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对脑卒中出院患者康复的影响论文_梁润梅 刘颖 (通讯作者)王云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重庆,400037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对脑卒中出院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取2012-2014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进行社区康复服务的3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抑郁量表(SAS)、焦虑量表(SDS)、Barthel、Fugl-Meyer指数和严重失语程度分段标准评定法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三个月的SAS、SDS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p0.01),干预后Barthel、Fugl-Meyer指数和严重失语程度分段标准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p0.01)。结论:社区康复服务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功能康复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社区护理;脑卒中;康复;出院患者;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者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发病率高、病史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幸存者700万列,每年新发患者约为150万例,发病率约为每年219/10万人,脑卒中的致残率为86.5%,生活不能自理的达到43.2%[2]。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发展和诊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失语、偏瘫、意识障碍、偏身感觉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依然突出,脑卒中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许多患者因经济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在医院进行正规的康复治疗与训练。而当前我国脑卒中家庭护理还停留在一般的生活照顾上,甚至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护理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质量[3]。为此,本研究对3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旨在让患者最大程度的恢复整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2014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进行社区康复服务的3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情况。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7-83(53.53±11.41)岁;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18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5-86(52.16±11.37)岁;其中脑出血5例,脑血栓12例,脑梗死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功能障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出院后采取家庭康复护理,未参与社区活动。

1.2.2观察组 患者出院后经详细检查及康复评定后,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社区指导性康复训练,由社区护理中心护理人员每周一次去患者家中进行康复护理:1发音练习: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语言康复训练,及时利用听、说、读、写等外周刺激和感觉反馈刺激语言中枢,从发音器官到发单音节和单音字开始,直至长句与之对话,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嘱家属对患者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2肢体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肢体的功能训练,根据病情,早期以肢体被动训练为主,逐渐过渡到辅助运动和主动运动,从被动到主动,从卧到坐,从站到走,以上(近端)带下(远端)进行追加式练习,同时鼓励患者多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练习,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恢复全身功能。3日常生活康复训练:遵循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大到精细的原则,反复练习,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吃饭、刷牙、穿脱衣服等日常生活训练。同时根据患者居住条件,设计利于患者完成自理活动的环境。4:心理干预:由于脑卒中患者多为突然出现肢体功能和语言障碍,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易产生优于、焦虑、自卑心理,在社区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了解患者不良情绪,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与患者交谈,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信心,从而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康复训练。5:患者家属参与:患者家属在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向家属详细分析病情和评估预后,使其周到、细致的护理患者,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3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干预前和参与社区护理3月后由康复医师进行评估。调查表用抑郁量表(SAS)、焦虑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用Barthel、Fugl-Meyer指数和严重失语程度分段标准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和失语程度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1

2讨论

脑卒中患者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固定损害5年以上,大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后便出院回家休养,短暂的医院康复护理无法保证患者在家庭、社区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也无法保证其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贯穿服务对象生命全过程,以社区为范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对象(三位一体预防模式),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残疾人为重点,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是有效、经济、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7]。研究显示,社区护理能明显改善临床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能明显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8]。但是我国社区康复护理开展相对较晚,仅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晚100多年[9]。目前大部分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家庭社区护理,护理专业价值及信念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一方面目前因为医院医疗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康复住院费用的增长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目前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日日趋缩短,病情稳定后即转入社区和家庭护理。虽然出院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对患者采取康复指导及出院随访等措施,但远远达不到患者的需求,脑卒中患者特别是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失语的患者恢复目标是促进功能独立和重返社会。研究表明,目前家庭照顾者中,对康复训练方法、预防复发及并发症、心理支持等方面知识严重缺乏,知晓率分别只占14.53%、15.38%、23.08%,67%的家庭缺乏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10]。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是一种既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方案。为此,本研究对30例脑卒中患者特别是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和失语的患者进行3个月的社区康复护理,结果表明,与传统家庭康复模式进行康复的患者相比,进行社区康复的患者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家庭康复模式的患者,而且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较为轻微,更为以积极心态面对康复治疗。规范化的社区康复护理着重把康复治疗延伸至社区,作为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社区护士能对对发病患者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对高危人群及早发现危险因素,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对健康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和预防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采用社区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服务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恢复水平,降低不良心理情绪,并且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引用。

1.杨维.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病人满意度的相关型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119-1121

2.夏云秀,曹福琴.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72-73

3.李永红,王聘妹,王翠华.家庭健康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1):2420

4.冯正仪.社区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

5.刘晓红,徐艳杰,顾海.社区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J].现代康复,2004,4(5):686-687.

6刘秀娜,张翠华,罗羽.中国社区护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9):1118-1119.

7王利群、王利民、关青.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状况及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4):2420.

论文作者:梁润梅 刘颖 (通讯作者)王云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  ;  ;  ;  ;  ;  ;  ;  

社区护理对脑卒中出院患者康复的影响论文_梁润梅 刘颖 (通讯作者)王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