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探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方面的进展。肠梗阻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多学科合作及介入技术的应用,肠梗阻的治疗不断改进,疗效肯定,改善了患者预后,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减轻了心理及机体的痛苦。
【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215-02
肠梗阻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的疾病的统称。肠梗阻属于中医学“腹痛、小腹痛”范畴。近年来肠梗阻发病机制主要集中于:神经机制、炎症机制、肠屏障功能研究等,并取得一定进展。本试验主要从保护肠屏障功能着手去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作用机制
1.肠梗阻的病因
梗阻发生的病因和患者自身有无腹部手术史具有密切关系,腹部无手术史的患者发生肠梗阻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影响,另外还有粪便过硬,堵塞肠道等因素。而一些腹部疾病的发生也会导致肠梗阻的发生,包括腹膜炎伴有肠麻痹、乙状结肠扭转、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美克尔憩室索带致肠扭转等。这些疾病均会导致肠道正常解剖组织结构的偏离,从而造成梗阻。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其发生肠梗阻的主要因素为术后肠粘连,据资料显示腹部手术史的肠梗阻患者,腹腔粘连与外科手术次数及范围及手术方式有正相关性[1]。
2.肠梗阻的治疗
2.1 非手术治疗
胃肠置管、支架植入术及联用药物治疗常规采用单胃管,负压吸引,低位肠梗阻,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方法有如下几种:
(1)DSA透视下导管置入技术,沿交换导丝将经石蜡油润滑后的肠梗阻导管经鼻送入空肠内。患者痛苦及时得到缓解,提高了治愈率,住院时间缩短,降低再次手术率,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
(2)内镜下辅助安置肠梗阻减压管技术,经一侧鼻腔插入肠梗阻导管,在胃镜下送至十二指肠或空肠,连接负压装置,疗效肯定、安全,较短时间内解决梗阻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率。作为常规外科术前准备,手术成功率提高了。
(3)X线透视下插入法,主要适应于胃肠道无手术史大部分患者,导管可到达梗阻部位或回肠末端,透视的同时可以注入造影剂,进行梗阻端位置及性质的诊断。缺点是患者和医师不可避免的接受放射线辐射,可以提升放射防护而避免暴露,此方法可以作为首选方法。对于腹部有手术史者,该方法插管比较困难。
(4)肠道支架的植入术:已成为治疗消化道狭窄梗阻性病变的又一途径,尤其在解除结直肠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手术治疗
临床上选择手术治疗肠粘连,一般会选择肠捷径术、部分肠切除吻合术、粘连松解术等术式,针对部分复杂性肠梗阻患者,则需要行小肠排列术治疗。在肿瘤患者方面,包含有肿瘤根治术、肠捷径术、肿瘤姑息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疝手术方式以疝修补术为主,对于存在肠坏死患者行部分肠切除吻合术[3]。腹腔镜:腹腔镜对粘连性肠梗阻能够部分松解腹腔粘连,使肠梗阻消除,且对胃肠道干扰相对较少,腹壁创口远离原腹腔粘连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优势明显。但腹胀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者为腔镜手术禁忌;对于腹腔镜手术中显露困难、广泛粘连、内脏器官损伤的患者仍需中转开腹[3];腹腔镜操作更加细致准确,
(1)肠管与切口二次粘连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
(2)粘连性肠梗阻中很多只是一条粘连带压迫或是肠管与异位粘连成角引起,微创避免了“大切口,小手术”的被动局面,科学合理;
(3)减少器械、纱布和拉钩对肠管浆膜的损伤,减少肠粘连发生。临床效果:开腹术式后再粘连率高,手术次数增加粘连率升高,进入“手术-梗阻-再手术-再梗阻”的恶性循环,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因具有创伤小、腹腔干扰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减少再粘连的发生。
2.3 术后治疗
肠梗阻患者由于肠道血运障碍较长或近期手术应激(有时近期接受2次手术治疗),通常合并营养、免疫和肠功能障碍。应该注意的是,上述病生理改变不会随着梗阻的解除而马上消失,手术后继续造成局部和全身不良影响,成为术后MODS发生或加重的主因。因此结合病人具体情况给予有效的术后支持治疗;术后营养支持患者术前多合并有严重的营养障碍,主要是长期禁食水、肠道黏膜萎缩而吸收功能性减低、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和肠外营养支持不利等原因造成。术后营养支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应该尽早开始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内和肠外营养。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肠黏膜的恢复和防止肠道菌群移位。水溶性对比剂:泛影葡胺是一种高渗性有机碘苦味水溶性液体,不仅能造影显像,口服后能减轻肠壁的水肿,促进水分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加和稀释,促进肠蠕动,肠道内容物通过狭窄的肠段,起到解除梗阻目的。针对复杂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选择肠排列管加空肠营养管,不仅有减压效果,同时还方便给予肠内营养,操作简单,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肠粘连、肠排列术中最早应用米-阿管,选择的米-阿管长度一般为3.5~4.0cm,管前端存在有气囊以及铜头,属于气囊硅胶导管,双腔,有着非常好的弹性。空肠造口后将支撑管插入至盲部,进入腹腔,小肠内同时置入营养管和米-阿管,保证患者有充足的营养供应。
3.肠梗阻机制研究进展
肠梗阻发病机制研究也是个热点,主要集中于:神经机制、炎症机制、炎症和神经相互作用机制及麻醉和药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IL-6)是参与炎症性肠梗阻的重要物质,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胃肠运动障碍,导致肠壁水肿、渗出、肠腔狭窄从而引起梗阻;肠屏障功能研究,国外研究表明IL-22可以提高肠粘膜防御和肠屏障功能,增加肠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粘液分泌;IL-22还可以诱导几种抗菌肽的表达参与抗菌效应。IL-22的联合效应对于修复肠屏障功能是重要的。IL-17A能提高肠粘膜固有免疫功能而保护肠屏障功能[4]。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肠梗阻诊断和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应重视病情的演变过程,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带来不良预后,保护肠屏障功能,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优势治疗肠梗阻。
【参考文献】
[1]贾天旗.102例无腹部手术史肠梗阻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2,25(18):22-23.
[2]张楠.5923 例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学变迁及中西医结合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6):615-618.
[3]蒋晓玲.肠梗阻中医治疗综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2);166-167.
[4] Monteleone I,Rizzo A,Sarra M,Sica G,Sileri P,Biancone L,MacDonald TT,Pallone F,Monteleone G.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Induced Signals Up-regulate IL-22 Production and Inhibit Inflamma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Gastroenterology,2011,141
论文作者:孙尚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肠梗阻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营养论文; 肠道论文; 发生论文; 功能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