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艺术的新世界--评“新艺术导论”诞生五周年_艺术论文

呼唤艺术的新世界--评“新艺术导论”诞生五周年_艺术论文

召唤艺术的新天地——新型《艺术概论》诞生五周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天地论文,艺术论文,概论论文,五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六年前,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高等院校《艺术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国家教委因而决定成立主编负责制写作组,撰写一部新型《概论》,供卫星电视高等教育美术专业教学之用。这一筹划设想本身即孕育着大胆改革之举。

1988年秋,国家教委方面到中央美术学院商洽聘请主编事宜。按照院级领导推荐,决定特聘孙美兰教授担任主编。孙美兰出于专业性、学术水平等方面的考虑,遂邀请中央戏剧学院从教文论、艺论多年的仇学渊先生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乐论、艺评多年的孙幼兰先生共商大局。出于强化《概论》新体制、新观念、新格局的考虑,孙美兰随之推荐并力争当时尚在美院美术史论系攻读硕士学位——由孙任导师的研究生钱志坚作为写作组正式成员参与这项工作。俾使青年学者在撰写本学科基础理论教材的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其才智和理论思维、表达方式的灵敏度;同时又作为“中外美术比较”主攻方向教学的一部分,使其得到“现身说法式”——“一超直入佛来地”的磨炼和提高。这一请求终于获得国家教委破格批准,一个兼容美术、音乐、戏剧为一体的四人写作组,通过严格审核成立了。

按照为来看新学员、新学年备好新型基础理论教材的需要,《概论》写作任务须在三个月内完成,时间异常紧迫。高等教育出版社具体统领教材写作和出版。《概论》提纲通过后,即进入集中写作阶段。大体在次年1月底全书初稿完成。主编统修、整一化, 而后由各章作者分别定稿;最后在此基础上,统核注释、统核图例、统核体例结构、统核艺术专用词汇及文字规范。3月中旬, 顺利地将全书清稿交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编室,听取意见,多次探讨研究,由主编对书稿中某些重要理论问题的阐述集中修定、全面通观,力求揉为一体。经文编室领导人彭志平、郑惠坚二位先生终审、付梓。1989年7 月出书——一部召唤艺术新天地的新型《艺术概论》诞生了。其封面装帧是设计家邵柏林、王卓倩伉俪共同的大手笔。它以简洁的形、对比强烈的色、以古体“艺”字的人形化,表达著作的新的人文、自然与时代审美意向的精神内涵,赏者赞曰:“一书在手,心旷神怡”。首次印刷8千册,供不应求, 当即加印1万册。此后,每年必增印1~2次,每次增印至少1万册。到1994年6 月,即第5年,印书累计达11万册以上,为同类出版物之首。

与《概论》一书面世同步,国家教委任命由张大安先生主持,拍摄一部《艺术概论》卫星电视教学录相片。1989年3 月下旬开始准备工作,7、8月份大暑期间进行《艺术概论四十讲》的拍摄工作。 赶在同年9月1日新学年秋季在“国际卫星中国教育电视台”首次播出, 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当年,卫星电视教学主持人预计,今后每年秋季开学播放一轮,持续播放6年。经过验证,此意不差。而全国众多高等院校、 大专美术系,乐意自选这部《概论》教材,以致因本书经常脱销,千方百计致函主编,要求设法成批或单独购书。这就超乎张大安先生预计之上了。

卫星电视教学,主讲人经“授课资格”审定,教学15分钟讲授试拍通过,作了分工:第一章(6讲),主讲人孙幼兰;第二章(8讲),主讲人仇学渊;第三、四、五、六章(26讲),主讲人孙美兰;期末总复习辅导讲授(4讲),主讲人孙美兰。

全套卫星电视《概论》教学片由邵镛先生主持的摄影组承担拍摄工作,总计44讲,每讲50分钟,工作量很大,超过高等美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全学期授课量饱和点。由于主持人邵镛先生精通影视拍摄专业,责任心强,由于主讲人由作者本人和主编分担,在卫星电视教学片摄制过程中,又继续充实了一系列图象及音响教材,突破了书籍教材的某些局限,补充其不足,尽其所能发挥视听通感及心理美学教育综合效应,因而使艺术理论教学本应具有的魅力得以显示出来,命名新型“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静观”的教科书与“流观”的录相片同步互补,相得益彰。这里还要提及的是,教学背景与标志设计,采用西方古希腊建筑柱式与东方古中国文字“艺”的自然贴近与交合,结构意象;于庄重典雅中,创造了新意流荡的现代空间,颇具匠心和现代意味,它的设计者是中央戏剧学院留校硕士研究生、青年教师刘杏林先生。

高教出版社的新型《艺术概论》为什么受到读者超乎寻常的热烈欢迎?其“新”又新在哪里?试从以下几方面思索:

(一)教改中的突破性尝试

(1)整体结构的变革是一次大胆突破。全书主旨, 意在紧紧把握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律,这一主旨,必须贯穿于相应的整体结构之中,结构不变,其意难张。变革整体结构,这在《概论》教材中是首创,是新时期对艺论学者的召唤。例如,第一章,专门探讨了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艺术形态的物化结构、符号体系;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艺术形态与艺术家主体世界诸问题。在第三章中探讨了什么是艺术作品;艺术语言问题。在第五章,在艺术创作中深入揭示了中外艺术史直到现状,已经存在的最主要的四对矛盾着的创作方法、图式和语言、语系,已经存在并继续拓展演进着的艺术多元化格局。总之,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律如同遍布人体里的大小血脉、微细管那样通达全书各个章节,意在使全书充满艺术理论新的生命力与魅力。

(2)变“泛论”为以美术作聚焦点,是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方法论”还注重多向交叉比较、如中西比较、绘画与音乐比较,在两相比较中相辅并行、解析论述,形成本书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由授课对象主要为美术专业大学生所决定,也由艺术形态的内在关联所决定。时间与空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又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两个界域。不能想象没有时间的空间;也不能想像没有空间的时间。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在相对的“动”与“静”的关联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依存关系,且由于艺术的“意”化与升华作用,语言魅力的作用,竟至将时间与空间交织为多面的“魔方”与多棱的“魔镜”。19世纪下半叶,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同时代画家雷诺瓦的《少女肖像》,就是时空艺术在这种奇妙关联中,能引起心理感应相互转换、妙趣无穷、极富启发性的实例。当代中国画巨匠陈子庄说:“用笔如弹琴,……试以琴韵写吾山水”——也是精深至通的画论。在授课中,在电视教学中,召唤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采用“比较法”,使绘画图象之美与乐声音响韵律之美的“通感”,时时在人们心中交感回荡,不仅用“耳闻”,且用“心听”;不仅以“目识”,且能以“神会”,视象与乐曲,就能更长久并存于人们心灵之中。这只是一例,这一例中包含以“比较法”变“泛论”为聚焦点式的“专论”新尝试。

正如《概论》新著出版的荐介中所说:“这是一部艺术学基础理论教程。它的特点之一,是以美术、音乐为主线,以东西方艺术比较为构架,以本体论为核心,探索艺术理论新体系。以求在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关系中,把握中国现代艺术精神及其在当代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发展的主势。”(《美术家通讯》1990.7.)

(3 )首创理论教材与电视授课一体化——这是实践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新举措的重大一步,展示着基础理论建设工程的诱人前景。《艺术概论》作为理论教材,可以在论述中选图,可以在阐释中援引一段乐谱,但毕竟存在局限,不长于唤起直观性感受。而艺术理论电视讲学则可以融视听艺术、心理美学于一体,丰富、活化艺术理论的讲授,使学员在直观性感受中,艺术灵感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驰聘在一个全新的、多维与多元化的艺术天地里,得到双重教益。浙江湖州四中教师胡志民给主编的信函中说:“收看您亲自讲授的《艺术概论》,真是一件莫大快事,不仅使我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听课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享受,一种情操的陶冶。目前,这一方面的论著不能说少,但读后总觉得没有您讲得那么形象、生动、贴切、透彻。”(1990.1.)

(二)观念更新

观念更新的主要标志,是思路的多维性;是视野的拓宽,是艺术活动主体性的自觉。

(1)理论思路由单一模式向多维转化。例如, 探讨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和类型时,从东西方形形色色、庞杂无比的艺术现象概括出了最有代表性的四大系统: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自然论及东方(中国)艺术精神。这样一种清晰的概括,体现着艺术观念的新质,涵盖了古今中外最有代表性的理论、艺术创作。推动着理论思路连同艺术思维的豁然开朗,顺乎文化艺术规律,步入多元化、现代的艺术新天地。

(2)视野拓宽:从纵向看,有由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流变;从横向看,有中西艺术的比较。80年代,可说是出版介绍古今中外文艺理论、文艺美学的繁荣期,这就为《艺术概论》全面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如北京大学《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叶朗《中国古典美学史大纲》、钱钟书《管锥编》、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等,有助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讨,有利于吸收中国古典美学包括久被否定的老庄美学的积极内核;从社科院出版的有关西方现代美学专著、译著中,吸收了诸如“有意味的形式”,“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从俄苏美学理论原著中,吸收了形态学的最新成就;使得本书能以在丰实的科研基础上,给以全面的、多角度的归纳、整理、提炼、升华,藉以理出自己的创见。或变异补充,或重新阐释,这就大大地克服了偏狭、封闭导致的盲目性、简单化。从封闭走向开放,拓宽视野,沟通艺术和学术的信息量,也就为扩充审美胸襟、提高美学素养展示出理论的洞彻的曙光。这里亦如《概论》新著出版的荐介中所说:“本书……立足现代中国,环视俄苏、欧美、世界艺术大局;吸收东、西方古典及近、现代艺术理论主要成果,以开阔的视野,对艺术的形态;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进行了较大跨度的理论概括和探索。”(同上)

(3)艺术活动主体性的自觉——在本书中, “艺术家”专设一章,是青年学者钱志坚热情支持、自告奋勇执笔写成的。本书强调艺术家的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创造性。阐明艺术家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是具备艺术技能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本章全面探讨了艺术家的作用、地位与存在价值。注重艺术家主体,由此推及创作的主、客观条件;创作与欣赏心理活动的规律性探索和阐释;这是艺术活动主体性的理论发现和理论自觉的定向表达;是新观念沐浴下的果实。

(三)教学与科研的宝贵结晶

主编及一、二章作者分别从事美术、音乐、戏剧艺术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已有20年~30年的艰苦实践经验,具有较丰硕的专业成果,艺术理论功底扎实雄厚,对本门艺术专业的历史和现状考察思索较深,在相互探讨中目标一致,精神默契。所以能在短时期内,完成新型《概论》体系自身提出的、难度极大的新课题,获得突破性进展。

(四)社会检验、信息反馈之回顾

五年来,社会各界对《概论》一书的反馈信息值得特别重视,可惜一直没有条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调查。仅从数十封读者来信、贺年卡、以至附寄本人作品的情况看,其投寄地区之广、其文化层次、文化环境之各异,超乎意料。除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大学生、《概论》主讲老师、中学美术教师、画家占很大比重,似是当然读者之外,还有老山战士、摄影记者、湖南农村青年、新疆电脑操作技术员、东北商贸行业美工人员。未料美术设计家、美学家亦有热烈的信息反馈。例如:

(1)济南山东师大艺术系教师衣丽华来信认为,此书“简洁, 明晰,不庞杂,少废冗之言。”(1989.10.)

(2)鞍山师专艺术系教师邵春田来信认为, 高教《艺术概论》“系统性强,见解新。”(1991.10.)

(3)天津师专教师王景艺来信认为, “当今世界的艺术确实呈现着多元的、多层次的发展。不言而喻,新《艺术概论》在当前中国艺术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1990.8)

(4 )武昌湖北经济管理大学应用美术系学生肖鹏来信反映:该大学艺术理论课程已采用此书,“我们的老师给这本书以高度的评价!谢谢您为我们主编了这么好的教材。”(1990.9.)

众多读者来信中表示,新型《概论》把原来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变成了启发智慧、丰富多采的美学殿堂。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推荐,专家的评语,也给与《概论》书作者以巨大支持和鼓励:

高教出版社文科编辑室推荐《概论》为近年出版的文科优秀教材,指出:“这部教材的封面设计和附图都很新颖,内容也很有特色,自问世以来深受欢迎。这部书不仅在内容上有可读性,而且附图有保存价值,封面设计又有欣赏价值,故各界人士争相购买,两年来重印5次。 ”关于“本书特点”,文编室也给与高度评价:“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艺术论的基本观点,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近年来中外艺术理论的新成果,对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有较深刻的分析,突破了原有艺术理论教材的框子,在内容和体例上都有所创新。”(1991.7.)

专家评语,精谨审慎,指出作为一部学术性强的基础理论专著性教材,它所具备的严密性、开拓性和大胆探索的品质。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黄翔鹏教授评论说:

“作为一部教材,它突破了过去那种单纯采用理论思维的叙述方法,较多地从感性入手,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于具体论述之中,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优点。”

“在理论的系统性方面,本书为了博采艺术论研究中的众多成果,创新使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章节结构,颇利于教学工作中藉以拓宽学习者的理论知识与艺术眼界。”

中央美术学院李树声教授评论说:

“这本《艺术概论》与以往主要是探讨它律理论的著作不同,它着重于探讨艺术本身内部规律——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主编孙美兰教授及其写作组,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着重在东西方艺术比较中探索艺术的发展规律,尽可能地汇集了各种艺术思潮冲撞中具代表性的不同观点,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加以剖析论证,得出清晰的结论,这是一次新的探索。”

“该书以古今中外名作为图例进行具体分析,以音乐、美术为主线、旁及戏剧、舞蹈、建筑、电影多种艺术门类,涵盖面大,显示出作者的知识丰厚,修养渊博,做到了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统一。”

“该书很多章节的分析深入浅出,配图多是美术界众所瞩目的代表作。作者对美术界历来反复发生的矛盾症结十分熟悉,在书中回答了共同关心的艺术美学和创作实践中一些重要问题。既适应普及艺术理论教育的需要,又具有高层次的学术水平。”

中央戏剧学院邓世还教授,在成书之前草拟提纲阶段和写作全过程中,都给予了热情关注,提出具体建议并积极协助。她曾以长信方式提出理论设想和一些宝贵意见。成书后,又第一个写出书面评论,发表于《文艺研究》——“研究之窗”。(1990.5期)

邓世还教授评论说:“《艺术概论》的新意,体现在它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艺术的规律性”。“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为核心来建构教材的理论体系”。“在内容上,各章的论述都贯穿了艺术掌握世界的主体性这一规律性特质”。

又指出,本书艺术理论体系构成的特点之一,“是它纵向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优秀传统;横向吸收了现代西方艺术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东西方造型美学体系的对照比较中阐释艺术创造的规律性”。最后,她肯定本书的另一个长处,是在考察艺术的起源、发展与社会功用等方面的规律时,强调了艺术诸多的社会功用只有在其审美功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才能完成。但是如果只看到艺术的审美功用而忽略了它的认识、教育、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功用,实质上就是取消了艺术可能发挥的多方面社会影响,从而也就大大降低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削弱了艺术的时代使命,这既不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艺术自身的提高、繁荣”。——这些评论深入浅出,是中肯的,也是切中时弊的,意在引导读者贯穿地、全面地领悟本书艺术理论体系构成中跃动着的基本美学思想和召唤艺术新天地的时代精神。

标签:;  ;  ;  ;  ;  ;  ;  ;  

呼唤艺术的新世界--评“新艺术导论”诞生五周年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