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07年度执行情况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行情况论文,中等职业学校论文,素质论文,年度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2005年全国职教会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2006年12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了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中央和省分级组织实施的方式,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其中国家级培训3万人,省级培训12万人;二是开发中等职业学校80个重点专业的师资培训包;三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
为了实施好这个计划,中央财政决定“十一五”期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这是多年来我国针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的投入力度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面最广的一个计划,对于提升职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具有基础性意义。2007年是计划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各个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预期目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计划的整体进展情况
2007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任务是:完成1.17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各地全面启动实施省级培训;完成80个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的立项开题;各地在3000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面向社会聘请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兼职任教。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全面展开。国家级培训人选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教育、财政部门两级资格审查和推荐的方式产生,并由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复核。培训由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承办,时间为两个月(不少于260学时),其中一个月在师资基地学习专业理论和教学方法,一个月到对口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自6月中旬开始至12月底,近1.2万名教师接受了培训。在国家级培训的基础上,选拔了250名成绩优异者赴德国、奥地利进修6周,重点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教学法。各地全面启动省级培训,全年培训近4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80个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的立项开题全部完成。8月下旬两部办公厅印发该项目的实施办法后,我们组织专家对项目开发及组织管理进行了多次研讨。11月中旬,两部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组织召开了两次项目开题评审会,经过现场答辩和专家评议,80个项目全部通过开题评审,项目进入研发阶段。
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全面部署。根据两部印发的项目实施办法和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各地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文件,确定了资助的学校、专业和聘请人数,陆续开始了聘请工作。据统计,近1100所学校的紧缺专业、特色专业得到资助,聘请兼职教师近5000名。在该计划带动下,有的地区还启动了地方财政支持的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如云南省决定“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
2007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全部到位。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计划的专项资金共2亿元,其中,国家级培训11750万元,教师出国进修750万元,师资培训包开发4000万元,特聘兼职教师资助3000万元,省级奖励500万元。11月中旬,财政部、教育部下达了各个项目的预算通知,项目经费按计划拨付。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以来,在教育战线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计划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的薄弱环节,适应了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计划的实施,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对职教师资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加快完善相关教师管理和培训制度,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了空前重视。据了解,2007年省级财政用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经费近2亿元,其中教师培训经费近1亿元。职教师资基地也以承担项目任务为契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以培养培训项目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密切了与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联系,服务职教、服务师资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在重视专任教师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学校用人新机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结构,切实提高了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广大中职教师通过两个月“基地+企业”的培训,普遍反映国家级培训的模式符合职教教师特点和专业成长的需要。在培训中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学习掌握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了解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提高了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
二、实施计划的主要工作措施
2007年,我们制定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构和平台,强化项目执行质量监控,确保了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制定完善项目配套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下发之后,两部先后制定出台了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等三个项目的实施办法(指导意见)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计划的基本文件全部出台。为了加强对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管理,我们就结业证书管理、培训工作管理和学员资格审查等下发了专门文件。这些文件和管理措施的出台,使计划的实施有章可循,增强了项目执行的规范性。
第二,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构。根据有关文件要求,两部成立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工作办公室,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统一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同时,计划成立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的申报、评审、实施、验收进行指导和咨询。为了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依托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成立了三个项目管理办公室,分别负责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公共项目和专业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些机构的成立,完善了计划实施的组织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的管理创新。
第三,建立项目网络管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项目管理,是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创新。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开始后,我们开通了国家级培训网(http://zzgp.tute.edu.cn),对国家级培训实行电子注册与网上管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相关政策,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培训动态,学员学籍注册、考核成绩、培训反馈等信息都能在网上及时查询。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网络管理平台也即将开通。网络管理平台的建立,提升了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项目执行的效率。
第四,加强项目培训和质量评估。在2007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上,吴启迪副部长对计划实施做了详细解读,提出了具体要求。10月下旬,两部在江苏举办了项目培训班,对进一步实施好各个项目进行了专门研讨和部署。11月中旬,两部组织职教领域、相关专业学科的40余名专家,对80个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进行了开题评审和项目培训,评审专家将对项目开发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为了评估国家级培训的质量,在国家级培训网上,由学员对培训机构打分,收集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面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参培学员发放调查问卷,对本年度国家级培训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加强培训和评估,进一步明确了计划实施的工作要求,确保了项目执行的质量。
第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在教育部2007年召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吴启迪副部长向社会发布了计划实施的有关信息。通过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及时公布计划的实施进度。建立工作简报制度,印发了7期简报,及时反映计划进展。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全国性媒体以及众多地方媒体都对计划进行了报道。中国教育新闻网在“新闻背后”栏目中专门开辟了职教师资专栏,并把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列为2007年惠及民生的八大教育政策之一。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扩大了计划实施的影响,为项目执行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六,各地和项目承担机构按照计划的整体要求,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执行质量。各地高度重视计划的实施,认真策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及时进行工作部署和推动,使计划的实施落到了实处。各项目承担单位都成立了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项目管理机构,配备得力人员,完善项目管理措施,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积极探索有效的项目执行方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如,在国家级培训中,培训机构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严格管理、热情服务,认真周到地组织好学员入学、培训、考核、后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绝大多数培训机构都编制了学员手册,介绍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有关政策和培训工作安排,学员一入学就能够详细了解培训信息;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培训需求,及时调整完善培训方案;建立学员培训档案,为每个培训班配备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班主任;精心设计企业实践环节,遴选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开展合作,选派指导教师到企业跟班,把基地培训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思考
2008年,将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项目管理和评估。加强对各项目的进程跟踪和工作指导。完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和手段,提高评价有效性。改进国家级培训报名方法,实行“学员报名——资格审查——入学注册——培训管理——考核结业”的全程网络管理。
二是加强项目培训和研讨。根据项目实施的整体进程,有计划地安排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并把培训研讨和工作检查评估结合起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动工作。
三是加强项目总结和宣传。通过召开项目成果展示会、经验交流会,开辟媒体宣传专栏等方式,总结、宣传和展示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成果。
四是加强对职教师资工作的调研。充分利用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这个平台,直接面向职教师资,开展相关工作调研。
五是整体推动各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各地计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和指导,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各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