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探索风气”形成的认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风气论文,积极探索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内一定要努力创造一种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努力创造这“四种风气”在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全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能动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因而在全党形成这“四种风气”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仅就“积极探索风气”形成的几个认识论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努力创造积极探索的风气,就要勇于实践,敢闯敢试,坚持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闯敢试,不要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些话言简意赅,抓住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并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
从理论层面上讲,积极探索一点也离不开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脱离实践的错误理论”〔1 〕我们强调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和直接经验发源的,并不是说认识和理论不重要,我们所排斥的只是那些同实践相脱离的认识或理论。积极探索的风气在本质上就是善于在实践中把握“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认识”。而客观实际永远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实现“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和“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才能不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历史的统一:而人们的认识是伴随着实践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过程而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的。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和桥梁,是一种使主观和客观产生相互作用的客观活动。这种客观活动给主观和客观双方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一般说来,实践是一个过程,客观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的暴露也是一个过程。人们只有深入实践,将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科学抽象,才能形成反映事物本质,反映事物内在规律的具体真理性认识。深入实践不仅能促使人们反映、认识客观,并且通过改变客观世界检验、修正人们的认识,鉴别这种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见,一切现实的具体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来源于具体的实践,不会也不可能在具体的实践之外找到现实的真理性认识。探索的科学态度就在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勇于实践,敢闯敢试,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迷信和盲从,并对自己也持批判态度,严格接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既然一切认知或理论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产物,那么它们毫无例外地有着自己的历史的局限性。“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2 〕恩格斯的这段话,展现了面对永恒发展的世界,尊重实践,尊重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本色。可见,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和充满活力的: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停止的观点,一劳永逸的观点,墨守陈规、不求进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江泽民同志在全党倡导努力创造“四个风气”,特别是形成积极探索的见气,显示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从实践层面上讲,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敢闯敢试,才能找到作为自己行为向导的正确认识,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正是不拘泥于以往理论和经验,在勇于实践和积极探索中找到并走出一条十月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还是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才找到和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打倒“四人帮”之后,邓小平领导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才总结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试想,如果我们不勇于实践和积极探索,而是坚持“两个凡是”,思想僵化,墨守陈规,能有今天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吗?能有今天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吗?能有今天令世界瞩目的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吗?所以,要努力创造一种积极探索的风气,就要有一种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气概,敢闯敢试的精神,这是提高我们党认识能力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于中学,在实践中探索。”〔3 〕舍此,我们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二、努力创造积极探索的风气,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矛盾,既有与其他矛盾相联系的共同本质、共同规律,因而具有普遍性、共性;又有与其他事物、矛盾相区别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因而具有个性、具体性。所以,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也明确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地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有力地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探索时,必须坚持在普遍性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割裂开来,把学习“本本”同具体实际对立起来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不少同志一旦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是从“本本”上,从“红头文件”上找答案;有的则“削社会实践之足”去适“本本”上只言片语“之履”;甚至认为要使认识正确,不犯原则错误,不在于社会实践的多少,而在于自己的认识是否完全符合“本本”上的结论;因而他们常常用前人的一些论断武断地裁剪后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新的正确论断。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讲不丢老祖宗,是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碰到问题到老祖宗的书本里找片言只语做答案,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用老祖宗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来质疑否定后人从实践中获得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认识方法最主要的误区在于,不懂得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的道理。邓小平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4〕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它们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决定着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所以,任何背离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企图都是割裂普遍与特殊的辩证联系,因而也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但是任何普遍都不能把一切特殊的全部细节包揽无遗,客观世界又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事物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本本”上,停留在“红头文件”上,显然也割裂了普遍与特殊的辩证联系,也就不可能实现主观和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质言之,理论联系实际,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努力创造积极探索的风气,就要敢冒风险,正确对待认识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改革和建设大潮中,世故持重,忌风险,求安稳的观念正受到冲击和震憾。但是,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怕风险、怕犯错误,“象小脚女人一样”,仍是制约人们积极探索的一个主要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们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曾指出:“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地正确,没那会事,我就从来没那么认为。”这就是说,认识过程包含着失败、曲折和反复,人们只有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并经过成功或失败、经验或教训,从而达到真理性认识,这是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是因为,第一,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其中包括挫折或失败,这是认识过程中规律性的表现。毛泽东说过: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得,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个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照和比较,才能锻炼成熟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比较正确地把握客观规律。毛泽东还深刻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正确与错误的辩证关系,他说:“人类总是要犯一些错误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正确,对客观必然规律不认识而受它的支配,使自己成为客观外界的奴隶,直到现在以及将来,乃至无穷,都在所难免。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会是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不然,发展也就会停止了,科学也就会不存在了。要知道,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6〕可见,人们只有勇于实践,积极探索, 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同客观实际接近,达到真理性认识。第二,认识过程所以经历反复和曲折,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无限复杂性同一定条件下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个矛盾所决定的。客观事物本身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人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把握本质。但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当着事物内部矛盾暴露得尚不充分的时候,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是困难的;同时,人们的认识又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还要受到自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理论思维素质、政治素质等等的制约。即使人们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对于某一具体事物取得了正确认识,由于客观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人们还要再实践再认识。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7〕这就是说,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 人体本身(即人的身体)都是永远认识不完全的,“如果说有一天认识完全了,社会全善全美了(如神学所说的那样)那就会导致绝对的主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观。”〔8〕所以, 我们要努力创造积极探索的风气,就要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胜不骄,败不馁,“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9 〕有了这样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的认识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就会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总之,勇于实践,敢闯敢试,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敢冒风险,确立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努力创造积极探索风气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注释:
〔1〕《毛泽东著作选读本》第1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5页。
〔3〕〔5〕《人民日报》1997年5月29日第一版;1997年5月29日。
〔4〕〔9〕《邓小平文选》第109页;第3卷,第372页。
〔6〕〔8〕《毛泽东著作选读》第84页,第846页。
〔7〕《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