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元危机论”的置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危机论文,美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序言
在美国的双赤字(财政赤字与国际经营收支赤字)急剧增大的背景下,“美元危机论”再度甚嚣尘上,而“美元汇率危机论”也接踵登场,美元汇率不断下跌,有关2005年美元贬值的预测数字也屡见不鲜。国际经常收支赤字额超过GDP(国内生产总值)的5%界定为危机、外债净额超过20000亿美元为危机、国际经常收支赤字额超过5000亿美元为危机。而以这些数据为“依据”来论证“美元危机”的迹象也已经出现,人们对美元出现危机的担心正日益增强。
但是,这种种“危机”却没有对所谓的“危机”作过具体的定义,更多的只是一些感情上的用词。不少学者也提出了“美元危机”,但对迄今为止“美元危机”是否已经出现,也同样没有明确的答复与论证。
为此,本文拟从各个角度(也包括实务性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即“美元危机”到底指的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美元危机”是否已经出现?
一、所谓“美元危机”
所谓“美元危机”指的是美元汇率的急剧下跌(作为其副产品,则是利率的急剧上升)以及其后引发的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如果以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变动来看,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从1美元=104日元急剧下跌到1美元=80日元,其后保持了这一汇率水平,使日本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负增长;以美元对欧元的汇率变动来看,在短短期间内也从1欧元=1.3美元急剧下跌到1欧元=1.5美元,对欧盟经济起到了重大的抑制作用。再如,美元的实际比率水平以1973年3月为100的指数,2004年1月为81,在短短期间内急剧下跌到60,对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也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
尽管美元汇率有某种程度的下跌,但如果其他国家的生产率仍有上升的余力,可以吸收本国货币汇率上涨的压力,不仅本国经济而且世界经济整体仍可确保适度的增长的话,那么即使美元暴跌也不能称之为“美元危机”。
从以上的事实看,“美元危机”是难以用数字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的。
此外,“美元危机”固然指的是由于美元暴跌引起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但是多长时间、多大程度的美元下跌才称得上是“危机”,这也难以有明确的定义。
为此,尽管“美元危机论”甚嚣尘上,但其涵义、内容却是极其模糊的。
回顾战后的历史,具有真实意义的“美元危机”应是1971年8 月的所谓“尼克松冲击”所导致的由于美元的贬值而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及其后美元的暴跌。1美元=360日元的汇率在约4个月的短期间内下跌到1美元=308日元,其后又继续下跌,到了1973年上半年,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汇率制度均改为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美元的实际汇率在三年期间内下跌了16%左右,世界经济经历了严重的紊乱,日本的中小出口企业蒙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继此之后,是1985年的大国首脑会议,一贯标谤美元领导地位的里根政府终于放弃了强势美元改革,如表一的数字所示,美元的实际汇率在四年期间急剧下跌了30%,日本由于日元的急剧性升值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减速。为了缓和经济的衰退,日本采取了大幅度的宽松金融政策,这种政策乃是酿成其后日本“泡沫经济”的重大原因。
表一 主要货币名义实际汇率与美元对日元汇率的变动
(货币名义实际汇率指数,1990年=100;美元对日元的汇率指年平均数字,1美元=多少日元)
年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美元对日元的汇率
1970
137.444.549.3173.6 360.00
1971
133.945.150.6173.6 350.68
1972
123.850.351.9165.8 303.17
1973
115.051.657.5147.1 271.70
1974
117.950.060.7142.3 292.08
1975
117.948.561.7129.9 286.79
1984
145.073.884.2111.5 237.52
1985
149.975.584.6111.4 238.54
1986
122.096.491.9101.5 168.52
1987
107.9104.7
97.299.4
144.64
1988
100.4116.0
96.6105.4 128.15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98年)
但是无论从世界经济整体或某一个主要发达国家看,世界经济的低迷与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比较,都是很轻微的(见表二)。如果将“美元危机”定义为美元暴跌使世界经济陷入恐慌之中”的话,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美元危机”。
表二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动
年份
世界
美国日本工业发达国家
1970
3.40.0 9.4 2.9
1971
3.73.1 4.2 3.4
1972
4.74.8 8.4 5.0
1973
5.95.2 7.9 5.9
1974
2.3-0.6-1.2 0s.6
1975
1.3-0.82.6 -0.1
1984
4.86.2 4.3 4.5
1985
4.03.2 5.0 3.3
1986
3.42.9 2.6 2.9
1987
3.93.1 4.1 3.2
1988
4.53.9 6.2 4.3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98年)
1973年前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面临过重大的考验,但这是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后遗症和世界各国为了转向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所产生的经济紊乱的双重影响而导致的后果。尽管有“尼克松冲击”这样过激的制度转变,但世界经济却显示出强大的抵卸能力,并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的经济危机。
为此,当前许多学者所敲响的“美元危机”警钟到底依据的是什么样的标准呢?这也许有些失之稳妥、且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吧!
二、“美元危机说”引发的思考
(一)争议论点的整理
有关“美元危机”争论的论点,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赤字及其背后的财政赤字,以及美国能否继续维持填补这种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可能性。
认为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赤字并不会构成“美元危机”,美元作为国际外汇储备货币的地位仍然安稳的学者们的主要论据有四(注:《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2004年12月4日,第64页。):第一、国际经常收支赤字并非反映美国经济处于弱势而是处于强势的标志;第二、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原因乃是海外需求的疲软,但这种形势迟早是会改变的;第三、国际经常收支赤字乃是由于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开展营业活动所造成的;第四、外国的中央银行对美元仍有需求。
反之,持相反意见的学者们则认为:关于上述的第一点,来自海外的投资得以持续的原因是它们在美国的投资可以取得高于在欧洲与在日本投资的投资收益。20世纪90年代是这种情况,但到了前几年,情况却已发生了充化,美国的长期性外资直接资本投资净额已趋减少。最近美国来自海外的投资投向非生产部门和短期资本投资者已日趋增大。关于上述的第二点,持不同看法的学者们则认为,2001年欧洲与日本的国内需求的增长幅度虽然高于美国,但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赤字额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关于上述的第三点,持不同看法的学者们认为,美国企业在与其海外子公司之间的贸易方面持有逆差,这些逆差得由来自海外的资金加以填补。关于上述的第四点,持不同看法的学者们认为,亚洲地区各国(各地区)的中央银行已经对过去所大量购进的美元感到担心,已开始考虑将之转换为其他国家的货币。
以上这些争议的论点是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人们担心发生“美元危机”的焦点——正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于2004年11月19日召开的欧洲银行业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是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赤字一直是靠来自海外资金加以填补的,而这正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因为,来自国外对美元资产的净投资额不可能在目前的水平上永远持续地增大下去”。(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2004年欧洲法兰克福银行业大会上的讲话,引自美国国会,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文化。)
对“美元危机”的担心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果海外对美元资产的需求一旦减退,美元汇率将进一步下跌,对美元债券的投资减少,美国的长期利率将会上升,美国的财政赤字也将难以为继。这是由于美国(特别是美国家庭)的储蓄率低下,企业继续进行巨额的投资,财政不断出现巨额赤字所致。将双料赤字、家庭储蓄率低视为引发“美元危机”的根本原因乃是尚未进行深入探讨而得出的看法,但这却为许多人所深信。
不过,下文将会论述到这种论点是需要进一步加以分析、探讨的。笔者虽然不敢自认为是持“美元危机”与“美元暴跌不值得加以重视”观点的乐观论者,但也不想草率地认为“美元危机”已经存在:笔者只是认为应当对这一问题作更加深入、更多方面的探讨而已。
(二)美元受到信任的基础在于美国经济的强大
持美元暴跌与美元危机的可能性不大这一观点的人们(包括笔者本人)的论据是:人们对美元的信任感依然没有崩溃。人们对美元的信任并不取决于双料赤字的庞大和赤字额与累计外债净额对GDP比率的高低, 而是取决于美国经济持续固有活力的发展与支撑这一发展的美国企业的经济实力。在这一方面(日本的)米仓茂先生使用多种数据作出了有说服力的论证。(注:米仓茂,《对美元信任感的要因》(上)、(下),日本佐贺大学《经济译丛》第37卷第3期、第4期(2004年)。作者在这篇论文中对不断传闻“美元危机”已经如何如何地严重,而在现实中却还不存在美元危机的理由给予了明确的答案。)
下文就笔者对米仓茂先生的论点的理解作一些解读。
美国的对外债务是由美国企业与美国政府背负的。美国企业经济持续保持着有活力的发展,投资机会多就会有旺盛的资金需求,它们利用赢利能力强、市场价值高、健全的财务管理,在国内外以股票上市和发行公司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海外投资商信任美国企业的经营健全,就会不断地对美国企业进行投资。而且,有经济实力的美国企业的债务比率也决不会比其他外国企业高,且具备偿债的能力。盈利差的美国企业则积极地从海外寻找资金来源以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为此,美国企业外债的增加并不是由于其国际竞争力下降所导致的结果,而是其争取高盈利的行为。外国投资商不断对美国企业进行投资表明了他们对这些企业的信赖。外债的累积与外债输入的增加只不过是美国企业争取增大赢利的结果。就美国政府的借债看,美国政府有征税权力,只要美国经济继续发展,美国政府就具有充分的偿债能力。
有人认为导致美国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另一个原因是储蓄率低,但是如果将不断上涨的住宅价值加以现金化加进家庭收入的话,那么美国的储蓄率将会上升到26%。
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英镑不得不丧失掉作为世界性货币地位的原因并不是由于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赤字庞大,而是由于支撑人们对英镑信任感的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所致。
不少人认为,为了弥补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美国不得不举借外债,这也与事实相反。发行公司债和股份上市是美国企业为了筹集开展企业业务所需的资金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弥补国际经常收支赤字而进行的。
美国政府发行国债也不是为了弥补国际经常收支赤字,而是为了开展必要的政府活动而进行的资金筹集。
海外投资商在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和企业的公司债券、股票时,也完全没有想到是为了弥补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赤字而购买这些债务的。
就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状况看,2003年年底的债务余额为67600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额预计将从2004年的4450亿美元逐步削减到2005年的3300亿美元、2006年的2610亿美元、2007年的2330亿美元、2008年的2280亿美元和2009年的2190亿美元。就债务余额对GDP的比率看,2003年底为36%。尽管每年的财政赤字趋于缩小,但债务余额到2009年底将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对GDP的比率预计将提高到39%(注:美国总统府的行政署,《2005年度财政年度中期评论》,2004年7月。)。但与日本相比,日本中央政府的债务余额对GDP的比率则已经远远超过了100%。
(三)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意义
美国企业在国外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它们的海外附属企业为外国的消费者提供了商品供应;如果没有这些海外投资,这些商品供应原本应该从美国进口的,现在这些商品供应却成了与美国无关的交易了。反之,外国企业在美国进行投资,原来美国由进口的商品现在则成了美国的国内交易了。
美国政府将国际经常收支数据加以分类、调整,计算出所谓“所有权国际经常收支”(即将一般的国际经常收支和美国来自海外子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外国得自在美国子公司的投资收益的差额进行加减所得的值)。根据这样的调整计算,1982—2003年期间的国际经常收支累计额为:一般的国际经常收支赤字为32400亿美元,所有权国际经常收支赤字额为17891亿美元,减少了近14000亿美元的赤字额。(注:美国经济分析局,补充估算《所有权国际经营收支,1982—2003年》,引自BEA HP的资料。)一般的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累计额与所有权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累计额的差额虽然并非全部为美国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所持有,但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为外国企业和一般投资商所持有,这就与一般的对外债权的意义完全不同了。
此外,随着经济国际化的进展,企业活动对国界的意识不断淡化,这种跨国企业活动飞速扩大。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对跨越国界的交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对外债务等数额的大小,到底是好还是坏、是喜还是忧、是有利还是不利,已是很难加以正确评断的了。此外,虽然有一部分亚洲地区国家因持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而感到有风险,但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却并不对此感到威胁,它们对用美元或用其他货币来储存外汇并不会太介意,只要外汇储备增加了,它们就感到高兴。而许多国家也均要求国外旅客用美元支付旅游费用与购物。在当前这样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那些原来为国界所限制的种种思维,也许都正在被迫发生重大的变化。
表三与表四列示美国1980年底到2003年底的对外债权、债务余额的对比。
表三 美国对外债权、债务地位的变化
——1980年底与2003年底的对比 (单位:10亿美元,倍率)
1980年 2003年增长倍率增长额
对外债权、债务地位361-2430 -
-2791
对外债权额9307203 7.7 6273
政府部门 237269
1.1 32
民间部门 6936934 10.0 6241
直接资本投资 3882069 5.3 1681
公司债44 502
11.4 458
股份 19 1972 103.81953
非金融机关的对外债权 38 615
16.2 577
美国银行的其他债权2041776 8.7 1572
对外债务额5699633 16.9 9064
对外国政府部门的债务 1761474 8.4 1298
对外国民间部门的债务 3938159 20.8 7766
直接资本投资额1271554 12.2 1427
美国国债 16 542
33.9 526
公司债务 9 1853 205.91844
股份 65 1538 23.7 1473
货币 24 318
13.3 294
非金融机关的对外债务 31 467
15.1 436
美国银行的其他债务1211887 15.6 1766
注:直接资本投资按投资企业所持有的土地、建筑物、设备与库存物资等资产的时价价值计算。2003年为暂定数字。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现代商业概览》,2004年7月号,《2003年底美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表四 美国的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的对外债权债务地位的变化
——1980年底与2003年的对比 (单位:10亿美元,倍率)
19802003 增长倍率
增加额
政府各部门的地位65-1753--1818
对外债权
237 269
1.1 32
对外债务① 172 2022 11.8
1850
民间部门的地位 296 -677--973
对外债权
693 6934 10.0
6241
对外债务② 397 7611 19.2
7214
(其中)对民间部门部分 (353) (7299) (20.7)
(6946)
注:①由外国政府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及其他政府债券,其他政府债务和外国民间部门所持有的美国国债以及外国所持有的美国货币的合计。
②从对外债券总额扣去(1)的政府部门的对外债务额所得的差值。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作者根据第三表的原资料中的对外债款、债务余额表的数字整理、编制。
从1980年到2003年的23年期间,美国的对外债权、债务地位恶化了28000亿美元,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对外债务额增加91000亿美元、对外债权额增加60000亿美元,但其类型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国有很大的差别:发展中国家债务国的情况是净债务额急剧增大,没有来自海外的民间直接资本投资与债券投资的收益,本国企业在海外筹集资金也很困难;为了弥补国际经常收支的赤字,政府得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按很严格的条件取得贷款,一般的情况是要依靠不平等的交涉从海外贷取资金来弥补国际经常收支赤字与财政赤字。而美国的情况跟这些发展中债务国的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二,美国的对外债务的增加,虽然有政府部门的对外债务的增加,在其所增加的18000亿美元当中,对外国民间部门的债务增加包括外国民间部门所持有的美国国家债券增加的5260亿美元和外国民间部门持有的美国货币额增加的2940亿美元;其余的约10000亿美元才是对外国政府部门负债的增加。绝大部分的外债增加是来自对外国民间部门的负债(直接资本投资14270亿美元、公司债券18440亿美元、股票增加额14730亿美元等)。这些外国民间部门持有美国外债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它们对美元的信任感。在对美国持有债权的群体中,由于对美国经济活力动向的评价不同而分为两类,一类是仍在积极对美国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另一类是勉强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因此,只要美国经济继续有顺遂的发展,第一类的“积极派”就有可能继续增加对美国的投资。问题在于第二类的“勉强派”,其代表性群体是以日本政府为首加上那些外汇储备额不断剧增的各国政府中的一部分。
第三,美国民间部门的对外债务额与对外债权额均有大幅度的增加,对外债权债务净地位(净值)恶化了近10000亿美元,换句话说,借债增加了,但投资也增加了(见表四)。这和单纯由于营业状况恶化而向外国民间部门借款来弥补企业亏损的形态是有很大区别的。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具有世界规模的金融中介机能的金融市场,它能起到世界金融中介的作用。
此外,美国国际经常收支赤字是由于美国经济活跃所造成的,其主要原因之一确实是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但因此而将财政赤字视为导致美国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直接原因,是不当的。(注:米仓茂,《对美元信任感的要因》(下),日本佐贺大学《经济论丛》第37卷第4期(2004年)。米仓茂先生在这篇论文的第六节,否定了美国国际经常收支赤字与财政赤字之间有直接关系。)
在美国的经济中,民间部门占有很高的比重,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发生当然主要是来自民间部门,缩小财政赤字未必就能立即导致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减少。
姑且不去讨论对持有美元资产的“积极派”的态度,可能引起“美元暴跌”的导火线主要在于那些“勉强派”,这些“勉强派”的国家今后在外汇储备额有所增加时,正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所担心的那样,它们会以何种比例来增加美元资产呢?就一般常识而论,这些国家如果继续持有国际经常收支盈余、外汇储备额得以有所增加的话,它们一定筹出一定比率的外汇来投资于美元资产(注:见国际清算银行(BIS)2004年年报。该年报指出,2003年底世界的外汇储备总额约为30300亿美元,其中美元占21000亿美元,占69%,就1998年到2003年期间世界外汇储备额的每年增减趋势看,美元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该年报对此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数字。BIS《第74次年度报告书》,第89页。)。这些国家自然不希望国际经常收支盈余额(包括对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盈余)会出现急剧的减少,对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盈余额的减少意味着它们对美国出口的减少和来自美国的进口增加,这对世界经济整体来说都是不行的。为此,即使是“勉强派”的国家,也不能不增加美元资产持有额。
“积极派”的构成大部分是各种机构的投资商,他们即使冒着投资的风险,也仍需选择美元资产投资。这是由于纽约金融市场提供美国银行的优质服务,是世界上最便于利用的国际金融市场。有价证券的市场活动性强,期货交易的手段灵活、多样,便于投资活动与投资交易:投资商要避开美元资产进行投资活动是不可能的。只要美国经济与美国企业能继续保持有活力的发展,这些投资商就会继续增大对美元资产的投资。
三、美元并没有不断趋于下跌
不少学者认为,尽管世界各地都出现了“美元危机”已经接近危险线的议论,但令人担心的“美元危机”却并未发生。原因很简单,不仅美国国民、而且连其他国家的多数人群并没有丧失对美元的信任感,人们对美元的持有额仍在不断增加。
那么,“美元持有”是什么概念呢?“持有美元”指在汇率自由开放的条件下对美元资产进行现买期卖交易的合计,一言以蔽之,就是买进美元资产加以持有便是“持有美元”的本质。当前持有美国国家债券的日本投资商如果按现有汇率条件保留持有这些债券的话,那么这些投资商便是“美元持有”者,但假定这些投资商是利用美元汇率变动的预期进行美元资产的期卖的话,那么“美元持有者”便转变为“期卖”的对象,即美元资产的“期卖”人。
表三与表四中所列示的美国对外债务净额则全部是美元资产的现买数字,没有反映期货交易的数字。如果按美元资产期货交易额计算的话,那么美国的对外债务额还更大。
在美国民间部门的对外债权、债务项目中,非金融机构的对外债权、债务额和美国银行的对外债权、债务额均大致相等。非金融机构的对外债权与对外债务额反映了美国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债权、债务;而美国银行的对外债权则反映了对其海外分支行与其他对象的贷款;这主要是在欧元市场的美元存款交易。
在现实的过程中,一旦发生货币危机,首先会出现大量抛售美元资产期货,接着会发展到抛售手头所持有的美元资产。这些交易达到极限时,就会出现危机的货币、甚至会以欠债的方式把美元抛售出去,这是一般进展的过程。美国货币开始暴跌时,首先会出现抛售期货。接着是我国债权人抛售美元债权,收买方当然是美国的机构,为此美国的对外债务会出现急剧减少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银行会通过其海外分支行增加贷款,同时会出现美国银行对外国银行在美国分支行增大融资;这些是由于美元资产持有者抛售美元资产所引起的种种迹象。
在美元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估计会出现如下的现象:以原油为首的世界主要初级产品都是以美元计价进行交易的,这些初级产品的主要进口商当然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民间企业,它们正是具有庞大出卖美元资产的潜在势力。2003年世界贸易额(出口贸易额)约为7300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和矿产品(包括原油)的合计出口贸易额为1630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贸易额的22%(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统计,2004年》。)。工业发达国家为了保持一定的生产水平,必需进口这些初级产品;不管美元汇率的动向如何,总要不断地进口这些初级产品。为此,当它们判断美元汇率会趋于下降时,它们就很可能购进美元期货,美元就会比其他通货更早进入期货买进,这样就会抑制美元币值的大幅度下跌。当然这些初级产品的出口商卖出美元期货的现象也会出现。初级产品的生产国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本国通货与美元的关系是和美元与日本的关系不同的,预计美元对它们的本国通货的汇率的下降幅度会比较小。为此集中期货出售的风险相对地也会比较小。
根据米仓茂先生的观点,在对美元的信任感方面,考虑了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也就是考虑了美国企业的财务能力和资产状况。考虑了美国经济整体的状况是否良好、考虑到美元在世界上所起的广泛的作用,就不能如一些学者所简单指责的那样,认为人们对美元的信任感已经崩溃。其重要原因有:在发达国家当中,美国经济持续着最有活力的发展,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世界上是最有实力的,纽约金融市场持续提供着最优质的服务。对美元的信任感便是由这些不能用数字表达出来的各种要素综合组成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用对外债务和国民经常收支赤字来判断信任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带有强烈国界意识的重商主义的判断,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并不是很现实的。
四、问题何在呢?
如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还没有发生过使世界经济陷于大混乱、大恐慌的美元危机,看来在今后的短期内也不会发生。那么就目前的现况看,到底有什么问题使人们感到似乎情况并非如此,而似乎是危机四伏呢?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美国本身的问题。
战后,无论是尼克松冲击也好,或者是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也好,都使国际金融界经历了重大的考验,但世界经济并没有发生大混乱,这是由于各国运用了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应对以及各国之间有着紧密的协议协调体制。为此,即使作为一个大国的美国,也不能光凭自身的利益进行金融操作,这就最终使避免发生世界经济混乱局面的协议得以达成。
尽管如此,但美元汇率的水平毕竟是由美国说了算的。但是,如果市场感到美元汇率水平有过高估值的话,美元币值便会下跌,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元的暴跌。美国深知如果美元暴跌给对方造成经济混乱的话,那它自己也不会有好日子过。美国的双料赤字问题并非在今后2—3年内能够扭转的,这一点美国与其他国家都是很清楚的。
为此,只要各国之间还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到要保存这种关系的话,光凭当前这些双料赤字的数据是不能认为正在出现“美元危机”的。
那么,为什么美元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等美国政府首脑要敲起“美元危机”的警钟呢?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美国国民、特别是对美国政府提出的“要认真进行自律”的一种警告吧!
无论双料赤字有多大,仍应认识到只有美国政府的政策方向才是左右人们对美元信任感的主要因素;不管双料赤字数额有多大,只要美国意识到双料赤字的严重性、继续保持自律的意识,那么,市场对美元的信任感就会持续;只要美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美国国民继续保持着对美元的信任感,那这就是抑制美元暴跌的最大力量。一旦出现美元暴跌之时,那便是美国国民对美元丧失信心之日。
第二,美国以外各国的问题。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制和世界经济结构下,问题在于对美国经济发生依赖的各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亚洲各国的经济运行情况。
日本经济直接地、间接地严重依赖于美国经济,因为尽管美元还没有出现暴跌,但在几个月期间内,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便从一美元=120日元下跌到100日元,日本经济已经受到很大影响。尽管世界经济没有出现大恐慌、美元没有出现危机,但日本的经济体质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出口的景气所左右,日元只要有轻微的升值,便会受到近似于“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
目前各国、各地区的外汇汇率随着它们的经济变动循环周期和中长期的经济增长率预测,而有不同的变动动向。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景气周期不同,经济的成熟程度和今后的经济增长潜能也各有所不同,在这样的状况下,短期的经济景气还不可能对货币汇率发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英国是在世界上持有第二位巨额金融资产地位的国家,它难以在国内充分运用这些产品,为此不得不到国外寻找其运用的空间。美国是一个债权大国,但多数债权却是英镑债权,对外投资所冒的汇率风险不大。
各个国家虽然没有必要去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充分平衡,但无论是日本也好、欧盟的成员国也好,它们都不会希望成为美元经济圈的成员。因此,它们只能选择像东亚、东南亚国家那样组织起自己的一个共同体(注:拙著,《走向东亚、东南亚货币圈的第一步——区域内出口贸易的本国货币计价》,载于日本外汇、贸易研究会,《国际金融》,总第1131期,2004年9月1日。),这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这种共同体只能构筑起一个对外经济没有太大的不平衡的体质的经济体而已。
结束语
无论是国家也好,企业也好,它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多半都会出现巨额的负债和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状态。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经济高增长时代,企业处于有巨额借款而银行则处于有巨额放贷的状态。
美国经济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不断地接受了庞大的移民人口。而与此相反,日本和西欧则基本上已经走上了老龄国的道路。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的国内资金需求殷切,这自然会反映到美元汇率的变动趋势上来。
“美元危机论”者认为,美国双料赤字额急剧地庞大化,结果导致对外债务余额的急剧增长。这种无节制的经济运作之所以成为可能,乃是由于美元是处在世界轴心货币的地位上。因此,美国的无节制的经济运作乃是“美元危机”的根源。
但是如果稍许冷静地加以思考,就可以看出,情况并非如此。在布雷顿森林体制建立时,确实曾经给予美元以“世界轴心货币”的地位,但如果认为从此美元便能至今仍然保持这一地位,则是错误的。无论是在七大国首脑会议上、还是在其他的重要国际会议上,美国之所以能处于领头的地位,基本上是由于它持有与其世界轴心货币地位相称的经济实力。而它要保持这一世界轴心货币的地位,也需要付出必要的努力。即使上文所列举的“勉强派”也正是因为它们对美元持有基本的信任,才会持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
世界各国虽然担心最近美国双料赤字的剧增,但更担心美国为了抑制财政赤字及其民间消费低迷所导致的国际经常收支出现盈余,即所谓“恐怖的平衡”。为此当前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及与其经济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所最关心的问题,乃是进行协调以防止“美元危机”的出现。当然,美国有降低美元汇率的需要,但它也会注意防止美元的暴跌。
持有巨额国际经常收支盈余的国家在美国的“恐怖的平衡”形势没有消失以前,它们自身应当努力并且依靠地区的共同努力,实施减轻对美元的依赖程度的政策,以求实现软着陆。
笔者认为美元还没有出现暴跌的迹象,但如上所述,即使是美元程度不大的下跌,也会给日本的经济前景带来不好的影响。不过,冷静地加以考虑仍可看出:在高经济增长时期,从国际经常收支出现最高限额之后,大致便会引来相当长时间金融紧缩期,这时弱质的产业与企业便会趋于被淘汰,这固然是一个冷酷的现实,但跨过这道难关,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便会保持十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进入浮动汇率制度、进入稳定经济增长时代之后,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沉重包袱将会解除,相当长时间的金融紧缩阵痛也会消失。这虽然很冷酷,但却是经济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日元汇率的上升取代了以往的金融紧缩而成为促进经济新陈代谢的催化剂。现在虽然要付出重大的牺牲和努力,但日元汇率的上升却会培育出一批拥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这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外汇汇率的理论,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由于资金需求强劲,容易导致外国资金的流入;而经济增长低的国家便会将其积累的金融资产流向高经济增长的国家,以追求较高的利润回报。后一类国家虽然得冒汇率波动的风险,但它们考虑到在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协调体制下出现美元暴跌的可能性不大,为此便出现了众多的巨额资金集中到美国的趋势。
美国的双料赤字是由美国经济自身的原因引发出来的现象,美国为了追求高经济增长而集中了来自各国的资金。美国的长期利率虽然较低,但它有活跃的住宅建筑热潮、住宅价格的高涨、住宅借款换期所产生的剩余利润,加上由此引发出来的个人消费强劲和易于取得减税的环境,活跃的海外投资及随之而来的出口贸易相对减少。如果将所有这种种侧面的因素综合加以冷静地考虑,“美元危机论”是有许多破绽的。
但是持续持有国际经常收支赤字的国家,其货币却无论如何要受到币值下跌的压力。投资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回报,美国不可避免地必需提高利率以引进资金。这虽然不一定引发美元暴跌,但美国却要持续面临美元下跌的压力;“美元危机”虽然不一定会爆发,但美国及与其经济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却均需进行自律和采取改革,以改变当前的现状。
标签:美国国债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债权资产论文; 债权投资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债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