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伟 刘培培 陈琳 武安琪 林然 汪西莹 李江波(通讯作者)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黛力新和度洛西汀治疗心理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我院心理科收治的抑郁症患者共140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7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黛力新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度洛西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1周、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和度洛西汀均对抑郁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黛力新比度洛西汀起效更快,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黛力新;度洛西汀;抑郁症;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018-02
抑郁症是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心境障碍症,它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五大疾病。近几年来,全世界的抑郁症的发病率都呈现持续增高的状态[1]。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的情绪长期处于低落状态,思维较为迟缓,各种意志活动等都较健康人减退[2]。除此之外,一些抑郁症患者具有疼痛等躯体不适,往往这种疼痛与患者的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有消极悲伤情绪以及自杀的行为,这些都对患者的健康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3]。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黛力新和度洛西汀进行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黛力新与度洛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我院心理科收治的抑郁症患者共140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症相关诊断标准,提前排除哺乳期或妊娠期、精神病性症状、有明显的自杀、严重躯体疾病、双向障碍快速循环型的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36例,女34例;平均年龄 (46.4±2.5)岁,患病时间3个月~1年,平均(7±2)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8.1±2.2)岁,患病时间 2 个月~1 年,平均(6±3)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停止使用任何药物,进行1周的药物清洗期。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检查1次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肝功能、血常规等。观察组患者给予黛力新治疗,最初每天0.5毫克用药,两周的时间内将用量升至每天l毫克。每天的用药量分在早晨和中午2次服用,共治疗8周。对照组患者采用度洛西汀治疗,每天早晨服用30mg,3~4天后增加至每天60mg,最大剂量为每天90mg。共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周末评价患者的抑郁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评分情况。
1.4 疗效判定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第8周末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在50%~74%;好转:减分率在26%~49%;无效: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相研究证实,抑郁障碍可能与脑内单胺递质系统异常密切相关,5-HT与去甲肾上腺素代谢状态及浓度的改变,使得抑郁症患者受体功能下降;也有可能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通路。度洛西汀可以通过阻止神经突触前膜摄取5-HT与去甲肾上腺素,达到抑制抑郁的作用[4]。黛力新中所包含的的三氟噻吨能够作用于患者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调节受体,从而促进多巴胺的合成以及释放;其中的四甲葸丙胺则能够抑制患者突触前膜的去甲肾上腺素摄取。因此,抑郁症患者在服用黛力新以后,就会有更多的神经递质存留于患者突触间隙,完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5]。
本研究显示:①黛力新和度洛他汀对抑郁症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1周、2周后黛力新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黛力新和度洛西汀均对抑郁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黛力新比度洛西汀起效更快,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延林,王志庆,姚家新,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认知、焦虑、抑郁和自患者概念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 2014,45(5):337-342.
[2]马可,蓝瑞芳,刘秀颖.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并发抑郁症60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4,01(06):104-105.
[3]何君萍,何斌,叶慧,等.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患者躯体症状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4,6(10):101-103.
[4]谢年秀,谭文钟,张莉,等.度洛西汀与舍曲林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疗效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 2014(17):192-193.
[5]石明.黛力新治疗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4,34(3):222-223.
通讯作者:李江波,1958年4月,男,博士,籍贯:湖南,工作单位: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职务:科主任,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病学
论文作者:戎伟,刘培培,陈琳,武安琪,林然,汪西莹,李江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症论文; 新和论文; 抑郁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