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贸结合中专业外贸公司的地位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工贸论文,前景论文,地位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市场经济中的我国专业外贸公司正处在一个极其关键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就能脱颖而出,否则将被无情的竞争所淘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走工贸结合之路是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当前外贸出口面临的困难以及传统的工贸结合思路受到的挑战;提出了工贸联手,以形成规模和从“两个转变”、企业制度创新中寻求新机遇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外贸出口始终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又是在外贸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变革的不断探索之中取得的,因而显得极为可贵。然而从目前来看,外贸出口所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外贸出口经营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弊端也日渐突出。这种工、贸双方利益分割,各自为战的状况将难以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应将新时期的工贸结合问题放到大的市场环境中去,从全新的视角加以考察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贸出口面临较大困难
1995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达1487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2.9%。增长幅度不算小,而且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诸多不利因素之后取得的。由于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其对我国外贸出口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不利影响。
(一)出口退税一直滞后,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今年又进一步调低了出口退税率,使外贸企业出口成本大幅度上升。据初步估算,仅此一项就使每创汇1美元的成本增加0.37元人民币[①a]。
(二)我国连续几年的高利率也成为外贸企业的又一负担 不少外贸企业由于自有资金极少,因而就陷入了“为了还息干,为了银行干”的困境,难以腾出手来考虑长远的发展方向。加之挂帐负担也比较沉重(天津不少外贸公司挂帐在1亿元以上),使不少企业看不到前途所在。
(三)汇率的变化和外贸结售汇制的实行使外贸企业蒙受又一重大损失 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升值,无形中对出口形成了一种歧视。而在这一过程中实行的结售汇制实际上将汇率风险及由此造成的损失转由外贸企业来承担。
(四)国内近几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和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外贸经营的环境空前恶化,盈利商品急剧减少 一方面,国内出口商品的收购价格在上涨,另一方面,产品在海外的售价却由于国际市场变化特别是国内企业自相竞争等因素而下降,某些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之大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这样,原先盈利颇丰的出口商品成了一般性商品,而原先的一般性商品则沦为亏损商品。
(五)国有外贸企业的费用水平大都偏高,影响了某些商品的成交 特别是在沿海传统老工商业城市,外贸专业公司的社会性负担一般都比较重,短期内又难以解决,因而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由于费用水平较高,不少货源流向开放度更高的地区或新兴的对外贸易公司,客观上也消弱了外贸专业公司多年经营某种商品的传统优势,给客户以经营者多变和不可靠的感觉,增加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经营的不信任感。
二、传统工贸结合思路受到挑战
从理论上讲,工业生产与外贸经营两者的结合肯定有利于各自优势更大的发挥,产生出1+1>2的效果。特别是在当前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而部分工业企业又刚刚走上自营出口,同样感到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双方的结合就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然而这种结合是在我国正逐步实现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形成的新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单靠传统的做法和思路是难以奏效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工贸结合、形成新的优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早期的政策鼓励、工贸双方的“四联合两公开”、实行代理制的探索、建立外贸出口生产体系等。所有这些改革探索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有些改革成果如代理制和出口生产体系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然而进入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竞争局面初步形成,企业转机建制的步伐也在加快。依靠行政手段“命令”企业联合起来的路子走不通了。而仅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去调节,最终迫使企业走上兼并、联合乃至破产之路,则不但所需时间十分漫长,而且必将加大改革的成本。所以必须正视目前工贸结合方面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外贸公司流动资金紧缺,挂帐包袱沉重 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基本处于维持状态,无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实业项目。
(二)专业外贸公司与工业企业历来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这一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双方利益的不尽相同 虽然追求利润的动机相同,但各自又有着不同的考核指标并对各自的上级负责,工贸“两张皮”现象仍将会存在较长一段时间。
(三)专业外贸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环境中处于被动地位 这是因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和波动日趋剧烈,外贸收购和销售价格都在频繁变动,对出口商品的质量又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搞的一些实业一般又因资金、技术等条件的制约而难以形成气候,因而增加了经营上的风险。
(四)工业企业走上自营之路,外贸企业竞争加剧 目前已有2500多家工业企业走上自营之路,而且国家还将加快对工业企业自营出口的授权步伐。其对外贸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货源减少,竞争加剧。
(五)部分开始自营的工业企业也面临不少困难 如自营后出口额减少、市场开拓不利、外经外贸人才不足等。一些地方已经有工业自营企业提出由外贸公司予以兼并的要求,但终因外贸公司实力不强而难以实现[①b],但这一事实表明,新时期的工贸结合已经对我们提出了崭新的课题,迫切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观念和思路来加以回答。
三、工贸联手 形成规模已是大势所趋
在“九五”至2010年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内无疑将面对一个不断趋于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对外则面对竞争日趋激烈、区域性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强的国际市场。因此,工贸双方的结合或联合既是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
(一)在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增多,保护主义正以新的面目出现,使我外贸出口商品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1995年世界贸易总量增长8%,贸易额突破6万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19%。然而与此同时,全球地区性的经济贸易组织已有十多个,仅拉丁美洲就有6个[②b]。这些地区性组织在其成员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制度,逐步向零关税过渡;对外则统一关税,使非成员国商品的进入变得更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贸企业如不能形成规模并有效地降低成本,则很难继续对国际市场做深度的开拓。
(二)我国迟早将加入世贸组织 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和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去的结果是国内外市场逐渐接近直至成为一体,加上国民待遇政策的稳步实施,国内企业将直接感受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自相竞争与残杀无异于将市场拱手让给他人,因而必须尽快形成从某些基础原材料开始直至出口销售的一体化网络,这样才能有效地驾驭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三)工贸联手、形成合力也是工贸双方企业自身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工贸联合的方式建立起新的企业并借此形成新的经营机制,将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工业习惯于以产定销、对市场需求的信息严重不灵的状态,也有助于外贸方面进一步熟悉自己所经营的产品,在出口营销工作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四)工贸双方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还有助于我国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发展 从而摸索出一条市场经济环境中外贸企业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前所述,专业外贸公司和工业自营企业在目前的经营上都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包括不少工业企业仍无法直接面对国际市场,而外贸企业所搞的一些实业项目又普遍不大理想等等。走联合之路,可以充分发挥工业现有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的作用,并且使外贸现有渠道得到巩固和发展。双方在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紧密结合所产生的效益肯定要比各自“另起炉灶”的效益大得多。
四、从“两个转变”和企业制度创新中寻求新机遇
必须看到,虽然外贸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其传统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专业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国际经贸惯例比较熟悉,而且拥有一大批外经、外贸人才和长期、稳固的销售渠道。但也要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外贸放开经营的环境中,外贸专业公司如果不善于抓住机遇,那么一些传统的优势又很可能转化为劣势,这绝非危言耸听。比方说,随着外贸专业公司业务人员的外流和现代化通讯联络手段的普及,外贸专业公司的人才和客户优势将逐步减弱,而原有的垄断优势地位和一定程度上的“以我为中心”经营心态,加上机制上的不灵活,则很可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实现“两个转变”和企业制度的创新,是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所提出的宏伟目标。抓住这一契机,使外贸企业摆脱困境,使之更多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谓此其时矣。
(一)勇于在产权关系上大作文章 突破企业原有隶属关系,走与工业生产企业联合、兼并之路,从资产上入手形成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试行外贸专业公司或其若干个科室与某几个工厂或几个生产车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新型企业,使之从一开始就形成工贸结合紧密并能自主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出口产品。这一步现在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非走不可,因为通过这种途径转机建制来“救活一块”总比企业在亏损挂帐面前一筹莫展要强得多。特别是在当前企业的行政性主管部门纷纷转变为企业化经营或行业性组织情况下,企业转机建制的外部条件正变得逐渐宽松。
(二)组建以大型外贸专业公司为龙头的外贸进出口集团,有意识地朝综合商社的方向发展 在大多数商品放开、交叉经营的情况下,应对各级、各地的一部分实力较强的外贸公司予以扶持,使其周围形成相对固定的货源生产基地,并具有左右某类出口商品的价格和出口地区结构的能力,从而在巩固已有出口市场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自相竞争、互相拆台的不正常现象。
(三)培植大型工业自营企业的出口实力
通过部分外贸人才的转移,使之在综合经营能力上更为完善。在具有实力的外贸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或兼并的同时,外贸公司还可主动分流出部分人员或某个科室,充实到大型工业自营企业中去,尽快形成若干个以产业为龙头的外向型经济实体。从国际经验来看,既有以外贸为主的大型进出口企业,也有以产业为主体的外向型企业,两者各有其优长之处。根据我国的国情,两种类型的企业都应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相当的规模,同时淘汰一部分劣势企业,从而经历一个自营企业先是迅猛增加而后又逐步减少并相对集中于若干优势企业的过程。
(四)以名优品牌为纽带,形成工贸双方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除了前述的通过转机建制形成新型企业以外,还可根据工贸双方长期以来都形成了不少出口名优品牌这一现实情况,围绕名优品牌和名优产品建立起比较紧密的出口一条龙体系,使双方的利益连在一起。目前不少地方工贸双方正为传统出口品牌的归属问题而争执不休,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但即便是现在看起来,这样的争执也是没有意义的。与其在无谓的争执中失去原有出口市场,还不如尽早携起手来,对名优品牌共同使用,共同受益。
(五)多渠道、多形式盘活资产,吸纳资金,在转机建制中逐步消除亏损挂帐,以新的机制轻装上阵 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在改革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外贸公司将闲置的场地、库房有偿出让,部分债权转换为股权,兼并联合以及由政府适当扶持一下等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筹集到新的启动资金,就可以使外贸企业腾出手来抓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势出口产品的培育,通过参股、联合、兼并等形式形成新机制、新企业,放开手脚参与竞争。
总之,市场经济中的我国外贸专业公司正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时期,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大浪淘沙”。抓住机遇就能脱颖而出,否则将被无情的竞争淘汰出局。简言之,就是早改革早受益,不改革则没有出路。
注释:
①a 管延斌:《外贸出口为何呈现结构性变化?》,《国际经贸消息》,1996年6月21日,第1版。
①b 维尚、阎刚:《加强工贸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天津对外经贸》,1996年5月16日,第1版。
②b 《中华工商时报》,1993年2月19日,第7版;1994年12月1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