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比较研究_政治论文

闽台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比较研究_政治论文

台湾与福建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台湾论文,思想道德论文,青少年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54(2009)01-0017-05

福建与台湾历史源远流长,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直以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了青少年就赢得了未来。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统一的未来和希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必将落在两岸青少年的身上。由于两岸长期的隔离和对峙,两岸青少年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感情上的隔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顺利推进。因此,深入了解两岸青少年状况,积极做好青少年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为这有利于海峡两岸青少年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建立信任;有利于培养台湾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广泛团结和争取台湾的青少年一代,关系到中央“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工作方针能否落实,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能否早日顺利完成。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台湾和福建青少年由于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教育环境,以及闽台区域文化的共通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其思想道德状况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又存在一系列共性。

一、政治思想比较

政治思想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两地青少年对政治的关心和受政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量和分析。

福建青少年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前途充满信心。近年来,我国政治局势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广大青少年对党和政府充满信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总体上讲,福建青少年基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对未来充满信心。当代中国主流政治理念要求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倡导爱国主义等。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对青少年自身政治理想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后得到积极地贯彻落实,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促进了福建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

福建青少年满怀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大多有稳定的政治信仰。福建青少年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期待都非常高,入团、入党的政治行为普遍。调查结果表明,福建青少年对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80%的青少年认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对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相当高的认同,76%的青少年认为很有必要,14%的青少年表示很重要。同时,90%的青少年对改革开放的政策表示满意,93%的青少年对台海局势表示应“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但决不放弃军事斗争的手段”,60%的青少年充分肯定了“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对于规范政府所起的作用,90%的青少年认为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分重要,且有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分必要。难能可贵的是在福建“偷渡”频发区域,居然有97.3%的被调查青少年虽然深受不良文化的影响却依然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认为“作为一个人,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这充分说明福建青少年满怀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大多有稳定的政治信仰,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而且对我国的改革大多表示支持并充满信心。

当然,部分福建青少年也存在消极的政治思想,政治取向上有较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在对福建大学生的调查中,15.7%的学生党员承认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了个人的发展需要”,28%的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是“既为自己,也为人民”。这说明,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

台湾青少年关心岛内政治,但对其感到迷惘和彷徨,参与意识淡漠,政治信仰和政治倾向很不稳定,这与其政府组织形式和政党制度有很大关系。近20年来,台湾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变迁,政治格局由权威主义的一党专政演变为多党政治纷争。台湾青少年的政治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政党纷争时期的新特征。

1987年解除戒严后,台湾进入多元开放时代。多元的政治环境赋予台湾青年以独立思考与理性选择的空间,而高度发达的资讯条件和相对富裕的经济基础则催生了他们的政治主体性、自主性意识。岛内80年代出生的青年对于政治的态度是矛盾的、游离的。一方面,他们关心台湾的政治变革,渴望政治昌明、政局稳定、社会进步、族群和谐,但另一方向又对台湾政治变革中的无序、黑暗、经济衰退感到失望和悲观。特别是民进党当局在“民主”的口号下肆意践踏民意,在“反黑金”的旗号下大搞黑金政治,在选举过程中弄虚作假、欺骗民众的作法,让台湾徒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使青年感到极度失望。他们虽然对此心有不甘,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采取“政治旁观者”的态度。2004年大选前,蓝绿阵营争斗呈白热化,各方政治势力都跑到高校拉票,但青年学生的反应十分冷漠,多数学生不愿参与任何政党组织的辅选活动,也不参与政治性的社团。他们普遍抱着“过客心念”,政治“边缘人”的色彩浓厚。

台湾青少年受“台独”言论毒害较深,存在“弃中就台”倾向。青年人政治观念尚未定型,易受各种理论影响,是非辨别能力弱。岛内“台独”势力正是看中这一点,把青年人作为“台独”突破点,大肆推行以“去中国化”为核心的“本土化教育”。1997年,李登辉当局编纂《认识台湾》一书,刻意删减有关祖国大陆的历史、地理课程,增加“台湾史”、“台湾人”、“台湾地理”、“台湾文学”等内容,极力淡化和消除台湾青年的“大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2001年,台湾各级中小学普遍开设乡土语言课,把闽南话改名为“台语”,企图“从娃娃抓起”,培养台湾青少年对于未来“台湾国语”的语言忠诚。2004年12月,台“教育部”新公布《高中国文课程纲要》,把教材中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文言文的比例整体下调20%,提高台湾白话文的分量,强调“以台湾新文学以降之名家、名篇为主”,以前列为必修的《中国文化经典教材》改为选修教材,企图进一步剥夺青年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增加青年对于台湾文化的认同。“台独”社团也乘机在青年学生中大肆举办所谓研讨会、研习营等活动,他们一方面强调所谓台湾“本土文化”,极力回避和否认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另一方面刻意把“台湾人”与“中国人”的身份对立起来,诬蔑大陆“打压台湾”、“封杀台湾国际空间”,鼓吹只有争取“主权独立”,才能“走出去”等。在“台独”谬论的误导下,台湾青年群体明显出现了“弃中就台”的“台独”倾向。在“台独”成为“政治正确”的强势语言后,一些青少年为避免遭到同伴围攻或挖苦,不敢坦言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而以“华人”、“炎黄子孙”等模糊“身份认同”来取代。民进党执政的8年中,青年是支持“台独”、支持陈水扁比例相对较高的群体,且有逐年增加趋势。

台湾青少年对“一国两制”的认知有所加深,但在两岸关系上尚有明显的“求稳怕变”心态。“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也是祖国大陆对台的一贯政策,该政策体现了对台湾人民生活方式和现有制度的充分尊重,但由于种种原因,近20年来成长起来的台湾青少年对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诚意和“一国两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尚缺乏正确充分的认知,在两岸关系问题上表现出较明显的观望或回避态度。综合近年来岛内部分调查结果可知,当代台湾青少年在两岸关系问题上保持“橄榄状”的心态,即主张“急统”与“急独”均非主流,而主张“维持现状”者居多数。随着大陆对台政策宣传的进一步深入,港澳成功实施“一国两制”示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近来台湾青少年对祖国大陆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认识有较大程度的加深,在青少年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中认同与接受“一国两制”的比率也明显上升。台湾青年对“一国两制”认知与接受度的提高,为开展两岸对话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又应看到,当前台湾青年多数对祖国大陆的了解还不充分,求稳怕变、维持现状的心态还相当明显。

二、道德状况比较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个人道德品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基于青少年社会生活的参与面较小,本文仅围绕个人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

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正震荡着世界的各个角落。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台湾和福建青少年道德状况也出现了一系列共性的趋势特点,主要体现为:

在冲撞和流通中,传统道德体系和现代道德体系逐步走向融合。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并剧烈变化,大容量、高速度、多渠道、强开放性的信息流通和获取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日趋弱化。家长、老师等权威的道德评价标准在多元文化的冲撞和大信息流通中开始失落。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的社会风尚。

在矛盾和困惑中,基本道德要求和道德价值的取向日趋稳定和成熟。就两地青少年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正随着生活经历和知识体系逐步丰富而日益稳定成熟。而且,当前两地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一个社会快速变迁的转型期中,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种种复杂情况,青少年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两地政府和教育机构能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道德状况的这种现实走向,表现出以更加理智、科学地加强和改进两地青少年道德状况的决心。在学校德育教育引导和社会大环境的引导下,两地青少年的道德选择均表现为以良知、正义、美德为主,日趋走向稳定和成熟。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两地政治体制不同,社会文化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有落差,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在两地青少年中的表现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

福建青少年推崇正确道德,但个人的实践和行动不够。福建青少年的道德实践和行动不容乐观。具体而言,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比较高,对社会公德的要求大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实践中,大多数人又很难做到,尤其是无约束条件下的自觉实践更是难以做到。最简单的例子,在无监督的中学、大学餐厅里,餐具使用后的存放,比照有监督的餐厅,一边乱取乱放,一边秩序井然。这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上的脱节现象及缺乏自觉自律的现象是福建及大陆其他地区青少年的一个特点。追溯其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浸染之外,还有家庭的因素在里面,当前青少年多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平日在家就无此习惯,一切皆有长辈全权负责。

福建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但缺乏特色教育,方法较单一。我国大陆地区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且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福建地区更是将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建教育部门为了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使之建立在科学和系统的基础上,就编制了一套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团体测量表,在全省各地区中小学按分层随机取样,检测青少年道德品质。但是在道德教育上缺乏特色,主要体现为:口号性、政治性等理论性内容较多,忽视地域差距和层次区别,内容更新较慢;教育方法上,方法单一,缺少专职的教师,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也缺乏创新和激励机制;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会青少年道德教育中仍存在方法、目的上的差异,难以对青少年形成和谐统一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台湾在这方面虽说也难做到尽善尽美,且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情况,但总体上仍表现出若干显性的优势。

台湾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强,个人实践和行动主动性较强。2007年1月29日至2月8日,笔者参加了“2007·阳光海峡——两岸快乐小天使活动营”,在这个由两地青少年各占一半组成的百人活动营里,历经近10天的共同生活,笔者近距离地透视了两地青少年的道德状况。譬如,宾馆的服务员可以较明显地感觉出哪个铺床或哪个房间是哪个地方青少年使用过的,主要特征就是其“破坏”程度,台湾青少年使用过的明显整洁整齐,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及所受的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当问及此类事时,台湾青少年表示除了学校有教育外,家里父母也注重教导,并且在成员较多的家庭还要给弟妹做示范,所以长期养成了自觉自律的习惯。

台湾青少年道德教育尊重主体,层次清晰、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台湾道德教育注意传统文化的传递与发扬,主动将传统道德进行了一番改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的意义。台湾中小学德育体系非常健全,仅不同层次的教材就有16册,约100万字。道德教育内容分为18个德目,包含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团、对国家、对未来的基本态度,按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层次逻辑递进,从行为规范、道德原则到道德理想逐步递升。教育方式上,力求用生动的形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一思想直接体现在教材设计上故事可读性强、图片效果好。台湾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还非常重视行为的训练,调查、访问、观察、报告、讨论、角色扮演、分享、反省等实践贯穿其中。台湾青少年道德教育尊重主体,积极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然后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三、价值追求比较

价值追求、人生价值或价值观,是指人的一生与社会、他人在相互需求满足关系中所表现的有用性。青少年的价值观,是青少年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是青少年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支配着青少年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他们确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一个区域的社会环境因素。台湾和福建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岸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很多方面会有同一性和差异性。比较闽台青少年的价值观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反思和改善两地的青少年状况。

两地青少年价值追求的主流积极健康,价值追求呈多元化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着青少年价值目标的不断重构,两地青少年对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定位基本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追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精神,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但价值追求更趋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出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个性而轻共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整合态势,遵循高效、公正、互利的基本价值原则,能够敏锐、乐观且理智地把握机会。

两地青少年在价值追求的发展态势上具有相同的趋向性,表现为趋向务实,更多体现“利益”。在福建等大陆地区,随着以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为基本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在来势汹涌的西方社会思潮流变中,轴心逐渐向“个人利益”偏转,逐渐呈现出与台湾地区比较盛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相同的趋向性。务实化、现实化业已成为两地青少年价值观的共性,青少年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引导下,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两地青少年在价值追求的问题上具有共同性,表现为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评价出现偏差。其一,价值取向模糊,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价值追求、评价与选择的倾向性态度,对价值选择时混乱、无序且麻木的状态称为“价值取向模糊”。在福建青少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主流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有少部分的青少年感到生活没有目的,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或虚耗时日,或沉迷游戏。近年来,各方公布的关于网络成瘾的数据也反证了这一点。这样的情况在台湾甚至更严重,比例更高。其二,价值评价存在偏差,指的是个体的价值判断与真实情况不太一致。这是两地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因为青少年缺乏社会的实践,还因为青少年虽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他们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以自身耳濡目染的事实为依据,空讲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福建青少年主体意识较强,自我实现与社会认同逐步走向相互适应。在当前,我国大陆地区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福建青少年处于这种大环境下,所受的影响是必然的。

福建青少年同大陆其他地区青少年一样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对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满怀热情,有一种强烈的探寻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空前发达,尽管有从宏观到微观的趋势,但依然具有习惯于从宏观、整体上思考问题的主体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的直接表现就是青少年注重主体利益。在调查中,就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多数青少年在观念上仍能以国家利益作为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在当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不断进行对激进个人主义的反思和抽象集体主义的放弃,并且随着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绩感染带来心智上的成熟。主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不断进行较量,并在冲突和矛盾中逐步走向融合,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两者协调兼顾,形成自身实现与社会认同相互适应的架构。

福建青少年价值追求客观理性,但又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在针对福建各个青少年群体的抽样调查中,设计了“您认为改变个人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应该是什么”和“您周围的人主要靠什么途径改变社会地位”这两个问题,结果我们发现,在回答中前一个问题“有真才实学,勤奋工作”的选项达到52.22%,“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选项占20.37%。这个结果实际上反映了青少年对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途径认识是积极客观的,大多数的青少年认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改变个人社会地位的目标。但是从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却得到了较为矛盾的数据,对于“周围的人主要靠什么途径改变社会地位”这个问题,其他非主流因素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周边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价值追求的不利影响。

表1 您认为改变个人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应该是什么

样本总数

样本数 百分比

有真才实学,勤奋工作 2474 129252.22%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474 50420.37%

运气好

2474 72 2.91%

领导(师傅、老师)器重、提拔

2474 199 8.04%

有钱财

2474 154 6.22%

有权势

2474 25310.23%

表2

您周围的人主要靠什么途径改变社会地位

样本总数 样本数 百分比

有真才实学,勤奋工作2474 72529.3%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474 46318.71%

运气好 2474 221 8.93%

领导(师傅、老师)器重、提拔 2474 44417.95%

有钱财 2474 225 9.09%

有权势 2474 39616.01%

“偷渡文化”对福建沿海偷渡频发地区青少年价值取向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福建作为沿海区域,同时也是著名的侨乡,民间对外交流频繁,海外关系复杂,尤其是福清、长乐、连江等地。在这些区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87.7%表示有亲戚或朋友在国外,而居然有高达52.9%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是通过非法途径出国的,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偷渡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受生长生活环境的影响,一种畸形的价值追求在这些青少年中形成,它以“辛苦一阵子,享乐一辈子”的价值观念为支撑,以追求富足生活为动力,以非法入境或非法居留为手段,以巨宅豪第为普遍的成功标志。这对浸染其中的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深重的,呈现出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相异质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毋庸讳言,福建和台湾两地在社会文化上肯定存在不同。台湾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便利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带来了许多外来的,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念。这些外来的价值理念和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融合衍生逐渐形成了台湾青少年新的价值追求。

台湾青少年个体意识较强,关注和思考更为具体化和个人化。与福建青少年不同,台湾青少年因为对台湾社会未来发展很不乐观,难以确立起一种长远的主体价值观念,倾向于更加重视个人价值。因而,台湾青少年思考关注的问题和内容都较为具体,角度也不甚宏大。他们关注自我发展,如个人课业学习、学业发展和职业选择,且都习惯于从具体指标入手进行思考;他们更加重视家庭、朋友和身体健康,只有约35%的调查对象把追求知识、财富或事业成就当作第一位或第二位的人生目标;他们强调自主自立和创新发明的倾向较强烈,很活跃也很大胆,在社团活动、网上互动乃至于服装发型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标新立异的追求。

不良社会风气对台湾青少年价值观念产生影响。部分台湾青少年表现出对艰苦奋斗传统的疏离和对安逸享乐的贪恋。当代的台湾青少年,出生于物质生活繁荣富足的工商社会时代,从小家里就已经为他们备齐应有尽有的消费品,对他们来说,丰富的物质享受不是努力奋斗得来的,而是天经地义之事。而今天台湾,重金钱、重物质、重个人享乐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日益兴盛,社会风气越发奢靡,对于耳濡目染的青少年,在价值观念上更增添了几分物欲化、金钱化、享乐化倾向。在青少年中,穿要穿最好的名牌,玩要玩最惊险、最富挑战性的,才叫“酷”。而社会媒体与商人为了增加商机,促销商品,以高额宣传费用,制造商品之“流行”、“时尚”风气,暗示凡未跟随流行即为落伍,使广大青少年对各种价值昂贵的“名牌”趋之若鹜,或沉湎于各种惊险性、病态性的娱乐方式。同时,为了引起同伴的羡慕和认同,不少青少年常常不择手段来满足各种物质欲望,走上了犯罪之路。

标签:;  ;  ;  ;  ;  ;  

闽台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比较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