1005-1008.
[2]邹盛华,张丽水,黄明翔,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临床检测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4,31(9):539-542.
[3]王丽梅(译).RD1ELISPOT快速检测HIV阳性患者的结核杆菌显性和隐性感染[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13,30(1):63-64.
论文作者:艾克木.依布拉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肺结核论文; 患者论文; 结核论文; 艾滋病论文; 斑点论文; 结核杆菌论文; 细胞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