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灾害论文,经济损失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荒漠化灾害是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在分析中国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的基础上,运用货币估值技术,将荒漠化造成的各种损失进行定量或半定量估算,最后得出中国每年荒漠化灾害损失达541亿元,并指出人口剧增是造成荒漠化灾害的第一性压力,人为的不适当活动则是造成土地退化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荒漠化;土地退化;货币估值;经济损失评估
一、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基本状况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沙漠化使受影响区域的植物量减少、载畜能力下降、农作物单位产量降低、土地生产力丧失,使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条件恶化。
当前,中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3.4万km[2],占北方地区总面积的10.3%。其中,历史时期形成的有12万km[2];现代荒漠化土地面积5.6万km[2];潜在荒漠化土地15.8万km[2][(1)]。受人口增长过快和生产强度增加的影响,中国荒漠化土地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世纪60~7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荒漠化土地1560km[2],现在每年增加的面积已达2100km[2][(2)]。
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中,东北三省西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四个盟共占北方荒漠化总面积29%;内蒙古中部、晋北、陕北、豫东南占44%;甘肃、青海、新疆及内蒙古西部占27%。
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理
(一)自然成因
荒漠化的形成是许多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容易形成荒漠化土地的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都降雨量稀少且不稳定,年降雨量200~500mm;蒸发量大,经常出现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土壤质地疏松,内聚性差;频繁的大风,便荒漠化土地迅速蔓延。据统计,中国北方全年平均风速4~6m/s,超过临界起沙风速(5m/s)日数每年在200~310天[(3)]。
(二)人为成因
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土地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人类活动频繁区常是荒漠化发展较为严重的地区。
⒈过度垦殖
过度垦殖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地区由于受水、肥、气、热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耕地单产低且十分不稳定。由于人口剧增,人们不得不借助扩大开垦面积或掠夺式经营来增加粮食产量,许多草原、林地被过度垦殖。然而,这种广种薄收的盲动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人们陷入“穷→垦→穷”的怪圈。植被遭到破坏,风蚀加剧,从而导致荒漠化的发生。以内蒙古为例,1952年全区人均耕地为0.72ha;1990年则为0.23ha。其中,察哈尔草原70年代中期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348.3km[2],占全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1.5%。而到80年代中期,荒漠化土地面积增至5992.9km[2],占全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6.1%,平均每年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14.4km[2],年增长11.03%[(4)]。
⒉过度放牧
多年来,由于单纯追求牲畜头数而使草原负荷量过大,超载放牧日益严重。如地处锡林廓勒草原的乌珠穆沁旗在1949年草场载畜仅9.6头/km[2],60年代末期猛增至69.8头/km[2]。因此,草原地区过度放牧,致使土地荒漠化加剧。
⒊过度消耗水资源
由于对水资源缺乏全面规划管理,中上游农业的过度用水或修建水库,常造成下游水量的减少,并影响到潜水位。地表植物因缺水而枯死,从而使裸露的地表在风力作用下出现流沙。因此,干旱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发展的重要成因之一。
现代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三项占主要地位,而这三项均由人为地提高利用土地强度所造成。因此,人口的剧增则是造成土地退化的第一性压力。
三、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
(一)评估方法及估值技术
采用货币估值技术的目的是将荒漠化造成的各种损失进行定量或半定量估值,最后以经济损失的形式表示出来。这里采用影子工程法、替代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恢复和防护费用等方法来估算。其数学表达式为
M(,i)=f(Q,P,V)
其中:M为第i项货币损失值;Q为造成损害的数量;P为造成损害的单位产品市场价格;V为第i项损害中的各个不同变量。
(二)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
⒈丧失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的经济损失
计算方法 市场价值法。
主要参数 因荒漠化引起的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损失;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年平均增加量。
中国北方近10年荒漠化发展趋势预测表明: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扩大。北方荒漠化土地面积从70年代的17.6万km[2]增加到80年代的20.1万km[2],年平均增加约2100km[2]。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4年对全球荒漠化损失的评估标准,每年因荒漠化灾害丧失土地而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为4.3万美元/km[2],折合人民币34.4万元/km[2]。按市场价值法估算,我国每年因丧失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为7.22亿元。由于丧失土地的损失是长期损失的,在取年社会贴现率为2.4%时,其损失的现值应为292亿元。
⒉土地质量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
计算方法 市场价值法。
主要参数 每年荒漠化危害农田面积;年损失化肥量。
风蚀是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全国荒漠化危害4万km[2]农田及4.67万km[2]草场,每年因风蚀而损失的有机物N、P、K总量高达5600万t,折合2.7亿t化肥。根据市场价值法,其年损失值为170亿元。
⒊草地沙化、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
计算方法 替代市场价值法。
主要参数 草场退化、沙化前后生产力的变化;草场年沙化、退化速度。
在草场未退化前,一头羊一般需1ha草地喂养;退化后,需3ha草地[(8)]。若一头羊的价格按100元计,则正常草地产值为100元/ha,退化后草地产值只有33.3元/ha,损失66.7元/ha。若草地沙化,则完全丧失发展畜牧业的能力,其损失值为100元/ha。中国草地沙化、退化的速度是200万ha/年。若按平均每公顷的损失为80元计,则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为1.6亿元/年。因草地沙化、退化是长期损失,按年2.4%贴现后,其损失的现值应为66.7亿元[(6)]。
⒋工矿建设造成的荒漠化经济损失
计算方法 替代市场价值法。
主要参数 因工矿建设造成的年荒漠化土地面积。
工矿建设活动一方面由于采掘导致土地严重损毁,诱发了土地荒漠化;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布局及土地利用不合理而导致土地荒漠化。如煤炭开采,每年破坏土地达1.3万~2万ha,由此而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则更为严重。自神木、准格尔、府谷煤田开发以来,平均每年给黄河多输泥沙1.19亿t[(1)],砖瓦生产每年破坏耕地近1万ha。
除此以外,工矿建设活动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长期堆置及废气、废水污染农田,均可直接引发土地荒漠化。据199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不包括乡镇工业)达5.8亿t,排放量为0.5亿t,其中排入江河的为0.1亿t。综合考虑以上各项因素,估计其损失值每年为10亿元左右。
⒌荒漠化造成交通运输的损失
计算方法 恢复和防护费用法。
主要参数 清理单位长度被埋道路的费用。
据估计,全国受沙害影响的公路、铁路总长度为200km[(2)]。其中沙害铁路长度为510km,且主要位于边疆联结内地的主干线上,严重影响了边疆与内地经济交往的正常进行。1993年5月5日,一场罕见的沙暴,造成内蒙古阿拉善盟1.4万头(只)牲畜死亡,60万kg饲草被刮走,0.24万ha农作物颗粒未收,280眼井、320座棚圈、140间房屋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85亿元,同时造成铁路运输中断[(9)]。据初步估计,全国每年铁路、公路因荒漠化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亿元左右[(7)]。除此以外,荒漠化对民航运输也有很大影响。以西藏贡嘎机场为例,每年因风沙尘造成民航运输直接经济损失达72万元[(7)]。
⒍荒漠化造成水利、航运损失
计算方法 影子工程法。
主要参数 每年受荒漠化危害的道路总长度;清理单位长度所需费用。
因荒漠化而造成的风成沙导致了水利工程及河道的淤积,降低了水库的发电、防洪和灌溉效益,并降低了江河通航的能力。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兴建的8.6万座水库总库容为4000多亿立方米,已淤积损失的库容约达1/10,淤废重点水库22座。黄河干流上7个大型水库已淤积损失库容40%,有的达70%。长江流域已淤积损失的库容为12亿立方米,相当于12座大型水库[(2)]。全国河道通航里程由60年代的17.2万km降至80年代的10.8万km,平均年损失为3200km。若按疏浚成本为10000元/km计,则由此带来的年经济损失应为3200万元。
四、结论
荒漠化是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使土壤肥力与生物性生产力降低到荒漠的水平。一般而言,其灾害程度随自然程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提高而增加,随人口压力的增大而增强。
初步估算,中国每年因荒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1亿元。其中仅丧失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带来的损失就达292亿元,占全部损失的54.1%;土地质量下降造成的损失占31.4%;草场沙化、退化的损失占总损失的12.3%。上述三项占总损失的97.8%。
由此可见,荒漠化最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土地,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灾害的必然结果,人为的不适当活动则是造成土地退化的直接原因。而人口的剧增则加剧了这种破坏活动。从长期来看,荒漠化可降低自然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影响社会的安定;破坏了可持续发展宏愿的实现。因而只有高度重视,努力增加防治荒漠化的力度,才能有效地控制荒漠化。
*Rockefeller基金会及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资助的中、加、美国际合作项目
收稿日期:199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