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帛书周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帛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是我多年来研究《帛书周易》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将其汇集起来公之于世,以求教于大雅方家。
一 论“火水相射”与“水火不相射”
《帛书周易·系辞》有这样四句话:“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薄)。”今本《说卦传》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相差一个“不”字。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帛书周易》的卦序是先天卦序,也有些学者认为是后天卦序,还有些同志认为是《元包》卦序。
过去我既不同意《帛书周易》卦序先天说,也不同意《帛书周易》卦序后天说,更不同意“《元包》八卦次序和帛书八卦次序相合”说。因而在《帛书周易校释·前言》第三章中专论《帛书周易》卦序。并录于下。
帛书卦序不同于通行本卦序。帛书卦图下体之八卦的顺序同其卦上体八卦的顺序也不相同。
帛书卦下体八卦的顺序是:键一、川二、根三、夺四、赣五、罗六、辰七、筭八。这是按照阳卦、阴卦、阳卦、阴卦、阳卦、阴卦、阳卦、阴卦这样一个顺序排列起来的。其规则是阳阴两两相耦。列之于下:健 川 根 夺 赣 罗 辰 筭
这些八卦次序和通行本《说卦》上所说的八卦次序完全不同。通行本《说卦》上所载八卦的顺序大约有以下3种。
① 震一、巽二、坎三、离四、艮五、兑六、乾七、坤八。即:“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列之于下: 震 巽 坎 离 艮 兑乾 坤
② 震一、巽二、离三、坤四、兑五、乾六、坎七、艮八。即:“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列之于下: 震 巽 离 坤 兑 乾 坎 艮
③ 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离六、艮七、兑八。或以为此即文五八卦卦序。即:“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列之于下: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帛书八卦卦序同《元包》所载八卦卦序也不相同。《元包》八卦卦序是:坤一、乾二、兑三、艮四、离五、坎六、巽七、震八。列之于下: 坤 乾 兑 艮 离 坎 巽 震
帛书八卦卦序同伏羲八卦卦序也不相同。伏羲八卦卦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周易本义·图》:“《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说卦传》曰:《易》,逆数也。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列之如下: 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通过上述比较研究,我们便发现了八卦卦序并非一种,也不是两种,它是八卦的全排列,排列的方式有四万零三百二十种。这就是八卦卦序为什么不同的原因。
帛书六十四卦的卦序同通行本差别很大。前人为便于记忆六十四卦卦序,编写了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其歌云: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帛书六十四卦的卦序是:“键一、妇二、掾三、礼四、讼五、同人六、无孟七、狗八、根九、泰畜十、剥十一、损十二、蒙十三、蘩十四、颐十五、箇十六、习赣十七、襦十八、比十九、蹇二十、节二十一、既济二十二、屯二十三、井二十四、辰二十五、泰壮二十六、馀二十七、少过二十八、归妹二十九、解三十、丰三十一、恒三十二、川三十三、柰三十四、登四十、夺四十一、夬四十二、卒四十三、钦四十四、困四十五、勒四十六、隋四十七、泰过四十八、罗四十九、大有五十、溍五十一、旅五十二、乖五十三、未济五十四、筮盍五十五、鼎五十六、筭五十七、少五十八、观五十九、渐六十、中复六十一、涣六十二、家人六十三、益六十四。”两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帛书六十四卦卦序有四卦的卦序同通行本相同。这四卦是:《健》居六十四卦之首,《乾》如之。《恒》卦均居第三十二位。《筭》居第五十七位,《巽》亦如斯。《中复》居第六十一位,《中孚》亦如是。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将帛书六十四卦卦名次序编成一首歌。其歌云:
键妇掾礼讼人同,无孟狗根泰蓄剥,
损蒙蘩颐箇习赣,襦比蹇节既济屯,
井辰泰壮馀少过,归妹解丰恒川柰,
嗛林师兮明夷复,登夺夬卒钦困勒,
隋泰过兮罗大有,溍旅乖未济筮盍,
鼎筭少观乎渐,中复筭兮家人益。
同时我们可以将帛书这六十四卦依次绘为一个方图。其图自右至左、自上而下,横列八个卦,竖列八个卦,八八六十四卦。下体依健一、川二、根三、夺四、赣五、罗六、辰七、筭八为序,上体依键一、根二、赣三、辰四、川五、夺六、罗七、筭八为序。(图略)——这就非常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朱子《周易本义·卦歌》中的“分宫卦象次序”歌。那个八宫卦序歌可能是根据《经典释文》所载京房八宫卦而改作的。
《经典释文》将六十四卦分成八个小系统(或称八组,亦称八宫,也可以叫做八个子集合),每一个小系统都是以六画卦的八纯卦中的一个纯卦领首。八纯卦在通行本中出现的顺序是:《乾》一、《坤》二、《坎》三、《离》四、《震》五、《巽》六、《艮》七、《兑》八。八纯卦每卦领一个系统。领首的这一八纯卦俗称为“本宫卦”。下面七卦,由初爻变起,自下而上依次受变。“本宫卦”的第一爻(初爻)变后所成的卦,俗称“一世卦”。本宫卦的第一爻、第二爻同时变后得到的卦,俗谓“二世卦”。本宫卦的第一爻、第二爻、第三爻同时变后所得到的卦叫“三世卦”。本宫卦的第一爻、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同时变后所得到的卦叫“四世卦”。本宫卦的第一爻、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第五爻同时变后所得到的卦叫“五世卦”。每一个小系统中的第七卦,依前例当以第一爻、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第五爻、第六爻同时变为“六世卦”,但因六爻皆变则成了八卦中的其他一卦(如:《乾》六爻皆变为《坤》,《坎》六爻皆变为《离》,《兑》六爻皆变为《艮》,《巽》六爻皆变为《震》),所以变到第六爻(即上爻)时就不变了,而以所变的“五世卦”即这宫中的第六卦为基础从上往下变,上爻与第五爻不变,第四爻变后所得的卦叫做“游魂卦”。将这一宫的第六卦的第四爻、第三爻、第二爻、第一爻都变之后所得到的卦叫做“归魂卦”。
帛书六十四卦分为八个小系统,没有上述八宫卦那么复杂。
人们以为帛书的卦序宫次同《元包》比较接近,其实《元包》的以宫为系统接近京房八宫系统而异于帛书八宫内的卦序。
《元包》八宫分明,在这一点上与帛书相同,但六十四卦顺序与八宫卦宫内宫外顺序同帛书迥异。而《元包数总义》又载“先天方图”纵、横图两个。
《元包数总义》:“先天方图,横数,一卦变七卦、其本卦皆在上。”又云:“先天方图,纵数,一卦变七卦,其本卦皆在上。皆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次。”为研究比较的方便,我们将伏羲六十四卦方图比较于下,其图:纵数,下卦自下而上依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次六、艮七、坤八为序;横数,上卦从右至左依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序。右下角与基上角自下而上、自右至左的对角线八纯卦以乾一、兑二、离三、震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序。这是八卦组成的方阵的基本形态。这又是一种六十四卦的卦序。而这不同的卦序出现同历史文献的记载是相符合的。《国语·楚语(下)》:“夫人作享,家为巫史。”韦昭《注》:“夫人,人人也。享,祀也。巫,主接神。史,次位序。言人人自为之。”又曰:“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男女皆可为卜筮,人人有其则,家家有其法。因而六十四卦则各有其序。这是讲的远古时代。到了三代的卜筮官手中,六十四卦卦序又各有不同。《周礼》所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说者以为《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周易》首乾。是六十四卦卦序各异之证。唐国子监四门助教赵郡李江序《元包经传》云:“《包》之为书也,广大含宏,三才悉备。言乎天道,有日月焉,有雷风焉;言乎地道,有山泽焉,有水火焉;言乎人道,有君臣焉,有父子焉。理国理家,为政之尤者。其文质更变,篇题各异: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而唐谓之《元包》,其实一也。包者,藏也。言善恶、是非、吉凶、得失皆藏其书也。”(《丛书集成·初编》)李氏知其同而不知其异,故有是说。就我们上述所列六十四卦卦序表明,六十四卦的卦序是多种多样的。据此我们推知六十四卦在古人手中进行详细的排列。按照六十四卦的全排列推算可以得到64!种六十四卦的卦序。这说明我们祖先的组合数学思想起源很早,而且很丰富。
以上是我10年前对《帛书周易》卦序的认识。1990—1992年应戚文先生邀请,我为《中华易学大辞典》撰写《帛书周易》条目,改变了一些看法,在《概论》中则论证了《帛书周易》先天八卦说。其文如下:《帛书周易》的八卦卦序与先天八卦之说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来谈先天之学者,皆宗于《说卦传》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居东南,《震》居东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于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谓先天之学也。”邵氏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先天八卦卦序。今人以为《帛书周易》八卦卦序与此不合,而将《帛书周易》八卦卦序确定为“后天之学”,或者说“卫元嵩《元包》八卦次序和帛书八卦次序相合,在先天后天图式之外,是陈抟、邵雍之前想开辟一条路者”。
其实先天八卦图应该是根据《帛书周易》八卦卦序绘制的这样的一个图:这才是真正的先天八卦图。按照这个图从《键》卦依照逆时针方向经过《根》卦、《习赣》卦、《辰》卦、《川》卦、《夺》卦、《罗》卦到《筭》卦,这便得到了《帛书〈易经〉》八宫卦上卦的卦序。前四卦为阳卦,后四卦为阴卦。一阳卦与阴卦两两相对自《键》《川》经《根》《夺》、《习赣》《罗》至《辰》《筭》则得到了《帛书〈易经〉》六十四卦每宫下卦之八卦卦序(每宫本卦提至宫首,馀皆依次类推)。这个八卦卦序就是“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应为‘水火’)相射,雷风相榑”的顺序。同时根据父母卦相交又可以得到子女卦的顺序。将《键》卦的初爻取出代替《川》卦的初爻则得到《辰》卦,这就叫做“《辰》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从《川》卦中取出初爻代替《键》卦的初爻则得到《筭》卦,居于《健》卦的右方(西北),这就叫做“《筭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取《键》卦的中爻(第二爻)去代替《川》卦的第二爻,便得到《习赣》卦,居于正东面,这就叫做“《赣》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取出《川》卦的第二爻去代替《键》卦的第二爻,便得到《罗》卦,居于正西面,这就叫“《罗》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取出《键》卦的第三爻(即上爻)去代替《川》卦的第三爻,便得到《根》卦,居于东北,这就叫做“《根》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取出《川》卦的第三爻,便得到《夺》卦,居于西南,这就叫做“《夺》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将先天八卦图按照逆时针方向排列,则得到:
父《键》卦一 母《川》卦五
少男《根》二 少女《夺》六
中男《赣》三 中女《罗》七
长男《辰》四 长女《筭》八
这就是《帛书〈易经〉》六十四卦上卦的卦序,也就是《帛书〈易经〉》八宫的次序。
如果将《键》卦(天、父)与《川》卦(地、母)交换一下位置(天地交然后泰,父母交而后有子女)则得到《川》南《键》北。再由北向南按顺时针方向则得到:
父《键》卦一 母《川》卦五
长男《辰》二 长女《筭》六
中男《赣》三 中女《罗》七
少男《根》四 少女《夺》八
这就是所谓“文王八卦次序”(即后天八卦次序)。这就是先天八卦次序变为后天八卦次序的真正奥秘。若由先天八卦方位变为后天八卦方位则只要将:
1、《键》南《川》北方位上的中爻互换则得到:《罗》南《赣》北方位;
2、《根》东南《夺》西北方位上的上爻互换则得到:《川》东南《键》西北方位;
3、《习赣》东《罗》西方位上的下爻互换则得到:《夺》东《根》西方位;
4、《辰》东北《筭》西南方位上的三爻互换则得到:《筭》东北《辰》西南方位。
整齐而又有规律,比起传世的先天八卦图之次序、方位变为后天八卦图之次序、方位来,既清楚明了又井然有秩序。可见传世之先天学与后天学均有讹误,先天变后天亦多牵强。《帛书周易》八卦次序、方位出,先天之学、后天之学真相大白,先天八卦次序、方位变后天八卦次序、方位也完全有规律可循。
今天我对《帛书周易》卦之序位又有了新的看法。我以为《帛书周易》卦之序位既非“先天八卦序位”,亦非“后天八卦序位”,而是“同天八卦序位”。
“先天”“后天”之名见于《乾文言》。之所以“先天”、“后天”乃是相对“同天”而言。《乾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应该说在“先天”“后天”卦序位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信介于“先天”“后天”卦序位之间的标准八卦序位。这个标准八卦序位的特征是“天地合”“日月合”“四时合”“鬼神合”,也就是“天地定立,山泽通气,雷风相榑,水火相射”。“先天”“后天”八卦的序位特点是“天地不定立,山泽不通气,雷风不相榑,水火不相射”。通行本《说卦》既有“水火不相射”的记载,又有“水火相逮”的记载。“相逮”既“相射”,“不相射”既是“不相逮”。“水火相逮”“水火相射”是“同天八卦序位”。“水火不相逮”“水火不相射”是“先天”“后天”八卦序位。《说卦传》尚有“雷风不相悖”之文。“不相悖”即“相榑”。“相悖”即“不相榑”。
二 论“同途而殊归”与“同归而殊途”
《帛书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而乐其辞。后世之世,疑丘者或以《易》乎?’【子贡问】:‘夫子信其筮乎?’【子曰】:‘我观其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
通行本《系辞传》:“《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诎也,来者信也,诎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诎,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孔子提出了“同途而殊归”与“同归而殊途”两个命题。“同途而殊归”指出了相同的方法、道路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归宿点。“同归而殊途”指出了相同的目的、归宿点存在着不同的方法、道路。“同途而殊归”是“同途而同归”“异途而同归”的负命题。“同归而殊途”是“同归而同途”“异归而同途”的负命题。
三 论卦图爻画、爻题与“七八九六”
《易》书中的爻题和爻画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卦爻辞中的爻题是那些从数符卦图中分离出来的数符同作为爻序的数符组合的产物。凡是按照大衍筮卦术产生的卦图的《易》书中的爻题和爻画的关系就一定是这样的。
按照大衍筮卦术(即《系辞》中“大衍之数五十……”的原则和方法),三变之后便能得到一个爻。这个爻画最初是用数符来充当的。大衍筮卦术所得到的充当爻画的数符只有4个,即六、七、八、九。这4个数符古人称作“四象”。(九,老阳之象。七,少阳之象。六,老阴之象。八,少阴之象。王夫之在谈到大衍筮卦法时尚有“审七八九六之变”之说。)按照大衍筮卦术筮得的卦图爻画都是用这4 个数符来充当的。三画卦,就是这4个数符每次取出3个数符的可重排列:四画卦就是这4个数符每次取出4个数符的可重排列……六画卦,就是每次从这4 个数符中取出6个数符的可重排列……始初,并无我们看到的今本《周易》的阴阳符号组成的卦图。这一点已为考古上的发现所充分证明。唐兰先生的《在甲骨金文中所见到的一种已经遗失的中国古代文字》、李学勤先生的《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张政良先生的《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徐锡台先生与楼宇栋先生的《周原卦画探原》等文章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对于始初的卦爻辞中并无爻题,爻题是从爻画中分离出来,爻画与爻题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等问题,人们则未予以重视,也没有进行论述。我通过反复思考,认为形成今本《周易》卦图这个样子的卦图至少经历了“原始卦图”、“中介卦图”和“理想卦图”这么三个阶段。
原始卦图阶段的卦图,是数符卦图。这种数符卦图只有用数符充当的爻画,而没有爻题。卦图是用“六”、“七”、“八”、“九”这4个数符组成的数图。如果十有八变所筮得的6 个爻的数符都是“六”的话,则这个卦就是由6个“六”字组成的数符卦图。如果筮得的6个爻的数符都是“八”的话,则所筮得的卦是一个由6个“八”字自下而上组成的数符卦图。当时可能尚无爻题。爻画在卦图中的位置是用爻画本身指称的。如《左传》和《国语》中的“之八”、“皆八”。“之八”是指占得一卦中的爻画数符为“八”的那一爻;“皆八”,是指占得一卦中的爻画数符都是“八”的那几爻。对于《左》《国》中的“之八”“皆八”,前人进行了许多研究。前人大都是以变卦别卦释之。对此我曾经撰写了《〈国语〉贞〈屯〉悔〈豫〉质疑》一文进行辩析。这篇文章发表在《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二期上的《读〈易〉据屑》中。文章列举了前人关于“皆八”的各种解释,认为只有韦昭与丽炎的解释比较符合实际。韦昭和丽炎以“皆八”为两阴爻之数的揲数。是很有见地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爻画是直接称呼作为爻画的数符的。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爻画还有另一种方法,即用另一卦作为参照系统来指称卦中相应的爻画。《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前人大都以变爻解释这里的《乾》之《姤》、《乾》之《同人》等。实际上这是因为还没有爻题,因此采取另一卦作为参照物的形式来指称卦中的爻画,所谓“《乾》之《姤》”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即《乾》的最下面的一爻。“潜龙勿用”就是《乾》卦第一爻的爻辞。所谓“其在《同人》”,就是指的《乾》卦的第二爻。“见龙在田”就是《乾》卦第二爻的爻辞。馀皆类推。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爻题。由于书写爻画具体直观,加上这种指称爻画方法原始,因此我便将这一阶段的卦图称作原始卦图。
中介卦图阶段的卦图当有两套不同的爻画组成的卦图和两套不同的爻题。如果古人将由“六”、“七”、“八”、“九”4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中的具有3 的倍数的数符(即“六”和“九”)从卦图中分离出来,将“七”“八”两个数符保留在卦图中,并将由于“六”“九”分离出去而使卦图中空缺的位置用“七”、“八”相应顶替(即“七”顶“九”,“八”顶“六”)。这样一来,卦图中充当爻画的数符就全是“七”“八”了。古人可能将数符“七”字的古体“十”省去了其中的“ 1”就成了“一”。用数符“一”与“八”充当爻画的卦图有《帛书周易》中的卦图。同这套卦图相应的爻题应该是:初六,初九,九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尚九,尚六。共12个。古人为什么要将爻画分离出来同爻序数符组成爻题呢?我想这可能是画卦认卦的方便和认识深化的需要。人们为了确定卦图中的爻画的位置关系,于是就为之编码。对于六画卦的卦图爻画编码,将其爻画的序列标以次第(古人画卦从下起),故名之曰:初、二、三、四、五、尚。这样就确定了卦图爻画的纵坐标。为了确定卦图爻画的横坐标,于是便将作为爻画的“六”与“九”抽出来,书于卦图侧面,这样就出现了两幅卦图。将这两幅卦图互相对应充实,于是便得到了两幅分别由“七、八”和“九、六”组成的不同爻画的六画卦卦图。这两幅卦图有这样的特征:“六”与“八”的位置对应,“七”与“九”的位置也对应。如果将序列次第数符分别同这两幅卦图的爻画数符相组合,就能得到两套爻题和与之相对应的两套数符组成的卦图。若将序列数符同“六”与“九”组合则可以得到初六、初九、九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尚九、尚六这12个爻题。对应的卦图爻画则是用“七”和“八”两个数符。此即所谓“卦画七八,经书九六”。《帛书周易》的卦图爻画和爻题如此。
人们如果将由六、七、八、九这4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中的“七”与“八”绎出卦图之外,而以“六”与“九”相应替代,则卦图中的数符爻画就只剩下“六”与“九”两个数符充当爻画。如果六画卦6 爻都是“六”的话则画6个“六”字重叠的卦图。如果六画卦6爻都是“九”的话则是画6个“九”字重叠而成的卦图。将绎出卦图之外的“七”与“八”同爻序数符组合则得到:初七、初八、七二、八二、七三、八三、七四、八四、七五、八五、尚七、尚八这12个爻题。对应的卦图爻画应当是“六”和“九”两个数符。此即所谓“卦画九六,经书七八”。《连山易》的卦图爻画和爻题可能就是这样的。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保留了《连山易》的4个爻题。这4个爻题是:《剥·上七》、《复·初七》、《姤·初八》、《中孚·初八》。根据这4个爻题,我们便可以推出《连山易》的爻题是;初七、初八、七二、八二、七三、八三、七四、八四、七五、八五、上七、上八。这几个爻题正好同《周易》的12个爻题相对应。根据《连山易》的爻题,我们便可以推出《连山易》的爻画是由“九”和“六”两个数符组成的。关于《连山易》的爻画是数符“九”和“六”组成的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系辞》里觅得旁证。《系辞》云:“《乾》之册二百一十有六。”《集解》:“荀爽曰:‘阳爻六册三十有六,《乾》六爻皆阳,三六一百八十,六六三十六,合二百一十有六也。阳爻九,合四时,四九三十六,是其义也。”荀爽虽未分清楚阳爻有“九”和“七”两个数符的区别,但他注“《乾》之册(策)二百一十有六”还是对的。一个6爻卦,每个爻画的数符都是“九”,则有6个“九”。每个“九”代表36策(即4×9=36),那么由6个“九”组成的卦则代表216策(即36×6=216)。由代表216策的6 个数符(九)组成的卦图,当是《连山易》的卦图。这6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对应的爻题应当是“初七、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上七。《系辞》又云“《坤》之册百四十有四。”《集解》:“荀爽曰:阴爻六册二十有四,《坤》六爻皆阴,二六一百二十,四六二十四,合一百四十有四也。阴爻六,合二十四气,四六二百四十。”荀爽虽然没有区别阴爻六册尚有三十有二者,但其解“《坤》之册百四十有四”则无误。若6爻卦每个数符是“六”,“六”表示二十四策(4×6=24),则6爻卦就有144策(即24×6=144)。由这6 个“六”组成的卦图,当是《连山易》的卦图。至于《连山易》这两幅卦图对应的卦名是否叫《乾》《坤》,暂且可以不在此文论述。《系辞》还云:“二篇之册(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集解》:“侯果曰:二篇谓上下经也,共六十四卦,合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则阳爻一百九十二,每爻三十六册,合六十九百一十二册。阴爻亦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册,合四千六百八册。则两篇之册合万一千五百二十。”这样的“两篇”,只能是由“九”和“六”组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易》的两篇。这里的两篇,自古以来的学者都未曾深究是《周易》的两篇还是《周易》以外的《易》书的两篇。事实上这不可能是《周易》爻画的策数。很可能是《连山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策数。将《系辞》上所记载的爻画数符同黄佐《六艺流别》所记载的《连山易》的爻题组合起来,若合符节。因此我们说《连山易》的卦图属于中介卦图。
第三阶段的卦图称为“理想卦图”。这一阶段的卦图爻画已经彻底改变了数符卦图的形状和性质,完全线条化、抽象化了。充当卦图爻画的数符已为两个抽象的符号所代替。这两个充当爻画的抽象符号,不仅可以代替两个数符,而且可以代表所有的奇数和偶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两个爻画符号可以被称作中国的代数符号。同时,这两个爻画符号又可以代表各种相应性质的物象。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又可以将这两个爻画符号称作代象符号。人们习惯上将这两个爻画符号称作阴阳符号。这两个爻画符号所处的位置都有严格的相应的爻题。因此,我们说这一阶段的卦图爻画和爻题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我们将这一阶段的卦图称作理想卦图,通行本的《周易》中的卦图就是理想卦图的典型代表。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易学发展的历史中,卦图爻画和爻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历史发展过程表明了爻画和爻题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必然的逻辑联系。
这一思想提出论证于10年之前,嗣后在为戚文先生组织的《中华易学大辞典·帛书周易概论》中补充了上述说法,并论证了“爻题与筮神”的关系。指出:
按照大演筮卦术,三变便得到一个爻。这个爻的爻画最初是由数符来充当的。用来充当爻画的数符只有“六、七、八、九。这4 个数符古人将其称作“四象”:“六”叫做“老阴”、“七”叫做“少阳”、“八”叫“少阴”、“九”叫做“老阳”。将这4 个符号由下而上依次排列便组成了最初的“四象卦图”。四象卦图的种类较多:1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叫做一画卦(亦可以称作一爻卦),2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叫做二画卦(亦可以称作二爻卦),3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称作三画卦(亦可以称作三爻卦),4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称作四画卦(亦可以称作四爻卦),5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叫做五画卦图(亦可以称作五爻卦),6 个数符组成的卦图可以叫做六画卦(亦可称作六爻卦),只用四象中的“少阳(七)”、“少阴(八)”这两个数符充当爻画组成的卦图可以称之为“少象卦图”。只用四象中的“老阳(九)”、“老阴(六)”这两个数符充当爻画组成的卦图可称之为“老象卦图”。只用“阴(--)”“阳(——)”符号充当爻画组成的卦图可以叫做“阴阳卦图”。
由“四象卦”到“阴阳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卦图爻画符号化和爻题的产生的过程,易卦爻画符号化的过程是同易卦爻题的产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易卦爻画有一个由数符充当爻画到由阴阳符号充当爻画的过程,易卦爻题则有一个由没有爻题到爻题产生、完善的过程。易卦爻画同易卦爻题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为了讨论方便,我将“四象卦”称为“原始卦图”,“少象卦”“老象卦”称为“中介卦图”,“阴阳卦”称为“理想卦图”。那么,形成通行本易卦爻画和经文爻题则经过了原始卦图进化到中介卦图再演化为理想卦图这样三个阶段。
原始卦图阶段只有爻画没有爻题,中介卦图阶段产生了爻题。理想卦图阶段完善了爻题。理想卦图阶段的爻题: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用九,用六。而处于中介阶段的《帛书周易》的爻题乃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尚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尚六;迥九,迥六。其中有4个爻题与理想卦图阶段的爻题不同。这4个爻题是:尚九、尚六、迥九、迥六。《帛书周易》卦图爻画属于“少象卦图”其爻题如此;则属于“老象卦图”的《连山易》爻题应当作:尚七、尚八、迥七、迥八。
通行本爻题的产生,一方面,促进、加速、完善了爻画的线条化、符号化、抽象化、思辩化、理想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掩盖了易卦爻画、爻题与筮神(数符崇拜)之间的奥秘,割断了爻画、爻题与数的崇拜的联系。《帛易》爻题的出土,揭示了筮卦与筮神的联系,要求人们与筮神相通(通九、通六),要求人们崇尚筮神(尚九、尚六)。这就与“通达天地”(“绝地天通”的负命题)、“天人合一”、“神人合一”有了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爻题之“尚九”“尚六”就是崇尚“九”“六”的意思,“迥九”“迥六”就是通达知晓神秘的数字“九”“六”的意思。同理,也就崇拜“七”“八”,通达“七”“八”。要占筮问吉凶,在古人神秘的思维中就要求要达神旨通神灵。因此,郑康成将“七”“八”叫做“精气”,“九”“六”叫做“游魂”。云:“精气,谓七八也。游魂,谓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数也。九六,金水之数……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可见,“七八”“九六”成了鬼神的代名词。贾公彦则谓:“则筮之神:自有七八九六成数之鬼神。”七八九六这四个神秘的数符,表面上看来是个爻画爻题,而实际上却表示筮之神,成数之鬼神。
四 论《帛书周易》与中国民俗
我在拙著《帛书周易校释·前言》中,论述了《帛书周易》(以下简称为《帛易》)的爻画、爻题与筮卦术的关系、筮卦术与《河图》《洛书》与仰韶文化的关系。试图追寻中国易学的起源:通过《帛易》的卦体论证了重卦之说,通过《帛易》的卦序论证了八宫之说,旨在探讨中国易学与中国组合数学的关系;通过《帛易》与今本《周易》的卦名、卦辞、爻辞的异同的比较,提出了秦始皇“并未统一(中国汉)文字,只不过徒有其令而未能真正施行,统一(中国汉)文字在汉而不在秦”(第76页)的猜想,目的是为了促进探讨中国易学与中国汉文字发展变化的关系。但因时间、版面诸因素的限制,对《帛易》的许多问题没有来得及探讨。在这里,试就《帛易》与中国民俗的关系进行简单论述。
《礼》卦与祭祀
《帛易》的第四卦(即《礼》卦),保留了我国古代祭祀使用的祭品、祭祀对人们的心理要求和道德要求。众所周知,“礼”在古代首先是作为祭祀的仪式和人的行为准则而出现的。《帛易》以“礼”名卦,表明“礼”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礼》卦的“礼”当是作为祭祀的“礼”出现的。祭祀是人与神相通的仪式。在《礼》卦中,保留了一般文献鲜为记载的祭品,这就是“真虎尾”、“假虎尾”、“虎尾”。用虎尾作祭品是鲜有的事。但《礼》卦却记载了这一民俗。其卦辞云:“礼:虎尾不真。”《六三》:“礼:虎尾真。”《九四》:“礼:虎尾。”这就是说,用真虎尾来礼神祭祀、用假虎尾来礼神祭祀、用虎尾来礼神祭祀。这三处的“虎尾”都是作为祭品来使用的。我在《帛书周易校释》中是这样写的:“余忆儿时乡亲父老礼神祭祀以猪尾、鸡头而虑及古人礼神以虎尾。虎不易得,故虎尾难觅。因不得真虎尾,而仿做假虎尾诚乃易事。”为什么先民要那样虔诚地用虎尾巴去礼神呢?我们可以从民俗学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这可能是先民将虎视为祖先或者山神所致。因而虎有“山兽之君”的称号,所以先民将其作为“图腾”、或者山神来加以祭祀。用虎尾祭虎神的道理跟苗民仿制狮身舞狮子以祭金狮神的道理一样。这也可能并不是作为“图腾”、山神来祭祀的,可能是先民祈求天降神威保佑自己猎获为害最大的野兽(老虎)而用虎尾作祭品进行祭祀的一种风俗。这两种猜测孰是孰非,俟日后进一步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但不论是那一方面的因素促成这一习俗的,都说明了先民同老虎的感情(或爱或憎)。
《九二》提出了“礼道”。“礼道”即祭祀礼神之道。礼道既有对人民祭祀的心理要求,又有对人们的道德要求。其心理要求是:忠厚诚信(即“礼道”)。其道德要求是正直善良(即“幽人贞吉”)。要求人们既要对神虔诚不欺,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狗》卦与狗祭
《帛易》的第八卦叫《狗》卦。用“狗”作卦名,说明狗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狗是人类最早训养的动物,除食用外,还可以作为人们找猎的助手,又可以为人们充当看家守夜的门卫。因此,古有食犬、田犬、守犬之分。距今已经有五、六千年历史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狗骨。这些狗骨的出土证明了狗与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度里,保存着许多对于狗的民俗传说故事。
白马藏人大年初一先敬狗,是为了感谢狗对白马藏人的恩德。在白马藏人的心目中最高的神是狗而不是天地。布依族有这样的风俗,每年七、八月吃新米时,总要先拿给小狗吃,是为了感谢狗为布依族带来了各种的恩德。在哈尼山寨,有些哈尼老人亲昵地把自家的姑娘、儿媳妇叫做“克玛”(意即母狗),是为了感激纪念神仙幺姑娘为解救哈尼人的痛苦两次触犯天条将天上的谷种偷到人间而被天帝将她变为一条母狗贬下凡来的恩德和自我牺牲精神。因此哈尼人每年尝新谷之时总要先盛宴招待家中的狗,祭祀狗神(神仙幺姑娘)……这些风俗都说明了狗同农业生产的关系密切。诚然狗是不可能为人类带来农业生产的水稻谷种的,但是这些却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人员对狗尊重的心态。
畲族至今还将狗作为自己的祖先供奉祭祀,人们每年正月初八(上八日)都要去宗祠瞻仰本民族最古老的祖先(盘瓠)——一只五彩毛色的狗的画像。他们还编有《狗王歌》、《犬图腾》。在瑶族的《盘王的传说》里也歌颂和怀念盘瓠(犬首人身)。贵州松桃、湖南湘西苗族中流传着一个《神母狗父》的故事。也以狗为祖先。珞巴人每年的两次集体出猎以前都要祭祀猎神。这被祭祀的猎神就是曾经为猎人耿耿忠心献出了生命的猎狗。猎狗被当作猎人的保护神……
以上这些美好的传说,不论是将狗作为祖先来祭祀,还是谷神、猎神来祭祀,都说明古代人们对于狗的深厚情谊。《帛易》将“狗”作为卦名,是将狗视为祖先、谷神还是猎神,我们虽然已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知道的,这就是说狗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很重要,同时已经将其置于祭祀之列。因而我们说用“狗”作卦名,可能是从用“狗”作祭名那儿借来的。这就说明对“狗”的崇拜不局限于几个少数民族的风俗,这种风俗也存在于汉民族之中。《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的高辛氏的畜狗盘瓠为高辛氏灭犬戎之寇吴将军之头后娶高辛氏之少女而成了人身狗头,其后同高辛氏少女婚配繁衍后代。后代奉人身狗头的盘古为祖神。事实上对于狗的崇拜,在汉民族的一些社区中,至今尚有这种遗风。
将汉人敬狗的遗俗同一些少数民族加以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各民族敬狗这一共同心态。同时也说明《帛易》用“狗”作卦名是同中国的民俗分不开的。
通过对《礼》卦、《狗》卦的民俗思想的分析,我们初步地认识到《帛易》对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我们从上面的论述中发现中国各民族敬狗这一民俗的心态是一致的。他们为什么一致呢?这是因为都受原逻辑的、神秘的互渗律这一思维规律支配的结果。“狗头人身”的盘古是人与狗互渗的结晶,“白面长人鱼身?”(《尸子》、半坡文物中的人面鱼纹即是)的“河神”、“河精”是人与鱼互渗的结晶,“人面豕身”(《河图括地象》)则是人与猪互渗的结晶。这些都是受互渗律支配的文化现象。
1992.12.28於湘潭大学东坡村10—210公寓
1995.5.6修改于湘潭大学帛书周易研究所
标签:后天八卦论文; 周易八卦论文; 八卦方位论文; 易经论文; 易经六十四卦论文; 八卦图论文; 说卦传论文; 国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