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研究论文_古省委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研究论文_古省委

炜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惠州 516000

【摘 要】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内容丰富,自成一格。研究中国的建筑文化,首先要对其源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整理中国建筑历史发展,探讨其体系。对此我们的先驱者及广大建筑工作者,披荆斩棘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作出了光辉的贡献。本文试从建筑文化研究,加强建筑创作的文化内涵问题谈起,对如何发展地区建筑问题略陈管见。

【关键词】广义建筑学;地区建筑学;建筑文化

1、探讨地区建筑文化的基本规律与特点————以江南建筑文化为例

对地区建筑文化,各地学者已经开始作了有价值的工作,发表了重要的论著,例如对“湖南传统建筑”、“楚国的城市与建筑”都作了有益的整理与探索,启发很大。这些年来,我也曾就江南建筑文化做了一些思考。同其他地区一样,江南也有一个地域开拓——经济发展——文化提高——建筑文化繁荣的过程。秦汉以来,江南逐步得到开发;中唐时其经济鼎盛,“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南宋时江南文化后来居上,所谓“江浙人文薮”;明清时期,江南小城镇又普遍繁荣。凡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促进了城市建设与建筑文化的繁荣。

江南建筑的文化特征是多方面的,以下两点更富特色。

第一是建筑结合自然,江南建筑无不密切地结合地区丘陵、水网的自然特征,依山傍水,千姿百态,形成了典型的“水乡文化”,建筑与自然和谐一致,其中南京、苏州、杭州、绍兴、无锡、镇江、常熟等都各有千秋,是建筑契合自然山水的杰作。

第二是生态与文态的统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惨淡经营,巧为利用,又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附丽则使江南城市建筑之生态与文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终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上述基础上所形成的江南建筑文化可谓是多种多样文化的结晶。多区域的开拓到城市的缔造,到园林名胜的经营到建筑群体、各类建筑的构成,乃至建筑小品的点缀、建筑细部的刻画等,都是建筑与诗词绘画艺术等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晶,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多科的综合创造,我们应以一种广义的建筑设计观来体会江南建筑文化的绝妙佳作。

一方面,江南“城市——园林——建筑”融而为一,蔚成体系;另一方面,每一城市及其园林、建筑等艺术创造又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各富特色,极有个性。这是颇值得我深入探索和仔细玩味的重要文化现象,可惜现代一些新建设、规划与设计每每脱节,且构图手法习惯于生搬硬套西方的做法,不研究中国自身系统的特性,不结合当代环境特点加以灵活创造,使得新建筑与所在环境格格不入,这既缺乏整体性又呆板单调,缺乏个性,以至整个江南地区原有的文化韵味正在渐渐失去。当代的建筑师应该追寻这一源远流长的优秀思想与原则,并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发扬。

旧云“三分匠,七分主人”,从事江南建筑的“匠”和“主人”往往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逐步将之总结提高,形成制度,如《鲁班经》、《营造法式》、《营造法原》等。另外有学者还提炼升华、凝聚为建筑文化的理论,如《园治》、《长物志》、《闲情偶寄》等,又据《哲匠录》所载,隋唐以后江南建筑匠师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在全国占比重也逐渐增加。所以可毫不夸张地说该地区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江南建筑学派。

我出生与江南,浪迹巴蜀、云贵,复又寄居燕赵,漫游齐鲁、中州、三秦、岭南……年逾70 而各地心影犹存,特别是以空间为主线的地域文化特点,一些典型的城市、建筑园林的遗存以至山川形胜,更在我心目中闪烁出异样的灵光。不难设想,对于江南以外的各地区只要勤于观察探索,当也可寻找到其特有的艺术创造与规律。

然而,发展地区建筑学绝非轻而易举,尚待作如下深入细致的研究。

2、探索地区新的建筑文化,发展地区建筑学

古往今来,地区建筑文化有其历史辉煌,无庸置疑,它也有时代的局限。由于时代变迁,社会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水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多元化,无论历史城市还是传统建筑等都有不适应新的生活需要的方面,这说明我们要从生活中了解地区特色,在新的时期需要创造新的地区建筑文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绝不能固步自封,滞而不前。

历史上民族间的交往的频繁往往会带来文化的发达,可以说地区文化也不例外。如唐代

长安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活跃了盛唐的城市文化;又如,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当西方列强把上海作为控制中国的经济据点时,上海具有了可以在多种文化并存与展示中进行比较、选择以及综合的可能性。于是近代海派文化兴起,即以上海里弄建筑来说,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江南一些富贵人家纷纷赴沪“避难”,上海房地产业大兴,为了在有限土地上安排更多的住户,既有联排式住房的借鉴,又有传统建筑的因袭,于是出现“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之类型,这可谓当时的新的地区建筑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天,它的“原型”仍给我们以启发,这一点不难从上海“2000 年住宅设计”遴选的优秀建筑方案中得到说明,这就展示我们,在创造新的地区建筑文化时,既要从地区建筑传统中发掘有益的文化“基因”与文化的深层结构,也要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为我所用。

就方法论来说,我们要整体地分析地区建筑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既然如前所述江南建筑文化是“城市——园林——建筑”作为一个体系的综合创造,新时期的地区文化的创造就不妨从多方面区寻“根”,找规律,找启发,并在新的相互结合上下功夫,综合分析融会贯通:如传统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结合紧密,建筑群的组合形式多样,且平原、山地各有特色。可惜这些基本原则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似乎被遗忘了。浩大的三峡工程居民区的建设、设计者把山地夷为台地,沿用在“平地上建高楼”的习惯做法,费而不惠,不能不令人遗憾,为什么不借鉴相邻的沿山筑城,依山而立的山地建筑模式发挥创造呢?在三峡沿岸的古代城镇中,就有不少优秀的城市设计的遗产,其内在规律可供发掘。因此,我们需要整体地研究地区建筑学,而不是仅就建筑论建筑,“吊死在一棵树上”。实际上,不仅三峡工程如此,其他一些地区的住宅建设也缺乏创造性,甚至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旧城区的住宅也忽视“城市肌理”的存在,也一律“小区”模式,无非塔式、点式、板式住宅的排列组合,创造性哪里去了?仅仅在琐琐碎碎地细部上玩弄一点小花样,管用吗?这是当前建筑研究与创作局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仅仅从地区建筑出发,作为创作的唯一源泉或途径,这也有局限,其结果必然流于保守,止步不前。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今天,世界文化趋同加速了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我们必须面对全球的潮流,关注世界文化的发展,注意东西跨文化体系的碰撞与交融,因此设计者还有必要从国际建筑考察新思想、发展动向、技术的进展等,有选择地从外来文化,包括对国外优秀作品的分析、借鉴等获得启发,概括地说,即将现代建筑的一些理论原则和地区建筑学的具体历史、理论、技术相结合;另一方面,我们建筑师要逐步认识到城市建设必须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城市特色、建筑特色,塑造新的形式,赋予新的“意义”,形成新的“场所”,表达新的时代精神。换言之,当代建筑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即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寻找并发扬建筑的地区性,有人说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于是提出“全球地方建筑论”(glocal architecture.gla 是global 的缩写,指全球;cal 是local 的缩写,指地方),认为应当既是全球的建筑也是具备地方特色的新建筑。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对世界文化的吸取和对地区文化的追求与创造,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统一而不可偏执一端。请注意,切莫将未来建筑理解为就像将两杯不同颜色的水加以搀和,而是两种色度不一彩色镶嵌(mostic),所谓“色度不一”,表明建筑的个性所在。

本世纪发展的后半期,人类对工业革命后只顾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状况以及向自然界巧取豪夺所带来的问题开始逐渐觉醒,自1987年联合各环境委员会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1992 年里约的世界首脑会议后,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得到较普遍的认识与承认,并认为是人类发展的共同道路,是21 世纪全球发展的普遍原则,我国政府也将它与“科技兴国”一起共同定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第一,人类在发展;第二,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机后代人的发展,因此要保护环境,要节约资源,要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要提倡公平,要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它将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对如何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在国际建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开始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进行反思,已认识到流行的建筑方式,如摩天大楼、玻璃幕墙、铺张豪华、耗费资源、浪费土地、破坏自然等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弦易辙。对此,国外学术思想进展的甚快,如“绿色建筑”(greenarchitecture)和各种节能建筑途径的探讨,已从建筑物理的研究深入到建筑设计的创作中来,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建筑作品,脍炙人口,这是值得重视的动向。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与地方建筑学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中国传统就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孟子》反对“竭泽而渔”、《管子》“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商君书•徕民》指出了区域的各类用地比例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的选地与城市设计原则等等。说明古代城市规划与设计包括建筑群设计结合地理、地形条件是一项重要原则。再从城市建设实践看,城垣多临水靠山,特别西南地多临山筑城,因此这些城市一般虽是不规划的,但是城市与地理环境浑然一体,堪称佳作。又如南方“廊坊”建筑(或名骑楼)雨天可以避雨,炎夏可以遮阳,建筑争取街道空间,凡此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最近我考察梅州客家住房,多处于山麓而不占农田。广西桂北民居多建于山坡,占天不占地,让开良田沃壤;广州的一些旧式住宅,非常讲求通风,夏季并不需要空调;新疆干热地区如吐鲁番常设地下室及葡萄棚的院落以抗炎热等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利用自然条件,为满足生活需要并不断调整改造的结果,应该说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审美价值,可谓具有地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我们不能丢掉这些地区建筑的内在的逻辑与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粹。对此,我国学者并不是没有研究,但由于综合科学分析不够,建筑设计者利用研究成果、运用这些朴素的原则和现代科学技术新的成就相结合,发挥新的创造不够。一般习惯于选择某些传统细部,作为“符号”,聊以点缀。形式的探讨不是不可以,而且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仅停留在形式的追求就未免舍本逐末了。

3、小结

(1)要注视一个时期以来,建筑创造与哲学的贫困现象,从设计中的误区走出来,深入文化研究,不失为繁荣建筑创作的途径之一。

(2)建筑文化研究要从多方面入手,如文化继承性、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观以及建筑的地

区性等已有的和即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创作水平的提高。

(3)地区建筑学不是作为一个流派而提出的,而是逐渐被认识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规律。这在我国文化史、城市史、建筑史、园林史以及工艺美术史等中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并且从广义建筑学来理解,它也是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4)地区建筑学的建设不仅仅赋予建筑形象以一定的地区特色。更重要的是对地方传统建筑的科学的整理与发扬,对设计原理深层次的追求,在城市与建筑领域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它由深刻的内涵并有宽广的创造天地。

(5)研究地区建筑,从文化中找基因,进行科学的探索已属不易,而创造既有时代精神又有地区(乡土)特色的建筑,在艺术创造上,独辟蹊径,不流于一斑,这更是非常困难的工作,艺术的高下,终在境界,一旦历经艰辛越过高坡,便可臻达新的境界。

地区建筑学是易开放的系统,它有待于建筑学人去耕耘、去创作、去发展,其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可以预见,中华大地地区建筑繁荣之日,也是我国建筑百花园中繁花盛开之时。

论文作者:古省委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  ;  ;  ;  ;  ;  ;  ;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研究论文_古省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