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_社区服务论文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实践论文,生物学论文,社区服务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自身,有许多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活动载体。

本文主要谈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开展的生物科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和目标。

一、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快学生“人的社会化”。在当今高度开放的社会中,原来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要彻底改变,学生学习的场所由学校拓展至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学生只有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才可能进行人的社会化。生物科学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生活中的科学,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它重在服务性、公益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人的社会化”,它的意义与价值还在于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使学生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因此,无论在科学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学生都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学生建构知识要基于具体的任务情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恰能提供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许多任务情境。此外,在教学论、心理学、古今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等方面都能论述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1.实践活动的教学论论证 教学论的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是形成理性认识的重要基础。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他们在生活中储备的,有些是借助教师的形象化语言或教材的形象描绘得来的,但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实习、制作、表演、展示、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样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接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准确牢固,而且比较深刻全面。

例如,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就要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才能真正认识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构建出细胞的结构模型。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单细胞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进一步理解细胞是生物体基本功能单位。高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更能加深学生对细胞是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单位的认识。

当代教学论的研究还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动作的结果。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会转化为具体技能的。

例如,学生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能,不进行多次的操作,不能将显微镜的结构知识结合于具体操作中的领悟其作用,是根本无法达到目标的;而且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技能的形成,都是自主地进行着。这对激励学生探索精神,促进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2.实践活动的心理学论证 皮亚杰从个体发生认识论角度,阐明了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看来,人的思维、智慧实际上就是人的外部操作活动内化的结果。没有儿童的大量外部活动,就不会有儿童思维和智慧的发展。

例如,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如果只停留于课堂内的文本探讨,学生往往只会将其作为陈述性知识记住,不能提升为决策行为的科学观点。通过人口调查、资源调查、环境问题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人与自然的这一关系问题就有了深入的认识,就会体会到“计划生育”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义。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人们认识世界主要凭借三种表征系统:动物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即通过动作或行动、肖像或映像,以及符号来认识事物。这三种系统在人的认知发展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可相互取代;而且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往往是符号表征建立的基础。这一研究结果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动作及操作活动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例如,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可以通过天竺葵叶的局部遮光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绿叶在光下能产生淀粉;通过密封装置中放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通过普里斯特利实验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会释放出氧气;等等。

这一系列实验蕴涵的动作和肖像表征,能促进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建立起光合作用的符号表征——光合作用反应的表达式。

3.实践活动的教育思想渊源 知行问题一直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许多思想家提出了精辟论述。

例如,荀况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可见,荀况强调感性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向“知”的上升和转化,即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化。

自十八世纪以来的西方近代教育史,始终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线索,即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调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各种感官,强调儿童感性经验和活动的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和活动教育。例如杜威就主张让儿童从做中学习,强调儿童的主动活动、主动作业的教育价值。认为只有让儿童在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在游戏、竞技、建造等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学生才能产生问题,取得经验,发展思维。

这些认识在今天看来,无疑仍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生物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和目标

目前,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实施中存在许多困难,主要是学生的安全问题、目前社区的建设问题以及社会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关心与支持问题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是开放的,活动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社会生活,必然需要学生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因此学生离开学校进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各种活动时,安全问题是教师最为头痛的。还有,目前许多地方的社区建设初具雏形,有些地方还在规划之中,社区的公益设施尚未形成,更缺乏专职人员关注、负责社区中的学生教育。生物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园林管理局等社会单位的支持与协助。例如学生采集的空气样本要到环境监测站进行分析测定。但是,不同地区的社会单位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关心与支持迥然不同。大多数单位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操作,要求学校支付场租费、鉴定会费等费用。解决这些诸多的困难,不是学校力所能及的,尤其是社会的教育职责与经费问题,这需要政府出面,全社会支持配合。

综合考虑现有的条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的,目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生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内容领域和目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见附表)

标签:;  ;  ;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_社区服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