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考试效果_思维品质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考试效果_思维品质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测试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测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测试的意义及测试设计方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考试 思维训练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树立成功的意识,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内在燃动力。要让这种内在力量不消失,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发挥测试的作用。

一、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测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的测试,我初略归纳了一下,大致能起4种作用。

(一)课前测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讲授新课前进行测试,一则是为学习新课扫清障碍,起到“温故”的作用;二则可以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学生不知的未讲,他们已知的多讲了,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种课前测试方法多种、变化多样。可采取口试的办法,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可采取板演的办法,老师在黑板上出题,学生板演回答;可采取卡片式的办法,老师准备几个卡片,各卡片上提出不同的问题,分发给学生,学生笔答后,上讲台或在座位上宣读答题和答案;还可采用油印的方式让学生统一答题,老师对一个或两个问题刻印好,分发给全班学生,学生笔答后组织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统一正确答案。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为新课的讲授设置悬念。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带着渴望的心情,充满信心地去学习新课。

(二)课中测试,刺激思维的流畅性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解知识的难点,划分教学层次。利用测试刺激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让他们在理解课文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一步步攀登,来开发他们的智力,树立其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讲授《祝福》一课时,组织学生阅读到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后,发现文中4次出现“我真傻,真的……”这一口头禅。我们就可以设制这样的测试题:

1.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

2.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因为狼吃掉阿毛造成的吗?通过这样步步设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奇。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就会由表层到里层的逐步加深。让大家认识到社会的“狼”是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阿毛即使不被山林里的狼吃掉,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无法改变。而祥林嫂只看到山林里的狼吃掉阿毛,却看不到社会的“狼”吞噬了自己,这才是她说自己“真傻”的根本原因,从而揭示了她受迫害而不觉悟的性格特征。这样深层次的测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在主动地获得知识中感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后测试,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在学习中,学生能否保持连续性的思维,直接关系到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倘若学生的思维出现时续时断的现象,那么他们接受的知识就会零碎,不系统,会出现许多空白点和薄弱点,造成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现象。让学生保持学习中思维的持续性,就会增强求知的欲望和养成刻苦学习的精神,知识就会掌握得扎实、深刻。因此,一篇文章讲完后,就应该及时进行测试,让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持续下去。这种课后测试,从形式上看,要做到题型多样化,从内容上看要注意三点:

一是突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学生学完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在测试题中,我们就可以组织一个语段阅读题。阅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段,完成3个答题。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A.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应该歌颂。

B.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C.韩愈的《伯夷颂》错了。

D.闻一多、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几种,选出来

A.对比论证

B.因果论证

C.举例论证

D.类比论证

3.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测试题前两个问题突出了思想内容和论证方法的重点,第3个问题是揭示写作意图的难点。通过这一阅读题的训练,学生再去巩固全文的知识就容易了。

二是归纳文中的知识点。

例如学完了《祝福》一文后,在课后测试题中可以设制这样的一个题目:全文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有几次?其作用何在?这就可以帮学生归纳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这一知识点。

三是注意学生中习惯的知识错误与似是而非的地方。

例如学完了《内蒙访古》一文,我们就可以拟订一个判断读音正误的题。将“苑囿”一词中的“苑”注音为“wǎn”,要学生辨别正误。这一习惯性错误,通过了这一测试,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再不会出现错误,并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单元测试,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通过单元测试,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二、组织不同形式的测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多种形式的测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面,让他们思维变通,流畅、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这样才能去理解语文知识的精妙,并着力去吸收它,才能从自己学过的语文知识中生发出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满怀信心地去创造成功的未来。

这些不同形式的测试,归纳起来有4种:

(一)单一型测试,激励思维的创造性

这种测试是从语文学习的单一知识出发,进行单一目标的测试。语文学习中的字、词、句、语、修、文,知识非常广博,在这种测试中,我们可以选取一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单一性的知识出发,进行创造性的作答,这样能使学生思想明确,思路开拓,作答的信心就充足了。

(二)多角度测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对于一个问题,往往会出现多种见解。在组织测试题时,要设计一些变换角度去探求知识的题型,这样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愉快情绪,使思维呈现开放状态。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道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两个问题。“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把文段的“泻”换成“流”、“淌”行吗?为什么?

2.这段文字中用了3个比喻,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其作用何在?这两个测试题,从遣词、造句和修辞手法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一定很活跃,会敏捷地从两个方面去考虑问题:一是若将“泻”换成“流”或“淌”都会显得语意不足。“流”与后面“流水”重复了,“淌”似有声响,但感觉与“月光”宁静无声的意境不相合。只有用“泻”才精当,既显得生动传神,又仿佛把那一片清澈的月光一瞬间展现在读者面前。二是3个比喻用得精妙。“流水”让人起到月光的清澈;“牛乳”让人想到月光的皎洁、润泽;“轻纱”让人想到月光的素淡柔和,荷塘上的月光如此美妙,怎能不叫人感到置身于朦胧的梦境中呢?学生一定会在这敏捷的思维中欣赏着成功的欢乐。

(三)专题型测试,激发思维的趣味性

这种题型的组织一般在高三年级复习中进行。在复习中,我们如果不变换复习形式,老声常谈地炒剩饭,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厌倦。因此,设置知识归类的专题型测试题,既能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起来,又能使他们感到新鲜,激发其学习兴趣,成功地完成复习任务。这种专题型测试,从语音、文学、词法、句法一个个专题拟定测试题。二是文体系列,按记叙、议论、说明、文言等阅读训练组织一个个专题,这样的测试一个个专题,学生掌握好一方面的知识,他们就会越学兴趣越浓,收效越大。

(四)适度型测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种种思想倾向,这一切都会给学生的求知带来影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随时观察学生动态,掌握他们的心理,用适度型测试题来刺激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当发现他们有自满情绪时,就可以用难度大的题型进行测试,使他们知道在知识的领域里,还有很多自己未知的地方,有待于自己去探索,从而更加努力地去涉猎。当发现他们感到学习中难度太大,处于相当紧张时,就应该用比较简单的题型来测试,让他们考时能得高分,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知难而进的勇气。如果发现他们认为一学起来就懂,放下书本就脑子空空,不知怎么才能学好时,我们就应该组织知识系列性的试题进行测试,让他们了解知识的内在规律,心中出现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这样在学生的心灵里有了知识的整体观念就会带来学习中成功的希望。

三、上好测试分析课,强化学生竞争的心理态势

每当一次测试结束,学生的心态各异。认为考得好的,就希望老师评卷后将试卷马上发下来。想到考得差的,害怕上测试分析课,担心公布成绩掉底子。绝大多数成绩一般的,态度冷漠,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中,觉得测试分析课上不上无所谓。鉴于这些情况,老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测试分析课的意识,强化他们竞争的心理态势。要达到这一效果,我认为老师在测试分析课中必须做好3点。

(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每次测试后,老师要及时评卷,趁学生由测试中激起的兴奋状态还未消失时组织测试分析课。在测试分析课中,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点拨、疏导、赞扬,切勿动辄批评、指责、贬低。教师的语言要掌握火候,注意分寸,对考得好的学生,在赞扬过后要严肃指出卷面上失分的原因,提醒他们在今后的答题中不能马虎大意,要求他们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对考得差的,要肯定他们在测试中的成绩,鼓励他们。对考得一般的学生,帮他们总结知识的规律性,提高他们分析、综合、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这首先要求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朴实的教风。在测试分析课中,老师一定要扣住整体设计,克服随意性、盲目性,处理好师生的双边活动关系。用准确的语言设疑,组织学生答题,落实好基础知识的讲解,基本技能的提示,让课堂上充满生机,使各类学生“如坐春风”,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三)强化竞争意识

这一工作必须在学生处于测试分析课形成的亢奋状态之中进行,主要做好3个工作。

1.组织优胜者交流经验。把成绩优秀,卷面整洁的试卷,拿出来给全班同学观赏。要答题准确的学生向全体同学介绍答题思路,组织全体学生从同学的介绍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寻求改进的途径。

2.对测试中带普遍性的问题,组织讨论,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探讨准确的知识,寻找解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看谁对问题的看法正确率最高。

3.进行比较。一是组织全班性比较,把这次测试与前几次测试成绩进行纵向比较,看提高了还是下降了。把本班测试情况与同年级其他班级比较。看本班比别人强还是比别人差。二是组织个体比较,要求各人将这次测试跟前几次测试成绩比较,看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鼓励各人与同学与好友比较,看自己比别人差还是比别人强。让学生在这些比较中,比出信心,比出强烈的竞争意识,为争取后来学习中的成功而跃跃欲试。

标签:;  ;  

中学语文教学的考试效果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