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理论研究】
[摘 要]列宁一直非常重视工会问题。十月革命之前,列宁主要从革命的视角看待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十月革命之后,面对巩固政权、管理国家等现实问题,列宁主要从管理的视角考虑工会的作用,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维护工人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工会思想的变化,既体现了列宁对工会认知的一脉相承,又体现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与时俱进。列宁工会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个人理想信念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十月革命;列宁;工会思想
工会作为工人阶级最广泛的群众组织,在苏俄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一直非常重视工会问题,并在继承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工会理论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苏俄特色的工会思想。在列宁工会思想的影响下,苏俄工会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工会的道路,对社会主义国家工会组织发展以及世界工人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正确认识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工会思想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理论建设,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一、早期俄国的工人阶级及其工会运动
19世纪60年代以前,野蛮落后的农奴制经济占据沙皇俄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严重阻碍了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拉开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序幕。在国外先进技术、资本和经验的支持下,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但是,俄国传统农业大国的国情依然没有改变,农奴制残余严重,以村社制度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对俄国的发展影响深远。即使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依然远远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而且俄国工业发展极不平衡,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集中在欧俄地区,各行业发展也不够协调,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技术落后。同时,俄国具有专制主义和集权思想的传统,长期以来俄国权威主义和村社意识的历史沉淀,再加上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的影响,公民意识淡薄,容易形成“强国家、弱社会”的关系模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俄国特殊的国情下,俄国现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正式形成,并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俄国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很少,但高度集中。1897年,俄国总人口为1.256亿,而工厂工人(包括矿工和铁路工人)只有300万左右,占总人口的2%,全部雇佣工人也只有10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1](p13)。这些工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企业中,有利于无产阶级的联合和组织。第二,工人文化水平较低。受愚昧落后的传统观念、愚民政策以及宗教偏见等影响,俄国居民的识字率居欧洲倒数第一,俄国工人的文化程度也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相对缺乏,容易受到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第三,受到资本家和沙皇专制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榨异常残酷,劳动条件也极其恶劣。除此之外,工人也没有丝毫政治上的自由,沙皇政府严禁工人罢工、组织工会、出版刊物和游行示威。工人不满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意识较为强烈。
俄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促使俄国工人运动经历了从分散到有组织、从盲目到自觉的发展过程。19世纪70年代以前,俄国工人主要采取盲目、分散的罢工形式,以破坏机器、捣毁工厂为主,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并积累了经验,为之后的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工人阶级开始觉醒,罢工次数和规模都大大超过之前。通过罢工,工人们开始意识到成立工人组织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在俄国工业中心城市敖德萨、彼得堡等地,出现了最初的工人小组和协会,对沙皇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时的工人运动还处于自发的状态。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人运动开始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对广大工人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并号召和组织工人罢工,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893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在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俄国工人运动的政治性倾向更加浓厚,“打倒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成为工人运动的主要革命口号。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会从罢工运动中开始萌芽。1905年,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大规模革命,工人们从革命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组织的重要性。同年10月,第一次全俄工人组织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宣布成立“互助的联合会和工会”,“由所有行业的工资收入者组成,并直接或间接地对抗资本主义”[2](p618-637)。但是,沙皇政府的政治镇压给工会运动造成严重损失,工会力量被削弱。后来,在社会民主工党的帮助和指导下,工会的组织能力和政治觉悟有较大提高,俄国工会逐步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产业工会到基层企业工会的组织关系网,使工会组织成为俄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同“经济派”“工会中立论”不断争论,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最终确立了党领导工会、党与工会密切协作、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的工会发展道路。因此早期俄国工会组织的革命性以及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二、列宁工会思想的转变:从革命视角到管理视角
同时,列宁又将工会同工人代表苏维埃视为相同性质的组织,“作为工会组织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应当竭力把所有的工人、职员、仆役、雇农等等的代表,把一切愿意而且能够为改善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而共同斗争的人的代表,把一切只要起码在政治上是政治的人的代表,把一切人(只要不是黑帮分子)的代表,都包括进来。”[4](p56-57)“工人代表苏维埃”是苏维埃国家组织的雏形。由此可见,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认为工会组织与苏维埃国家组织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工会成为国家组织埋下伏笔。
(一)工会由群众组织到国家机构的演变
列宁在探索落后国家民主革命如何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过程中提出“工人监督”的举措,让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和控制,于是工会成为实行“工人监督”的主要组织。列宁认为,“工厂委员会、中央和地方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以及工会都有权参加监督”[11](p163)。这种工会的“监督”权利实际上就是赋予了工会部分管理职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立即直接承担对国家的管理,但是如何实现这种直接的民主,列宁提出“工会国家化”,由工会全面承担国家管理职能,工会的政治性职能得到确立,“工会作为无产阶级在阶级范围内的最广泛的组织,……尤其是在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取得了政权之后,应该发挥特别巨大的作用,应该在政治上占据最核心的位置,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主要的政治机关。”[12](p432)列宁提出,工会应该在组建苏维埃政府下属的各级国家经济机关、组织生产和进行管理、执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承担运输和产品分配任务、执行劳动纪律等方面直接承担国家职能。
十月革命前,列宁从俄国工人罢工运动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中充分肯定工会在经济斗争方面的组织属性,指出“广泛的工会是工人阶级进行经济斗争的最适当的组织” [4](p211),“为进行经济斗争而建立的工人组织应当是职业的组织”[5](p108)。早期俄国工人阶级主要采取罢工的形式来表达对资本家的反抗,工会也逐渐在罢工运动中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这一时期,列宁以革命和夺取政权为目标,非常重视工会在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建立统一的工会组织,“只有各民族工人在这种统一的组织中打成一片,无产阶级才有可能胜利地进行反对国际资本、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胜利斗争。”[6](p270)
列宁一直非常重视工会问题。十月革命之前,列宁主要从革命的视角看待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十月革命之后,面对巩固政权、管理国家等现实问题,列宁主要从管理的视角考虑工会的作用,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维护工人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从IR谱图可知,在3376cm-1左右出现了弯曲较弱单振动吸收峰,在1395 cm-1处有较窄的吸收峰,可确证分子中存在胺结构;3100~3000cm-1为=C-H的伸缩振动峰;2922cm-1左右为-CH2反对称伸展振动峰,1463cm-1左右为-CH2前剪式振动峰或-CH3反对称振动峰,故可确证有亚甲基结构的存在;在1640cm-1左右出现了C=C基团的强特征峰。
俄国工会在列宁工会思想的影响下,在夺取政权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后,代表工人阶级的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国家被赋予工人国家的性质。因此,工会就成了主要的国家政治经济机关。列宁提出“工会国家化”的思想,主张把工会这一群众组织变为国家组织,由工会代表工人群众直接管理国家。全俄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明确将工会定位为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在当前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日益发展的工会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政权机关,应当同实现组织经济生活的新原则的其他组织并列地进行工作。”[7](p72)1918年3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初稿》中指出:“今天,国家正在成为并且已经成为无产阶级的国家。工人阶级正在成为并且已经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工会正在成为并且应当成为国家的组织,它首先担负着根据社会主义原则改造整个经济生活的责任。”[8](p146)同年7月,列宁又指出:“工会正在变为萌芽状态的管理整个工业的机构。”[8](p469)这一时期,列宁已然将工会视为管理国家经济的权力机构,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工会组织的地位已经变成管理国家的国家组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自我认知阶段、职业认知阶段、分析决策阶段和职业实践阶段。班主任应该将大学四年学习与这四个阶段想对应,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学会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3.2 观察照片,讨论排序 展示科研人员在研究有丝分裂过程中所拍摄的大量照片,并从中挑选5张有代表性的照片提供给各小组(图1)。指导学生根据照片中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染色体的行为,大致判断5张照片的分裂顺序,并陈述理由。
(二)工会的政治性职能逐渐凸显
最初工会的产生是为了解决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等涉及工人经济状况的问题。早期俄国工会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不仅主张进行经济斗争,而且主张进行政治斗争。19世纪70年代俄国成立了“最初的工会”——“南俄工人协会”和“俄国北方工人协会”,他们组织领导工人罢工运动,并提出“工人要从资本家和特权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推翻国内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等政治要求。俄国工会自身的政治色彩直接影响着列宁工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需提升对物流人才培训的重视程度,将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来并促使其逐步完善,对企业中全体员工的物流成本意识予以强化。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将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构建起来,通过对价值的合理分析来选择更加优质、价廉的物资,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将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建立起来,加大对全面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物流成本管理于企业全面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对综合控制展开系统分析,全面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目标,将物流成本综合管理框架建立起来,提升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这时,一队民工小跑着赶了上来,有扛子弹的、扛手榴弹的、扛炮弹的,也有扛担架的。民工中间夹有炊事班老王,正一头开水一头馒头挑了过来。
20世纪初,在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俄国工人在政治罢工和游行示威中提出“打倒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口号。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工会不仅是合乎规律的现象,而且是必然的现象;认为工会对于组织工人阶级进行反资本的日常斗争和消灭雇佣劳动,都是非常重要的。”[10](p151)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列宁就认为工会具有“反资本”“消灭雇佣劳动”等政治性职能。列宁在与“经济派”的争论中提出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并认为政治斗争应该占首要位置,因此需要建立革命的工会以及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1900年11月,列宁在《“哈尔科夫的五月”小册子序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成立工人的自由工会,即包括许多工厂、拥有自己的基金会并且能保卫自己的代表的工会”。[10](p330)这里的“自由”与沙皇专制相对立,“自由工会”成为具有革命倾向的工会组织,承担起推翻沙皇专制的任务。列宁希望革命工会能够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并且认为只进行经济斗争的工会有可能成为反社会主义的工会。
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社会组织,具有群众性的特征。列宁充分肯定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组织者和代表者,认为工会组织应该吸纳最广泛的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列宁一直把工会纳入国家政权体系之中,成为“国家政权最亲密的和不可缺少的合作者”[3](p370)。
然而在“工会国家化”的实践过程中,列宁逐渐感觉到现有工会无法胜任全面承担国家职能的任务。列宁将“工会国家化”作为目标和远景,提出“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的重要论断,并且着重强调工会组织广大工人群众学习管理、学习主持经济的职能,“工会的任务主要在组织经济方面和教育方面”,“工会不是特殊的组织,决不专门而整个地管理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而是从下到上地参与组织生产的工作。”[7](p20)但是,列宁始终没有放弃“工会国家化”的目标,工会承担教育职能也是希望能够提升工会管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当时经济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出现大量矛盾和问题,列宁提出由工会承担起协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任务。同时,为了克服国家机关中官僚主义的弊病,列宁主张,“今后工会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无产阶级同资本作斗争时从各方面全力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3](p366),还提出工会参加无产阶级国家经济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基本形式,工会的政治性职能进一步凸显。
(三)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
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会都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织。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工人阶级政治诉求的政治组织,工会是维护工人阶级权益的群众组织。资本主义国家大都经历了先建立工会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道路,两者分工不同,相互独立,并且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密切合作或各为其职。在俄国,工会与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特殊关系[1](p4)。俄国工会组织的产生发展与无产阶级政党相伴相生,从无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列宁一直坚持、捍卫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会的领导作用,并不断加强党和工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俄国的国情下,列宁认为建立革命政党要先于建立工会,并提出通过加强党对工会的思想领导来改善工会运动的工联主义倾向,并且认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斗争’”[12](p128),需要成立“有能够领导全俄一切工会的全俄统一的革命家组织”[13](p143-144)。列宁一开始就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工会的原则,坚决反对“工会中立论”,并且提出通过灌输的方式向工人阶级传播社会主义意识,以社会民主工党党员的身份加入工会、帮助工会办报纸和刊物等形式,支持、帮助工会,加强党和工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当时大多数工会都是在社会民主工党的影响或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许多工会从建立起就接受党的直接领导。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各行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工会。到1917年10月,全国工会会员总数达到200万[13](p60)。而工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也成为当时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斗争不可缺少的“支柱”,教育和争取了工人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虽然列宁后来也意识到对俄国工人阶级的素质估计过高及过早实行“工会国家化”的错误,开始指出工会要承担起国家职能必须从现在开始学习管理,而学习管理最好的学校就是工会。但是列宁在实践过程中一直把工会纳入国家政权体系之中,认为工会是 “国家政权的蓄水池”[9](p296)。1919年俄共(布)第二个党纲明确了工会组织作为国家机构的属性:“工会应当逐步变成无产阶级国家的辅助工具,而不能是相反。”[7](p18-19)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工会要保护工人和国家的利益:“组织起来的全体无产阶级应当保护自己,而我们则应当利用这些工人组织来保护工人免受自己国家的侵犯,同时也利用这些工人组织来组织工人保护我们的国家,实现这两种保护,都必须通过这一种特殊办法,即把我们的国家措施和我们同我们工会的协商、‘结合’这两方面配合起来。”[9](p204-205)其中,工会对国家利益的保护更是体现出工会的地位更多地同党和国家政权需要联系在一起,在列宁的思想中一直把工会当作国家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代表无产阶级的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建设更离不开工会的支持,而且在当时的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除了依靠党组织以外,只有依靠工会。“在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国家里,我们只有几十万党员。这样的政党怎么能管理国家呢?首先,包括几百万人的工会是它的助手而且应当是它的助手。”[6](p130)列宁也更加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的密切关系,“党直接依靠工会来进行自己的工作。……工会形式上是一种非党的组织,而实际上大多数工会的领导机构,首先当然是全俄总工会的中央机构或常务机构(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都由共产党员组成,执行党的一切指示。总之,这是一个形式上非共产党的、灵活而较为广泛的、极为强大的无产阶级机构。党就是通过这个机构同本阶级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阶级专政就是通过这个机构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15](p27-28)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工会是“基础”“支柱”和连结无产阶级政党、国家和广大群众的“传动装置”,是党的主要依靠力量,“没有工会这样的基础,就不能实现专政,就不能执行国家职能”[9](p200)。
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会的密切配合不仅成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就像列宁曾经说过的:“如果共产党和群众之间的传动装置——工会位置摆得不正或工作得不正常,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必然遭殃。”[3](p372)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列宁提出要加强党和工会紧密联系,1920年3月,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中央委员会增加工会代表,“既然要同工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必须注意到各个工会的每一种不同意见,就必须同它们保持联系,——那就必然要这样来组成中央委员会:它同工会的广大群众(我们有60万党员和300万工会会员)之间应有一条纽带,把中央委员会同时与60万党员和300万工会会员的统一意志联系起来。没有这条纽带,我们就不能进行管理。”[16](p304)工会问题争论期间,为了巩固执政地位,列宁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工会领导的思想,并就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时期党对工会的领导提出许多具体措施,如要求党加强工厂的党建工作,各级党政部门重视工会建设,恢复党与工会相互信任的关系,特别强调党对工会的思想领导等。
1.10 鼠龄对按蚊吸血影响 统计饥饿按蚊在23℃环境中叮吸3只3周龄和1只14周龄的KM小鼠7.8 min后的吸血率,并以吸血率和鼠龄为参数做统计学分析。
三、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工会思想变化的评析
列宁工会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个人理想信念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工会思想的变化既体现了列宁对工会认知的一脉相承,又体现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与时俱进。列宁对工会认知的一脉相承体现在列宁一直强调要加强党和工会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俄国工会组织政治色彩浓厚的特点,希望工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列宁工会思想的与时俱进体现在对工会思想不断地纠正、丰富、发展和完善,以实践检验关于工会的认知,将工会问题研究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结合。列宁工会思想往往从政治需要的角度出发,涉及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但最根本的还是党、国家与工人阶级的关系问题。如果说这一问题在革命前还处在理论层面,那么革命后就成了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十月革命前,列宁充分肯定工会在经济斗争方面的组织属性,同时更加希望建立革命工会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无产阶级政党积极帮助工会成立和发展,工会在推翻旧制度、建立新政权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希望工会能够肩负起管理国家的职能,其工会思想是建立在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思想基础上的,对当时的国情缺乏客观正确的判断,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列宁又提出“工会是共产主义的学校”的理念,以及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会对工人和国家利益的保护职能。在列宁思想体系中,他一直把工会或直接或间接地纳入国家政权体系之中,其权力主要来源于政党国家,而不是来源于工人群众。工会始终都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而存在。列宁视域下工会的性质与职能定位更多地同党和国家政权需要联系在一起,工会的独立性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至于工会两种保护的职能在实践中如何行使和协调,在列宁思想中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列宁工会思想之所以呈现上述变化态势,与俄国自身的民族思想和国家形态密切相关。由于俄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惯性,它并不会随着社会变革而结束,反而会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生作用。十月革命后,各种旧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劣根性给工会组织的定位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俄国传统的救世思想强调现实政治原则,因此列宁关于工会的认识也主要基于国家政治的需要,而忽视了劳动者维权的需要。俄罗斯民族强烈的救世意识使其赋予工会过多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工会作用被逐渐分散消解,从而导致苏联晚期工会职能的淡化,最终成为脱离工人群众的官办机构。再加上当时苏联呈现权力高度集中的“大国家”形态,缺乏现代社会基础及公民意识,强权国家严格把控着工会的存在与发展,在当时的环境下工会很难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列宁的工会思想发展变化深受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受到严酷的客观环境和革命实践的制约,因而是变动不居、时刻变化的。列宁晚年的工会思想具有鲜明的过渡性特征,他与时俱进、不断修正自己理论观点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继承和大力发扬。
列宁之后,整个苏联国家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化态势更加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本质职能被完全忽视,只剩下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安排工人生活福利、开展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等作用。工会行政化越来越严重,日益脱离群众,完全成为党和国家组织的附属品。这种苏联传统工会模式被照搬到了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给东欧各国的工人运动及其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也对整个国际工人运动及社会主义国家工会组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吕嘉民.列宁工会学说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Amy Hewes.Trade Union Development in Soviet Russi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3(4).
[3]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苏]基姆: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1917-1957 年)[M].北京:三联书店,1960.
[15]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6]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The Changes and Analysis of Lenin’s Thought on Trade Unions around the October Revolution
Guan Na(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xism,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Jinan,Shandong 250002)
AbstractLenin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of trade unions.Before the October Revolution, Lenin mainly viewed trade un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volution, believing that trade unions should unite with workers,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resist capitalist rule.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Lenin mainly considered the role of trade un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considering that trade unions should play their own roles in managing the country, educating workers, safeguarding workers' and national interests.The change of Lenin's thought on trade union around the October Revolution not only embodies the continuity of Lenin's understanding of trade unions, but also reflects the ne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nin's thought on trade un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personal ideals and beliefs at that time,which ha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the October Revolution; Lenin; Lenin's thought on trade unions
[中图分类号]D410;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9)04-0001-07
收稿日期:2019-05-16
作者简介:关娜(1983—),女,山东郓城人,法学博士,山东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会理论。
(责任编辑: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