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林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湖南衡阳 421900
【摘 要】目的:研究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选择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在我院做手术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均分为两组,即A、B两组,各14例。A组、B组分别接受两种浓度分别为0.3%、0.4%的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长于B组,A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而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42.86%,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用超声引导下肌间狗臂丛神经阻滞中使用高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起效时间越短,镇痛效果良好,但是术后的并发症较多,两种各有利弊,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丛神经阻滞
对上肢做手术,通常会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组织是将麻醉药物注入到臂丛神经干使其产生神经传导阻滞,此方法通常用在上臂、手、肩部和前臂等手术中[1]。特别是随着神经刺激定位设备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此麻醉方式的利用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麻醉操作,可以实时的观测到患者麻醉的程度以及药物涉及的范围[2]。因此,此麻醉方式有很高的效果。在临床手术中,罗哌卡因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的常用药物,它的优点是毒性少、维持时间久、感觉和运动神经分离好,而且对于术后的疼痛有一定的镇痛效果。目前,此药物浓度的使用高低在业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本文就根据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应用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面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在我院做手术的28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将这些患者按照随机均分为的方法分为A组和B组,各14例。A组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8.72±3.17)岁;B组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为(57.26±3.08)岁,用分析软件将他们两组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麻醉药有过敏史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和有血凝障碍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位麻醉师完成麻醉,患者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面罩吸氧。在实施麻醉阻滞之前,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注射0.03mg/kg的咪达唑仑和1μg/kg的芬太尼,常规消毒铺巾后取患者平卧位,在超声探头上套上无菌探头套,把频率设置在5~12MHz,获取肌间沟臂丛神经的超声影像后,通过超声引导进针到目标神经,注入罗哌卡因麻醉。A组患者给予20ml罗哌卡因0.3%进行麻醉,规格为(10ml:90mg);B组患者给予20ml的罗哌卡因,规格同A组。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麻醉阻滞的起效时间;统计术后24h内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包括:嗜睡;恶心、烦躁和呼吸抑制。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主要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2检验,若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A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148%低于B组的42.86%,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3 讨论
对患者实施臂丛阻滞麻醉时,麻醉用药的浓度直接影响着麻醉的速度、麻醉效果和维持时间,有时候甚至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3]。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它两个有非常相似的化学结构,因此,常被应用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4]。经研究表明,罗哌卡因的安全性能高一些,是目前应用较多的麻醉药物。
罗哌卡因作为布比卡因的替代物[4]。它的作用机制和其它麻药大致相同,通过抑制神经元中钠离子的通道,从而阻断了神经兴奋及传导[5]。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和运动神经阻滞跟药物的浓度有关,0.3%的罗哌卡因可以更好的阻滞感觉神经,对运动神经几乎无阻滞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的患者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中正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A组,说明麻醉药物浓度越高,起效时间越短;A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说明药物浓度越高,镇痛时间越久,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也越长。A组的浓度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如嗜睡、恶心、烦躁和呼吸抑制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说明浓度越低,并发症越少。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都具有麻醉效果,随着浓度的升高,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延长,但是术后的并发症也相对较多,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鲁鸿.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0):1341-1342.
[2]孙世宇,郭建荣,赵宏程,等.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74-78.
[3]宋文琴,陈林穆,慈爱字.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19,4(03):23-24+27.
[4]周孝道,李红,史燎原,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24):3-4.
[5]栾晓红.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1):39.
[6]高孝坦,郑晓春,李学山,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6):74-76
论文作者:刘旭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神经论文; 浓度论文; 卡因论文; 患者论文; 超声论文; 并发症论文; 效果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