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选择_企业办社会论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选择_企业办社会论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论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以人为本”,破解东北老工业基地职工下岗再就业难题

目前,困扰东北老工业基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富余人员的剥离、再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针对实际,转变观念,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努力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符合东三省省情的就业发展战略。

1.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未低于7%,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从就业数量来看,2002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正好是第一、二、三产业总和的50%,为36870万人。据测算,不算失业人口,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再加上就业弹性系数较低,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十分有限。一般情况下,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会带来一定的就业增长,而实际上当就业弹性系数不断走低时,尽管经济依旧增长,但就业人数却增长缓慢,换言之,一定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就带来与之相对应的就业增长。200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为0.12,也就是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2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2001年我国GDP增长率是7.5%,所能带来的就业增长大约是800万人。在1978~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为0.10,并且总的趋势是下降,这与我国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有所提高有关,受此影响,就业岗位增长速度减缓。1978~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为0.36,尽管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各年度间波动较大,但相对第二产业而言,仍在较高的区间运行,因此,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从产业布局来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与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满足就业需求相结合,第三产业不像第二产业那样具有异地生产和消费的特征,而是只要有一定的需求和支付能力,第三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在当地得以消费,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2.通过制度创新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富余人员分流的加快,下岗人员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不少企业经济不景气,东北三省欠缴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较大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见表1)。

由于东北三省历史欠账较多,目前,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截止2002年年底,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3%,而国企职工历年下岗人数则占全国的25.1%,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22%。从东三省的具体情况来看,黑龙江最为困难,历年国企下岗职工累计高达320万人,居全国第一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3万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改革稳定的大局,党和政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促进再就业工作,截至2003年7月底,全国新增就业37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0万人,从东北三省情况来看,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2003年7月底,黑龙江国有企业职工累计下岗人员中有252.5万人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7%,目前黑龙江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达到460.14万人。随着东北三省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创新力度加大,辽宁省在社会保障工作试点中不断探索,全省就业人数逐年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01年实现就业人数83万人,2002年就业人数跨越新的台阶,达到101万人。但从全国的就业岗位增长情况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岗位的增长数量,仍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目前,为了搞好就业工作,东北三省不等、不靠,开始分散“突围”。例如,哈尔滨市国有企业积极通过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采取“一厂一策”的对症下药方针,减少了下岗和失业,截止2003年11月份,哈尔滨市实现了百户企业改制无“阵痛”,下岗分流不失业。如“哈双新环保”等85户民营企业采取购并或控、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其中,“捷运股份”投入1亿元整体收购了“哈精细化工”,盘活资产8361万元,安置员工344人,承担债务2.5亿元,使闲置多年的设备重新运转起来,工人有活可干了。“哈蓄电池”、“哈大众食品”等20多户国有企业通过引进法人资本、自然人资本及内部职工承债等多种方式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此外,牡丹江市只用短短的200天时间,于2003年8月份,使103户国有企业完成了国有变民营的改制,其中有50户被民营企业整体收购,其余则通过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达到了退出国有序列的目的。在整个改制过程中,由于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实现了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没有出现以往国有改民营时所常有的“阵痛”。现在,老工业基地的困难没有变,问题甚至比过去还多,但由于人的观念在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在变,老工业基地的面貌也就焕然一新。例如,牡丹江市国有企业通过民间资本的收购盘活了存量,有效地解决了下岗和就业的难题,安置了国企职工,据统计,共置换国有职工身份11.3万人,其中在册职工有7.5万人,离退休3.8万人。

表1 2002年东北三省就业、失业和低保情况 (单位:万人、%)

  全国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三省合计  三省/全国

城镇人口比重

 39.1

55.0

50.9

53.0

53.3

国企从业人员

 4818.0 187.7  100.8

176.6  465.0 9.7

规模工业从业人员 5441.0 261.0  124.0

177.0  562.0 10.3

其中:国企从业人员2675.0 168.0  95.0

148.0  411.0 15.4

国企从业比重

  49.2

64.4  76.6

 83.6  73.1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770.0  75.0  23.8

 41.6  140.4  18.2

城镇登记失业率

  4.0

6.8

3.6

 4.9

历年国企下岗职工人数2715.0 243.0 118.0

320.0 681.0  25.1

其中:再就业人数

1808.0 152.4 85.2

182.6 420.2  23.2

国企下岗未就业人数 410.0

7.4  19.3

44.2  70.9

17.3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10812.0 591.1 283.9

462.9  1337.9 13.1

领失业保险人数

  440.0  59.1 15.6

 28.2  102.9  23.4

最低生括保障金人数  2054.0 150.1 149.7

153.1 452.9 22.0

低保占城镇人口比重

4.0

6.5  10.9

7.6

7.9

资料来源:《中国财经报》,2003年10月16日。

3.中央应加大东三省职工基本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扶持力度。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职工下岗失业问题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因为单靠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力量暂时还无法化解困难。以黑龙江省为例,截止2003年全省尚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23.8万人,如果全部实现向失业保险并轨,需支付经济补偿金112.2亿元,显然,单靠地方财政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此外,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企职工将会转变国有身份,黑龙江省现有的222万国企职工预计5年后将有120万人转变国有身份,届时,扣除资产变现等能够安置的部分,还有约80亿元的资金缺口,这也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扶持。如此巨额的改制成本是长期旧体制积淀的结果,单靠黑龙江自身的力量难以承受。对此,中央政府已给予高度重视,2003年10月出台的《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规定,将把辽宁省城镇社保体系试点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试点的重点是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国企职工基本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这对弥补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保资金缺口无疑是雪中送炭。此外,还需中央政府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下岗职工全部实施向失业保险并轨给予适当经济扶持。

(二)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办社会难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面对的第二大难题是企业办社会,这是长期积淀的老问题,之所以至今尚未彻底解决,就在于所涉及的面太广,单靠地方政府无力承担改制成本,为此,必须走出“路径依赖”,通过强化市场意识,运用新的机制,趟出一条新路子。

东北是国家“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有许多行政区划是先“生产”后“生活”再立“市”,有相当数量的钢城、煤城、林城、油城是由计划经济所催生,一些社会职能自然而然地由企业来承担,国有企业办社会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不仅包括宾馆、饭店、浴池这些服务业,而且包括电视台、报社、文艺团体、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甚至还包括公安局和法院、检查院这些上层建筑。目前,东北三省企业办社会负担已经到了非剥离不可的地步,因为这些沉重的包袱压得国有企业喘不过气来,企业要养活这些企业办的社会单位,所需支出越来越大,有的企业每年收益基本都被用于办社会支出。如哈电站设备集团用于企业办社会支出年均约4000万元,如将这些企业办社会职能完全剥离,那么,仅此一项每年就等于增收4000万元。

分析东北三省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可以发现,辽宁省企业办社会问题较为严重,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次之。总体上看,无论是中央企业或是省属地方企业,东三省每年用于企业办社会的补助性支出少则几十亿元,黑龙江则高达120多亿元。其结果,一方面,企业办社会的高昂支出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办社会单位如总靠旧体制养着而不真正进入市场,就永远不能告别低效运行而实现自立。目前,东北三省正想方设法积极剥离企业办社会,例如,大庆市仅石油管理局、石化和炼油厂3家单位,年均补贴企业办社会资金达24.17亿元,为此,剥离工作正悄然进行。大庆市先从教育和医疗系统入手,将其推向社会,2005年将取消所有补贴。剥离企业办社会必须市场化运作,如“哈东光机械厂”对企业办社会单位的剥离办法是,地方若能接收,则通过移交实现剥离;对不便移交的则通过市场寻找接收单位。如他们在移交企业办学校过程中,地方提出须支付400多万元才接收,而国家为企业所能提供的移交费用则远远不够,后经多方寻找接收单位,最终与一所民办学校达成协议,企业以50万元的成本价将企办学校移交给民办学校,并且教师在民办学校中的工资也实现了成倍提高,真正实现了双赢。

表2 东北地区拟破产企业情况

 拟破产企

 涉及人员拟核销呆

 业(户)   (万人) 账(亿元)

东北三省

428 95.4   492

吉林282 42.2   230

黑龙江

 139 242

206

资料来源:胡祥鼎:《国有产权改革调研报告》,搜狐网。

(三)通过破产、并购和债务重组等手段,卸掉东北老工业基地债务负担

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问题与长期以来政府推行高积累、低留成的政策有关,特别是东北是最早进入并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由于长时期执行指令性计划,效益流失十分严重,债务负担逐年积累,以辽宁为例,2003年国有企业不良债务有2921亿元,其中欠银行1891亿元,欠政府900亿元,欠职工个人130亿元。此外,东北三省特困企业较多,特别是一些资源枯竭,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只剩下退出市场这唯一的通道,为此,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实现关闭破产。由于拟破产企业已没有多少有效资产,这在破产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见表2)。

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债务负担过重问题应实施资本结构优化战略,采用兼并破产、核销银行呆坏账等手段实施债务重组,以资本运营再振企业优势。如沈阳市对债务重组实施“合、转、退、减、股”等方案,其中减就是减员、减债、通过债务重组,协调债务缩水核呆工作,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吉林省债务重组是采取购售式债务重组,让国有企业起死回生。所谓购售式债务重组就是组建一家新企业采收购老企业的有效资产,老企业要用资产转让所得来偿还债务。一汽集团就是通过债务重组整合零配件生产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其作法是重点围绕汽车零配件这个主导产业将吉林省的自行车、缝纫机和洗衣机老“三大件”的生产,整合成汽车零配件生产厂家,通过债务重组,优化了产业链,卸掉了债务包袱,拯救了一些国有企业。此外,由于东北三省拟破产企业户数较多,拟核销呆死账近500亿元,数额太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以确保进入破产程序。

标签:;  ;  ;  ;  ;  ;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选择_企业办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