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生就业推荐工作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作论文,职高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推荐职高生就业也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办学动力与活力之一。职业学校学生经过二三年的专业学习,已获得了一技之长,然而在纷繁的职业世界里,对尚未步入社会的职高生来说,却是那么陌生,为使职高生把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个人的专长与职业特点结合起来,就业时需要我们老师指导与推荐,另一方面,用工单位也希望招收有一定专长的年轻人,特别是职业学校毕业生作为新员工。这样就业推荐工作作为联系用工单位与毕业生的纽带,就显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我从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已有四五年,现将这几年工作中所获得的一点经验写出来,供同仁们参考。
一、职高生就业前的就业教育及其方法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产品的包装,已成为商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产品在销售前总要经过一番包装以保护产品、美化产品、宣传产品,以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生产的产品就是毕业生,因此在就业推荐前也需要“包装”,即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通过就业教育,使学生知道求职的过程与必要的求职艺术。从而保护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少受挫折,以顺利地把毕业生“推销”出去。
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是:
1、新的就业观念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劳动就业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新形势下,职业学校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三结合”的就业方针,然后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树立“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都属于就业”的大就业观。
这部分内容可请政府劳动人事部门或就业管理部门的同志结合当前就业方针、政策和当地就业情况来介绍。
2、指导学生认识自我
一个人要就业,首先要充分认识自己,对自己所具备的主观、客观条件要有所了解,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确定求职目标,制定求职策略。职高生就业也必须认识自我。这部分内容涉及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例如兴趣、气质、性格等内容。教师应认真讲授。
3、求职艺术的指导
如何求得理想的职业,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充分学习,灵活运用求职艺术,迎接社会的挑战,是求职的需要。求职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过程;这种交往有间接的(例如写求职信),也有直接的(例如面试),这种交往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求职成败。我们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模拟求职训练,通过模拟求职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拟写个人简历、求职信,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掌握面试技巧,学会自我表现。
4、就业竞争意识教育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目前,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有限,一时还不可能使劳动者全部就业,更不可能由国家把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包下来。既然劳动力供大于求,那么就业就有竞争,就业竞争既是劳动者的压力,又是劳动者的动力。就业竞争既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又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由于职高生年纪轻,就业竞争意识淡薄。因此要适当选择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的教育,既可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竞争意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性。
5、取得家长的配合
推荐毕业生就业既是学校工作的难点,也是家长关心的热点。因此学校在推荐毕业生就业时,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同时,要召开家长会,或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让学生家长知道“三结合”的就业方针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家长树立大的就业观。一旦家长树立了大的就业观,他们会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实践证明,要取得家长的配合,是学校推荐毕业生就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毕业生就业推荐方法的探索
通过就业教育,学生有了就业的心理准备与职业的选择意向后,学校就可着手推荐毕业生就业。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学生毕业后,等待用人单位来招聘
1994年前我校没有主动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就业,毕业生是靠家庭关系谋得职业。直至1994年6 月中外合资耀江轴承有限公司来我校招聘员工,才开创了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新纪元”。当时,我们一方面抱着试试的心里向他们推荐,另一方面也希望再有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其他毕业生。这种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方法是守株待兔式的,学校既不需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也不需投入费用,推荐多少算多少。但在当时对学校的招生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来说,无疑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2.向社会发布毕业生信息,以求得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员工
1995年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经费,确定兼管教师,通过广播、信函、招贴广告等方式向社会发布毕业生信息,以吸引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因为这种方法只是“一头热”,学生的就业人数虽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有效地沟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密切的联系。
3.确定专人联系企业,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
我们在总结1994、1995年经验的基础上,1996年设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走访可能用工的企业,然后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这种方法为学校建立了一些用工关系户,也为学校初步建立了就业推荐网络。但是这种方法是按学生在校表现来推荐,学生就业人数虽又比上一年增加了,但由于在推荐过程中很少考虑毕业生的兴趣、爱好、气质、特别是就业意愿等因素,致使毕业生推荐到企业后,少数人未等试用期满就离开了。
4.与劳务市场、人才市场挂钩,实行毕业生与用工单位的双向选择
基于1996年出现的情况,1997年除确定专人继续走访企业外,还与劳动人事部门创办的劳务市场、人才交流市场挂钩,参加他们举办的人才交流会,以获得更多企业的用工信息,对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同时做好动作毕业生就业推荐的善后服务与用工企业的回访,以征求学生与用工企业的意见,努力与多家企业签订长期挂钩协议。使我校有一些稳定的推荐就业渠道。
5.邀请厂校挂钩企业,举行毕业生双向选择求职活动
在就业推荐工作步入正常轨道之后,我们在毕业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实施就业教育,在此基础上,1998年5 月底我们邀请了四家挂钩企业举行毕业生双向选择求职活动,这次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应届毕业生中要求学校推荐就业的83人全部被用工企业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