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是加快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_创新论文

合作创新是加快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_创新论文

合作创新是加速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重要途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如何消除这种现象是关系到我国技术进步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的重要问题。

本文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作创新是消除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加速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下简称“创新”)低水平重复,表现在创新技术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创新技术市场适应性差,技术开发、生产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创新投入(既包括资金,又包括人才等)浪费;技术引进中多头对外,重复引进,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工作十分薄弱;等等。

造成我国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的直接原因

原因之一: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创新资源从总体上看直接面向市场的比重严重偏低,而间接面向市场的比重相反却很高。具体表现在:

——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研究开发机构,其次是高等院校,再次是企业。

以1990年为例,研究开发机构、企业、高等院校执行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分别为45.3%、24.9%、20.7%。尽管近年来科技人才流动增加了企业科技人员的规模,但总的形势仍然是大部分科技人员尤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中级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研究开发机构和大学。也就是说,从结构上看,大部分科技人员不在技术创新的前沿重地(企业),而在后方。而同期日本和韩国的比例分别为:9.7%,59.49%,30.9%和17.19%,48.8%,34.1%。

——研究开发所需的专用技术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信息等无形资产主要集中在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估计要占全国研究开发总资产的60%以上。

——研究开发投入主要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科技开发投入比重偏低。

以1990年为例,研究开发投入54.9%来自政府拨款,23.4%来自企业。按执行部门分,其结构为:50.1%用于研究开发机构,27.4%用于企业,12.1%用于高校。而同期,日本和韩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按执行部门分别用于研究开发机构、企业、高校的比重分别是8.0%,75.5%,12.2%和3.9%,73.9%,8.5%。我国创新资源配置状况,导致企业开发能力薄弱,难以发挥在市场经济中创新主体的作用。

在任何条件下,企业都应该成为创新最主要的主体,成为创新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创新资源在研究机构和大学高度聚集,而研究机构和大学又不直接面向市场,且一般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创新推向市场(既缺乏必要的市场开发经验、市场渠道,又缺乏资金和设备等条件),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创新过程的效率低下。

首先,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用户的直接而充分的了解,创新的市场适应性必然较低,这将大大提高创新过程的成本。

其次,创新过程中开发与生产和营销往往在不同单位完成,研究机构搞开发,企业搞生产和营销。这种开发若是应企业要求而生或许稍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开发者不知道谁是理想的生产者和营销者,生产者和营销者也不知道谁是理想的开发者。经常是开发成果因无人问津而闲置浪费,且随时间推移,其价值迅速降低直至一文不值(因为市场上会不断出现可替代性创新)。或者,开发成果即便找到了“婆家”,但受信息和识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市场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不得不中途停止;有的虽然勉强完成,但已无进一步开发和创新的动力。这种情形大大延长了创新在不同阶段的停留时间,提高了创新在不同阶段之间的交易成本,不利于针对创新形成稳定的核心能力。因而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终造成企业创新档次难以提高,研究机构开发后劲难以增强,整个创新水平不得不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

第三,由于开发、生产、需求属于不同经济主体,开发和生产之间的随机联系与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稳定联系存在深刻矛盾。在创新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其联结是双向的,创新完成后还要随需求和生产技术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各环节之间的反馈联系十分重要。开发和生产之间的随机联系(而且往往是一次性的联系)严重阻碍了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进一步发展常常对创新需求市场的扩展具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情况必然阻碍创新的升级换代。

总之,创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创新的市场适应性、创新过程的效率和创新的升级换代,导致企业创新在低水平重复。

原因之二:多头引进,重复引进;重引进,轻消化;重生产能力,轻开发能力

技术引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促进技术进步、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重要手段,也被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证明是有效的手段。但是,技术引进的目的必须明确。通过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是重要目的,但决不能忽视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相应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能力。我国40多年来的技术引进,对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是致命的问题。

第一,多头引进造成引进成本急剧升高,有效性迅速下降。

由于单独出马,谈判力量十分薄弱,而且常常因国内多家企业同时单独向国外一家企业引进技术,或者国内一家企业同时单独向国外多家企业引进,有时拿回来的却是不入流的技术甚至无用技术,或者关键技术根本拿不到。多头引进,多头对外,不仅不能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和扩大生产能力的目的,反而给国家财政造成严重困难。结果是肥了外商,苦了企业,瘦了国家。

由于技术引进不上档次,又没有足够的开发能力,就不得不再引进。再引进也难逃脱初次引进的陷阱,导致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跟着别人后面走,成为经济和技术上的二等企业。

第二,重引进轻消化,造成技术引进效益低下,难以形成引进技术对相关技术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引进投入大,消化投入小,这是一种违反规律的事情。我国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其中企业决策者和地方或部门决策者贪求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是重要的干扰因素),在把引进作为“业绩”的重要指标这一背景下,企业和政府的有关决策者宁愿放弃整体利益去追求个人、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导致引进项目过度膨胀,引进规模一长再长,真正能对经济技术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因素却被搁置一旁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引进技术的消化往往被一笔带过,即使有计划,有措施,往往也是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贯彻实施。总体上我国技术引进和技术消化的投入比例大致为20∶1,而在日本这一比例高达1∶10。引进投入和消化投入之间的比例反映了引进和消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达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目标,必然要有相应的消化投入。对引进技术消化不良必然难以形成内在的技术能力。我国引进的彩电、冰箱和大化肥等生产线之多实为世界所罕见,造成的浪费之大十分惊人。如果拿其中一半的引进投入进行消化和再创新,那么引进技术的企业、产业和宏观经济效果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

消化不良和重复引进是相互联系的,消化不良必然加剧重复引进,重复引进也必然加剧消化不良。可见,重引进轻消化的思想和行为对提高我国技术的模仿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引进的宏观经济效果,都是极其有害的。

第三,重生产能力、轻开发能力,是技术引进难以形成综合效益和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的主要根源。技术引进中培育开发能力是技术引进的重要目的,也是保证引进技术能够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客观物质基础。我国在技术引进的实践中,重生产能力、轻开发能力的思想和作法普遍存在。轻开发能力,在技术引进中表现为对配套的关键开发设备和技术漠不关心,对引进中开发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对技术供应商协助开发能力培育没有明确要求。重生产、轻开发的后果是严重的,往往造成对技术供应商的依赖,丧失技术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引进中强调生产技术的配套,忽视生产技术和开发技术的配套,这种情况的最终后果与多头引进、重复引进、重引进轻消化的后果是相似的,它必然会导致技术引进效益低下,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难以达到技术引进实现跳跃发展的目的,从而导致技术创新在低水平重复。

原因之三: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不力

一方面,政府对创新投入的管理不力。

现阶段技术创新的投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投入,其中技术引进的投入主要来自国家支持的贷款。在开发投入中,政府对研究机构的投入比重高达61.9%(1990年),而同期对企业的投入比重只有28.8%。这种投入结构,不利于创新各环节的有效组合和创新规模的优化。在引进技术的投入中,政府对消化和再创新并无规范的要求,导致企业创新行为严重偏离宏观经济目标和产业发展目标:一些急需投入(有些急需大投入)的创新项目难以获得足够支持:一些创新目标不明确或市场前景不好的创新项目却容易得到支持。这与创新投入计划中存在的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密切相关。有的创新已有,但受决策者个人或局部利益的影响,仍然被选入创新计划,造成严重浪费。有的由于立项要求不严,或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同时拥有立项权,重复立项,重复投入,造成严重浪费。

另一方面,政府对创新的政策诱导不力。政府对创新的政策诱导是各国创新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强调对创新的政策诱导。政策诱导是促进企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企业、地区或部门而言,如果重复创新、重复引进取得利益比其他方式取得的利益还大,必然会存在内在的重复创新、重复引进的动力。政府要诱导创新向理想方向和理想规模进行,必须强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以使重复创新、重复引进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否则,创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难以根除。

综合起来看,在直接原因背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的深层原因除体制因素外,缺乏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和高校之间有效的合作创新,也是主要原因。

合作创新是消除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加速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的之一,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和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包括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资源的规模和配置效率是决定这种动力强弱、从而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两个主要因素。在创新资源规模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途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政府政策、投入诱导和强化法律保障,开展企业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创新,是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由于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合作活动主要由政府下达指令,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缺乏合作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要求承认和保障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利,合作创新能实现合作各方的利益,从而奠定了合作创新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创新活动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对创新的牵引作用,使创新成果形成和市场化的周期缩短,形成“创新—市场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合作创新无论是发生在企业之间,还是企业与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之间,其直接意义都是强调创新面向市场。这是加速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有效途径。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加速发展合作创新。

目前,在我国研究开发投入总水平不高(1991年占GNP的0.72%,日本为2.77%,1989年韩国为1.92%)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一个关键问题。既要提高研究开发效率,又要提高市场化的效率。重点是后者。解决办法主要有四个:一是让一批大中型企业兼并一批研究机构,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二是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自己办企业;三是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及高等院校合作;四是企业之间开展联合技术引进、联合技术消化和联合技术开发。

从短期来看,第一种方式可能性较小,因为企业财力有限,而且不一定能有效利用研究机构的资源,可能造成新的闲置。第二种方式近年来有较大发展,象中国科学院的联想集团公司、北京大学的方正集团公司和清华大学的紫光集团公司等比较成功,但成长的时间较长。这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很值得怀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创新资源的结构矛盾,但近期有积极意义。第三种方式相对而言实行比较容易,且灵活多样,适应性强。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向实际经济活动流动,应该大力支持。第四种方式虽然有困难,但对国家减少重复引进、重复投入、加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应该重点扶持。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来看,企业之间及企业和科研机构或高校之间的合作创新,有利于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消除企业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减少创新过程的无效或低效投入,提高创新技术的档次,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的综合效益,有利于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方面将从整体上加速我国的技术进步,增强技术能力和技术竞争力。

IEC

标签:;  ;  ;  

合作创新是加快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