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_直接投资论文

加入WTO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_直接投资论文

“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走势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1)03-0073-06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了双边协定,消除了横亘在我国“入世”征途上的最大障碍,这预示着我国长达13年艰辛的“复关——入世”谈判历程即将结束。2000年10月10日,克林顿总统正式签署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法案,为中美就中国“入世”达成的一系列双边协议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美间各项承诺的兑现,中美经贸关系必然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正确把握“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势,充分利用WTO的制度框架拓展和深化中美经贸合作,合理有效地解决经贸争端,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这是我国在新的对外经贸关系平台上将要面对的新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

中美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始于中美建交的1979年,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摩擦和争端不断,但发展速度仍然是很快的。据中国海关统计,199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614.3亿美元,比1979年的24.5亿美元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率达17.5%。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419.5亿美元,进口额为194.8亿美元。2000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744.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521.04亿美元,进口额为223.6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2%和14.8%。另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9年美中双边贸易额达926亿美元,比1979年的23.7亿美元增长了39.1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1.9%。其中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20亿美元,进口额为806亿美元。

在贸易商品结构上,中美两国仍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统计,中国对美国出口价值排名前10位的商品大多是玩具、鞋类及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对华出口的产品则多数是大型发电设备、航空航天器和电子机械与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在投资流向上,中美之间基本呈单向性。美国是我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截至2000年6月,美国在华投资项目为29940个,协议金额为557.7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为272.8亿美元。而从1979年到1999年我国对美投资总额不足5亿美元。

从目前总体状况看,美国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另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9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贸易逆差来源国、第十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国。这表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在各自的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美经贸关系面临的问题

中美两国都是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大国,都有着捍卫各自所确认的意识形态标准和社会制度模式的坚强意志。但由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异,且各自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亦不尽相同,这就注定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干扰。从政治方面看,当前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以及相应的国际影响力都大大高于我国,而且美国又有着极为强烈的谋求持久性世界霸权的野心和在世界范围狂热地推行美国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情结。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美国已感到了来自日益强盛的中国的巨大挑战,他已认定中国将是其谋求世界霸权和推行美国式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最大障碍和威胁。在此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不仅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摩擦和争端有时还将会十分剧烈,甚至可能出现倒退。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二十多年里,特别是在1989年“六·四”风波后,两国政治上的分歧经常成为双方经贸摩擦的导火索。人权问题、台湾问题、强制性劳动产品问题等都曾与最惠国待遇的年度审议和单边出口管制的启动相挂钩,严重地阻碍过中美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可以说,经济问题政治化和政治问题经济化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从经济因素看,贸易收支不平衡、反倾销、市场准入和单边经济制裁则是困扰中美经贸关系的主要问题。

1.贸易收支不平衡问题

在中美双边贸易中,贸易收支不平衡问题始终存在。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以前是中方的贸易逆差,从1993年起,才是美方的贸易逆差。另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方从1983年起就开始转为逆差,一直延续到1999年(见表1)。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美贸易收支不平衡从未影响到中美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1992年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的大调整,美国国家经济安全地位得以提升。与此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急剧增加和中美双边贸易额的大幅增长,中美贸易收支不平衡问题才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起因之一。

表1

中美双边贸易统计

单位:亿美元

中方统计数据

 美方统计数据

年份

中对美

中从美 贸易

美对中

美从中  贸易

出口

 进口

差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1980年  9.8

  38.3  -28.5  37.5

 11.6   25.9

1981年 15.1

43.8  -28.7  36.0   20.6   15.4

1982年 16.2

37.2  -21.0  29.1   25.0   4.1

1983年 17.0

23.2   -6.2  21.6   24.8   -3.2

1984年 24.3

40.4  -16.1  29.9   32.8   -2.9

1985年 23.5

50.9  -27.4  38.0   42.2   -4.2

1986年 26.3

47.2  -20.9  31.3   52.4  -21.1

1987年 30.4

48.3  -17.9  34.9   69.1  -34.2

1988年 33.8

66.3  -32.5  50.1   85.1  -35.0

1989年 40.1

78.6  -38.5  57.6  119.1   -61.5

1990年 51.8

65.9  -14.1  48.1  152.2  -104.1

1991年 61.6

80.1  -18.5  62.8  189.7  -126.9

1992年 85.9

89  -3.1  74.2  257.3  -183.1

1993年 169.6

106.9   62.7  87.7  315.3  -227.6

1994年 214.6

139.7

74.9  92.9  387.8  -294.9

1995年 247.1

161.2

85.9

117.5   455.6  -338.1

1996年 266.8

161.5   105.3

119.7   514.9  -395.2

1997年 326.9

163.0   163.9

128.0   626.0  -498.0

1998年 379.8

169.6   210.2  143.0   712.0  -569.0

1999年 419.5

194.8   224.7

120.0   806.0  -686.0

注:“-”号为逆差。

资料来源:中方统计1980~1983年数据来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年版;1984~199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5~1999年各卷;1999年数据来自《国际贸易》,2000年第2期,第62页。美方统计来自美国商务部统计资料。

引起贸易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世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促使美国传统产业大量外移,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和美国新经济的持续发展空前扩张了国内的消费需求等基本因素,也存在着因美方统计口径和方法上的偏差、美国原产地规则的有失公允和美国对华实施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等众多人为因素。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美中贸易逆差与美日贸易逆差是有本质区别的。美日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在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因此美日贸易逆差反映的是美日竞争力的强弱和利润的得失。而中美贸易则主要属于产业间的互补贸易,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因此中美贸易逆差反映的是不平等的交换,是实际资源流向美国。美国之所以还要大打贸易收支不平衡这张牌,无非是想迫使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以攫取更大的利益。

2.反倾销问题

随着中美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实施反倾销也日益频繁。自1980年美国首次对中国输美产品发起反倾销开始,到1999年底,美对华反倾销案件已达73起,各类反倾销调查更高达100多起。仅1999年就达48起,是美诉华倾销案件最多的一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只占其进口总额的8%,而美对华反倾销案件却占其总数的20%。(注:杨积健:《中美经贸合作现状及发展前景》,载《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第8期,第41页。)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发展中国家和大国的双重特征:大宗出口产品种类少、渠道窄、数量大,容易对他国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第二,美国将中国当做“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替代国价格”法处理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这种歧视性的做法加剧了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第三,中国非世贸组织成员,无法利用其相应的非歧视原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来公平、合理地解决争议并有效地保护自己。美国对华日益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地提起反倾销案件已构成了扩大两国经贸关系的现实障碍。

3.市场准入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通过引进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原材料、能源和中间产品等)来发展、壮大和提升民族经济的道路,这可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资金流动方向清楚地看出。我国的出口商品85%以上是工业制成品,进口商品的绝大部分是生产性投入品。而且,目前我国还是世界上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之所以选择这条“引进——发展”道路,既是学习部分国家(如日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经验和汲取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单一、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发展模式的教训,更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所决定的。历史上,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曾有过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封锁、贸易禁运的惨痛经历。现实上,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过渡长久地依赖与国外的互补贸易(特别是目前这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外国的高附加值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互补贸易)来求得生存和发展。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化处于中期和现代服务业尚处于幼稚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高级化的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外国高级工业消费品、奢侈品、农产品和服务的输入,而这些又正是美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领域。虽然我国在“入世”谈判中就市场准入问题已作出了巨大的让步,市场开放的程度和速度已达到了我国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但仍不能完全满足美国的过分要求,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实力悬殊所决定的。“市场准入问题”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与美国谋求更高水平的竞争利益的焦点,可以说,美国寻找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一系列借口,以及对中国加入WTO设置障碍和不愿在WTO中给予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等,实质上都是以市场准入问题为核心的,其目的就是迫使中国向美国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和商品开放市场。

4.技术贸易问题

美国是当今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实施技术出口管制最严格的国家,还是经常动用技术出口管制作为制裁别国工具的国家。中国一直是美国技术出口管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是经常干扰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的敏感问题。自中美建交以来,虽然美国对我国的技术出口管制总体上已有了较大幅度的放松,对华技术出口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发展道路并不平坦。1991年和1993年的两次所谓“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导弹”事件、1998年的李文和“核间谍案”等,美国一次次制造各种借口,对中国实施单方面的技术出口管制。特别是1999年5月,美国众议院又抛出了一份“考克斯报告”,无中生有地诬蔑中国窃取美国技术机密,迫使美国政府再度加强了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限制,致使1994年以来逐步扩大的中美技术贸易再次出现重大倒退。

从中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进程来看,美国从未真正把我国看做是一个平等、友好和可以信任的伙伴。高技术本是美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这一优势并未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中国在技术贸易上始终有着巨大的进口需求,1997年我国技术贸易逆差达104亿美元。据1998年《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统计,中国引进技术的37.35%来自欧洲,21.29%来自日本,17.61%来自加拿大,而美国仅占11.4%。这种状况显然与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在1997年中美双边贸易中,美国逆差达163.92亿美元,而对华技术出口仅有18.16亿美元。(注: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7~8月号,第52页。)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政府死抱“冷战思维”不放,又臆造出新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在对华技术出口方面制造了过多的政治障碍。

“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势

目前,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日益开放的潜力最大的市场与最大的开放市场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增长强势和竞争强势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具有高度互补性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这些特点表明,扩大和深化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前景。中美双方通过互利合作,彼此都能从对方的优势中获得更大的增长红利和效率收益,都能通过市场、资金和技术的互补更好地实现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但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也是在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上缺乏认同感的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这意味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摩擦,并充满着争端与冲突。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美双边协定的生效和各项承诺逐步兑现,中美经贸关系将得到全方位的拓展和深化,业已存在的良好基础亦将得到进一步巩固。经贸领域的扩大和合作的深化有助于加强两国间的理解和信任,加之受到WTO各项原则的共同约束和争端解决机制的调解,这些都将有利于减少两国冲突和争端的对抗性,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协调稳定的发展。据此,笔者将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三个方面探讨“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势。

(一)货物贸易方面

货物贸易一直是中美经贸往来中最主要的、涉及金额最大的领域,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互利特点。由于在双边基础上存在着相对较高的保护和限制壁垒,这一特点并未得以充分展现。中国的“入世”必然会导致中美双边贸易政策和措施在WTO的框架下作出重大调整,从而有利于逐步形成不断扩大双边贸易的稳定市场环境。预计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将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变化:

1.双边货物贸易额将大幅增长。从我国对美国的出口看,随着中美两国之间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建立,我国传统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轻工产品、工艺品、食品、家具、家用电器、钢铁以及部分农产品等对美国的出口将会进一步稳定地增长。据估计,“入世”后我国每年的出口额将因此增加80~100亿美元。特别是那些长期受到美国单边歧视性限制措施限制的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会因限制措施的大量消除而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如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国加入WTO并得到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会使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增加18%,从而占领30%的美国市场。

从美国对我国的商品出口看,根据我国在双边加入WTO的谈判中所作出的承诺,我国“入世”后关税将进一步降低,非关税措施将大大减少,并受到明确的控制。这意味着美国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将会在我国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在农产品方面,我国同意降低关税、提高配额和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到2004年1月1日,农产品简单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22%降至17.5%,对美国优惠产品税率亦将从目前的31%降至14%以下。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农产品关税的降低、配额的扩大无疑极有利于美国这些农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在高技术产品方面,中国的市场潜力同样将给美国提供大量的出口机会。以信息市场为例,1998年我国为美国的软件产品提供了17.5亿美元的市场,且中国的软件市场还在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1997年中国国际互联网的用户为350万,到1999年底,这一数字就翻了10倍,估计到2002年,这一数字将达6100万。(注:程大为:《美国国内经济关系对中国“入世”的影响》,载《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6期,第3页。)那时,中国将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使用国。而且,中国政府承诺“入世”后将按《信息技术协议》的要求,到2005年把软件产品的关税降至零。这无疑将极大地促进美国最具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另外,中国加入WTO还有利于美国的高级工业品,如汽车及医药、化工等一系列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扩大对我国的出口。

2.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仍将保持高度的互补性。中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呈互补性,这是由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各异和科技实力悬殊决定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更不可能因中国的“入世”而逆转。中国“入世”后,中美双边的贸易商品结构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维持这种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与高附加值为特征的互补性贸易。虽然这种互补性贸易的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我国对美国的贸易条件,但这是我国在经济和科技实力落后的条件下要通过扩大开放实现未来民族经济的腾飞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同时,加入WTO还将进一步密切和深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使我国从国外获得高新技术的可能性更大、机会更多;而且,竞争压力的加剧也会迫使我国企业更加努力地创新,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提升经济结构的步伐。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全面增强,可以预计,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结构必定会由现在的产业间互补向产业内互补发展,最终走向全方位的合作与竞争的贸易关系。

3.中美贸易逆差可能大幅下降,实现双边贸易的均衡发展。1993年以来,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这种双边贸易收支的不平衡性绝非是两国竞争力的真实反映,而是双方互相实施贸易保护和限制扭曲了双边贸易的结果。从中美达成的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定看,中国在贸易领域所作出的让步要大大多于和高于美国所作出的承诺,这必然会导致中国“入世”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增幅高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增幅。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估计,中国加入WTO可使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加9%,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则只扩大5.2%。(注:程大为:《美国国内经济关系对中国“入世”的影响》,载《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6期,第3页。)虽然中美贸易逐步走向平衡不利于中国国际收支的综合平衡和我国国际储备的稳定,但却能真实地反映两国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减少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有利于中美之间拓展更广泛的贸易合作领域。

(二)服务贸易方面

目前,在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中,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大大低于商品贸易所占的比重,其年均增长率为8%,也大大低于商品贸易年均17.5%的增长率。在这一领域中,美国对中国处于绝对的优势和完全的顺差地位,1996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0亿美元,仅美国影片每年就在中国市场获得5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中国“入世”后,由于中国承诺开放的新市场主要集中在服务领域,中美双边的服务贸易必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并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新支点。具体表现为:

1.服务贸易额将会大幅上涨。由于美国对技术出口的限制和我国对众多服务业的严格管制,中美双边服务贸易额一直较低,增长速度也不高。中国“入世”后,各种限制措施必将放松和逐步消除,加之,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和商品贸易的快速增长,也必然会带动与商品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增长,从而共同推动中美双边服务贸易额的迅速增长。

2.中美服务贸易的领域将大大拓宽。目前,中美服务贸易主要局限在旅游、劳务输出、技术许可等几个有限的领域。“入世”后,中国承诺将开放通讯、保险、银行、证券、分销、专业服务、房地产、交通运输和影视等30多个行业,基本上涉及到了服务业的所有部门,这无疑将会极大地拓宽中美服务贸易的合作领域。

3.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的顺差将可能急剧扩大。美国是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9/2000》提供的数据,1998年美国的服务业产值在其GDP中的比重高达71%,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则大大滞后,1998年我国的服务业产值只占GDP的33%。而且,美国服务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经营规模都远远高于我国,相比而言,美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占压倒性优势。同时,从中美达成的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定看,主要是我国承诺“入世”后将大量取消或放松服务业中的管制措施。这将使美国的服务业全面扩大对中国的服务出口,使业已存在的顺差额进一步扩大。

(三)直接投资方面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美经贸合作中,由于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美国企业对中国的市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美国对中国的私人直接投资一直发展得较为顺利,投资额从1983年的0.83亿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26.1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42.9%。截至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美国直接投资达258.166亿美元。增速快、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美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入世”后,随着我国所作出的一系列承诺在4~5年内逐步兑现,我国的投资环境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外国直接投资也将会作出相应的调整。估计美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将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第一,中国“入世”后,中国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战略方针不会改变,在逐步实行国民待遇的过程中,仍将在部分领域有选择地实施优惠待遇,以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第二,我国政府已修改了外资管理法规,部分删除或放宽包括外资企业自主平衡外汇收支、外资参股比例的限制、产品内外销比例等在内的多项限制外资的规定和措施。第三,我国将开放许多新的投资领域,如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专业服务和贸易分销业,允许外资进入这些曾严厉禁止的行业。这一系列更为开放的举措将大大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使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更为明显,这无疑将更有利于美资的进入。

2.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战略和产业领域将会有较大的调整。由于中国有着潜在的巨大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同时许多商品市场又受到政府的高度保护。因此,已进入的美资多是市场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直接投资,且主要分布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较高的行业中,如汽车、化工和电子业等,其目的就是要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入中国市场。“入世”后,随着这些产业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大幅降低和新开放的产业增加,美商在我国直接投资的经营战略和产业领域必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一,部分美商直接投资的经营战略有可能由生产型投资向贸易型投资转变。贸易壁垒的大幅下降必然会使商品的交易成本随之大幅下降,同时,我国又将在3年内放开对批发零售业的外资管制,给予外资完全的分销权。这就有可能会使部分美国直接投资从生产型转向贸易型投资,进而由直接投资形式转变为产品出口形式。第二,美国对高技术和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将会迅速上升。中国加入WTO,我国将逐步向外资开放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专业服务业领域,并加大视听、旅游、汽车、化工和电子等行业的开放程度。这些基本上都是美国极具竞争力的行业,美国企业必然会抢滩中国开放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而引起美国直接投资在我国不同产业领域中的调整。这将使中国的对外开放由加工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全面推进。

3.美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地区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可能会增加对我国西部的直接投资。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看,东南部地区不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水平方面,还是在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虽然中国刚刚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无疑给外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市场,但从现状看,我国西部人口少、收入低、市场狭小、劳动力廉价,但文化、技术水平低,且交通通讯设施落后,成本优势不明显,大多数市场寻求型和效益寻求型的美国企业暂时不太可能进军西部。因此,“入世”后进入我国的美资在地区结构上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仍将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地区。但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资源寻求型的美国直接投资可能流入增多,特别是随着西部开发计划的实施和工程项目的启动,美国工程建设类和资源开发类的跨国公司将可能会有较多的介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加入WTO为中美经贸合作奠定了新的更坚实的基础,并注入了新的更大的活力,必将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当然,中国的“入世”并非意味着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切问题和冲突都消除了。应该看到,中国的“入世”只是为中美双边经贸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多边的标准和制度性的约束,为两国贸易制度的协调和争端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中国“入世”并没有真正解决影响两国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的根本问题,即两国在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时常干扰和破坏中美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同时,中国“入世”后,美国仍在15年内对中国产品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标准;在12年内可对中国特定产品实施选择性保障措施。由于这两种保护措施具有非对等性、歧视性和随意性,极易成为“入世”后中美两国贸易争端的导火线。可以预计,中国加入WTO后中美经贸关系仍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合作则互利,对抗则双损,这已是两国各阶层人士的共识。只要两国本着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并切实按照WTO的原则精神处理两国经贸中的争端和冲突,中美经贸关系就一定会在WTO的框架内得到充分、稳定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0-11-23]

[修回日期:2000-12-04]

标签:;  ;  ;  ;  ;  ;  ;  

加入WTO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