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欲化“险”为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保险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保险业这块蛋糕是越做越大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全行业收入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去年全年保费收入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大关,根据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的预测,到2004年这一市场还将增长到300多亿美元。
但蛋糕大了也有大的烦恼,不仅外资保险公司对这一市场的虎视眈眈让中国保险业如坐针毡,保险业自身的内伤也越来越成为令人伤脑筋的事情,眼看着防止外资保险进入的篱笆随着中国加入WT0将变得四处透风,中国保险业却仍然显得有些弱不禁风地叫着“狼来了”。
外资保险愈行愈近
从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进入上海起,中国开放保险市场只有短短8年,但近两年节奏明显加快。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华设立代表处的外资保险机构有200多家,其中100多家提出发牌申请,最近更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已内定12家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该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中国保险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
据悉,此次“内定”放行的12家外国保险公司是:美国4家,分别是全美人寿、纽约人寿、大都会人寿、信诺保险;欧盟5家,分别是德国安联、法国安盛、德国格宁、英国商联及丹麦保险;日本2家,分别是日本生命人寿和三井产物保险;韩国首次打进中国市场的1家保险公司是Samsung产物保险。此外,还有大批的外国保险公司在国内设立代表处,正在为拿“牌照”做准备。
按照有关规定,提出进入申请的外国保险公司至少应有30年以上的经营历史,管理的资产应该超过50亿美元,在中国开设代表处已有两年以上。这些对以上提到的保险公司简直就是“小儿科”。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保险公司几乎全是世界重量级的金融机构,比如最近进入的英国保诚保险,其全球管理基金超过2500亿美元。而这些巨头无论资金、技术还是服务、管理经验都比国内的保险公司强大得多,一旦在中国扎根,其影响不可估量。
来者不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众多外资保险集团的胃口似乎越来越大,未挤进来者拼命挤,已先一步获得在华经营牌照者更“得寸进尺”。
已在上海经营寿险两年之多的德国安联保险集团较之其他翘首以待在华经营保险第一张牌照的欧洲同业要幸运得多,早在1997年安联就已获得在华经营寿险的牌照,并与中资保险公司上海大众合资组建了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安联大众。但安联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此,眼下他们正在争取一张在华经营产险的牌照。不仅如此,安联的有关人士还透露,如蒙获准经营非寿险业务,安联将希望能提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更令中资保险业惊恐的是,安联计划进入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领域,参与中国资本市场运作。安联有关资产管理业务的进入计划已开始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这就是安联与其它公司合资成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并将目标对准中国庞大的市场。为了在中国立稳脚跟,安联于1995年发起和赞助的上海同济大学保险管理教研室,并出资30万马克资助该大学设立了保险管理研究生课程。这是我国首家按国外标准开办的保险管理课程。安联在华代表处的人士告诉记者,安联在上海的合资公司的高层人员中多位是此教研室培养的。
与此同时,瑞士丰泰保险公司也不甘心只拥有一张产险牌照。据该公司一位管理人士称,丰泰正在申请一张在华经营寿险的牌照。实际上,丰泰已经通过参股的方式成功进入中国寿险市场,这就是参股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全面享有一家全国性的寿险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此同时,正在等待中国保监会批准其合资方案的荷兰国际集团实际上也已经拥有了两张在华经营寿险的牌照,因为此前获得牌照并已在上海与太保合资经营寿险业务的美国安泰公司已被收购并入荷兰国际旗下。荷兰国际不仅希望自己拥有两张经营寿险的牌照,还计划进军中国养老金管理,因为它旗下有一家庞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在一次保险业大聚会上,几乎所有的外资保险驻华代表都表示,如有可能,他们将争取申请多个牌照,或通过收购或参股方式获得在华多个金融领域的经营权。
先“安内”后“抚外”
面对外资保险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势,国内的保险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各大公司也纷纷解招自救,并提出“发展民族保险,参与国际竞争”的口号,一场空前深刻的变革正在展开。
宏观方面,新的保险公司不断涌现,特别是去年上半年,首批3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加强了中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也进一步加强,上市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保险公司的“生财之道”开始拓宽,借助基金投资证券市场的比重有所放宽。
微观方面,各家保险公司也在探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正在按市场规律进行机构合并重组和大规模的减员增效。而成立仅3年时间的新华保险则开始了向全国性保险公司迈进的步伐。平安保险致力于网上保险的拓展,并且不断开发推出新产品。更可喜的是,保险公司之间价格竞争已经退到次要位置,产品和服务成为各保险公司抢占市场的有效武器。去年6月,人保公司开通了全国统一号码的保险服务专线电话,公开向社会承诺服务。平安保险公司为客户构建了服务的“天罗地网”,宣称将实现“电话中心、互联网中心、门店服务中心和业务员直销良性互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努力保持着无客户投诉的荣誉。寿险市场产品正在经历由传统产品向非传统产品的转变,分红险种、投资连结险的推出加快了寿险产品的升级,同时提升了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
与“狼”共舞 焉知非福
一旦加入WTO,外资抢占中国保险市场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少了政府的扶持对中国保险企业来说未免是件坏事,首先消费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其次也促使保险企业尽快地成熟起来。而从当初的外资试点开放,到如今的合资高潮及直接向外资招股,中国保险市场出现了三箭齐发的态势。
在外资主动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其他的合作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中。2000年8月,国内保险公司招募外资股出现重大突破,新华人寿保险向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IFC)、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等外资机构招募24.9%股份的签字仪式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内地首家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完成向外资招股的保险公司。11月21日,泰康人寿宣布对外资招股成功。
两家公司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成功招股,为公司取得了宝贵的资本金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在于引入了外资保险机构的信息技术和客户服务手段。虽然向外资招股随着未来开放进程的加快而未必会与其他两种进入方式一样成为主流,但却也未必就此打住。作为资本运作的手段之一,招股在未来仍不失为外资增添中国市场份额的一个选择。
《财经》杂志在评论上述两家公司的招股之旅时称,这是在与WTO承诺下的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时间表竞争。与时间赛跑的显然并不仅限于上述两家公司。随着开放的逐渐深入,夺牌成了目前尚未“进场”的外资保险的头等大事。面对一张又一张牌照的发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
可以说,通过多形式的跨洋联姻,不仅带来了新的资金,也带来了新的思想火花,引入了新的管理模式,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中国保险业开始了同国际的全面接轨。
民营资本进军保险业
去年10月份,中国民生保险公司获准筹建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家由民间资本注入的保险公司,而此前中国保险业作为国家严管范畴之一,其结构布局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众所周知,由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市场必然存在诸多弊病,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自不必说,由垄断造成的价格不合理、服务质量差等因素更使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而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保险业,面对外资保险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势,更需要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民生保险在此间获准筹建,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作为中国民生保险公司筹备小组的组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严克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次民生人寿之所以成为“幸运儿”,获准筹建,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得到的,是中国保险业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一项重要措施。严克强主席说:“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筹建工作目前正紧锣密鼓的进行,按计划今年上半年有望正式开张,在工作中,我们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先成立“民生人寿”,取得法人资格并以此为基础,与已批准到我国营业的若干个外国寿险公司进行谈判。在此间我们暂不经营寿险业务。第二步是以“民生人寿”为一方,以某个国外寿险公司为另一方,共同组建一个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此后,以合资公司的名义开始营业。事实上,我们将组建两个公司,两套领导班子,目前“合资公司”的名称和营业地还没有最后确定。当记者问到公司资金的筹备情况时,严主席说,“民生人寿”是一个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寿险公司,它将以“私募”方式发起成立。发起人主要是有经济能力、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其股票已上市的民营企业。谈到民生保险的发展前景,严克强主席充满自信的说:“寿险是保险业中最具潜力的险种,虽然收益较慢且前期支出大,但发展后劲大。以我国为例,寿险公司比财险公司成立要晚好几年,但截止1999年的统计显示,在我国的保险业务总收入中,寿险已占60%以上。可见,寿险是一项效益显著的长期投资项目。我国加入WTO以后,许多外国寿险公司的进入,将进一步加剧这个领域的竞争,能赶上‘第一班车’是我们的幸运,我对我们的合资寿险公司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达摩克利斯”之剑
日前,保监会主席马永伟警告说,中国寿险业必须在发展中化解“利差损”这一痼疾,否则它有可能会危机整个保险业的稳定。
虽然中国保险业已经开始寻找突破口,告别处境原始积累时期的非理性竞争事态,但多年累计下来的“定时炸弹”并没有被消除。由于在中国保险业发展高峰期卖出了大量高预定固定利率的保单,随着中国七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中国的利差损已经成为悬在中国保险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由此而形成的保险偿付危机也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保险业的最大考验。据专家估计,全国保险业总的利差损可能高达500亿人民币,而截止到去年10月,中国保险业的资产总额才仅仅为3252亿元人民币!
如何解开这个套呢?眼下保险公司正通过加紧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来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投资于基金的形式入市,从而实现保险资金更大的营运效率。二是上市发行股票,用所得资金充实资本金,从而降低利差比率。这两种方式目前都已经没有了政策障碍。有关方面也多次表示要大力支持保险资金入市、对保险公司上市没有任何政策限制。但据专家分析,前一种说法似乎更有效些,而事实也正如此。目前,保险资金入市显然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如果不解决保险资金的营运效率问题,上市募集资金只是治标之道。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到,我国保险总资产已达3000多亿,大量的资金都是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沉淀下来,所以保险公司并不“缺钱”。从证券市场的角度考虑,证券市场只是用作“添花”,而不是“送炭”,如果保险公司为了“解套”而上市,将不可避免地拖累股市,其结果不仅会影响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更会影响今后业绩良好的保险公司进入股市;再者,当前时值创业板建立、银行上市,资金已经出现分流,保险公司也不可能大规模上市。相比之下,保险公司却非常愿意大规模进入证券市场,而且盈利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年收益能达到8%—10%。这显然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业绩,也有利于控制风险。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专家们依然认为,中国仍是未来10年中全球最大最有活力的保险市场之一,中国保险业只要能规范和理性地发展自身业务,不断有创造性地拓展产品空间并充分利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于世界平均的优势,仍然面临极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