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股票市场的思考_股票论文

对股市膨胀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1994、1995两年的低迷,股市在经济学家对1996年“谨慎乐观”的预期中,终于走出了低谷。在1996年岁末,回顾股市全年的表现,确实令人为股市的兴旺而高兴。但细细品味,又感到对“谨慎”两字的使用,实在是意味深长。鉴于1996年股市的走势,1997年实在是值得中国货币及证券监管部门谨慎行事的一年。

从风闻第一次降息的年初至两次降息后的1996年末,股市的价位已有了天壤之别,深圳股市的成份指数从1996年初的980点左右上升到12月初的4000点左右,涨幅在300%以上;上海股市的综合指数从1996年初的520点左右上升至12月初的1100点,涨幅达100%以上。1994年,两家证交所上市股票的市值仅在600亿左右,全年的股票交易量在8200亿左右,仅相当国内生产总值的17%;而1996年12月初,两家证交所上市股票的市值估计已达7000亿以上,两家证交所的日股票成交额在250~260亿之间,照此推算,年交易总额离GDP恐怕相差不远。照此速度发展,1997年超英赶美也不是太困难。正是这过于令人乐观的数据,表现出在这种繁荣的背后,恐怕人们还要提防灾难。

一、股市上升的基本因素分析

1996年,确实有很多因素决定股市走向兴旺:

首先,1996年是“八五”的收尾和“九五”的开始启动年,旧周期的治理整顿已经结束,新周期的上升繁荣即将开始,投资趋旺,经济回升,必然带动股市上升。

其二,通货膨胀率大幅回落,稳定在7%以下,为证券市场创造了良好的运作环境。

其三,保值补贴率在1996年3月被取消,随后央行又于5月、8月两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众多的居民储户特别是拥有其中80%储蓄存款的20%的居民,为了优化资产结构,纷纷把目光瞄上了股市。到1996年末,一方面,储蓄存款增长幅度在加速回落,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存款绝对数额的滑坡;另一方面,过多的资金在追逐过少的股票,大盘在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向上攀升。

二、当前股市已呈现泡沫膨胀特征

从投资者的角度考察,成份指数在4000点左右的深股,市盈率平均在60倍以上,个别股甚至达到了800倍的天量,这意味着靠通过固定股息回收投资的股东,要800年之后才能收回他的成本!这显然已不是一个理性人所为。

当然,股息增长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然而,从统计部门发布的消息表明,企业利润的增长前景,难以让人乐观。1996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36.3%,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上升50.5%,工业生产增速也处于下降状态。尽管货币供给量M[,1]增长率从3月末以后逐步回升,年末工业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仍未有实质性的改善。

高额的市盈率,低回报的股息,实际上已使1996年下半年的股价膨胀难以得到达完全合理的解释,股价已远远偏离了股票的实质价值,支撑股市的不是实质经济,而是趋同的看涨心理,对利好政策的希望,换言之,就是不够理性的投机。

从这里看,泡沫经济的轮廓,已初步显现出来,远远脱离基本面的股票价格,不禁令我们联想起1990年台湾股市的暴涨,日本股市的飙升,并为随之而来的大跌捏一把冷汗。

三、股价膨胀的危害

1.首先,股票价格的迅速膨胀,改变了资本存量(股票),与货币流量的相对价格,后入市的股民可以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手中的人民币对股票贬值了。其贬值程度,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出来:

假设市面上股票不变,存量为Y[,1],那么,设M[,1]为与之相适应的货币流量,P[,1]为平均价格,根据剑桥方程式有M[,1]=KP[,1]Y[,1]①

当股票价格上升至P[,2],股本存量Y[,1]不变

有M[,2]=KP[,2]Y[,2]=KP[,2]Y[,1]②

②-①得△M=K△PY[,1] ③

③/①得△M/M[,1]=△P/P[,1]

货币的贬值程度即股票的价格指数比,由于深交所成份指数上涨了300%,货币也相应贬值了300%,上交所综合指数上涨了100%,货币也相应贬值了100%。尽管这种贬值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的,然而,由于股票只是众多可选择资本存量形式的一种,其与货币流量相对价格的改变,必然造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价格的畸异。股市火爆的同时,国债交易却在年末达到了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几个月内的最低点,清楚地说明,股市价格的畸异不仅向央行稳定币值的目标发出了挑战,而且,给债券融资的渠道带来了阻力,它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规范化进程带来的负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2.从证券公司看,股市泡沫使证券经纪商吞吐的货币金额迅速增加,股民的活期存款余额使证券经纪商获得了巨额的廉价资金来源,证券公司显然不会对这一笔巨额资金熟视无睹,一般说来,证券公司有两个运用渠道:a、进行自营证券业务;b、进行贷放款业务。

当证券公司进行自营业务,参与股市炒作,相当于以类似派生存款的方式向股市放大了资金量,加剧了资金动荡。与国外专家制下的自营业务不同,国外这类机构的作用是防止股市波动,而将盈利放在第二位。我国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是自发性质,不带有官方救市色彩,主要目的是盈利,而股市波动越剧烈,获利越高,所以,往往不仅不能稳定股市,反而对股市波动起到助推的作用。

如果证券公司进行资金贷放业务,就会产生派生存款,由于人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对弱化,这种派生作用实际起到了绕规模放款的效果,这种货币供给的扩张程度,与股市的膨胀程度成正比。而如果这部分存款存在专业银行户头中,则在央行规模指标的控制下失去了派生能力,只能成为笼中虎。通过股市,则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被放活了。

3.从企业看,通过股市,信贷扩张也得到了加强。尽管上市公司的额度已打入了人行的盘子,但企业至少从两个地方还可获得额外的资金来源。

①募股资金利息所得。目前,一般新股上市都采用抽签认购形式,参与抽签者事先需将数万元资金存入证券公司。以1千万股的盘子考虑,最低中签率曾达300∶1,我们取100∶1计算,1周的募股时间,将使上市公司获得上千万元的收入,除掉广告费用与证券公司分成,上市公司仍可获得一笔可观的“入场费”。而这部分资金,未纳入也不可能纳入人行的计划指标。

②在股价远高于其企业经营盈利水平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藉送配股获得持续的廉价的资金来源,并掩盖其低效率。以某企业股票为例,1996年上半年盈利仅为4分钱。虽然其股价已达每股10元左右,但如果向商行贷款,则商行未必会同意。此时如果采用配股方式募集资金,则该企业就会轻易达其目的。

膨胀的不正常的股市,不仅弱化了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而且失去了其应有的资源配置的功能。效率低下的企业,通过送配股使其资本和收益虚增,呈现出高额的帐面收益,并诱使商业银行放宽贷款限制,加大信贷投入,造成信用的不合理扩张,加大社会总需求的同时难以形成有效供给,最终则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从历史上看,由股市价格膨胀导致通货膨胀,进而诱发全面社会危机的例子屡见不鲜:远的如18世纪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西方30年代大萧条,近的如台湾1990年股市的崩盘,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我国这次股市的暴涨,已部分带有泡沫膨胀的倾向,对此,证券监管委员会和央行应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四、股市暴跌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股市泡沫,是以人们的期望所支撑,一旦这种趋同性的期望消失,股市就会迅速下挫,这种下跌的危害,较之其膨胀过程对经济的危害更加猛烈,这是由股市下跌所造成的信用收缩造成的。

在股市上升过程中,它会吞入社会巨额的资金供给,这可以通过交易方程式估算:

设股市价位为P[,1]时,货币供给为MV,MV=PT

价位上升至P[,1]T△P时,股数不变,但货币供给增量为△MV

则△MV=(P[,1]+△P) (T[,1]+△T)-P[,1]T[,1]

=△PT[,1]+△TP[,1]+△T·△P

设P[,1]=1,T[,1]=1,当股价上涨1倍,成交量也放大一倍时,(实际远远不止),则△MV=3

这个数字表明,1996年12月初的股市如果跌因而这种炒作完全可以看作零和博奕,即所有股民的收益和为零。在长期看涨的牛市中,所有股民的收益只能来自最后一位股票持有者的损失。这意味着个别炒作者将付出全部的信用损失,鉴于目前股市市值的巨大,这种6000亿元左右的损失,对个别散户而言,将导致多年来的辛勤劳动成果毁于一旦;对机构投资者而言,他们往往会随股市下跌加速抽回自己的资金,这会加剧股市的动荡,而没有在股市下跌前抽回资金的机构,面临着巨大的信用损失,造就了巨额的不良债权,并造成社会信用供给的多倍收缩(指进行贷放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而由不良债权造成的连锁反应,给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的危害,则不可估量。尽管基本上可以肯定我国不会出现类似西方1929年那样的大萧条,但类似日本那样造成长达4年的经济停滞,则是完全可能的。

由上可知,在1996年的股市中,任何不当的操作,都可能使气泡股市迅速崩溃,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然而,继续使这种气泡经济膨胀,则也是有违于管理当局应尽职责的。因而,央行和证监会既不能放任股市膨胀,又不愿看到其暴跌。对此,我们建议央行与证监会相机而行,两害相权取其轻。

五、对政府监管当局的建议

1.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公告效应”,事实证明,公告效应具有使市场暴涨或暴跌的力量。为防止股市再次暴涨或暴跌,政府应谨慎使用自己的影响力。股市状况是宏观经济的综合反映,股市“生病”的原因十分复杂,宜缓图之,标本兼治,而不要用猛药,治标不治本,反而产生很多副作用。

2.当前涌入股市的资金大量增加,实质是两次降息的滞后效应。随着居民定期存款的逐步到期,3年之内,股市还将承受严峻的考验。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降息对储蓄的影响,远没有当时人们想象的那样乐观。因而,建议暂缓出台进一步的降息措施,或是出台征收利息所得税之类使储蓄利空的提案。

3.居民对储蓄与股市非此即彼的选择,实质上表明了其它投资形式的缺位。

从商品市场上看,工业企业普鄙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问题,所能生产的低档消费品和一般耐用消费品市场需求已近饱和,而一些紧俏的商品又无能力生产。百元级和千元级的产品中,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的产品不多,万元级的产品如住房、小汽车等一般居民还不具备较强的支付能力,因此,商品市场难以有效地吸收居民的货币资金。

从金融市场上看,已存在的国债市场对居民难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国债期限过长,收益相对股市较低,较少考虑到债券持有人利益,加之本身容量较小,不能有效分流储蓄。

为发展培育其它市场以分流居民储蓄,实现经济的良性运行,从商品市场考虑,国家应该:

①加速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企业的效率,增加有效供给,以回笼货币。

②发展住房、汽车等的按揭贷款业务,以促使居民对万元级产品形成有效需求,回笼货币。

从金融市场考虑,国家应该:

①加速国债扩容步伐,发布国债利好消息,以促使国债市场扩张,将居民手中货币吸收进来,置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力之下。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非宣示性,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是稳定金融市场最理想的工具。

②放宽对企业发行债券的限制,改变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做法,以培养多级资金蓄水池分流储蓄。

长期以来,我们对发行债券控得过死,这是储蓄不能得以分流,资金与风险过于集中于银行的重要原因;而禁止地方政府发债券,却不能禁止地方政府强令当地银行贷款的实质透支行为,与其这样,不如从实际出发,改变这些做法,培养一个债券市场,以缓解股市资金涌入过多的压力。

4.股市价格上涨过快,换手率过高,参与新股发行人数过多,都说明了一个根本的问题——股市容量过小,股票供不应求。为了扩大股市容量:

①从一级市场考虑,国家应逐步放宽对新股份公司成立和股份公司上市的限制,以起到股市繁荣与企业转制的良性互动效果。

②从二级市场考虑,应根据在陆家嘴等股票上取得的经验,分期分批,逐步将一些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股票中的未流通法人股部分,按市价配售给个人股东,以增加股市容量,并求得国有资产增殖和稳定股市的双重效果,也有助于扩大投资者队伍,壮大股份经济。

当然,为防止挫伤股民投资信心,股市扩容力度不能太大,怎样具体操作,尚需进一步论证。

5.二级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必须规范。从台湾等地的股市风潮中得出的经验表明,5%的机构资金左右着95%散户资金的去向。由于散户的非专业性,决定了其交易知识贫乏,人云亦云,盲目买卖,心理变化剧烈,易被人为因素操纵,使大盘容易走向极端。规范了机构操作者的行为,也就抓住了短期股市不正常波动的“牛鼻子”。

从长期看,股市只能稳定在股份制企业经营状况的基本面上,因而长期投资者最看重的是基本分析。然而,目前的机构绝大部份是投机者,他们看重的是技术分析。对技术分析,最重要的指标是量价关系,线路走势,有无庄家,资金流向等。所谓投资价值、基本分析等重要概念只是行情启动或结束时主力做市的借口而已,于是,受技术分析左右的操作者只能顺势而为,追涨杀跌,使股价震荡成为常态。

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压制机构投机者而发展机构投资者,以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

从短期看,国家应该:

①对短期股票交易的资本利得或成交额进行征税,并迫使上市公司支付现金红利而不是送配股,鼓励上市公司及时披露信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避免众多散户受大户谣言操纵,造成股市暴涨暴跌。

②从监管方面考虑,政府应加强对操纵市场行为的打击。具体可引进美国“行情播报带监视”(tape watching)的做法,即证交所在播发行情的同时,监视每个股票交易公司行情的变化(各股票交易公司的行情通过咨讯带传递给证交所)。一旦发现异常现象,例如,发现某一冷门股突然变热,或是交易量扩大并发生异常的价格变化,证交所便立即成立专案组查找原因,如果价量变动可以由公司财务状况、资本盈余、股利等合法因素解释,则该案了结;如果发现有操纵迹象,则立即进入调查程序,在有关人员以及经纪人、客户、发行公司的主要人员对该案进行讨论之前不结束调查;如果违反证券交易有关规定,则进一步采取行动,以严厉手段打击操纵者。

③必要时,引入涨停板制度,防止股市巨幅震荡给经济带来危害。

从长期看,国家应该培养的是那种资本雄厚,侧重长期投资,操作知识丰富,不易随波逐流而能对股市起到稳定作用的机构投资者,为此,应加速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银行等机构的发展。

6.证券监管当局应完善自己的行为。

①证券监管当局的机构应该规范。

目前人行与证监会对证券交易都有监管权,两个声音说话,损害了监管的威信。为此,我们建议,将人行与证监会监管职能上的重叠部分合并到一个单独的机构下面,明确对市场参与者(主要是证券商和市场中介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如共同基金)的监管部门。

②证券监管部门的力量应该加强。

目前,各证券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加起来,估计不足500人,这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几千人的监管机构相比,确实是杯水车薪,对应付股市的各种突发事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应逐步扩大证券监管部门的力量。

③规范证葟监管部门出台政策的方式。

证券市场的规范化,除了包括券商行为的规范化,交易所运作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以外,还应有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否则,就会对股市产生人为的政策效应。为此,我们呼吁证券交易法的出台和完善。以法治市,才是股市走向成熟的标志。

④向国际市场靠拢。长期以来,我们一味地强调中国特色,将股票人为地分为A股、B股、C股(法人股)、H股,违反了国际惯例,使上市公司的总流通股过少,易受操纵,也使得个别市场上形成的波动难以在大盘流动之下熨平。从长期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要求我们按国际惯例办事,为此,要淡化中国特色,逐步消除对股市的人为割裂,让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本作用,以免多走弯路。

上述种种建议,既有长期对策,亦有短期措施,有关当局可以随经济状况,相机采用。但不可多管齐下,以免造成股市短期内剧烈波动。

标签:;  ;  ;  ;  ;  ;  

关于扩大股票市场的思考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