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职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基于四川省成都地区的问卷调查_大学生村官论文

大学生村官职业素质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四川省成都地区的问卷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官论文,成都论文,问卷论文,素质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以政治嵌入为载体,以智力惠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措施,是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领导者的“育苗工程”,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为大学生开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一条重要渠道。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来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的时代“产物”,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才智,其良性发展与壮大不仅关系着大学生本身,也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村官有特定的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但是,当前大学生村官都是通过公务员考试从学校直接上岗来到农村,对“农情、农技、农忧”不了解,遇到复杂问题,往往处于“本领恐慌”状态。鉴于此,本文认为基于大学生村官素质现状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对比分析,构建一套提升大学生村官胜任力的培育机制,不仅为高校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大学生提供参考模型,也为政府甄选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为新农村建设以及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搭建长效机制。

一、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素质特征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收集一手资料,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获取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素质特征指标。

(一)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

从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本研究共发放105份问卷,回收105份问卷,6份问卷无效。涉及到市县镇村级单位共53个,调查对象105人。在调查人职务中,乡镇干部占32.4%,村长占19.0%,村委会成员占21.9%,其他占21%;在调查人年龄中,30岁以下占29.5%,30—40岁占18.1%,40—50岁占39.0%,50岁以上占8.6%。40—50岁被调查的干部较多,从工作经历和经验角度出发,他们对问卷问题的回答,将更具成熟性和稳定性,30岁以下被调查干部也较多,而这部分年轻型干部更容易了解大学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这有利于他们从自身角度给出准确的回答。在调查人担任现任职务年限中,3年以下的占20%,3—5年的占27.6%,6—10年的占18.1%,10年以上的占21.9%。调查人群分布均匀,利于从全方位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

本文应用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相关关系矩阵(Correlation Matrix)分析,在矩阵中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系数和大量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值小于0.05的值,说明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所以有进行因子分析的必要性。对数据进行K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KMO统计量0.798,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说明问卷中的数据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对因子载荷进行旋转,提取6个因子(如表1所示),包括业务处理与创新能力、服务意识与自我调节、人际沟通和用人能力、全局观与主动性、从实际出发、理论知识和智囊素养。

二、大学生村官素质现状与新时期职业素质需求的对比分析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了新时期大学生村官需要具备的6个职业特征指标,为了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培育机制,本文同时调研统计了大学生村官的素质现状,通过大学生村官已具备的素质特质值与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素质特征值的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对大学生村官素质重要程度和素质具备程度排名前13位因素的分数求平均值,然后再对二者进行kappa值和Gamma值相关分析。旨在通过对比,得出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素质与新农村建设时期村干部胜任力需求之间的差距,为构建大学生村官培育机制找到科学依据。

(一)大学生村官能够胜任的职业素养

1.服务意识与自我调试能力。从均值分析表中看出重要程度均值高于具备程度均值,说明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该素质能力的需求高于其具备程度。从排序号来看,二者均靠前,即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该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也说明现阶段大学生村官具备该方面的职业素养,二者在该职业素养方面具有一致性。

2.人际沟通及用人能力。排名前13位的因素在重要程度均值中没有体现,说明调查人群认为该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大学生村官具备程度均值中该项职业素养排名第4位。说明大学生村官具备该素质,能够胜任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这方面职业素养的需求。

3.全局观与主动性。从均值分析表中可以看出,重要程度均值高于具备程度均值,说明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该素质能力的需求高于其具备程度,从排序号来看,水平相当。表明大学生村官现阶段具备一定的该方面的职业素养。

4.理论知识和智囊素养。测试题目与均值排序号相近,说明现阶段大学生村官素质现状和需求从整体上来说不存在差距,但鉴于重要程度均值高于具备程度均值,所以大学生村官需要不断提高该方面的职业素养,以应对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大学生村官需要提升的职业素养

1.业务处理及创新能力。本文对侧重业务处理能力题目统计分析,得到Gamma=0.327,Apprpx.sig=0.005,说明大学生村官职业素养具备程度和重要程度呈正相关等级关系;均值分析中,重要程度排第5位,而具备程度排名较靠后,因此,从该素质的重要程度来讲,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由于测试题目主要是对业务处理能力的分析,从问卷调查其他部分题目看,并非大学生村官不重视创新能力,而是在职村干部对这一素质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说明现任村干部较缺乏创新意识,这也很可能导致在大学生村官工作考评工作中有失偏颇。

大学生村官业务处理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工作经验,不了解农村实际情况,而这就要求高校和新时期建设中的农村共同提供提升该方面职业素养的机制,为村官提升该方面能力提供平台。

2.从实际出发。同村民进行工作经验交流的测试项排在重要程度的第1位,但是具备素质中,其排名在第35位,形成极大反差,说明大学生村官十分缺乏该素质,因此这是大学生村官首先应提高的关键素质。从均值分析的总体情况来看,从实际出发的职业素养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大学生村官所具备的程度。所以大学生村官素质现状和新农村建设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大学生村官应努力提高该方面的胜任能力,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新时期大学生村官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岗位角色认知:校地共建培养“准大学生村官”

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理论学习阵地,可开设关于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程,为“准村官”提供平台。师资不仅局限于高校,还应当联系当地农村干部,邀请他们作客课堂,讲授宝贵的农村经济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请业绩较为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走入课堂,交流如何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新农村建设管理中。此外,建议各省农业院校和准大学生村官与所在农村,或者新农村建设成绩突出的农村建立联系。村干部把农村每年各项相关数据提供给高校,作为高校研究的直接资料来源,同时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返馈给高校,让高校研究人员参与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做到把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而高校的研究团队应当包括对新农村建设研究深入的教师团体和优秀的“准大学生村官”,这样就为大学生进入农村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的理论平台。与此同时,可以利用假期为“准大学生村官”提供实践基地,让他们深入农村,这样当地村官可以做到手把手教导他们学习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并且使这些“准大学生村官”提前学会与村民沟通,避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工作交流不足的问题和大学生村官受到当地村民非亲缘因素排斥的问题。

校地共建模式作为高校和农村联系的桥梁,为“准大学生村官”提供了理论学习课堂和社会实践基地,为“准大学生村官”提升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及从实际出发的职业素养提供了平台,将改善大学生村官及“准大学生村官”素质现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间存在的不匹配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加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二)岗前职业素养的契合:大学生村官夏令营

鉴于网络平台的效率性和广泛性,可以利用网络构建一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夏令营。高校建立网络平台,实行身份验证制度,为高校“准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假期实践的平台。而这是建立在上述的校地共建基础之上的。自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以来,普遍存在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的问题,而大学生村官夏令营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方法,即提供大学生夏令营的实践基地——校地共建中的农村基地。想考村官的大学生可在网上进行报名,预报考户籍所在地的大学生可报名户籍所在地实践基地,预报名其他省份的大学生村官可选择其他省份基地,提前利用假期接触当地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提高实践经验,而且可以消除和当地居民的陌生感和来自当地居民的排斥感。在夏令营期间,可以由校地共建的高校教师和当地村官对其进行全面指导,整个过程得到他们的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且夏令营的累积培训时间最少应为三个月,而这种经历可作为选拔大学生村官的优先选择因素。当然这里面存在经费问题,国家在夏令营方面应当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作为支持,而报名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也应拿出一部分费用,一方面作为学习费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限制的瓶颈,避免免费搭车者的出现。而对于各方面条件优越又提供不起费用的同学,可通过大学生贷款绿色通道办法来实施帮助。

大学生村官夏令营,让“准大学生村官”真正走入农村,感受农村,学习处理农村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大学生村官职业素养帮助极大,为大学生进入村官岗位提供了平缓的过渡期,使之不会让“准村官”在参加工作时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

(三)岗后职业素质的提升:激励机制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村官法律体系定位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村官“无事可做”的重要原因,从而在立法方面提出建议,但并未对现阶段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根据村委会组织法规定只有具有当地户籍的人才有村委会成员被选举权,但是户籍所在地大学生回本地担任村官者并不占多数,所以惯性的把大学生村官安排为助理职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原因有三:首先是法律缺失;其次是现任村官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权力的阻力;最后大学生村官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也是制约因素。[2](P.20-21)

针对上述情况,江苏省选聘大学生村官任职情况统计(如表3)显示,大学生村官不仅可以担任村两委职位,而且可以进入乡镇直属部门,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3]

借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情况和我们调查问卷显示的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数据,建议各省在优秀大学生村官过了试用期后,如果能够得到当地村委会和当地居民的认可,在选举中,应当给与更多机会担任村两委。经过锻炼之后,胜任力突出者可以担任乡镇相关职位。或者给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校地共建的纽带,把农业研究新成果通过所在农村推广。一个大学生可以和当地几户条件较好的农民共同开展一个项目,项目资金可享受国家的贷款优惠。项目可以是立足农村的蔬菜培育、禽类养殖等。[4)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大学生村官发挥工作积极性,加快新农村建设,也为大学生村官三年后的就业提供了出路,避免调查问卷中显示的大学生考村官只是为曲线考研、考公务员做准备而并未真想扎根农村的情况。

通过岗前职业素质培养,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提升大学生村官岗后职业素质,为其扎根农村不断输入新思想,为其不断进行新创造提供实践平台。

①资料来源: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统计数据。

标签:;  ;  ;  ;  ;  ;  ;  

大学生村官职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基于四川省成都地区的问卷调查_大学生村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