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简其人其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其人论文,王崇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09)03-0127-04
王崇简为清初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得到当时广泛的赞扬,对当时诗坛的风气走向起着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一直被治清代文学史及清诗研究者所忽略。陈玉璂说:“……大宗伯王公,治礼者也。……天下之人皆秉礼教,罔敢陨越,而其间有能诗者,亦感于性情之际,发为和平易直之言,是以数年之内,诗学渐兴于天下。”① 尽管王崇简未入《贰臣传》,但其诗歌的内容却体现了比较明显的“贰臣”心态。这主要体现在诗歌中所体现的故国之思、忠烈之颂及身世之痛三大主题上。杨际昌在《雪桥诗话》中说他的《山游道经灰厂甲申初变避寇过此》一诗中:“难言今日重经路,不是当年痛哭人,”有沧桑之感。”② 这种沧桑之感受就是指他复杂的“贰臣”心态。
一、故国之思:伤心故国飘零后感此韶华血泪干
故国、故君之思是萦绕在王崇简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其诗集中有相当部分是描写、抒发自己对故国生活的怀念。如写于顺治二年乙酉(1645),也即清朝定鼎第二年的《春怀》组诗其一:“为说新年泪已挥,故都风物梦依依。儿童花鼓如前否,士女灯宵似昔非。佳节难忘当日事,异乡何有旧时衣。遥怜骨肉深相忆,肠断期归不欲归。”③ 其二:“梦际燕山雪未残,秦淮二月水生澜。惊看梅影当轩丽,犹忆松声入户寒。乱里岂知离散易,平时未解聚欢难。伤心故国飘零后,感此韶华血泪干”。其五:“夙怀已负得无惭,萧瑟凭高望无岚。有信难期来冀北,何人可又到江南。伤心往事徒增恨,落魄余生岂足贪。惟愿圣朝能雪耻,身先士卒小臣甘”。其十二:“一春何事泪沾巾,上忆先皇下及亲。仆婢可曾怀旧主,弟兄果否尚为人。流离未敢思前愿,历险翻知憎此身。每欲放舟湖海去,桃花何处可迷津。”诗中对故国风物表现了深切的眷恋与怀念,对崇祯帝之死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从诗中的“惟愿圣朝能雪耻,身先士卒小臣甘”二句及“梦际燕山雪未残,秦淮二月水生澜”来看,此诗写于王崇简还在南京避乱期间,并且寄希望于清廷能完全消灭李自成的队伍,把清军的入关看成是为崇祯帝报仇的义举,这也开他日后入清之先声。
乾隆皇帝在四十一年正式提出编纂《贰臣传》,分甲、乙两编,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共120余人,与王崇简身份、经历相近的龚鼎孳、曹溶、梁清标、金之俊等同在故明为官的同僚均入《贰臣传》,而他却没有被列入,独得全名,如近代学者邓之诚所言:“崇简称未入贰臣传,是其异也。”又说:“(王崇简)诗文皆无诡随之习,为人醇厚。喜从诸名士游,故其出处,人颇谅之。”④ 顾炎武择友最严,单独许王崇简为有心人。当时著名的遗民诗人申涵光在为其诗集《青箱堂诗集》序中说:“……先生有古道二字在其胸中,出处超然又何足异。”⑤ 如果仅仅是古道热肠,喜从名士游等个人品质的方面,不足以说明其没上榜的原因,从其诗能够看出来,王崇简笔下的故国还是针对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破坏的故明社会的怀念,表现的是对所谓“寇”的仇恨,而没有涉及对清军入京的指责,这才是他没有入《贰臣传》的主要原因。
二、身世之痛:难言今日重经路不是当年痛哭人
虽然王崇简对清军入关赶走李自成,报了所谓“君父”之仇有感念之意,其主要的仇恨对象也是李自成,但作为一位深受儒家节义、夷夏之辨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子,对自己身仕两朝的行为还是有很深的负疚感的,其诗中大部分作品都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如写于顺治三年丙戍(1646)的《冬啸步姚若侯韵》诗其二:“月冷霜凄静掩扉,疎林风送夜钟微。岁增渐觉奇情减,世变频悲故侣稀。扼腕余生无一见,腼颜万事已全非。凄凉旧里多荆棘,浪迹浮踪岂是归。”《冬啸步姚若侯韵》诗之三:“萧然何有买山钱,狎俗随人负盛年。不合时宜遭眼白,未能学道使心玄。芝生坎坎移陶甓,幽绪重重类楚绵。每欲观书消永夜,几回掩卷愧前贤。”“腼颜”之语,表达对自己贰臣身份的谴责之意,以至在长夜观书时都觉得愧对前贤。这种惭愧、负疚感在王崇简入清最初几年表现得特别强烈,其写于顺治四年丁亥(1547)的《送曹秋岳归里》诗:“漫说别离泪莫挥,迢遥能不一沾衣。干戈未见黄尘歇,湖海频闻青舫归。吴下风流从昔盛,汉京词赋自今稀。飘摇世路愁无定,烟树云山怅落晖。”写于顺治五年戊子(1648)的《初夏同籍小饮答袁长卿》其四:“避世未能随杖屐,全躯且自溷风尘。当年悔不从农圃,致使儒冠误此身。”这与名列“贰臣传”的清初诗人陈之遴的“名污轻性命,身废怨诗书”⑥ 有异曲同声之意。
王崇简的这种失路之悲在很多诗歌中都有体现。如其写于康熙十六年丁已(1677年)的《观剧口占》诗:“当场何事最伤情,深院晴宜隔树莺。一曲未终肠欲结,低回几度忆平生”。可见王诗中并非只是烟霞气,身世之感受时刻萦绕于心中,可说是才上眉头又上心头。《惮梦》一诗,也是这种心声的流露:“寂历偏宜对夜梅,多怀不复酌金罍。恼人六十年前事,犹向春宵梦里来”,写诗这年即为王崇简的卒年,可见他与周亮工一样,都是对自己身仕两朝的行为抱着至老有愧、至死犹愧的想法,这可作为“贰臣”诗人中的代表。
比较起来,同为表达“贰臣”复杂的思想感情,陈之遴诗中多用“悔”字,龚鼎孳诗中多用“失路”,而王崇简诗中多用“愧”字,都可谓异词同声。王崇简的这种羞愧之情在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友人酬答中表现得最为沉痛。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秋怀》一诗,其一:“淡寂闲斋晚,秋阴变绿苔。西风一夜至,北雁数行来。负志诚堪愧,能贫亦见才。不须忧岁往,霜鬓解相催。”一个“愧”字几乎伴随王崇简的一生,表达出王崇简内心深处复杂的、微妙的思想感情,他的这种自我审问、自我鞭挞、自我解剖的深度绝不逊色于同时的著名诗人吴伟业。
自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王崇简纪颂之作多,心境也开始平静起来,其诗风也呈现所谓“盛世之音”的特点。如《顺治十二年仲春上驻骅南苑,阅武行搜礼,召廷臣四品以上同词臣恭视,赐宴行宫命赋五七言律五七言绝句各一首应制》共十首,其四:“柳外嘶归马,晴郊春日迟。泰交申镐宴,晋接谱周诗。盛世原无党,贞臣贵绝私,恩威仰主德,千载作君师。”平淡自然,没有阿谀之词。但不能否认的是此类题材从此多了起来。如《送薛行屋少宗伯告归》、《中秋月中早朝》、《元日家宴》等。
晚年王崇简心绪虽较前期已平静许多,但对自己出处旧事,还是未能完全忘怀,其残诗《冬夕述怀》一诗就坦露了这种萦绕他终身的愧疚惭悔之情:“冻霭酸风冷夕晖,平生回首愿多违。”同年又有《多愧》一诗:“闲阶柳影渐萧疏,鸿雁声中时令除。怀恶频惊虚好日,年衰却恨废观书。今来古往原无定,云白山青自有余。莫叹平生多愧事,且凭风景阅居诸。”这种至死不能释怀的愧疚之感渗透他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梦中。如其《惮梦》一诗中所言:“寂历偏宜对夜梅,多怀不复酌金罍。恼人六十年前事,犹向春宵梦里来。”从前所经过的那些事情,真是从来不需要想起。
三、忠烈之颂:卫宫几见杨文义伏辇谁为嵇侍中
王崇简最为时人所称道的是,他曾上疏要求清廷表彰在甲申之变中的殉难诸臣,包括范景文、蔡懋德等十八人,他本人也有多首哭诸臣诗。如《哭金伯玉》:“谁言忠孝绝,大义著斯门。雨疏折阉竖,多年辞鹭鵷。子能全节烈,母亦报君恩。有妾方一月,香风井底魂。”又有《哭孟纲宜》等,都表现对能赴国难的大臣的尊重敬仰之情,可见为人的忠义直诚。其写于顺治七年庚寅(1650)的《新秋感兴》组诗可说其是明清之际的史实写照,在思想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沈德潜在《国朝诗别裁集》中说:“党祸之兴,边庭之坏,宦官之毒,流寇之祸,一时并集。虽欲不亡,其可得乎?”杨际昌国朝诗话:“宛平王公崇简新岁感兴第二首云云。明愍帝朝事,包括殆尽。”
当然王崇简诗集中也有少量的应制之作,但绝少为清廷歌功颂德,表现出一定的士人节操,袁行云说:“《贰臣传》名辈风雅好士,不主颂扬,当日风气盖如此。”⑦ 这一点王崇简与南方贰臣诗人品格非常相似,而与同为北方贰臣诗人的梁清标、刘正宗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四、艺术成就:清平雅正的诗风
著名遗民诗人钱澄之在王崇简诗集序中说:“世称北方尚气,故多悲歌慷慨之音,若先生之缠绵悱恻,其诗一出以柔澹,而归于和平,则纯乎性情之为,非气之为矣。夫气出于性情,而后为真气,而后有真诗,吾视先生不矜过高绝人之行,不为蹊刻已甚之事,平淡率易,善气迎人,好士如渴,闺门之内雍雍如也。世争服其典型,皆以为道隆。”⑧ 沈德潜在《国朝诗别裁集》中道:“(王崇简)说诗谓论格之正变不如论声之正变;清和广大者为正,志微噍杀者为变也,亦最平允……”。⑨
“清平雅正”是当时人对王崇简诗风的共识。王铎:“……敬哉诗‘有是雅声,温醇有范。”⑩ 申涵光序:“……先生唐音不绝,惟先生可以正之。盖先生之诗,中正和雅,无邪氛杂其笔端世……所谓胸中自有诗,不随世为迁流者也(时兴宋诗)。”(11) 其门人蒋伊也说:“诗本性情,其为人和平敦厚,则诗必舂容大雅,有合乎风人之遗,不必问其字句格调之孰为唐孰为宋也。先生之诗,发乎情,根极于性命,怀人赠友之什,缠绵悱恻。浏览诸作,觉西山爽气常在笔端。先生胸中有烟霞万斛,眉宇间有孤云艳雪之致,故其为诗,恬畅闲远淡而不槁幽,而不畸直,足上嗣三百篇,岂独蕴藉陶韦澄涵储孟。”(12)
“清平”是指王崇简诗感情的平和、中正,不激荡,即使是浓厚的感情,也多以平和的语言出,即便在表达内心的惭愧这样思想感情时,王崇简以能也淡笔出之,如《自笑》:“闲堂燕子影参差,昼漏迟迟梦觉时。花下风来香入户,篱边雨过水平池。人情独有樽前好,幻景无妨格外奇。笑褊心多所怪,浮云何处不相宜。”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已渐趋平和、宁静,有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之意,当然也可看作他的自我劝解或自我解嘲。王崇简的写景诗中更是突出了这种特色。其《季夏》“默念忏前非,一蝉鸣亭午。蝴蝶大如掌,帘外复栩栩。物化无停机,推迁叹今古。流云恋深林,开卷坐前庑。暑月忽澄霁,凉飔满庭户”,通过若干景物烘托出夏末秋初的情景,语言清净,朴实无华。
“雅正”是指王崇简表达方式的含蓄蕴藉,格调的雅致、方正。如写于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的《中秋月中早朝》一诗:“中秋今日是,得月让予先。永夜浮尘净,迎朝湛露研。玉阶天阙逈,银汉风楼悬。伫望林鸦动,光清御宁前。”玉宇澄清,无纤尘,银河暗渡,林鸦轻风,一派祥和宁静,非太平盛世,能有这般景致?再如写于顺治十六年已亥(1659年)的《元日家宴》:“泰运开三朔,欢娱合一家。辛盘随俗尚,明烛换年华。何幸君恩渥,为思祖德遐。天真和乐内,烂漫颂椒花。”《静夜》:“素心耽冬宵,青灯耿幽寂。仕路滞所欢,寤寐难自适。静夜偶然暇,默坐数往历。悠悠当年心,波涛相荡激。梦当即醒时,笑从何处觅。老梅初作花,幽光与夜敌。坦怀淡容与,馨香余四壁。”晚年心态如此,无早期之感情激荡,所以诗作也走上平淡一路,读来意味深长。
收稿日期:2009-08-01
注释:
①⑧⑩(11)(12) 王崇简清箱堂诗集[M].太原: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八年王燕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Z]:11,11,5,15,13.
②⑨ 钱仲联.清诗纪事:顺治朝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642,1641.
③ 王崇简.清箱堂诗集[M].太原: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八年王燕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Z].
④⑤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605,611.
⑥ 陈之遴.浮云集附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旋吉堂刻本.1997.
⑦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