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轩[1]2011年在《“科技创新实验班”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调查与启示》文中认为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动力源泉,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最重要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独立自主、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和交流合作等创新素质成为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承担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使命,高中阶段创新素质培养更为重要。基于上海市教委“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成立“科技创新实验班”,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运而生。本研究以“科技创新实验班”生命科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进行调查,展示生命科学课程培养案例,总结培养经验。本研究沿着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两个主线展开调查。在理论分析中,解析核心概念,即创新、创新教育和高中阶段学生创新素质,阐述生命科学和高中生命科学课程创新教育的价值。寻求关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基本理论,总结国内外创新教育相关研究,论证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数据分析中,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了解“科技创新实验班”的基本情况,初步检验高一和高二“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创新素质的变化和生命科学课程培养的实效和现状,征集优化生命科学课程的建议。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访谈,直接感受高叁“科技创新实验班”创新素质,了解他们对于创新和生命科学的认识,访谈两位学科教师,了解对生命科学课程和对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和评价。问卷分为创新素质自评表和混合题两大部分,首先调查学生创新素质变化和学生对生命科学喜欢程度。然后针对基础型课程,调查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和问题意识;针对拓展型课程,调查生命科学拓展课和拓展实验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拓展实验的兴趣、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针对研究型课程,调查科学研究入门课的效果、小课题研究兴趣、创新情感、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新颖性和流畅性。调查结果显示:创新班学生的创新素质几乎全部得到提高,高二“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想象力和直觉能力、灵感、冒险精神变化不显着。高一“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乐群性变化不显着。学生喜欢生命科学课、拓展实验和课题研究,问题意识较强,发散思维较强。调查结论主要有:“科技创新实验班”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科学可行的和有效的,课程培养取得的成绩体现在学生获得了成功创新体验,创新素质得到显着提高,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获得了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1)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创新兴趣(2)问题研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人格(3)搭建创新平台,拓展学生科技视野可供参考的建议:(1)针对性地调整“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2)继续鼓励“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进行发散思维(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及时帮助学生释放压力
阎国华[2]2012年在《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工科大学的数量和工科大学生的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经受过系统培养训练的未来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创造者,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高低不仅与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创新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密切相关,而且对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的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创新素质是一个重要概念。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等素养的总和。创新素质则是个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潜能和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素养或特质。在教育实践中,既要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又要强调对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后天培养。在大工程观的视野下,当代工程的系统性、可持续性、工程科技的创新性、工程实践的辩证性都对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由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叁大要素构成。创新知识包含知识量和知识结构等要素;创新能力包含学习、观察、发现、组织协调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要素;创新品格包含道德品质、个性特征等要素。叁大要素构成“叁位一体”的结构,分别对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发挥着“基础”、“根本”和“导向”的功能,叁大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定量化工具对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估,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分析发现: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现状总体上呈现中上水平,其创新知识的得分明显高于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各叁级指标得分也有明显差异,显示出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各要素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平衡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比较,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创新素质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其不同创新要素之间呈现不平衡状况,甚至出现反差;重点大学和独立学院的工科大学生之间创新素质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重点大学整体优于独立学院,但在创新品格方面独立学院稍强。在对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现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相关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影响强度各不相同。影响强度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教师的作用、学生的主观因素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按照年级、生源地、培养层次、大学区位等对不同类型的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不同影响因素作用的强度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组群的学生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表明高等学校在对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培养提升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相关影响因素,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促进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要依照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当前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学生创新素质发展和提升的影响因素,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这些对策主要包括:1、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更新,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的新的教育理念。2、构建旨在提升创新素质的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3、加大资源保障与条件创设的力度,对工科大学生加强指导、搭建平台、开展活动、提供支持等。4、强化对工科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施以差异化的创新素质提升策略。5、营造适宜创新素质提升的环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营造宽容失误的创新文化氛围。6、激发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的主体自觉性,大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的自我期望,积极引导学生自觉锤炼创新品格。
徐向东[3]2016年在《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耳熟能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早在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与高等学校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其实,作为最早与高等学校合作的大学附中,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教育变革与实验的使命。尤其近年来,一大批大学附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取得了不少可以起到示范我国其他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然而,也不可否认,在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过度功利,也出现了一些“虚假合作、浅层合作”现象,从而导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化。本研究力图依托作者自身工作经历,立足上海市一所具有一定历史底蕴与办学业绩的大学附中,通过其与大学合作的体制、机制、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做法,提炼其自身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结合有关理论就如何促进大学附中与大学的深度合作,以提升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性提出建议。本文首先对我国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大学附中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尝试,这种尝试呈现出:同称为附中而与大学合作方式不一、实践的丰富与理论的不足、做法的多样与本质的趋同并存的特点。为此,文章在对大学附中历史回顾及其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研究的对象,把此类型的大学附中放在整个普通高中培养创新人才的视野中进行了面上的分析,即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大学附中创新人才培养和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这四个层次,对国内现有经验性成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以说明大学附中在此问题上所具备的特殊价值。同时,分析了当前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实践中所暴露问题,尤其在课程建设上的不足,从而也论述了课程应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为后续建议做好铺垫。通过对当下国内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现状调查与考察,我们大体可以将合作形成分为:附中与大学合作的大、中、小“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模式、大学与高中合作创办实验班模式、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为载体的衔接模式、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项目推进模式、高中与国外学校的项目双赢模式、高中与大学资源互通的实践模式等六种常见合作形式;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如下问题: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同质化,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合作的功利化,导致在课程资源上相互融合开发不到位、以及课程选择性不够、实施方式单一也导致了在考试评价招生上人才选拔与输出路径狭窄,应试倾向明显等问题;同时合作的空泛化使得大学与大学附中在专业师资共享上,没有制度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附中与大学的深度合作,作者结合“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框架,从利益相关人理论、主体间性理论以及合作共同体理论叁方面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美国大学附中的经验寻求深度合作的有关基础。同时,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附中近几年以课程为核心的特色化改革的成功经验,聚焦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视角来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对个案的分析主要围绕与大学合作的角度就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培养对象的选拔、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评价保障等方面展开,以期望从中找到与大学深度合作的良方。最后通过调查数据与具体的资料展示了这所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展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成效检验,从而用实证、用数据证明了大学与附中“追求的崇高、合作目标的清晰、以课程建设作为主要合作载体、加强大学与附中在文化建设上的相容性”等在推进深度合作方面的重要意义。整个研究从文献的、现实的、理论的、国外的以及自身实践的五方面论述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基本经验与问题,结合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揭示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应当在价值维度上有共同追求;在执行维度,课程教学要相融;在保障维度上,管理评价需要相互保障的观点。最后提出了:第一,“自由心灵、自觉追求、自主探索”应当成为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应是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文化基础;第二,特色课程作为深度合作应“率先突破”,大学与附中在课程上融合了才是一种有深度的合作;第叁,德育、教学、管理的“系统跟进”才能体现两者的全面深度合作;第四,大学与社会广泛参与、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应当成为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操作要点,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基于深度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探索中的命题,诘难与指责在所难免,我们应保持“搁置争议,深度合作;先行先试,逐步推广;发展眼光,立足长远”的理论和实践自信,在不断实践、反思、学习、行动、再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基础上,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担当应有的使命与责任。
赵立多[4]2012年在《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障碍与改进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更迫切地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成为当前教育的最紧迫任务。高中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奠基阶段,但许多因素使当代高中生在创新素质培养与发展方面形成障碍,甚至造成负面作用。所以,必须及时改进并积极寻求当代高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所需要新教育。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取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结合对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发展的障碍的现状调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寻找到了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障碍,并进一步分析了障碍形成的原因,即:一是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依旧束缚;二是应试教育的顽疾;叁是学校教育环境的缺失;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加强,教师创新素质亟待提高;五是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因素;六是社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七是家庭教育的无助乏力。笔者结合自身经历与思考、探索与实践,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寻找最大限度消除高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障碍的途径并为高中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合理化参考建议。笔者在本文中创造性地提出实施的“创新素质教育工程(Innovation quality education project,简称'IQEP')”的理念,并强调了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希望通过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工程”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质量,并提出相应可行性策略:首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创新素质教育观”;其次,建立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制度与机制;再次,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互动探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另外,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最后,营造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社会与家庭环境。“创新素质教育工程”既是一项是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奠基”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伟大的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又是深化新课程改革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还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迫切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全健[5]2001年在《高中阶段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根本目的改革教育手段;素质教育的根本还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科研及实践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科研主要限于心理学的范围,“本土化”程度远远不够; (2)对创新素质的认识局限于某一要素,培养途径缺乏系统性; (3)思想品德教育在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本研究首先分析创新素质概念的界定,以及搞清楚它的构成要素。从整个创新活动过程来看,创新素质是由创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多项特质整合所构成,它包括创新活动的品德前提、创新意识(动机、兴趣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实践五个方面;并在其中分别表现出多项独特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能力及人格因素。 高中阶段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基础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创新能力需要的品德素质不能等同于传统的道德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传统面前缺乏勇敢和自信的心理品质,依赖心理太强,在复杂的创造活动面前,不知道自我鼓励和自我控制;元认知能力极差,而又没有相关的训练。 传统教育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创造性正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高中阶段,教师们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而不敢也不愿放任学生自由的思维,以免造成考试的失误。再则,传统的教育评价也只看重学生的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力。 高中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具有自身特点,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素质应整体构建其培养途径。首先,应创设创造性的校园环境;其次,应加强思想品德 教育促进创新素质的培养。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学风教 育、人生观的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对高中生的创新素质影响最大;在教育的方法上我 们以心理辅导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联系自身实际的品德教育,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 性大力推行典型示范、自我批评、情感陶冶等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再次,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还应该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 质: 门)改革课堂教学,开展创新教学: u)改革教育效果的评价方式,包括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和对教师工作效 果的评价方式等。
王长江[6]2015年在《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及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分析、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习科学等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并以初中物理为学科背景,探索了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过程;接着选取27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测量学指标良好的量表作为测试工具,开展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论文最后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探究、实验研究和实施建议叁部分。本研究的理论探究部分,目的在于构建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以“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为基础,设计了“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这个框架以认知冲突、自主建构、思维监控、应用迁移四条基本原理为核心,包括4个基本教学环节:以诱发思维动机为特征的教学导入、以引发思维动力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以思维监控为特征的教学反思和以灵活运用为特征的应用迁移。第二部分,探讨在“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中,如何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物理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吸收了科学教育领域中概念转变、核心概念、论证教学与合作探究等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认知科学中的关于创新素质的最新研究成果。物理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习题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常见的4种教学形式。本研究从知识形成心理、教学环节、教学策略等方面,就如何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融入到这4种形式的教学中展开讨论,其中:在概念教学探索中,讨论了概念引入、概念形成、理解运用以及反思小结等环节的教学策略,并以《物质的密度》一节内容为教学课例,讨论了基本问题的设计、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最后展示完整的教学设计。在规律教学探索中,设计了“思维型”规律教学环节,讨论了提出问题、建立规律、运用规律以及反思小结等环节的教学策略,并以《平面镜》一节内容为教学课例,讨论了基本问题的设计、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最后展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在习题教学探索中,设计了习题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包括前后相继的两个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讨论了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形成计划、方案实施、回顾反思等5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在实验教学探索中,讨论了如何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融入到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的实验研究部分,目的在于探究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本研究采取“准实验”设计,进行前测-后测对照组设计。在实验方案中设计了以“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学校类别、学习基础类别为自变量,以知识理解、科学创造力、创造性倾向、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倾向、学习动机等为因变量的研究架构,研究对象为3所不同学校的学生;实验教师均自愿参加教学实验,并且都参加了培训;确定了每项具体研究的测试工具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第二部分,探究了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能显着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科学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倾向、内部学习动机以及创造性倾向之好奇心、冒险性和挑战性叁个层面。2.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不能显着提高学生创造性倾向之想象力层面,不能显着提升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3.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均能显着提高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科学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倾向、内部学习动机以及创造性倾向之好奇心、冒险性和挑战性叁个层面。4.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均能显着提高不同学校类别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倾向以及创造性倾向之好奇心、冒险性和挑战性叁个层面。本研究的实施建议部分,对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建议。概括起来,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能显着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孙世志[7]2006年在《研究性物理实验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文中提出本论文介绍了创新素质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分研究型课程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两个主体方向,本论文从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大学研究性物理实验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目前,在大家多以探讨研究型课程论为主的情况下,通过我的论文,希望工作在具体教学岗位上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师或者其它学科的教师,能对创新素质和研究性学习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性、条理性、整体性认识,以有利于指导我们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希望大学生朋友们能够了解一点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为自己树立创新意识和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本论文共分四章来叙述。第一章介绍了创新性人才素质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讨论了创新人才的生理素质这一特殊要素,针对大学生的生理素质特点论述了大学阶段是培养人创新素质的关键时期。第二章讨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产生的背景、意义、理论基础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第叁章对大学研究性物理实验的内涵、特点、题目来源等做了介绍,还对一份课程调查报告中与大学研究性物理实验相关的内容做了分析说明。第四章详细全面地论述了大学研究性物理实验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包括对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对全国高校开展研究性物理实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第叁章的课程调查报告,用实事证明了研究性物理实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唐玲[8]2009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为主题,为了实现在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双重目的,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考试测评法、心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创新素质培养理论及实践研究中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素质培养的机制,并在实践中应用,同时为了检验培养的有效性设计了对照实验,主要通过考试测评法和心理测评法获取创新素质中相关能力变化的数据,应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研究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创新素质培养机制研究、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活动研究、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创新素质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界定了创新素质的概念,阐述了创新素质的生成机理,然后归纳了创新素质培养理论及实践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阐述了课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的创新性;第二章创新素质培养机制研究部分,主要通过对创新素质生成机理及课堂活动要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创新素质培养机制;第叁章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活动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四种创新教育活动的操作过程,并用四种创新教育活动整合科学史重演活动、生命科学建模活动、实验设计活动、实验操作活动,对高中生物教材进行全面的创新活动设计;第四章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部分,主要阐述了依托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堂环境营造、科学精神培养、知识结构化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等五个方面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具体实施策略;第五章创新素质培养的有效性研究部分,主要阐述了应用创新素质评价方法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效果进行检验,开展了创新素质培养前、后的对照实验研究,并对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检验培养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创新素质培养是有效性的。本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性成果:提出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素质培养机制;以高中教材为依据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生物教学活动设计;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创新素质培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用创新素质的心理测评法和考试测评法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有效性进行数理统计研究。
单丽媛[9]2014年在《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负担和创新教育问题,而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普通高中阶段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和严重。本研究以创新教育的视角,选取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运用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了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情况。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缺少学校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浓厚氛围,减负和创新教育标准不明确,固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校减负和创新教育,教师减负和进行创新教育的动力不足等。针对上述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存在的典型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国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存在痼疾;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需要改进;我国学校内部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并需强化其执行力;升学竞争激烈,各方压力巨大;教师整体素质需要提升。据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改革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完善相应政策法规;改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创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完善创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进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加大对减负及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
单既先[10]2010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倡导个人创造能力的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成为了新时期高中教育阶段最高的呼声。如何做到在高中阶段一手抓知识积累、一手抓创新素质成为了高中教育工作者们持续探讨的问题,也是对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科技创新实验班”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调查与启示[D]. 于子轩.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 阎国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3]. 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D]. 徐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 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障碍与改进研究[D]. 赵立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5]. 高中阶段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D]. 全健.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6].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及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研究[D]. 王长江.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7]. 研究性物理实验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 孙世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8].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唐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09
[9]. 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调查研究[D]. 单丽媛. 延安大学. 2014
[10].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 单既先. 中国校外教育. 2010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思维品质论文; 思维障碍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创新教育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 工学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工科大学论文;