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英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我院共收治68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60例发生脑卒中后癫痫,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60例未继发癫痫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特征及预后效果。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为癫痫持续状态和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者共占46.7%,局限运动性发作占53.3%;迟发性癫痫患者所占比例(41.7%)低于早发性癫痫(58.3%);观察组脑叶皮质卒中者占73.3%,高于非脑叶皮质卒中者(26.7%);治疗后,对照组的评分值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死亡率为0,优于观察组(有效率85.0%,死亡率6.7%)。结论:脑卒中后癫痫病灶多位于脑叶皮质,迟发性癫痫多是部分发作,早发性癫痫多是全身发作,临床疗效与预后效果较差,死亡率高,应尽早给予抗癫痫治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关键词】 脑卒中后癫痫;临床特征;预后效果;发作时间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184-03
脑卒中是对人类造成威胁的一种多发且常见疾病,其不仅致残率、致死率高,而且容易引起卒中后癫痫,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受到影响,不利于患者康复,而且会增加患者家庭与社会的负担[1]。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后癫痫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预后效果仍不理想。笔者回顾性分析了6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60例单纯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6月之间共有688例脑卒中患者于我院接受治疗,均与诊断脑卒中的临床标准相符合,并且经过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其中60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癫痫,设为观察组,包括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9~82岁,平均(64.1±2.8)岁;原发病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梗死23例,脑出血32例。本组患者既往均无癫痫病史。另外在其余的628例未继发癫痫的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设为对照组,包括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8~81岁,平均(63.7±3.1)岁。
1.2 治疗方法
根据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际病情等给予相应的神经细胞营养药、通脉扩血管药物等药物治疗,并实施神经康复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抗癫痫药物。其中早发性癫痫的治疗方法为:静脉注射10mg安定,发作情况受到控制后,口服0.1~0.2g卡马西平,每日3次,用药时间为1个月,期间若病情好转可逐渐减少药量。迟发性癫痫的治疗方法为:口服0.2~0.4g丙戊酸钠片,每日3次,或者口服0.1~0.2g卡马西平,每日3次,用药时间均至少为2年。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以及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作类型、发作时间、与病灶部位和脑卒中类型的关系。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调查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FD),分数越高,表示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其中NFD不低于20分为重度,NFD在10.1~20分之间为轻度,NFD不高于10分为轻度。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NFD评分计算减分率(治疗前与治疗后的NFD评分差与治疗前评分的比,再乘以100%),并以此为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疗效等级共包括以下几种:死亡、恶化(治疗后的NFD评分高于治疗前)、无效(减分率低于18%)、好转(减分率在18%~45%之间)、显效(减分率在46%~88%之间)和痊愈(减分率不低于89%),好转、显效和痊愈的例数之和在总例数中所占百分比即为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平均差)的方式表示,用t检验其组间比较,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用χ2检验其组间比较。如果P<0.05,说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率、类型及时间
本次研究中,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8.7%。在发作类型方面,3例为癫痫持续状态,25例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共占46.7%,包括22例早发性癫痫患者与6例迟发性癫痫患者;32例患者为局限运动性发作,占53.3%,包括13例早发性癫痫患者与19例迟发性癫痫患者。早发性癫痫与迟发性癫痫患者的总数分别为35例与25例。早发性癫痫患者均于脑卒中后2周内发生癫痫,所占比例为58.3%,其中24例发生于1~7d内,11例发生于8~14d内;迟发性癫痫患者在脑卒中2周后发生癫痫,占41.7%,其中17例发生于2周~6个月内,5例发生于7~12个月内,3例发生于1年以后,迟发性癫痫所占比例低于早发性癫痫,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癫痫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的关系
在脑卒中类型方面,我院收治的688例脑卒中患者中,369例为缺血性卒中,发生癫痫者23例,发生率为6.2%;319例为出血性卒中,发生癫痫者37例,发生率为11.6%,两者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共44例患者的病灶部位位于脑叶(包括枕叶4例,顶叶13例,颞叶8例,额叶19例),4例位于丘脑,12例位于基底节,脑叶皮质卒中者所占比例(73.3%)高于非脑叶皮质卒中者(26.7%),P<0.05,差异显著。
2.3 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分析
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FD评分对比见表1,其中治疗前两组的NFD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其NFD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对照组的评分值远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见表2,其中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显效率为71.7%,均高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显效率为51.7%),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4例病情恶化者死亡,且均为早发性癫痫患者,其余患者治疗期间没有再次发作,4例迟发性癫痫患者偶尔再次发作,原因主要是自行停药或用药不规律,给予指导并规律服药后,病情得到良好控制,观察组的死亡率为6.7%,高于对照组(0),差异显著,P<0.05。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FD评分对比 (分)
*
3.讨论
当神经系统处于正常生理功能状态时,其自身调节能够使神经元的抑制与兴奋保持平衡,即神经元放电,当发生缺失、坏死、变形时,神经元抑制减弱,兴奋增强,就会发生癫痫,而脑卒中就是引起神经元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3]。刘国荣[4]等在《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分析》中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癫痫发生率(35.3%)低于蛛网膜下腔出血(79.6%)及脑出血(69.4%)者,P<0.05;早发型与迟发型癫痫分别占68.6%和31.4%,而且二者分别以部分性发作激发全面性发作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部分性发作的脑梗死为主。冯艳蓉[5]等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中,通过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3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脑卒中后癫痫有3.32%的发生率,迟发性癫痫的发生率为3.30%,高于早发性癫痫(0.2%),皮层病灶与皮层下病灶的继发癫痫发生率分别为66.67%与33.33%,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24.24%%为部分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与全身强制阵挛性发作者占75.76%。在所有脑梗死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者占2.30%,低于所有脑出血患者中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者所占比例(9.62%),差异显著,P<0.05。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研究分析了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病灶部位、癫痫类型等临床特征,结论有许多相似之处[6]。
本次研究中,笔者着重分析了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结果显示发作类型为癫痫持续状态和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者共占46.7%,局限运动性发作占53.3%;迟发性癫痫患者所占比例低于早发性癫痫;缺血性卒中者的癫痫发生率低于出血性卒者;观察组脑叶皮质卒中者占73.3%,高于非脑叶皮质卒中者(26.7%);治疗前两组的NFD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对照组的评分值低于观察组;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0%,显效率为51.7%,低于对照组,死亡率为6.7%,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脑卒中后癫痫病灶多位于脑叶皮质,迟发性癫痫多是部分发作,早发性癫痫多是全身发作,临床疗效与预后效果较差,死亡率高,应尽早给予抗癫痫治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参考文献】
[1]姜化安,杨杰.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对康复预后的影响(附161例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2014,(01):1-2.
[2]何俊华.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4(20):55-56.
[3]王仕权. 68例脑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24):112-113.
[4]刘国荣,庞江霞,刘春林等.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074-1076.
[5]冯艳蓉,田鸿福.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吉林医学,2013(04):609-611.
论文作者:程学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癫痫论文; 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率为论文; 高于论文; 早发论文; 病灶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