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肥等五城市“再就业工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肥论文,再就业论文,调研报告论文,情况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过程中,我省城镇同全国许多城镇一样,出现了大批下岗职工,这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比较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最近,我院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指示,组成“再就业工程”调查研究课题组,分赴合肥、马鞍山、淮南、铜陵、芜湖等五市开展调查,现将各地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合肥等五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基本情况
1.下岗职工的总量与结构、再就业率。
1997年合肥市市区下岗职工有5.6万人,当年安置4.6万人,再就业率86%。
马鞍山市至1997年底,下岗职工1.56万人,约占职工总数7.8 %(不含马钢),现已分流安置1.25万人,再就业率80.3%。
淮南市3年来累计下岗5.5万人,分流安置4.4万人,再就业率80.3%。
铜陵市1997年下岗职工1.9万人,当年安置1.35万人, 再就业率70%。
芜湖市市区1997年下岗职工4.77万人,当年安置3.1万人, 再就业率65.7%。
从五个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来看,其中三个城市达80%,其他二个城市约在70%左右。
从下岗职工的组成结构上看,五个城市的共同之处是:
(1)下岗职工比较集中在纺织、机械、冶金、电子等工业企业;
(2)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市属企业和区县属企业;
(3)下岗职工集中在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 其中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总数一般小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但其所占比重又高于国有企业;
(4)下岗职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6岁;
(5)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及初中以下。
2、“再就业工程”的组织状况
目前,合肥等五城市都成立了“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劳动局。领导小组一般是由市长或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劳动、工商、税务、银行及工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各区、县和企业主管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再就业工程领导机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设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根据1997年皖政36号文件、47号文件,各市都出台再就业工程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市政府职能部门也都围绕再就业工程出台了一些配套文件。此外,各城市根据自己情况,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合肥市市政府与各企业主管部门签订再就业工程责任书。年初将全年任务分解到各主管部门,并制定有关奖惩办法,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分层把关、各负其责的领导责任制。再如,马鞍山市把再就业工程的服务、管理机构分为三个层次:(1 )市再就业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再就业工程的组织、协调和指导;(2)行业内的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行业内的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调剂;(3 )企业内的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本企业的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轮岗培训和生产自救等。铜陵市还组织了由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参加的再就业工程协调小组,专门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在市再就业服务中心之下成立了5个行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和12个企业再就业服务站。
3、“再就业工程”的经费落实情况。
1997年,五市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市级财政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的失业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及社会捐助等多方面。专门用于再就业工程资金比较多的是淮南市、合肥市,因而两市的下岗职工总量虽然较大,但再就业率却在五市最高。
合肥市1997年7月以来筹集的解困和再就业资金2724.2万元, 已支出2577.5万元。养老基金从1994—1997年,征集额分别为1.3亿元、 1.8亿元、2.8亿元、3.4亿元,实际支出分别为1亿元、1.3亿元、2.3亿元、3.4亿元。1997年首次出现了超支局面。失业保险基金,1997 年征集额为2197万元,为登记失业职工7500人和待岗职工3 万人发放失业救济金,实际支出3110万元。
淮南市自1994年至1997年,累计发放失业救济金1800万元,解困资金240万元,支付生产自救费1500万元,支付转岗培训费390万元。目前,该市失业保险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结存仍较丰厚,为下一步实施再就业工程奠定了物质基础。芜湖市1997年市财政支付大约1 千万元资金作为解困和再就业工程经费。但由于主要用于补充养老金支出,因而再就业工程经费所剩无几。铜陵市由于养老保险金收缴率只有70%,失业救济金收缴率只有55%,因而用于再就业工程经费十分有限。
二、五城市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尽管我省再就业工程全面实施的时间不长,有些做法和措施仍属应急性质,与安置就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应当肯定,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对再就业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政府、企业的劳动部门和工会妇联组织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分流安置下岗人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利用企业兼并资产重组,拓宽再就业渠道
合肥市去年下岗职工再就业主要是通过这一渠道安置的,约占全部安置人员的70%。如合肥白酒厂是一个破产企业,1997年5 月被合肥廉泉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收购,并接收了526名下岗职工。 为安置这批下岗职工,合肥廉泉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分三步扩大生产。首先,在白酒厂下岗工人中选100名进啤酒厂转业培训。培训3个月后,上岗工作。其次,利用合肥白酒厂的闲置厂房和空地,与浙江玉环包装印刷公司、江苏珍丰集团公司、杭州制盖公司联营,成立了合肥银帆麦芽公司、合肥玉环包装彩印公司、浙江制盖实业公司合肥分公司,安置部分下岗职工。其三,是恢复白酒厂部分生产,开发新的白酒品牌,安置了一批下岗职工。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来看,该公司收购白酒厂,不但安置了破产企业的全部职工,而且还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实力。马鞍山鑫达公司是只有40人的贸易公司,1997年兼并了有700多名职工的采石化肥厂, 既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扩大了出口,又解决了700多名工人的就业问题。
2、支持鼓励下岗职工自己组织起来,发展私营企业
合肥嘉洁食品有限公司是一个下岗职工自己创办起来的私营企业。业主杜晓雨,三年前同原工作单位(市物资局)签订了下岗协议。经过多次创业尝试,于1996年与另外三名下岗职工筹集资金2万元, 办起了嘉洁食品公司。该公司一开始是搞净菜和馒头等产品。如今,该公司已发展有职工40多人,固定资产80万元的小规模企业。生产净菜、馒头、饺子、汤圆等系列产品。该公司产品用手工制作,不仅质量好,价格也公道。产品不但在合肥畅销,还远销广州、深圳。杜晓雨现在踌躇满志,又继续招收50名下岗职工,开发水饺馆网点,以求更大发展。淮南钢厂下岗工人徐斌在淮南谢家集办起私营企业——平山水泥厂,年产值达960万元,安置下岗职工80余人。象这样的事例在全省有很多, 下岗职工办个体私营企业尽管困难重重,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点。只要各方扶持、环境宽松,肯定能成大气候。
3、办再就业市场,吸纳下岗职工就业
下岗职工大多数来自工业,对于从事第三产业,既无资金,又无经商经验,为引导他们向第三产业转移,需要有特殊的措施。马鞍山市是一个以钢建市的重工业城市,下岗失业职工自谋职业难度比其他城市大。为此,市政府决定兴建“新源市场”,作为全市最具规模的再就业市场,投资2200万元,一次可安置180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新源市场”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出租门面房总面积1.4万平方米,南北大棚总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市工商、税务、卫生、中房公司、劳动部门集中一个月时间,为下岗职工办理房屋租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减半收取有关费用。如今,“新源市场”已成为该市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重点基地。
4、用活生产自救经费,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
在目前处境比较困难的企业中,往往尚有一部分适销对路产品,因缺少流动资金而陷入困境。有的企业只要增添少量设备即能恢复或部分恢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用活生产自救经费,能够收到一定的成效。如淮南市肉联厂多年来亏损濒临倒闭,500多名职工下岗失业。 该市劳动部门为了帮助下岗职工回厂就业,积极支持该企业新上“三文治”和速冻食品两条生产线。劳动部门动用生产自救费,作为贷款的贴息,吸引银行贷款341万元,使该厂新上两条生产线顺利投产, 下岗职工部分恢复了上岗。淮南华联商厦开办不久,缺乏流动资金,经营困难,劳动部门也是运用生产自救费给其贴息19万元,以此条件让该商厦争取到银行贷款200万元,从而使企业恢复正常经营, 同时吸收安置下岗职工90余名。
5、实行厂内轮岗,转岗培训
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富余人员多的问题。如果让富余人员都下岗,推向社会,那不现实。但不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又会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因此,实行厂内轮岗,下岗培训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淮南化工总厂就是这样做的。淮南化工总厂是1958年建厂的,现有职工7921人。与全国同类型的化工企业相比,人数多出近一倍。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人数多出数倍。减员增效势在必行。1996年该厂试办轮岗培训班。现已办过六期,共有1551人参加轮岗培训。这样既部分解决人浮于事问题,又能让培训的职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扩大职工的技能储备。该厂把现有生产系统作为老系统,实行生产岗位工人只减不增的政策。然后,利用新建项目建立的生产系统,选用先进技术设备。新系统的用工分批从老系统工人中抽调,实行转岗培训,竞争上新岗位。这样将全厂富余人员逐年消化,规划在几年内达到优化配置的目标。淮南化工总厂的经验意义在于,不是把企业隐性失业人员简单地显性化,不是把他们视为包袱,而是把他们视为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优化配置这一资源。除淮南化工总厂外,马钢等大型企业也部分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三、实施“再就业工程”面临的突出问题
问题之一:下岗职工总量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省企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沿海企业竞争的压力,仍未扭转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亏损额和亏损面居高不下,困难企业和破产企业增多,因而下岗职工必然有增多的趋势。据五个城市的调查,各市统计1998年的下岗职工总量比1997年会有上升。如合肥市今年将新增下岗职工5.6万人,加上上年结转的共有7万多人需要安置,其他各市也都有上升的趋势。下岗职工总量的扩大,无疑给我省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加大了难度。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下岗职工中历年“沉淀”下来多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的求职者,因而,在分流安置上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问题之二:失业保险金使用已严重透支
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工作起步较晚, 我省各市大体在1994 —1995年才开始实行保险金制度,其覆盖面范围也较养老保险小。因而,历年的结存数规模较小。加上近两年的透支,因此,失业保险金不够支付下岗职工待业期间的生活费用,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合肥、芜湖、铜陵等城市的情况看,1997年的失业保险金的支出数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年这一基金的缴存数。
问题之三:下岗职工实际领取的生活费, 有的不能维持城市最低生活水准
在被调查的五个城市中,有的企业给下岗职工发放120元生活费,少数企业每月只发几十元钱的生活费,有时还拖欠数月。这对于无其他收入来源、仅凭这点生活费养家糊口的下岗职工来说,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需求。而且,这些下岗职工多数是中年人,上有老人、下有孩子要负担。尽管各市都建立了最低工资标准线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失业救济金制度,但有的单位时常发生拖欠现象。
问题之四:就业培训与再就业之间存在普遍脱节的现象。
从调查的各市情况来看,就业培训班都办了不少,培训下岗职工的数量也不少。除劳动部门的培训中心之外,各个高校、中专学校和职业学校都在免费或优惠给下岗职工上课。但究其培训效果,除少数服务业培训班和厂内转岗培训班效果较好之外,其余都不甚理想,甚至出现就业培训与再就业完全脱节的现象。原因在于,许多大专院校、成人高校及培训中心等教学单位,基本是按照自身的师资教学条件来设置培训课程的,课程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学科多偏重于老专业老技术。而社会需求的新专业新技术,许多培训学校没有合格的师资和教学试验条件。另外,培训经费少也是当前的一实际问题。
问题之五:劳动力市场分流下岗职工数量太少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看,今后就业应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安排。劳动力市场通过信息传递和价格机制调节各类劳动力供求,引导劳动者的择业行为。但目前劳动力市场在这方面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如芜湖市职业介绍所数量较多,有的职业介绍所也较规范,但在安置下岗职工方面,并未显示出多大作用。1997年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流的下岗职工仅300人,只占当年分流安置的2%。分析其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就业观念问题。淮南市去年曾组织纺织工人向外省输出劳务,但相当多的已婚下岗职工宁愿在家拿基本生活费而不愿去参加劳务输出。其二,有部分下岗职工感到企业干了一、二十年,一旦离开就失去了应有的权利和保障,特别是养老、医疗保险等,因而不愿去劳动力市场寻求新岗位。其三,目前我省城市职业介绍机构处在发展初期,就业信息量小且不通畅,其作用程度本身有限,相当多的就业信息尚靠亲朋熟人之间传递。
四、对策与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把“再就业工程”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当前,实施“再就业工程”是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要处理好的一件大事。所谓特殊时期特殊情况,是指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伴随有就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中企业职工下岗,是结构调整中必然伴随的现象。中央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其中,分流企业富余人员,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规范破产,下决心关停一批产品没有市场、经营难以为继的企业,必然出现大量职工下岗转岗再就业的问题。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所以,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真正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发几个文件,开几次会议,必须要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政府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各级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随时研究解决再就业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已出台政策。在皖政(97)36号文件和47号文件中,省政府出台了十多条对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的政策,但仅仅靠劳动部门去落实是不够的。根据课题组在五个城市的调查,有不少优惠政策在基层并未落实,劳动部门认可或支持,但其他有关部门却不认可或不支持;下岗职工创业遇到社会上多方面的障碍;另外,优势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安置了一部分下岗失业职工,理应按政策享受优惠,但据被调查企业反映,不少优惠政策未能兑现。如:生猪定点屠宰政策是国务院和省政府早已出台的,是一个既有利于城镇居民健康,又能利于规模经营和税收的好政策。但有的城市却因缺乏领导挂帅、多部门配合,迟迟不能实施,使得该市肉联厂系统下岗职工一直未能如愿回厂工作。
此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对下岗职工加强规范性管理。只有符合下岗条件的才能让其下岗。下岗职工经当地劳动部门核实后,应当全部进入再就业中心统一管理。要发放统一的“下岗职工证”,建立电脑化档案信息管理。下岗职工在未能安置前,应能按月领取足额的基本生活费,并由再就业中心分流安置。要加强对再就业工程的宣传,引导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再就业工程的氛围。
2、把握好隐性失业人员显性化的节奏,控制下岗职工的总量。
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问题,是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逐年积累和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隐性失业人员占在册职工的比例,无准确估计数字。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一比例和隐性失业人员总量都有上升趋势。如今,随着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中隐性失业问题也会集中暴露。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强烈要求向社会释放隐性失业人员,致使社会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如果把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隐性失业人员在一、二年内集中显性化,下岗推向社会,那么,我们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工程无法承受这样大的冲击。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握好企业隐性失业人员显性化的节奏,一个时期适当控制下岗职工的总量,以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现有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分类梳理,规范职工下岗行为。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社会保险基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下岗职工转交再就业中心托管的企业,应当只是破产企业和特困企业这两类,其他类型企业应暂缓考虑。对于一般性困难企业的富余职工要立足于自身消化。要通过资产重组、创办“三产”开辟新的生产和就业门路以及轮岗培训等方式,安置未就业的富余人员,不使其涌向社会。
3、创造新需求,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失业增加,固然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失衡问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产品已经出现买方市场,说明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城镇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农村市场尚未有大的启动。因此,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扩大就业的根本问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去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导城乡居民消费。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危机时,就有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只要有500 个优秀企业家去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就能防止出现经济危机。虽然这种说法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相对收入不足与相对生产过剩的这一基本矛盾,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创造新需求与解决失业问题的重大关系。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为什么迟迟未能出现新的消费热点?为什么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迅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应形成的消费热点,因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和某些管理制度改革不到位而出现了脱节。从我国城镇居民自发消费倾向分析中可以看出,住宅消费是当前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城镇中有相当部分的居民,住房十分困难,绝大多数的居民对自己现有的居住质量水平不满意,要求早日能改变这一状况。然而,这种潜在的消费需求,因各种复杂的原因不能转换为现实的市场需求。最近,人大委员长李鹏、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住房体制改革,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住房商品化,使居民住房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住宅消费成为新的城镇居民消费热点。据有关专家分析,住宅建设能带动50多个行业:包括建筑材料、家电、家具、装饰等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和企业都要高度重视这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到来,要在与住宅发展相关的50多个行业中,开发新产品,树立名牌,增强我省这类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加大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切实解决当前房价过高和银行住宅贷款方面的操作性问题。可以借鉴上海市搞旧房补差换新房的经验,搞活我省房地产市场,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这是其一。
其二,我省第三产业有很大潜力,城镇居民的巨大潜在需求是在购买劳务方面。这方面大量存在“有事无人干”的现象。如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以及文化体育艺术方面的服务。过去这方面的服务,大部分靠企事业单位、机关内部提供,免费或收费低廉,属福利性质。这些服务业的社会化,既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能形成新的产业。这些产业如果能建立起好的经营机制,也能取得不低于其他产业的利润率,并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例如,合肥市春蕾家政服务社就是下岗职工创办的。它的经营成功,是开发新需求,引导居民消费的范例。现在城市双职工家庭普遍存在着孩子的生活、学习与职工工作与学习相矛盾的问题,尤其是一至四年级小学生,生活没有自理能力,上学、放学回家又有交通不安全的问题。家长面临着工作时间和接送孩子时间相冲突的两难选择。合肥春蕾家政服务社为小学生中午就餐办起的“小饭桌”,正好解决家长们的最大难题。该社包揽小学生中午就餐和来回接送的任务,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又获得了自身的经济效益。春蕾家政服务社经营整整一年了,现在受托管的小学生由38名,发展到233名; 安置下岗职工已由原来5名,增加到14名,在它的带动下,合肥市已出现10 多家类似的企业。
物业管理是城镇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过去各单位的后勤部门承担这一角色。各个单位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补贴,但其效果并不佳。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在我省也势在必行。现在,上海市的办公楼和住宅楼有一半以上的建筑面积,已由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来经营。通过专业化管理和引进竞争机制,居民可用较低的费用来提高居住方面的生活质量。物业管理在我省尚属起步阶段,潜力很大,并能够安置大量下岗职工就业。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
同样,社区服务业也是很适合安置下岗职工的产业。目前,我省下岗职工大多数年龄偏大、女性偏多,然而社区服务业正需要这种类型的就业者。问题也在于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组织实施这种服务的社会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4、要进一步扩大再就业的培训规模,调整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目前,我省经济正进入了一个以质的提高为基本特征的结构优化提升阶段。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对下岗职工进行大规模职业培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当前,一是培训规模要扩大;二是培训的方式方法要改变,力求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在近二十年内,产业结构变化很大。它不但完成了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而且在第二产业也完成了高级化的内部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中,就业结构调整也较顺利,社会较稳定。没有象欧美国家那样发生社会动荡。1980年,香港就业结构状况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1.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50.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8.4 %; 到1997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0.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0.7%,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78.7%,香港就业结构转变中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
其一,大中专学校教育以就业为中心,香港的工业学院、技术学院、培训中心,都以培训新就业者和转岗教育为主要任务,将文凭学历教育为次要目标。而我省目前的普通大专院校、中专学校及成人高校大都以学历教育或文凭教育为主。
其二,香港学校开设的专业和学科课程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操作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我省的大中专学校仍以现有师资、设备等条件来决定开设的专业和课程。这样,培训与就业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到培训的实际效果。
其三,香港的就业介绍体系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捷通达,就业者容易获取就业信息。而我省目前就业信息面窄,信息传播慢,甚至时有就业信息被不法分子传播失真,失业者往往难以搜寻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就业信息,并且对有的信息不敢相信。
其四,香港的成年人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时时有失业的紧迫感,因此,工作之余大多数人都能去各种专业学院、学校学习,有技能储备,以谋求更高收入的新职业。这无疑是为产业结构调整作好了就业转移的准备。
因此,我们建议:(1)我省大专院校、 中专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学院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变文凭学历教育为主为就业教育为主。(2 )要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大力调整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实实用技术技能的师资,改进教材和引进先进实验设备。(3 )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和中介媒体,规范信息服务的经营,加速就业信息的流通。 (4)要在广大企业职工中形成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学习新技能的良好风气。
5.要进一步扩大“再就业工程”经费的来源
鉴于我省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市都存在的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建议,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去扩大再就业工程经费的来源。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养老、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要象税收一样,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对于那些新办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必须强制要求它们在资金较充裕、经营较顺利时,按时足额缴付“两金”。
第二,要扩大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以扩大再就业资金来源。
养老保险基金重点是把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员、私营企业业主及职工、个体劳动者尽快纳入统筹范围。失业保险要重点把大型骨干企业、新办企业纳入征缴范围。
第三,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职责范围,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下,各级政府财政都应扩大再就业工程经费的预算。在必要时,政府即使是以举债的方式筹资,也要保证再就业经费的到位。1997年,全省各级财政共为再就业拨付了6559万元。今年,各级财政部门要尽量压缩一般建设性开支,重点保证社会稳定。要在全省城镇争取做到:困难企业在岗职工能领到最低工资,下岗职工能拿到基本生活费,特困职工能得到生活补助,离退休人员能按时领到离退休金,城镇居民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能得到定期补差。
〔本课题负责人:汪石满,课题组成员:程必定、唐先田、倪学鑫、徐堂连、吕连生、王刚、沈跃春、色风兰、程惠英、林斐、吴树清、陈瑞、程宏志 执笔:吕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