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_素质教育论文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_素质教育论文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介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3)03-0085-04

美育”是历史的概念,它是1793年由德国诗人席勒首次提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传入我国。因此,近代美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一百多年。今天,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化的中期,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界经贸组织(WTO),社会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教育面临着适应并服务于现代化的重任,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适应并服务于现代化的任务。特别是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给美育的作用以崭新的界定。但对美育作用的看法并来完全统一。不仅有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首位”与“末位”之争,而且近来不断有论者发表美育从属于德育的观点。这就在实际上抹杀了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论断。

那么,为什么说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呢?主要是美育由其自身特点决定,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综合中介作用。甚至,美育的这种综合中介作用在当代显得愈加重要,成为沟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桥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

关于美育的综合中介作用首先由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康德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进一步继承发挥了康德的观点。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1](P775)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美育的审美世界观培养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首先表现在,它主要不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的培养。也就是说,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掌握艺术技能的具体艺术家,而是培养具有健康的审美态度的“生活的艺术家”。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了“审美的态度”。所谓态度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是人的素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正如王义道教授2001年11月在香港召开的素质教育会上所说:“这种态度就是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以及自然和环境,具备对群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责任感。也可以说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王义道教授讲的非常正确,我要进一步发挥的是,在当前人类生存状态面临美化与非美化二律背反的形势下,确立健康的审美的世界观已经提到非常重要的本体的地位。

正如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借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所表达的哲理:“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2](P106)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审美的生存,成为当代人类所追求的根本的存在方式。而在当代审美世界观已经成为主导性的世界观。迄今人类社会历经四种经济社会形态,不同经济社会形态有不同的主导性世界观。原始时代,主导性世界观是巫术世界观;农耕时代,主导性世界观是宗教世界观,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敦都产生农耕时代;工业化的科技时代,主导性的世界观是(工具)理性世界观;当代,作为信息时代,主导性的世界观是审美的世界观。这种审美的世界观是一种排斥主客二分机械论的有机整体的世界观,也是一种主张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生态世界观。其内涵包括人类应该审美的对待自然,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树立“人——自然——社会”系统发展的观点;审美地对待社会,摒弃人与人是兽性的自然主义理论与”他人是地狱”的灰暗理论,以高尚的人道主义的审美态度关爱社会与他人;审美地对待自身、改变人类较少关心自然更少关心自身心理的状况,做到身与心、意与情的和谐协调发展,培养提升人的情感力和文化品位,逐步进入审美的诗意生存。

二、美育的文化养成作用

许多理论家论述了美育所特有的文化养成怍用。这是因为,审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因而美育是一种文化的文明的教育。也就是说,美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做人的教育。现在看,我们过去长期以来以认识论来解释审美是不全面的。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审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理念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这样,美育就只能是一种认知的或道德的教育,而没有其独立地位。其实,审美并不等同于认识,它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审美的研究应该由认识论转向存在论,审美决不是一般的认识或反映,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审美与美育就没有其独立的地位。审美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性之所在,是人同动物的重要区别。

在美学史上,康德最早从自然的“人”到文化的人生成的角度,也就是由动物到人生成的角度来论述审美。他的《判断力批判》主要论述美如何成为知与意的桥梁,实际上是论述自然向人的生成,人如何由自然的人经过审美的中介成为文化的有道德的人。在这里,审美成为人的教化的关键环节。席勒也将审美看作人性的表现,是人同动物区别之所在。他说:“表明野人进入人性的那个现象是什么现象呢?不管我们对历史的探究深入到什么地步,这个现象在所有摆脱了动物状态的奴役生活的民族中都是一样的:对(艺术)假象的喜爱,对装饰与游戏的爱好。”[1](P779)他甚至还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3](P450)这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他学习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如果他没有接受过审美教育,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那他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

我国古代也将审美看作人性的表现。《乐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而我国古代哲人孔子更将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到“综合”与“完成”的高度。孔子一生都在探讨与实践”君子”的培养,他曾在《论语·泰伯》篇中有一句名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节制度的学习掌握行为道德规范,而最后真正成为君子则要凭借乐教。孔子这里的“成”带有综合、完成、成功等多重含义,说明他对乐教的综合、合成作用的高度重视。这些论述都是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对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美育对德智体其它各育的渗透协调作用

美育的“不可代替”的“综合中介”作用还表现在它对德智体其它各育的渗透协调作用。也就是说,离开了美育,其它各育就是不完善的。

首先,美育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德育旨在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观念,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正确评价。而理智的评价总是以情感的评价为必要条件,理智上的肯定与否定总是以情感的爱憎为前提,道德的教育又必须借助美育特有的强烈感染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润物细无声”。所以,鲁迅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4](P496)。

其次,美育是培养人的智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想象力的最主要途径。人的智能包括知识、能力、识见三个部分,而人的能力是智能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是一种由已有形象创造新的形象的能力,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5](P284)而想象力就是美育所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

最后,美育与体育作为身心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美育以心灵的健康为其目标,体育以身体的健康为其目标。心灵的健康一定会促进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又是心灵健康的基础。

同时,美育在德智体其它各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协调作用。这同美育的特性有关。它是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思想、理性与情感以及情与境、言与意的直接统一。这就使它具有了协调德育和智育、科技与人文、生理与心理的作用。从脑功能的角度看,它还具有协调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这就不仅起到了促进德智体各育协调发展的作用,而且起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四、美育在当代成为弘扬新的人文精神、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当代社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城市化进程,无疑圾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当然,上述措施也犹如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地有其负效应,诸如市场拜物、工具理性盛行、拜金主义泛滥、环境恶化、心理疾患蔓延等等。而从文化的层面,当代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发展出现文化受众的扩大与内涵低俗的矛盾情形。这些情况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特别面对即将到来的信息化时代,面对人机对话、虚拟空间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有可能进一步找不到自己的空间。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有背于社会的发展,因为社会越向前发展,人文精神应该越得到发扬。

众所周知,古代农业文明是一种早期人文时代,现代工业文明是科技时代,当代信息社会则应该是一种更高级的人文时代。最近,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北京大学所作《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的演讲中,就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应更关注人文科学,关注人的本质的内在的东西。其他许多中外学者也都强调当前应加强人文学科,发扬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时代应在发展科技与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不仅呼唤人与人的关爱,更要倡导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只有这样,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才能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状态,社会也才能和谐协调发展。美育所特具的情感教育本质和反映人性要求的特点,使其具有人文精神补缺与发扬的功能。这就使其成为当代弥补人文精神缺失,培养与弘扬新的人文精神,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五、美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面临着后工业、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新形势与巨大转变。与此相应,现代教育也面临著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目的是培养能够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重任的“四有”新人。应试教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科技实证主义哲学膨胀的结果,具体表现为测试主义的盛行,以“智商”测试作为教育的唯一手段与目标。这就造成考核的片面,教育的歪曲与人性的戕害等种种弊端。这种应试教育既然以考试为中心,升学为目标,必然只重视适宜于考试的智力因素,忽视德育、美育等非智力因素。而素质教育则以素质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重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因而,美育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应试教育中处于不重要的地位,而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地位却进一步凸现出来。

美育的加强不仅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从1995年开始的高教教育教学改革,就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而美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美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缺少素质教育的前提,美育也无法实行。美育与素质教育已形成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

六、美育成为知识经济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人类社会已逐步进入以信息产业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美国大体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这样的时代特别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素质。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而在创新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形象创造能力,一种由此及彼、由不知到知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中,想象力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信息科技产业主要是软件的开发与生产及其通过信息网络的迅速传播。而想象力在软件生产的知识组编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代西方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指出:“这种将零落还原为独立的知识,系统化地组接并清晰表达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的主要特质就是速度。”而知识创新所必具的决策分析能力,也要凭借带有直觉性的想象力。利奥塔指出:“依靠于想象力,我们可以创造新的越位,以至改变游戏规则。”[6](P153-154)而在想象力的培养中,美育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美育的任务是培养人的审美力,而想象力则是审美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想象力在产品的美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对产品的实用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产品的审美价值提出更高要求。在当代审美已成为商业因素,当其它方面都相同时,更美的产品将赢得市场。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电脑将工业生产与艺术创造完美地统一了起来。而产品的美化,包括当代的电脑艺术设计,需更多的借助想象力则已是勿庸置疑的了。

上面,我们从六个大的方面简要论述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阐述了美育不仅成为沟通各种教育的桥梁,而且成为各种教育的综合因素。由此我们可以断言:缺乏审美力的人算不上是真正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跨世纪人才,而缺乏美育的教育也不是真正完全的现代高等教育。写到这里不仅使我想起当代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一段极富哲理的名言。他说,在现代化种种弊端暴露之时,“难道人们就可以目送傍晚夕阳的最后余辉——而不转过身去寻望红日东升时候的最初晨曦吗?”[7](第二版序言)其意是说,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人类不能仅仅停留于无奈并消极地目送夕阳的余辉,而应通过思想理论的建设和积极的工作克服物质进步与精神危机的矛盾,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去迎接最初的晨曦。美育的理论与实践就是这种积极的思想建设工作之一。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人类才可克服现代化的种种弊端,从而迎接社会进步的旭日东升的曙光。

收稿日期:2002-11-19

标签:;  ;  ;  ;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