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分类指导的建设与实施_国内宏观论文

民族地区分类指导工作的构建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地区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受不同的历史条件、民族文化、地域分布、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将长期存在。2005年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上提出了“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制定并实施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政策措施”的指导思想,对我们科学确定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充分发挥各地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面对民族地区发展总体水平低且严重不平衡的实际,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分类指导。[1] 但分类指导工作如何科学定位、有效实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自治县为例,从分类指导工作的前提条件、方法及实施三个方面,对民族地区分类指导工作的构建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分类指导工作的前提

分类指导工作的前提是必须要认识到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性。以全国120个自治县为例,2004年,GDP前10位的自治县平均值为42.42亿元(当年价计算),后10位的平均值为2.55亿元,前者为后者的16.63倍。120个自治县县域人均GDP为4719元。但平均数并不等于大多数,人均GDP位于平均数以下的有72个自治县。其中人均GDP在一万元以上的自治县有14个,2000元以下的自治县有7个。①

为了比较120个自治县发展水平差距,我们引入计算地区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数来加以说明。根据Fei,Rains和Kuo(1978)[2] 的定义,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的n=119,代表119个自治县,代表第某个自治县的人均产出,代表基尼系数,用来衡量各自治县发展差距及年度变化。表1显示了以人均GDP计算的119个自治县经济发展的基尼系数,从横向看,各年差距较为明显。从纵向看,各自治县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变大。

二、分类指导工作的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自治县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有必要按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指导。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呢?

中国县域经济研究所对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连续5届的评价,该评价指标体系由三大类共7个指标构成,从经济实力、富裕程度和发展速度3个方面对全国县域经济进行了评价,其中经济实力包括年末总人口、GDP、地方财政收入;富裕程度用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个指标来反映;发展速度用GDP增长率来反映。[3] 本文参照该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了各自治县2004年的6个指标: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GDP增长率,对其经济发展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查得相关指标,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各自治县按其标准化后的指标体系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全国的自治县划分为4大类。其中,第1类共5个自治县,第2类共14个自治县,第3类共43个自治县,第4类共58个自治县(见表2)。[4](P122~147)

注:因四川省北川自治县是2003年才成立的,因此,在纵向比较中我们给予剔除,共119个县。

然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自治县各类别的基本经济特征,从以下方面分析四大类型自治县的基本经济特征。

1.经济规模

从平均经济规模来看,第一类自治县经济规模最大,县域GDP平均为25.14亿元,依次往下各类自治县经济规模递减,第四类自治县平均GDP为6.81亿元。从GDP的增长速度来看,第一类自治县从1998年的25.1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9.17亿元,增长了95.62%;第二类自治县增长速度最快,为114.85%;第三类自治县增长速度最慢,为60.37%;第四类自治县1998年平均GDP为3.86亿元,到2004年为6.81亿元,增长率为76.63%。

2.收入水平

从人均GDP指标来看,第一类自治县和第二类自治县平均人均GDP都要远大于全国自治县平均水平,第三类自治县要略低于全国自治县平均水平。其中第一类自治县平均人均GDP最高,到2003年度超过了10000元,2004年达到12728元。而第四类自治县1998年平均人均GDP为1744元,到2004年才只有2959元,人均GDP平均水平最低。从人均GDP增长情况来看,第二类自治县平均人均GDP增长最快,达到111.56%,其次为第一类自治县,为92.91%,第三类人均GDP增长最慢,为55.63%。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2004年,第一类自治县为3581元,第二类和第三类自治县分别为2693元和1819元,第四类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仅为1449元。

3.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产业结构演进有着比较稳定的内在联系,并呈现出一定的序列性。由于这种内在联系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的存在。实际上,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质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上。[5] 从我们作出的人均GDP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关系看,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人均GDP有较大的相关性,表现为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高,相应的人均GDP也较高。各类别非农产业产值差异较为明显,从分类别看,第一类自治县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9.38%,第二类自治县达到76.48%,而第三类自治县为63.65%,第四类自治县仅为58.23%。从非农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来看,第一类达到45.99%,第二类、第三类分别为42.39%、32.13%,第四类仅为28.39%,表现为产业构成以农牧业为支柱,其他产业比重较低。

4.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指整个生产部门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可以综合表明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自治县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类别比较来看,差异较大。2004年,第一类自治县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2032元,第二类和第三类分别为8277元和4057元,第四类自治县最低,为3241元,表现为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条件落后。而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从基础上制约农业比较收益,反过来又影响农业对资金,特别是对银行贷款及社会和农户投入的吸引力,造成农业投资不足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之间内在的不良循环,使得地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从自治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来看,差异也较为明显,2004年,第一类自治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高达31508元,第二类自治县为20272元,也相对较高,而第三类和第四类自治县相对较低,分别为7574元和5556元。

5.经济增长动力

众所周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外贸。在相对封闭的市场中,收入低导致地区购买力低下,市场狭小,对投资品的需求也不高,也导致资本不足,生产率低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6](P271~272) 的恶性循环。因此,在相对封闭的市场中,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就构成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对地区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持续的影响。从自治县分类别的情况看,第一类和第二类自治县市场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经济增长动力较强。2004年,第一类自治县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2740元和3557元,第二类自治县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3061元和2066元,县域经济增长也处于较为明显的上升期。第三类自治县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812元和1226元,而第四类自治县由于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治县内部市场相对狭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866元,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相对较少,为1455元,造成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弱,经济增长动力相对不足。

关于各类别自治县发展阶段的划分,笔者参照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研究[7]~[8],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动力及经济活动分布与区际联系等方面对全国自治县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行阶段性划分,分为不发展阶段、过渡性阶段、经济成长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和发达经济5个经济发展阶段,在综合各类别自治县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类别自治县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的特征进行了界定。

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上升,县域经济基本符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内联系和区际联系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规律(见表3)。其中,从自治县的经济发展看,第四类自治县处于不发展阶段,第三类自治县已经进入了过渡性阶段,向成长阶段迈进,第二类自治县已进入了成长阶段,第一类自治县已经进入走向成熟阶段,但与经济发达阶段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分类指导工作的实施

通过对自治县经济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四类自治县在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动力等方面分层较为明显。各类别自治县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制定政策必须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实施分类指导。因此,各类别自治县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是:

对于第四类自治县,由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农业资源相对分散,交通又不方便,发展农业产业化起步难度较大,需要重点加强农业投资,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找到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方向、重点和空间,科学确定各自治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同时,要把分散的农业资源相对集中起来,搞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把一家一户的无序生产转变为在一定组织内部的系统化、有序化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对于第三类自治县,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等的缺乏,规模偏小,生产集中程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应在立足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立足工业强县的战略,确立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培育和生成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依托核心产业向相关产业拓展,走专业化生产下相关多元化的发展路子。政府应重点加大一次性投入的力度,使地区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快速实现向经济成长阶段过渡。

对于第二类自治县,应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根据实际发展具有特色的地方经济,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同时要一手向外,一手向内,双管齐下,创造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的机制及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法制环境,为外资的进入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形成地区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对于第一类自治县,县域经济要更进一步实现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做强龙头企业,加大县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对外竞争。形成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区域块状经济。同时,合理规划工业开发区,走工业园区连片开发的路子,发挥工业园在聚集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工业布局的优化。紧密围绕空间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目标,出台外商投资建设用地以及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投资平台,鼓励企业招商引资,让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壮大资金,以更强的优势实现生产、销售。

收稿日期:2007—01—2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民委重点项目《2005年度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研究报告》(项目编号:MSY050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数据来自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本文的大部分数据资料的获得得到了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和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特表示感谢。

标签:;  ;  ;  ;  ;  ;  

民族地区分类指导的建设与实施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