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区域经济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科学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特点而提出的极具实效性和远见性的战略构想。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导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理论上,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与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论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实践上,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是对建国后区域经济布局历史教训的总结,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逐步成熟和完善的。
在社会历史的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运用了平衡和不平衡这一对范畴,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都经历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地区经济要搞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1](P336)。列宁在领导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有计划地按地域组织生产从而取得高的经济效益,是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最重要的原则。他特别重视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强调各地区生产力布局要注意综合性原则。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把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发展关系作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系之一提出,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2](P270)“沿海地区要充分合理发展,不能限制”[3](P483),“这和新建厂放在内地的根本方针,并不矛盾。”[3](P484)因此,毛泽东的区域经济思想集中体现为要高度重视国内工业布局,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增加足够的积累,以促进内地工业迅速发展。这一思想“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3](P491)。
建国后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提出的现实基础。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自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毛泽东所提出的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宝贵思想在实践中没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政策措施出现了较大偏差。过分强调东西部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在资金、设备、人才等要素分配上,重内地轻沿海,人为地推动生产力布局大规模西移,特别是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严重忽视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优势。尽管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倾斜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对开发内地资源,改变我国不平衡的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使之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中丧失了机遇,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过分强调区域平衡发展而忽视了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实质上是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
邓小平立足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时代背景,汲取借鉴经典作家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并逐步完善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思想。在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至党的十二大召开,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邓小平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从而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4](P152)在此,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新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召开,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此阶段,邓小平反复强调:重视东部地区的优先发展,不要搞同等富裕,以免走上吃大锅饭的老路。
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成熟和完善阶段。此阶段,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审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获得超常规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突出的问题,考虑如何实现中西部良性互动,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思想,标志着其区域经济思想走向成熟。
二
在内容上,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构想、发展布局、目标导向、调节机制、发展模式等内容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两个大局”的区域经济发展构想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核心,其他方面是这一核心的展开、延伸和实践。1988年9月,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方案的汇报时,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5](P277-278)同年10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肯尼亚总统莫伊时,对“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说:“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6](P413)“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是邓小平基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对我国发展战略的具体阐释。可以说,“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组成了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时空两翼。联系“三步走”发展战略,我们可以对“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做如下理解: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步,在本世纪进入小康社会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先较快地发展沿海,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第二步,在本世纪进入小康社会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在继续发展沿海的同时,突出地解决内地经济的发展问题。
倡导“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区域发展布局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现实展开。作为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目标必然是谋求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就决定了区域经济之间的非均衡发展以及具有发展优势、发展条件和发展效率的区域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具体设计并组织实施了由东部沿海到内地逐步发展的战略布局。1979年4月,邓小平提出划出一块地方搞特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并很快变为中央的重大决策。1984年4月,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开放;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闽南三角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7年海南设省;1988年3月,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环渤海地区被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区由点到面的对外开放格局。邓小平区域经济战略的第一个目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功。自1992年起,中国区域开放从沿海向内地延伸。长江开放地带建成、13个边境城市开放、所有内陆省会城市开放、浦东开发,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全方位开发的大格局形成。二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种由外向内,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渐次发展的战略布局,是邓小平在深刻认识和尊重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基础上提出并设计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创举。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开放和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目标导向。“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5](P172)在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同时,邓小平一再强调不能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样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5](P110-111)“第一步,让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6](P413)即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调节机制。在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思想的同时,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单一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他提出要真正实现“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就要在充分尊重并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主动利用适当的政府干预去调控地区差距,实现市场与计划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东部沿海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利用市场机制对区域间各种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直至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中央要有权威”,要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担负起宏观调控的任务。否则,就会“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台,统一不起来。”[5](P278)最后,在帮助落后地区改变面貌上,沿海地区责无旁贷。 1983年3月,邓小平就沿海与内地建立经济协作区问题指出:“搞经济协作区,这个路子是很对的。”[5](P25)1990年,邓小平又明确肯定和提出了对口支援、包省发展的思想。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之区域发展模式。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邓小平一贯强调,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他对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问题相当重视,多次发表谈话;主张对那些浪费资源和原材料的企业要坚决关一批;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5](P21);提出“在那个地方先种草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人们就会富裕起来”[6](P240)。总之,必须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对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具有无比重要意义。
三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思想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当前我国政府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观就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西部大开发则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和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尤其是东西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高到具有全局意义的高度。199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专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章,系统阐述了此后15年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通过非均衡增长的途径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事实上,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就已经包含了非均衡发展的思想。正如他所指出的,“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5](P374)所以,非均衡协调发展就是要在不平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途径,逐步实现各地区经济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核心应是重视和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而减少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着眼点在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而不是抑制发达地区的发展。因此,协调发展是在不同区域经济发挥优势、提高效率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不同区域经济同时、同等程度的发展,更不是抑制发达区域的发展。可以说,协调发展是在时序有先后、程度有高低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中实现的。
按照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特别是“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遵照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思路,必须在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时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什么时候区域发展的重点必须转向“第二个大局”?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邓小平的设想非常明确,“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5](P374)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第一次公开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概念。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对东部服从西部加快发展的第二个大局思想有正确的理解。有人错误地认为,西部大开发就是在地区倾斜政策下实施优先发展,把过去的向东部倾斜政策反转为向西倾斜政策,东部给西部发展让出空间和机会。中西部的发展决不能以限制东部的发展和牺牲东部的利益为代价,这是邓小平长期坚持的一条发展原则。西部大开发与过去向东部倾斜不同,主要不是实施地区倾斜优先发展的政策,而主要是国家对解决西部地区发展缓慢问题加大力度,对东西部差距扩大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东部地区服从大局主要表现为减少对国家优惠政策的依赖,发挥自我发展能力,并对西部地区发展给予支持。基于以上理解,结合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内涵,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思路:
第一,树立新的规划观,确立新的开发机制。政府要统筹安排,把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有机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操作上要求发展规划在内容、目标、依据和编制方式上相应转变。西部大开发要坚持市场导向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摒弃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维护经济秩序和处理经济矛盾的传统做法。进一步培育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同时要强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分清各自调节范围,发挥各自不同作用。
第二,加快新的资源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开发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西部大开发必须在培育和引进人才,加快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企业软资源的培育等方面加大力度,避免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掠夺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确定新的开发布局,培育地区竞争优势。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都应该遵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和西部各省区(市)、县在制定规划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将效率优先原则放在首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过去撒胡椒面的方法。要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坚持走以优先发展重点地区,帮助、带动其他地区、最后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在产业发展上,必须立足于西部的实际,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标签:西部大开发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