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中非言语性交流方式的实践应用论文_郑旭旺

郑旭旺

武汉市第一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 要】目的:探讨在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性交流方式的实践作用。方法:从我院重症医学科选取9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非语言性交流方式,对比两组护理后的情绪状态,另外对比两组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ICU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非语言性交流方式应用在重症医学科患者的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减少ICU综合征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非语言性交流;护理

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均为危急重症者,患者的病情较为凶险、病情变化快,受到病情及各种医疗器械的影响,其语言及运动功能受到阻碍,且重症医学科的特殊性患者无法实施家人陪护,极容易产生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产生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综合征,影响其诊疗的依从性[1]。随着临床护理学的不断进步,非语言性交流作为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开始应用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中,本研究中主要分析对重症医学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用非语言性交流方式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90例,以计算机产生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4-78岁,平均(55.2±4.5)岁;包括重症胰腺炎者19例,重症颅脑损伤者15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7例,其他4例。试验组27例,女18例,年龄24-79岁,平均(54.0±5.0)岁;包括重症胰腺炎者20例,重症颅脑损伤者1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8例,其他3例。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实施重症医学科常规护理,定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和医疗器械的正常,按时为患者翻身并实施各种诊疗操作,做好环境卫生护理。

试验组在以上基础上实施非语言性交流方式,内容如下:

①肢体语言交流:护理人员要保证着装整洁、仪态大方,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在对患者实施各项诊疗操作时保持合适的距离,避免太远或太近使患者产生距离感或压迫感。并可对患者进行肢体交流培训,如动拇指表示要大便、动食指表示进食,小指表示小便等,通过眨眼表示认可同意或左右转动眼球表示不同意、否定,让患者通过手势准确表达需求。

②眼神交流:眼神交流是一种心理交流的重要方式,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要应直视患者的眼睛,并面带微笑,以温柔的眼神注视患者,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在实施诊疗操作过程中要不断使用眼神对患者实施鼓励,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

③肢体接触:合适的肢体接触对于安抚患者的敏感心理,减轻患者的恐惧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与患者沟通过可使用拍肩或握手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支持与鼓励。对于实施各项有创性操患者,可轻拍患者的手背或抚摸患者的额头,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④文字及图片交流:无法通过姿势、眼神表达进行交流者,可通过卡片或写字板进行文字交流,以更好的理解彼此之间的意图。对于文化程度较低者,可通过画图或者制作视频进行解释说明,以取得患者的理解。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后一周评价患者的情绪状态,并比较两组在重症医学科居住期间的IUC综合征发生率。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评价患者的情绪,HAMA、HAMD量表评分范围为0-54分,分数小于7分表示无焦虑、抑郁症状,分数≥7分表示有焦虑、抑郁症状,且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以ICU意识紊乱评估量表法(CAM-ICU)评估ICU综合征发生率,主要包括a精神状态起伏不定、b注意力散漫、c思维无序、d意识变化较快,符合同时任意a、b,并符合c或d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为统计学工具,()、(%)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数据比较为t、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情绪状态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HAMA、HAMD量表评分均较低(P<0.05),见表1。

2.2 ICU综合征

试验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ICU综合征,发生率为2.22%,对照组中发生IUC综合征的有7例,其发生率为15.56%,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X2=4.615,#P=0.032)。

3 讨论

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病情危重,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且患者家属无法在其身边进行陪护,受到其病情、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更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者甚至产生ICU综合征,出现思维紊乱、情感障碍、谵妄等表现,对患者的治疗及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与重症医学科患者做好有效的沟通,对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ICU综合征的发生有重要意义[2]。

本次的研究结果中可看出试验组护理后的HAMA、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的ICU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重症医学科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非语言交流方式对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ICU综合征发生率有显著的作用。非语言交流是指应用除语言以外的各种符号系统进行交流,可有效的传达相关信息。将非语言交流应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可通过肢体语言交流、眼神交流、肢体接触、文字图片交流等方式理解患者的需求,并让患者明白护理人员的意图,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护患之间的感情,可有效的疏导患者的情绪,并能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3]。

综上所述,在重症医学科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非言语性交流方式,对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ICU综合征发生率有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秋双,唐志红. ICU护理沟通在减轻非昏迷恶性肿瘤患者意外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52-54.

[2]齐京娜,马敬霞,吴维维,等.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a02):880-880.

[3]赵静,陈艳,吴伟,等. 传染科护理中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83-85.

论文作者:郑旭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  ;  ;  ;  ;  ;  ;  ;  

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中非言语性交流方式的实践应用论文_郑旭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