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通货紧缩问题研究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货紧缩问题是近期以来理论界的一大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现就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通货紧缩的涵义
如何理解通货紧缩的涵义,目前学术理论界的认识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货币供应量减小,物价下跌,失业剧增,经济萧条。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就是指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所对应的物价水平的趋势性下降,它往往是与货币供应量减少,股市的下跌,货币贬值、结构性的生产过剩、市场消费不足、库存积压、物价持续下跌、公司利润下降、失业人数增加、经济增长率降低、甚至经济衰退相联系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所谓通货紧缩,简言之,就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下降。
第四种观点认为,上述定义显得不够充分,需要作一些补充。即通货紧缩所持有的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不同于一般的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其特点在于,它是在经济周期收缩阶段中出现,并作为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主要表现。因此,凡与经济周期收缩阶段不存在直接联系的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例如,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营管理的改善、生产资源的合理使用与节约等原因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下降,都不应视作通货紧缩。做出这些补充之后,对通货紧缩的涵义才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
二、对当前通货紧缩的现状剖析
有关部门及学者们已从各个方面,就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状况及其程度作了大量深入的剖析。择其要者有下列九点:
1、物价水平不断回落,商品、服务、劳动力价格不断下降,并超出了资本价格的下降幅度,导致了内生性通货紧缩。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在1994年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点21.7%之后,逐步回落,1997年已回落到0.8%的历史低位,1998年又累积下降2.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也从1994年的24.1%回落到1997年的3.8%,1998年又回落至-0.4%。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从1996年3月以来一直低于上年同期的水平,农资价格从1997年5月份以后,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尽管1996-1997年国家三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但由于同期物价水平回落幅度更大,致使实际利率水平仍然较高,企业的实际利息负担接近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一方面企业负担继续上升从而投资下降,另一方面货币供应减少从而总需求下降。
2、市场需求自我收缩机制逐步形成,最终需求增长明显乏力。1994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从1993年的61.8%逐步回落到1997年的10.1%,尽管1998年以来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1-6月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13.8%,略有回升。投资增长的放慢,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中转变为消费资料的需求减小,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也明显减弱。受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居民收入增幅下降、预期未来支出将大幅增加的影响,占消费需求大部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从1993年的28.41%,1994年的30.51%回落至1997年的11.1%,1998年又回落至7.0%。
3.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在国内需求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企业订货严重不足,产品积压严重,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企业之间拖欠加剧,经济效益严重滑坡,出现了许多全行业亏损的现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从1993年的20%以上的高位降至1997年的11.1%。1998年工业生产继续回落,1-6月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1-5月亏损企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5.4%,比前四个月上升3.8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从1992年的14.2%逐步回落至1997年的8.8%,1998年进一步下降至7.8%。
4.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贫困家庭明显增多。1997年底我国城镇职工下岗总数为1200多万人,大量“下岗”人员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贫困人口群体,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下岗职工家庭的53.6%为城镇贫困家庭。目前,森工、军工、冶金、纺织、铁路沿线、边远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就业、再就业困难重重。
5.货币供应量增长呈逐步萎缩之势,货币流动性不断下降。随着宏观调控的施行,货币供应量增幅逐步走低,反映货币结构流动性的指标也在下滑。货币结构流动性下滑,表明由于经济不景气,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极低,而利率水平较高,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机会不断减少。货币结构流动性也明显下降。
6.通货紧缩缺口并非很大。这里所说的通货紧缩的缺口是指实际社会总需求低于拉动1998年经济增长8%目标所需的社会总需求的差额。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8%,从需求拉动的贡献来看:投资实际增长8.3%,贡献约占2.2个百分点,两者之比为1:0.265;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2%,贡献约占4.9个百分点,两者之比为1:0.48;出口增长20.9%,贡献约占1.7个百分点,两者之比为1:0.081。假设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变,那么,在1998年,只要投资实际增长7.55%,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27%,出口增长19.1%(1998年外贸出口增长目标为10%),即可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据初步统计,1998年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体)比1997年同期增长15.6%,增速继续加快,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9.2%,外贸出口增长6.9%。从实际情况来看,固定资产投资虽有较大增长,仍不足弥补因消费品市场平淡,但通货紧缩的缺口并非很大。
7.经济收缩度最小,收缩步伐最平缓。从经济周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多次经历经济收缩阶段。过去的收缩阶段的收缩度(即从增长高峰跌至增长谷底的落差)都是比较大的。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的经济收缩度是最小的。就其收缩过程来看,5年间(1992-1997年)共收缩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为10.8个百分点。它的收缩步伐是最平缓的,没有出现历史上经济大起大落现象。
8.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现象更有着本质的不同。从经济增长方面看,目前中国经济增幅仍属世界上少数几个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有本质区别,1998年我国在外有亚洲金融危机、内有严重洪涝灾害等的不利影响下仍保持了7.8%的较快增速。从社会需求方面看,1929-1933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投资、消费出现了逐年绝对下降的局面,社会需求严重萎缩。而我国近期来社会需求增长虽呈逐年回落态势,但没出现急剧下降局面,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等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通货紧缩可望在今年逐步得到缓解。
9.正面效应显著。继1993年商品零售物价上涨13.2%之后,1994年又上涨21.7%,居于我国历史上通货膨胀率的最高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出现了不少困难。由于适度从紧政策的实施,在社会总需求不断下降的制约下,1997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降至0.8%,三年间下降了20.9个百分点。经济发展中的高烧病被消除了,人民和社会都从中受益。我们只付出经济增长中下降5.4个百分点,却换来如此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正面效应十分显著。
三、对当前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
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通货紧缩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1)国际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承受了外需减少和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1998年我国出口需求增长明显减速,影响GDP增长率0.85个百分点。同时,亚洲金融危机还导致国际市场多数商品价格下跌,这对正处于经济“软着陆”后的中国经济主要起到助退作用,对我国商品价格水平的压制将大大延长我国经济在潜在增长率下限的底部盘整时间。亚洲国家货币贬值特别是日元贬值还对我国人民币汇率稳定构成巨大压力,直接成为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2)短期政策原因。国内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的财政、金融短期调控“双紧”政策没有随短缺经济现象消失而及时得到调整。从1993年起,我国实行了长达5年的财政、金融“双紧”的调控政策。伴随本轮经济增长率和价格指数的回落,社会总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转折性变化,在市场上迅速表现为绝大多数商品劳务短缺现象消失,部分工业品出现明显的生产过剩现象。宏观调控决策部门对生产过剩、通货紧缩警惕不够,在经济运行客观要求宏观调控方向应由约束需求转变为创造需求的新形势下,没有在1997年及时调整财政、金融“双紧”政策;1998年3月前,在央行的利率体系中,存在着央行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与金融机构平均利率间利率倒挂的金融收缩倾向,这种财政、金融事实上的“双紧”政策使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幅迅速下降,通货紧缩的压力不断增大。(3)根本原因。预算约束“硬化”使旧的需求扩张冲动消失,一时尚未建立与新增长方式、新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需求扩张机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预算约束正在逐步“硬化”,过去那种无限扩张的不计投资回报、重复建设的虚假投资需求和随之派出的消费需求被有效抑制,而与新增长方式和新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需求扩张机制尚未建成的转轨中期,新创造的有效需求尚不足以弥补被抑制的虚假需求,从而有效需求总量不足,这是我国当前出现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通货紧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1)认识不够。我国长期研究的是短缺经济和通货膨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缺乏对通货紧缩的思想准备。从国际环境变化看,70年代主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80年代则主要是如何走出滞胀的陷阱,90年代世界经济基本上步入了稳定增长和回升的轨道,1929-1933年出现的通货紧缩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毕竟已是遥远的事,当代国际经济运行状况未给我们以足够的警示。(2)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略显不足。尽管自去年以来,政府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需求的政策意向十分明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重要的调控手段,但总体上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尚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3)消费需求的收缩加速了通货紧缩态势的形成。去年以来,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增幅减缓,未来收入预期减弱;另一方面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大增,加之受目前城市市场仍缺乏比较集中的大规模的消费热点,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仍较差等因素的制约,使居民储蓄意向增强,即期消费倾向减弱。居民消费倾向的减弱使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更加明显。(4)亚洲金融危机向我国传导了一部份通货紧缩的因素。一是由于金融危机国的货币大幅贬值,使我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应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价格下调的压力。二是外资流入减少。金融危机后,外国企业将亚洲全部列为投资高风险地区。98年我国利用外资实际使用金融比97年下降8.9%,外资流入的减少对我国投资需求扩大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外需减少。出口需求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支持我国社会总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需求增长明显减速。因此,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将大幅度降低。四是外汇占额少。国家外汇储备98年前10个月仅增加7亿美元,外汇占款减少使中央银行通过此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直接成为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我国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现象,是新的特定时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以下方面的原因:(1)国内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的供给状况明显好转,粮食、农副产品及轻纺、彩电产品供应极大丰富,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一方面大大缓解了物价水平持续攀升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竞争。在经济环境持续偏紧,市场需求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很容易演化成低价倾销战,而低价倾销的结果,往往又导致市场的观望乃至需求更加萎缩。(2)前些年低水平扩张导致的总量膨胀与结构扭曲是此次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市场化初期,经济主体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盲目扩张的冲动比较强烈。在宏观政策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容易产生经济泡沫,造成产能的盲目扩大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的雷同和扭曲。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经济主体的内在约束机制逐步形成,在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经济的内在收缩机制,这样放大了的产能同收缩了的需求往往导致经济的较大波动,而低下的产业结构、落后的产品结构则使有效的供给不足,于是在经济中便出现了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均不足的现象。(3)过大的就业压力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我国作为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又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本身就具有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机关事业企业冗员过多、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粗放等特征,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触动旧的利益格局,而新的观念和体制又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出现转型之中的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数增多便是不可避免的。在经济不断紧缩的环境下,很容易产生大面积的亏损和大规模的失业,而失业人数的增加,又会使居民收入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有效需求的进一步下降,使经济增长更加乏力。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既有总量方面的原因,也有结构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的痼疾,又有来自外部的冲击,既有长期矛盾的显性化,又是短期矛盾的激化。
四、我国当前的对策思路
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遏止通货紧缩的对策思路这个问题上,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其思路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护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世界性通货紧缩的危机时期,当各国都在采取保护国内市场措施时,我国更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国内市场。(1)提倡政府采购使用国产品牌商品。(2)对外国低价倾销到我国市场的产品实行反倾销。(3)严厉打击走私,决不留情。(4)采取非关税壁垒政府保护国内产业生存条件。有必要的话,对某些特定商品提高进口关税。
2、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1)根据下阶段市场物价的走势,灵活调整中央银行超额储备存款利率和居民储蓄存款利率,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寻找机会,增加贷款规模。(2)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不断改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积极帮助企业寻找有价值的商业机会,使银行在资产安全性和利润最大化之间构筑最佳配比点。(3)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增强货币的流动性。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加大对商业银行债券的回购,以进一步活跃资金。(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3、更加积极地重视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我们应吸取日本6次启动经济不成功的教训,利用财政手段扩大政府公开投资开支政策,利用灾区重建机会适当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但一要注意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投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二要讲究时效性,尽快落实到位。三要加快财政费改税的步伐,以扩大税基,增强财政的调控作用。
4、实施配套政策刺激企业投资。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投资主要对经济景气回升起杠杆作用,要使启动经济政策真正有效,必须刺激民间投资热情回升,在转轨时期,政府除了扩大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创新发展生产力。
5、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应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形成一种动态的调节机制,适时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进行调整,要从政策上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机制,以新的供给来创新新的需求,为经济增大提供不竭的动力。
6、刺激消费需求,将扩大投资需求政策与扩大消费需求政策结合起来,全面启动投资品和消费品市场。应把建立覆盖城市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要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目前,尤其要着重解决好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住房信贷制度,扩大普遍居民的消费能力,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
7、在抑制通货紧缩的同时,也要防止通货膨胀反弹。应该看到目前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带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尚未消除,有效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在经济由调整转入新一轮成长过程中,反通货膨胀仍将是我们客观调控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目前在抑制通货紧缩的同时,要避免矫枉过正,防止通货膨胀的反弹。
8、我们还要加强国际间合作。努力促成推动世界主要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为遏制世界性通货紧缩积极行动。并同时努力防范和化解国内金融风险,加大金融监控力度,力争保证我国经济较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